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旵,先后受聘担任《中国民族》(英文版)汉文化专栏主持、《人民日报》海外版“汉语教室”专栏作者、国际易学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等。
主要作品有《易经的智慧》(经部、传部)、《老子为道》、《在北大讲易经》等(均为讲课录音整理稿)。
先后在“中华伏羲文化研讨会”、“老子文化研讨会”、比利时“中华文化高峰会议”、第七届(河南安阳)、第八届(泰国曼谷)、第十五届(马来西亚吉隆坡)世界易经大会、国际易学联合会研讨会上发表论文几十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易经的智慧(传部殷旵演讲实录)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殷旵//殷珍泉 |
出版社 | 当代世界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殷旵,先后受聘担任《中国民族》(英文版)汉文化专栏主持、《人民日报》海外版“汉语教室”专栏作者、国际易学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等。 主要作品有《易经的智慧》(经部、传部)、《老子为道》、《在北大讲易经》等(均为讲课录音整理稿)。 先后在“中华伏羲文化研讨会”、“老子文化研讨会”、比利时“中华文化高峰会议”、第七届(河南安阳)、第八届(泰国曼谷)、第十五届(马来西亚吉隆坡)世界易经大会、国际易学联合会研讨会上发表论文几十篇。 书评(媒体评论) 《易经的智慧》不愧为 学《易》者的良师益友, 足令学《易》者入门,事 半功倍。一经披阅,便不 难发现她具有诸多魅力, 令人爱不释手。 ——中国周易学会首任 会长,唐明邦 拜读了你的大作——《 易经的智慧》,非常敬佩 与高兴,甚至稍感意外, 因其内容深入浅出,引经 据典,为了注解古文,甚 至能运用甲骨文及金文, 足见你博览群经,功力深 厚,良深敬佩。 ——美国著名易学专家 ,汪忠长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易经》理论尤为深奥,然 先生大作图文并茂,深入 浅出,一般人均能读懂, 诚为可贵。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 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剐主 席,郑建邦 在当下的《易经》研究 与诠释中,《易经的智慧 》实属超常而又归于“平常 心”的一种。在理性与工具 理性占支配地位的现代思 想文化界,人们的诗心和 由之引发的原创联想力, 正在日渐萎缩。在这样的 时刻,《易经的智慧》以 其超越知理之“常”而求悟的 姿态出现,给读者的心灵 带来了令人惊喜的诗意触 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 究生院哲学博士生导师, 王树人 后记 这套《易经的智慧.经部 》和《易经的智慧.传部 》出版,实际上是《易经 的智慧》(2004年4月甘肃 文化出版社)修订本与《易 经大传新解》(2005年7月 ,当代世界出版社)的修订 本。 《易经》,亦名《周易 》。全书分为经文和传文 两部分——(周文王、周公 所作卦辞、爻辞);传文是 孔子及其弟子解释经文的 传,又名《十翼》(即《易 》之双翼),分别为《彖传 》上下、《象传》上下、 《系辞传》上下、《文言 》、《说卦传》、《序卦 传》和《杂卦传》等。 《易经的智慧》是我 2002年讲解经文六十四卦 、三百八十四爻的录音整 理内容;《易经大传新解 》是我2004年讲解传文部 分的录音整理内容。