贾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生理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国家科学院院士,是当代少数几位探究人类社会与文明的思想家之一。
戴蒙德的研究使他获奖无数,包括美国国家科学奖、美国地理学会伯尔奖、泰勒环境贡献奖、日本国际环境和谐奖和麦克阿瑟基金会研究基金。
《第三种黑猩猩》是戴蒙德教授第一本为知识大众写的书,也是他首次获得英国科普图书奖的作品。书中的一些重要论点,在其后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以及《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中做了更完整的铺陈,被合称为“人类大历史三部曲”。
《剧变》是一部恰逢其时的巨制。在个人与国家都对未来充满迷茫,危机接踵而至的当下,普利策奖得主、《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贾雷德?戴蒙德再一次回归历史,尝试解答危机应对这一关乎人类未来的重要命题。
对个人而言,危机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如处理不当,终其一生会生活在负面情绪中。对整个人类社会而言,危机可使一种文明没落,使一个国家解体,使一个时代终结。但在戴蒙德看来,二者并无差异,国家甚至可以借鉴个人化解危机的逻辑框架以实现自救。就此,戴蒙德再一次跳脱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互设的知识壁垒,重建自然状态与文明秩序相融的历史叙事线索,巡礼7个案例国家的危机应对历史。他以一位社会观察者的自谦视角,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进化生物学等多学科出发,给出了“危机应对12个步骤”。
1.直面危机
2.愿意承担责任
3.明确问题的边界
4.寻求帮助
5.借鉴榜样
6.自我力量/国家认同
7.诚实自我评估
8.应对危机的过往经验
9.耐心
10. 自身灵活性
11. 核心价值观
12. 个人约束条件/国家地缘约束
正如丘吉尔所言:“永远不要浪费一场好危机。”危机与剧变总是结伴而行。戴蒙德的危机应对方案或许可以帮助人类重塑危机意识,毕竟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个人、企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都要不断进行选择性变革。你做好准备了吗?这或许也是戴蒙德为我们设下的一个开放性思考题。
序言 椰林俱乐部大火的遗烬
两个故事
什么是危机
一个人危机和国家危机
关于本书
本书脉络
第一部分 个人危机
第一章 个人危机
一场个人危机
有迹可循
应对个人危机
一影响危机结果的因素
国家危机
第二部分 国家危机
第二章 苏芬之战
游历芬兰
芬兰的语言
1939年之前的芬兰
冬季战争
冬季战争的落幕
继续战争
1945年
之后的芬兰
如履薄冰
芬兰化
危机框架
第三章 近代日本的起源
我与日本的缘分
1853年以前的日本
佩里叩关
1853-1868年的日本
明治时代081-明治维新
日本的“西化
海外扩张
危机框架
问题讨论
第四章 全民的智利
探访智利
1970年的智利
阿连德
政变与皮诺切特
“否决运动”之前的智利经济
皮诺切特
下台后
势力犹在
危机框架
重返智利
第五章 印度尼西亚,年轻国家的崛起
在酒店里
印度尼西亚的背景
殖民时期
印度尼西亚的独立
苏加诺
印度尼西亚政变
大屠杀
苏哈托
苏哈托的遗产
危机框架
重游印度尼西亚
第六章 重建德意志
1945年的德国
1945-1961年的德国
德国人的自我审判
1968年学生运动
学生运动的余波
勃兰特与德国的重新统一
地缘政治约束
自我怜悯
领导者与现实主义
危机框架
第七章 澳大利亚:我们是谁
探访澳大利亚
第一舰队与澳大利亚原住民
早期移民
走向自治217-澳大利亚联邦
拒之门外
一战
二战
渐行渐远
“白澳政策”的终结
危机框架
第三部分 国家与世界:酝酿中的危机
第八章 日本:前路何方
今天的日本
日本的经济
日本的优势
政府债务
日本的女性
日本的新生儿
老龄化和不断下降的人口总数
移民问题
中国和朝鲜半岛问题
对自然资源的管理
危机框架
第九章 美国的未来—优势与最大的难题
今日美国
美国的财富
地理条件
民主的优势
其他优势
政治极化
原因何在
其他层面的极化现象
第十章 美国的未来—“其他”三个问题
其他问题
美国的选举
不平等与政治僵化
那又怎样
着眼未来
危机框架
第十一章 世界将去往何处
今日世界
核武器
气候变化
化石燃料
可替代能源
其他自然资源
不平等问题
危机框架
结语借鉴、思考与展望
预测因素
危机是必要的吗
领导者在历史上的角色
特定领导者的角色
接下来呢
对未来的启示
致谢
图片来源
拓展阅读
椰林俱乐部大火的遗烬
两个故事
