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魏源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夏剑钦
出版社 岳麓书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魏源是清代的经学家、史学家、诗人和思想卓绝、锐志进取的改革家,堪称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划时代的文化巨人。本书详细介绍了魏源的传奇一生。全书叙事清晰,脉络一贯,以魏源家世、生平、主要事功为纲,以著述、思想、师友交往为翼,夹叙夹议,有条不紊,特别是对于魏源诗歌与写作背景的结合,令人有不愿释卷之感。

内容推荐

魏源是清代的经学家、史学家、诗人和思想卓绝、锐志进取的改革家。他的著作很多,有《古微堂内外集》、《古微堂诗集》、《诗古微》、《书古微》、《元史新编》、《圣武记》和《海国图志》等,其中尤以后二书最著名,影响也最深远。本书详细介绍了魏源的传奇一生。

目录

序  

第一章  家世与少年时代

一山川孕秀 天生异禀

二邵邑醇良 金潭望族

三名师教导 童试三捷

四探究理学 著述伊始

五游学岳麓 拔贡京师

第二章  十一载交游与求学

一求学北上 满目疮痍

二拜师访友 学问精进

三友朋切磋 义重情深

四返湘三载 喜结良缘

五二上京师 初中副榜

六再落汉谣 荣登南元

七两度授馆 潜心著述

第三章  幕府佐治谋改革

一贺幕编书 经世致用

二龚魏齐名 诗会结友

三代陶复书 倡行海运

四薇垣名士 游览丰年

五笺诗刻书 首次从军

六守制苏州 四应礼闱

七纵论水利 经营票盐

八绝意科场 置宅絮园

九为救时弊 再辑良方

第四章  参赞戎幕与战后的反思

一议修族谱 痛悼陶公

二浙海御敌 再次从军

三泣挽定庵 梦中疏草

四积感愤发 弘扬圣武

五时代巨著 师夷制夷

六辗转传抄 鸦战信史

第五章 亲民官的八载浮沉

一“老女新妇” 甲辰会考

二补行殿试 进士题名

三初学“制锦” 东台受累

四二修海志 畅游江南

五兴化抗洪 淮扬保障

六“简恕”为政 勤奋著述

七被参革职 难隐同情

第六章 志士暮年的非凡之举

一重编元史 创新体制

二为赠亡友 诗笺汉唐

三勤研佛经 向往“净土”

四《尚书》古微 寂逝杭州

五著述宏富 影响深远

附录

魏源世系表

魏源生平大事年表

征引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魏源到京后交友甚广,但与他一见如故,最为意气相契且成为终生挚友的应是陈沆。陈沆(1785—1825),字太初,号秋舫,湖北蕲水人。嘉庆二十四年状元,翰林院修撰,充考官,转四川道监察御史,道光六年逝世。

陈沆喜欢读宋朝理学家的著作,与董桂敷、姚学壤关系较近。与魏源相识时,陈沆方以举人考取国子监学正,在京城已颇有名气,因而有人劝阻陈沆,认为魏源不仅还没有功名、职位,而且“鳞甲难近”。但陈沆毫不在意,不仅不认为与魏源交往有失身份,而且交往益频,友情日益笃厚。陈沆读到魏源最初的诗集《北道集》后,十分钦佩,欣然题赠《古风一首赠魏默深,即题(北道集)后》云:“直木无卑枝,清漪无杂鳞。君今甫二十,出语如有神。洒然风雨气,倾倒万斛尘。古风日芜秽,大道成迷津。各抱娩婀生,何以称诗人?……把君《北道集》,怀抱生古春。流离浩满眼,凭车发哀呻。惜哉徒为尔,不救民苦辛。今当与子别,行矣各爱身。所期浮嚣尽,远与淡泊邻。”此诗不仅赞扬了魏源《北道集》能够反映人民饥苦,表现出诗人不同流俗的人品,而且流露出相识不久即将离京的依依惜别之情。

这种二人一见如故即难舍难分的感情,在陈沆《将出都,始识魏默深,长歌别之》诗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其诗云:“十年客南国,不闻魏君名。一朝长安道,倾盖如平生。昨日相逢今日别,执手苍茫不能说。我初见君黄花秋,是何年少意气道。长揖众中与我语,乾坤朗朗吞复吐。当时听之间然疑,君出累我三日思。尤工古风近罕偶,立心耻落风骚后……遇合分离偶然耳,人生哀乐不在此。我持问君君不言,归叩吾家云心子。”这首诗作于魏源初到北京的甲戌年(1814),生动描述了二人在长安道上倾盖如故、亲切交谈的情景,以及陈沆初识魏源的良好印象。陈沆的父亲陈光诒此时仍任长沙县令,“归叩吾家云心子”,是指回到湖南再去访问我们陈家的陈起诗。因为陈沆这次回湖南省亲,将出都,魏源不仅前往饯行,还托他带去给郴州学友陈起诗(字云心)的信。