自这 《易经的智慧》和《易经 大传新解》出版发行以来 ,几乎每天都有热心的读 者来信、来电和来访,鼓 励之余,也有不少好的意 见和建议。遵照读者建议 ,特由作者本人(殷品、殷 珍泉)对这两本书认真做了 修订,特别是《易经的智 慧》一书修订很多。又根 据几位朋友的意见,将两 书合二为一,分为经部和 传部,以便于读者阅读和 收藏。 《易经的智慧》和《易 经大传新解》出版发行后 ,得到几位易学老前辈的 垂慈赐正,他们中有洛杉 矶九秩高龄的易经老教授 汪忠长先生,“中国易经学 会”老会长、武汉大学博士 生导师唐明邦教授,中国 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生院 博导王树人教授,以及“国 际易学联合会”秘书长助理 郭或老师等。同时还得到 了不少热心读者的支持和 帮助,其中有仇富军先生 、殷本立先生、寇云龙先 生、刘伟先生、王敏女士 、杨柳女士和蒋周女士等 。这里谨对上述各位师长 和挚友,致以崇高的敬礼 !同时以同样的恭敬心态 ,向所有来信、来电、来 访者以及海内外广大的读 者、听众致敬!向出版社 、印刷厂、封面设计、电 脑排版以及录音整理的领 导、技术人员和同仁们表 示谢忱! 由于时间关系,此次修 订仍有谬误之处,恳请专 家、学者,及广大读者不 吝赐正! 殷品殷珍泉 于北京 目录 引子 感受《易经》的原始思维 系辞传上 第一章 顶天立地 天与地 尊与卑 定位 贵与贱 常与裳 认识论——常 方法论——断 方类 吉与凶 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刚柔相摩 八卦相荡 鼓之与润之 动静有常 变化规律 乾道与坤道 易知与简能 易知与易从 文与纹 中和 第二章 三古、三圣、三易 失得之象 忧虞之象 进退之象 昼夜之象 三极之道 居心仁厚 “居而安”的评判标准 “玩”的心态 原始的占卜 感受风的神奇 乾的精神 第三章 补过与改过 爻位 中和正 相应与敌应 承与乘 简单与神秘 小大与险易 与天地准 地上的天象 幽与明 报本反始 死与生 第四章 元精 游魂为变 阴阳增益 如何做到“不违”? 如何做到“不过”? 乐天知命 早上栽树晚上乘荫 一阴一阳之谓道 百姓日用之道 第五章 《易》的应用 有为法与无为法 “无”中生有 何谓“神”? 何谓“易”? 让正念做主 关闭杂念 怎么“配”? 何谓真善? 金丝猴的父母心 节约一滴水也是积德 井德与鼎德 智与礼 天地设位 何谓“存存”? 第六章 象其象 会而通 行其典礼 后言与后动 鸣鹤在阴 言应千里 君子的言行 号与笑 第七章 物薄而用重 “大人”与大众 占卜是注重过程还是结果? 法身、报身、应身 贵而无为 出户庭还是不出户庭? 慎言密语 谁之过? 《易经》的先进性 第八章 跳出文字《易》 占卜的准备 大衍之数为什么是五十? 原始的占卜用具 占卜过程的演示 占卜中的平常心 《易经》中的数学 《易经》是解读生活的 第九章 走进《易》的神话 《易》有“四道” 通变与极数 有所为与有所不为 根据变化成其事业 第十章 如何把握天下之道? 做人要彻底 退藏于密 真不二价 睿智是种境界 吃斋与吃素 自然是本教科书 生活中处处是机会 第十一章 八卦是怎么形成的? 感知吉凶 富贵从哪里来? 天气变化的影响 《河图》《洛书》的启示 天佑还是自佑 ? 第十二章 悟能尽意 是杯子?不是杯子? 如何“尽神”? 《易》与乾坤 形而上与形而下 变与通 象与爻 无为 系辞传下 第一章 八卦螺旋 变与动 道从观察中来 中国人的“天下”观 刚与柔 卦卦都有用九、用六 内与外 大众之情 守位 聚人 义是游戏规则 第二章 伏羲故里 《易经》的演变过程 八卦是如何演绎出来的? 八卦的卦德 生活中的《易》——离卦 生活中的《易》——益卦 生活中的《易》——噬嗑卦 生活中的《易》——乾、坤 生活中的《易》——涣卦 生活中的《易》——随卦 生活中的《易》——豫卦 生活中的《易》——小过卦 生活中的《易》——睽卦 生活中的《易》——大壮卦 生活中的《易》——大过卦 生活中的《易》——夬卦 《易经》为什么得以传承? 