大多数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历一场个人剧变或危机,有
的人还不止经历一场。有些危机可以通过我们自身的改变
而化解,有些则不行。同样地,国家也会遭遇危机,有些
危机可通过国家自身的变革而顺利解决,有些则不行。心
理治疗师积累了大量关于解决个人危机的案例和见闻,并
试图从中找寻规律。那么,这些结论可否帮助我们找到化
解国家危机之道?在本书的开端,我打算通过讲述自己经
历的两个故事来解释个人危机和国家危机。据说,孩子大
概从4岁开始记事,当然,有关特定事件的记忆能够追溯到
更早的时候。我的情况并不特殊。我最早的记忆是5岁生日
后不久发生的波土顿椰林俱乐部大火事件。尽管我很幸运
没有亲历这场大火,但从我那做外科医生的父亲口中,我
间接地体验了这一可怕的事件。
1942年11月28日,人潮涌动的波士顿椰林俱乐部突发
一场大火。火情迅疾,俱乐部唯一的逃生出口却被堵住。
最终,492人在这场大火中丧生,还有数百人因窒息、吸入
烟雾、被踩踏而受伤或灼伤。波士顿的医疗系统任务艰巨
—需要治疗的不仅有那些在大火中遭受身体伤害的人,而
且包括那些心灵受到重创的人。其中有遇难者的亲属,他
们因失去至亲而悲痛欲绝,还有那些死里逃生的人,他们
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人被大火吞噬,自己在幸存的内疚中
辗转反侧。十点一刻以前,人们一如往常地相约在椰林俱
乐部,庆祝感恩节周末,观看橄榄球比赛,或者是拥抱休
假归家的军人。时钟敲响11下,欢声笑语夏然而止,只残
留冰冷的躯体,遇难者的亲属和幸存者的生活就此天翻地
覆,他们预期的生活脱离了轨道。那些遇难者的亲属为亲
人死去自己却活着而感到羞愧,他们失去了在自我身份认
同中占据关键位置的人。这场大火动摇了幸存者以及其余
的波士顿人(包括当时只有5岁的我)对公正世界的信念。
那些受到惩罚的人并非顽劣之辈,更不是恶人:他们只是
再普通不过的平凡人、无故丧生的平凡人。
有的幸存者和遇难者亲属终其一生被伤痛折磨。有少
部分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大部分人在经历最初
几周的极度痛苦后,开始逐渐进入一个缓慢的恢复阶段,
他们从最初的不愿接受现实,到重新审视自己,尝试重返
正轨,然后发现自己的世界其实并没有全然崩塌。许多在
那场大火中失去配偶的人后来再婚了。不过,数十年后,
哪怕是对于恢复得最好的人而言,在椰林俱乐部大火中涅
槃而来的全新身份和火灾发生前旧的自我也只能“马赛克
式”地共存。在本书中,我们会多次使用“马赛克”这个
比喻,这是一种个人或国家内部截然不同的元素艰难共存
的状况。
椰林俱乐部大火提供了个人危机的一个极端案例。我
之所以称其为极端,仅仅是因为这场灾难同时降临在多个
人身上。事实上,这场灾难中受害者的数量如此之多,以
至引发了另一种危机,导致心理治疗领域亟须找到新的解
决路径(我将在第一章谈到)。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在生活
中会直接经历危机,或者间接地体验亲属或朋友所经历的
危机。无论是只有一个受害者的危机,还是导致多达492人
丧生的椰林俱乐部大火事件,对于受害者而言,它们带来
的痛苦同样沉重。
我们再举一个国家危机的例子做比较。20世纪50年代
末到60年代初,我旅居英国。当时,我和我的英国朋友都
未全然意识到,这个国家正处在一场缓慢的危机之中。曾
经的英国独领风骚,科技水平领先世界,文化历史源远流
长,其国人为之自豪。彼时,英国人仍沉湎于往日的荣光
——坐拥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舰队、数之不尽的财富,还有
辽阔的帝国版图。不幸的是,到20世纪50年代,英国经济
开始走下坡路,版图范围逐渐缩减,国家实力式微,英国
对自己在欧洲扮演的角色感到迷茫,并且不知如何解决长
期存在的阶级差异和骤然袭来的移民浪潮。1956-1961年
,这一昔日巨人迎来了紧要关头:它解散了余下的舰队,
经历了首次种族暴乱,其在非洲的殖民地陆续独立,苏伊
士运河危机更是揭露了一个屈辱的事实—英国已不再是那
个可以为所欲为的世界强权了。我的英国朋友很努力地去
理解这些事件,并试图把它们解释给我这个外乡人听。英
国民众和政治家关于自己国家身份和角色的讨论在种种冲
击中愈演愈烈。
以上讨论的这些国家危机都被明确识别出,而且已经
得到解决(或者至少解决方案已经在长期落实),我们可
以对其结果进行评估。本书最后4章论述了正在发生的和潜
在的危机,这些危机的结果是未知的。我以日本的案例(
见第八章)作为这一部分的开头,日本也是第三章的主题
。如今的日本面临着数不清的根本性问题,其中一些问题
已被日本国民和政府广泛意识到,但还有很多问题并未被
他们认识到,甚至被大范围地否认。此刻,日本还没有找
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日本的未来走向真真切切地掌握
在自己的国民手中。明治时代的日本鼓起勇气成功应对危
机的记忆能否帮助现代的日本再次成就自己?