陈沆倾身与魏源交友。魏源也笃好陈沆的为人,二人之间“有所作必互相质难,期达于精而后已”。如对陈沆的诗集《白石山馆诗》,或《简学斋诗》,魏源竟先后阅读了八次,每一易稿,阅读一次,且每次都有评语(存世者有五次)。陈沆41岁去世后,魏源为了怀念亡友,还整理自己的著作《诗比兴笺》送给陈沆的儿子陈廷经,使之托名“陈沆”刊行,以给亡友增加一项名山事业,更可见二人感情之金石不渝。

P32-33

序言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他是清代的经学家、史学家、诗人和思想卓绝、锐志进取的改革家。他的著作很多,有《古微堂内外集》、《古微堂诗集》、《诗古微》、《书古微》、《元史新编》、《圣武记》和《海国图志》等,其中尤以后二书最著名,影响也最深远。

魏源早年在家乡读书,后至京师进修,刻苦攻读,潜心著述。道光二十五年(1845),他考中进士,开始从幕僚出任州县官,历任江苏东台、兴化知县、高邮州知州等职,所至政绩卓著。但他终因同情太平军,“迟误”军报,而为清政府免官。

综观魏源一生,他从理学家转而为汉学家,从幕友转而为亲民官,从解经笺诗的通儒转而为关心水利盐漕的实干家,从忧时忧民的学者转而为放眼世界的先驱,都充分显示他是一名真挚的爱国者。他因受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时时以湔洗国耻为念,提出“后王师前王”、“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他的结论是:积弊多年的清政府,非彻底进行庶政改革不可;积弱多年的中国,非向先进国家学习、以臻富强、以自立于列国之林不可。他以“法祖”、“师夷”思想为基础,从而建立了一整套富国强兵、抵御外来侵略的思想和方策,成为他论明臣所说的“劳臣荩士,蒿忧瑰画”了。

可惜的是,魏源生不逢时,腐朽保守的清政府,并不重视这位“积感之民”可以“奉赞大猷”的著述。“为问河汾太平策,刍荛何以献天聪。”魏源以他的“太平策”不为世用而灰心怅恨。这使得志士暮年不愿再做冒险的风帆,皈依佛法是他的必然归宿。这甚至使曾经受过他影响的日本明治维新志士也为之惋惜。日本盐谷世弘在《翻刻海国图志序》中说:“呜呼!忠智之士,忧国著书,不为其君之用,而反被琛于他邦,吾不独为默深悲焉,而并为清主悲之。”可悲的还在于像这样有伟大贡献的人才,百年来竟未得到应有的评价,直到解放后的六七十年代这种情况才有了明显的改观。

湖南岳麓书社有鉴于此,特将乡贤魏源的全部著作整理为《魏源全集》编辑出版,为我们进一步研究魏源提供了充分的资料。而随着《全集》出版,首先写成《魏源传》的是《全集》执行主编夏剑钦同志。剑钦同志学识渊博,工作认真,多年从事乡贤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此次主持《全集》工作,殚精竭虑,从编纂前的搜集魏源已刊未刊散佚资料做起,到编辑、校勘、考证、编写校点说明、全书后记以及《魏源研究百年回眸》等,对《全集》做出了突出贡献;从而对魏源生平事迹的探索,宏伟思想的钻研,编写文字的斟酌,疑难问题的处理以及后世对魏源研究情况的了解等,都为他撰写魏传准备了极好的条件。因此,全书叙事清晰,脉络一贯,以魏源家世、生平、主要事功为纲,以著述、思想、师友交往为翼,夹叙夹议,有条不紊,特别是对于魏源诗歌与写作背景的结合,令人有不愿释卷之感。这本书的出版,虽不会引起“洛阳纸贵”,但也相信一石击水,将会产生清波中无尽的美丽涟漪,其影响与效果将是可以想见的。读者尤其是青年学子仔细阅读先贤传记,将会受益终身。我以先睹为快,略写感想如是。