第三章 象思维 无所不包=万能? 阴卦与阳卦 一君二民与二君一民 殊途而同归 屈与伸 《易》以致用 《易》之盛德 第四章 困与期待 《易》的主体 小惩大诫,小人之福 积恶灭身,小人之祸 安守自己的本位 居安不忘危 谋略与智慧 知几者 诚其意,正其心 宽容 一人行与三人行 至诚才能持久 第五章 古老的《易》,不老的学问 石器时期的第一大发明 忧患意识从哪里来? 观察力从哪里来? 当名与正言 称名与取类 言曲而中,事肆而隐 有疑才有悟 第六章 《易》之兴 《易》的忧患思维 礼是德之基 谦虚也要有资本 朴+真=善 固本与固末 损是修德 在困境中分辨德行 真理在水井的底部 尊重是双向的 返璞归真是觉悟 第七章 文字是借鉴 谁适应谁? 如何把握“度”? 顺境与逆境 谁能帮助你? 虚与实 本与末 终和始 在家能知天下事? 第八章 为什么“二多誉,四多惧”? 为什么“三多凶,五多功”? 刚能胜柔? 天道、地道、人道 你转谋略?谋略转你? 文王为什么演《周易》? 忧患与太平 《易》的立意 第九章 至健与至顺,知险与知阻 《易经》是心理学著作 谁定“吉凶”? 人谋?鬼谋? 吉凶与人的心态 不相得与不可得 听其言,观其行 说卦传 第一章 神奇的蓍草 神助?自助? 是参还是叁? “和”是下手处 何谓“尽”? 何谓“命”? 第二章 三才之道 第三章 伏羲的先天八卦 水道湾湾 顺和逆 第四章 卦德 第五章 一年八季 第六章 神奇的大自然 第七章 再说卦德 第八章 卦象:动物之象 第九章 卦象:人身之象 第 精彩页 引子 感受《易经》的原始思维 一 《易经》是一部有符号图像、有文字说明的图书,又名《周易》。考证成书的年代,经历了新石器初期以来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书的作者都是古代的圣人,相传八千年前的伏羲是第一位作者,他用两种简单的符号创造了八卦和六十四卦图形。可以想象,那时的八卦、六十四卦不仅仅只是图像,也应该有思维和口头语言。当古老的文字逐渐成熟后,到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周文王重新编排了六十四卦卦序,汇集历代口头流传的卦辞、爻辞,用文字记录下来,这就是书的“经”文部分。四百多年后,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又对这些文字作了耐心的解释和热情的赞颂,这就是书的“传”文部分,进一步丰富了这部图书的内容。 至今日,这部书依然是中国文化园地中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洲,同时在东南亚和西欧也广为流传。瑞士的汉斯?海因茨?赫尔茨(Hans Heinz Holz)在纪念莱布尼茨《中国近事》发表三百周年时说:“‘光从东方来’。自从欧洲的非理性主义发现真理与幸福来自东方以后,中国人那本解释宇宙、求卦问卜的《易经》,在欧洲可以说是人人皆知。” 显然,这种“人人皆知”也与中国本土的老百姓一样,提起八卦、六十四卦、《易经》,乃至伏羲、文王、孔子,可谓人人皆知,耳熟能详。但要问到《易经》这本书的内容,却知之者甚少,甚至大多数人认为那只是一本占卜吉凶的书。即使如此,人们对于《易经》的兴趣由于好奇依然乐此不疲,连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近年来也对《易经》发生了兴趣。 那么,《易经》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经典呢?书中的符号图像是怎样产生的呢?它们又告诉我们些什么呢?为什么能流传几千年,至今还能常释常新呢?《易经》是如何在归纳和演绎过程中发展的呢?对当今的科学思维是阻碍还是促进呢? 带着这些问号和好奇,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老的中国,去感受《易经》归纳与演绎的原始思维吧。 