随后的两章(第九章和第十章)关注
《剧变》探讨了一个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当危机来临时,我们该如何应对?从个人视角而言,危机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如处理不当,终其一生会生活在负面情绪中。对于整个人类社会而言,危机可使一种文明没落、一个国家解体、一个时代终结。因此,如何分辨危机、应对危机,避免危机,化危机为机遇,实现个人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剧变,是人类当下面临的主课题。
普利策奖得主、《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戴蒙德再一次发挥其历史叙事的惊人水准,带我们巡礼了各国在历史中的危机应对,并从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生物进化等跨学科视角展现了人类自古以来何以应对危机的历史沿革,并谏言国家、企业及整个人类社会如何从个人应对危机的进化逻辑和生理变化中得到启示,以更加多维度的、宽视角地看待危机应对这一关乎人类未来的命题。
所有国家都会遭遇重大危机。危机会成为崩溃的
深渊还是重生的契机,取决于每个国家的反思与学习
能力。戴蒙德的新书《剧变》本质上是一本关于国家
“学习能力”之书。通过对7个国家危机时刻的精彩分
析,戴蒙德展示出,一个国家的学习能力来自挫折、
来自伤痛、来自绝望,但根本而言,它来自放下自大
之后的谦卑。
——刘瑜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
我是贾雷德的患实读者,我凝他的每一本书,当
然这本也不例外。《剧变》运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案例
,多维度地展示了国家如何处理各自面对的危机。这
听起来稍显悲观的话题,经过要雷德理智且深刻的分
析后,使我对人类社会应对危机的能力和前景信心大
增。
——比尔·盖茨
《剧变》是一场关于国家危机应对的启发之旅,
震撼人心。希望能给人类应对全球危机提供有力参考
。
——尤瓦尔·赫拉利
《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作者
《剧变》是戴蒙德的又一力作,它史料详尽、原
汁原味,在人类历史的浩瀚书卷中翻开动人的章节,
并融入不同时代的重要教训,引导我们更加深刻地审
视未来。
——史蒂芬·平克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知名语言学家、科普作家
,著有《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第一章
个人危机
一场个人危机
21岁那年,我经历了个人职业生涯中最严重的一场危机。我在波士顿长大,是家中的长子。我的父母都受过高等教育,父亲是哈佛大学的教授,母亲是语言学家、钢琴家和教师,是他们的鼓励让我对求知充满热情。从一所很优秀的中学(罗克斯伯里拉丁学校)毕业后,我进入了一所很棒的大学(哈佛大学)。我在学校里如鱼得水,每门课都成绩优异,本科期间就已完成了两项实验研究项目并发表了相关成果,以班级第一的成绩拿到学位。受到投身于医学的父亲影响,再加上愉快顺利的本科阶段研究经历,我决定攻读生理学实验科学方向的博士。1958年9月,我进入当时生理学专业排名数一数二的英国剑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到剑桥大学读书对我来说还有其他的吸引力,包括第一次远离家乡,可以去欧洲旅行,还有说外语的机会,那个时候我已从书上习得6门外语。
很快我就发现,比起罗克斯伯里拉丁学校和哈佛大学的课程,甚至是我在本科时期的研究经历,英国的研究生学业要难得多。我在剑桥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是一位出色的生理学家,他正准备研究电曼中电流的产生,我们共用实验室及办公室。导师让我测量带电粒子(钠离子和钾离子)在电毁的发电细胞膜之间的跨膜移动,我需要先设计实验所需的设备。可我向来笨手笨脚,就连制作简易无线电这种高中生的作业,我都无法独立完成。我根本不知道如何设计一个研究电曼细胞膜的容器,更不用说还包括电力这么复杂的东西了。
为了使我能到剑桥大学读书,我在哈佛大学的研究顾问在我的推荐信中给予我极高的评价。但此刻,我和导师都意识到,我要让他失望了。我在研究上帮不上导师的忙,他把我转到了一个独立的实验室,让我自己想一个研究项目。
我努力寻找一个适合自己这种技术菜鸟的项目,最终锁定了胆囊对钠和水的输送作用的研究。胆囊是一种简单的囊状器官。这一项目对技术的要求很初级:我只要每隔10分钟把充满液体的鱼胆囊悬挂在一个精确的天平上,称量胆囊中水的重量就可以了。我肯定能做到的!胆囊本身意义不大,但它是上皮组织的一部分,这种组织还包括更为重要的器官,例如肾脏和肠道。到1959年,研究表明,包括胆囊在内,传送离子和水的所有已知的上皮组织都会在传送带电离子的过程中产生电压。但是,无论我怎么试着去测量胆囊中的电压,得到的读数都是0。那个时候,毫无疑问的是,要么是我连探测胆囊电压(如果有的话)所需的最基本的技术都不具备,要么是我在实验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破坏了上皮组织,使其无法正常发挥作用。无论是哪种原因,我再次尝到了作为一个失败的实验生理学研究者的苦涩滋味。
1959年6月,参加了剑桥大学举办的第一届国际生物物理学会会议后,我的失落感更强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名科学家汇聚一堂,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可我没有什么可以展示的,我感到很羞耻。
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