李瑚 2006年4月6日于北京,时年八十

后记

从1999年开始筹划重新启动《魏源全集》的整理出版工作以来,我有幸全面接触和逐步深入研读魏源的所有存世著作。随后,为进一步查访魏源著作的遗佚部分和比较好的版本,我与同仁一道,也像前编委会杨慎之、何慎怡两先生那样,再次赴北京、南京、、上海、广州和本省各图书馆,并沿着魏源当年求学、宦游的路线,走访了邵阳金潭、南京小卷阿、扬州絮园和高邮、东台、兴化以及杭州等魏源故居、故地,搜集了一些散佚诗文、楹联和碑刻,拍摄了许多珍贵版本的书影和图片,还听到了不少关于魏源兴改革、施善政、育人才的故事。尤其是魏源的诞生地——邵阳隆回金潭故居,我自1998年出版发行《海国图志》首次参观以来,已先后三次瞻仰。每次来到故居门前,望着这座饱经沧桑的宅院和读书楼,凝想这位智者一生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思想苦旅,一种虔诚的敬仰和历史的伤感便不禁油然而生。在这里,仿佛到处都可以找到魏源的影子,连门前的小溪似乎也在诉说着他一生的勤奋、劳碌、忧患、痛苦和悲欢。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强烈地产生了一种要为魏源写一部传记的冲动和欲望。虽然前有李瑚、李汉武二位先生于上世纪80年代撰写的《魏源传》(李瑚先生一人两部,后均收人《魏源研究》一书),但由于有些资料尚未发现,故三传虽创获良多,仍不免有“前修未密”之嫌。而我因得编校全集,沉潜魏源著述有年,不仅得见魏氏及其时人所著有关资料,且得见其身后150年内学人研究魏源的主要成果。加之神其来助,天人际会,以致沉睡图书馆百余年的珍贵文献居然此时显现。如在复旦大学图书馆,得见魏源书于咸丰五年之有关《诗古微》识语,以知魏氏是年踪迹及《诗古微》“二十二卷”之实情;又如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获见《诗比兴笺》初稿及邓之诚教授手书题记,联系龚橙书于《诗比兴笺》刊本之跋语,比照《诗古微》之内容,更明确魏源笺诗之由及其初稿增订成定本以赠亡友的前因后果。又如《海国图志》五十卷本,前贤多因罕觏且有魏耆“成六十卷”之语而很少研究,以致忽视了它“钩稽贯串,创榛辟莽,前驱先路”首创之艰难,及其初具规模且主要以它与《圣武记》影响促成日本明治维新之肤功。更难洞晓道光二十七年六十卷本仅补征《万国地理全图集》一书和补录奏折、夷情备采、船炮火器制作等以增10卷,至咸丰二年方补征《地理备考》、《外国史略》、《地球图说》和《瀛环志略》诸书并调整结构、增加附录材料以扩成百卷之详情。诸如此类靠调查、比较各书版本所获,加之融贯前贤李柏荣、李瑚诸先生“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太史公自序》)于我心中所蕴蓄,若不流布出来,则似有既愧对默深先生,又愧对时贤和自己的歉疚之感。陶潜氏日:“今我不述,后生何闻焉。”我为魏公写传,此其时也!于是,我抱着一种对传主“高山仰止”的崇敬之心,穷数年之功,念兹在兹,终于此魏源诞辰212周年之际,实现了这宗夙愿。

然而,正如魏源所云,“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要写好一个人物的传记非常不容易。我的这本人物传记,毕竟尚局限在对传主魏源家世、生平、著作、事功和思想风貌的展观,而对于传主的人格成长、思想变化、忧乐情怀等内心世界,尚感知不多,偶有触及,亦浅尝辄止。而且,坦诚地说,我今天能够写到这个样子,也还是因为有前辈学者李瑚先生多年潜心研究、精审考证所著之《魏源事迹系年》与《魏源诗文系年》及其对魏源作品诸多疑难问题的考证文章作基础,可说是踏着诸位前辈研究探索的足迹,或许前进了一小步。倘要真正做到神交古人,进一步走近传记人物的心灵,体察人微,与之寂感互通,且以传神的手笔为传主的灵魂画像,则自愧才学疏浅,不敢奢望,而有俟于来者矣。

在编辑《魏源全集》和研究魏源、撰写传记的过程中,我一直得到李瑚先生的热心指导和鼓励。传记写完后,又承蒙他不顾年迈多病,认真审读全稿,并惠赐大序。其扶持后学的高情和严谨治学、献身学术之景行,使我衷心感佩,并将终身奉为楷模。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广泛参阅了学术界同仁的相关研究成果(见本书注释与征引书目),还得到湖南图书馆古籍部寻霖等同志提供查阅图书资料的方便。兹借此谨向李瑚先生和学术界同仁以及寻霖等同志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夏剑钦

2006年4月于长沙望岳轩

书评(媒体评论)

他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坐言起行的改革家,著作等身的经学家,博古通今的史学家,造诣极深的舆地学家,诗文俱佳的诗人和文学家,见解独到的军事理论家,还是对净土四经深有研究的佛门信徒和“州有九,涉其八:岳有五,登其四”的旅游家。龚自珍称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综一代典,成一家言。”堪称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划时代的文化巨人。

——《纪念魏源诞辰二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4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