二 请打开您童话时代想象的匣子吧—— 走进古老的中国,就像登上了时间的瞭望塔,人类直立行走时那种像孩童学步的情景历历在目。同时,还能遥听到宇宙大爆炸发出的巨响。 有人推测,宇宙大爆炸以前是没有气体的世界,中国的古人称那个时代为“无极”,也许是说“无气”,因为古文中的“气”字写作“炁”。如果根据爆炸的理论推测,那应该是一个有气体存在的时代,因为没有气体就没有物质,没有物质也就不会有爆炸。可以想见,那时的气体被密封在一个球状的物体之中,气体的膨胀引发了两百亿年前那次巨大的爆炸。 爆炸中,球状的物体分解成无数的碎块和微尘,它们又在气浪的推动和摩擦中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球状体。气体,则形成第二系列——它们像旋风一样狂舞,裹挟着无数的碎裂物质在滚动,直到把它们滚圆成为一个个星球,然后又形成一个个旋转不息的星云系。 这时,还有两位孪生兄妹不甘示弱,一个是光波,一个是声波。光波和声波同时起跑,一路追打着气体和物体,直到碎裂的物体成了星球,它们依然不依不饶,无限地传播和推进,努力地实践着自我价值。它们的价值被地球上的科学人士记录下来,翻译成七声音谱和七色光谱。为什么能编成谱?科学人士认为,它们的波动并不是人们想象的无序嬉闹,而是有纪律、有规则的运动,叫作律动。于是,艺术家们又根据这种律动,发现了色的波律和音的韵律。 七色光谱和七声音谱收藏着宇宙中几乎全部的资料和信息,包括时间的和空间的。今天的人们还在那里天真地评断:这些宝贵的资料,对一般人群秘而不宣,而只对科学家情有独钟。其实,这是一种人类记忆力的衰退。回首人类直立行走时的情形,那时多么的天真、活泼和率性。大自然对待他们与对待现代人同样公平,不公平是后来才产生的。现代人的不公平现象的主要表现,并非财富和权力,而是拥有的知识和工具。原始人类获取自然界的信息资料,不需要依赖于书本知识和工具,而是依赖于自身与生俱来的功能——眼、耳、鼻、舌、身、意。眼能观色,耳能听声,鼻能闻气,舌能尝味,身有感触,意能思维。他们没有先入为主的主观偏见,不戴派别、政见的有色眼镜,全凭直观和亲身的感受。而现代人由于长期依赖于前人总结的经验、知识和工具,许多本有的功能由于长期闲置、懈怠而退化,对于大自然的信息资料,除了拥有渊博知识和实验工具的科学家,一般人群确实无可奈何。于是,科学家成为现代的权威,他们的理论即使错了,也是伟大的,并且要等待几百年后才能纠正,因为那是伟大的错误。 P1-3 导语 中国第一部古代哲学辩证法宝典 儒家、道家、兵家、农家、医家、法家、杂家奉之为群经之首 涵盖政治、军事、科技、建筑、医学等诸多领域的智慧源泉 《易经》虽好,能读懂她的人很少,《易经》本版众多,能参透其中奥秘的人并不多。本书作者殷旵潜心研究《易经》数十年,其不拘于知识和理性层面的认知,而是以启迪人的悟性为根本的研究态度,使《易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真正结合,成为百姓日常可用之书。 序言 新版序 易经的智慧——人类文 明的超智能 《易经的智慧》自2004 年甘肃文化出版社首次出 版以来,一版再版,此次 再版,已是第六版了,在 当代世界出版社也算是第 三版了。感谢广大热心读 者的支持,也感谢多家出 版社的精心运作。借此再 版作序,特补充些近年来 的新收获、新感想,题名 为《易经的智慧——人类 文明的超智能》。 20世纪,欧美等国争相 启动了“人脑计划”,试图描 绘出人脑神经元回路图, 据此开发模拟智能芯片, 于是催生了人工智能,开 启了智能革命新时代,并 由此引发了新世纪科技竞 赛,即争相开发制造人工 智能芯片的“超材料”,中国 很快跻身于世界前列。坤 卦曰:“履霜坚冰至。”可以 预见:随着“超材料”的成功 研发,下一轮科技竞赛将 是“超智能”的研发了。 也许有人质疑:有何理 由宣称《易经》的智慧可 以称之为人类文明的“超智 能”?这得从《礼记?大学 》篇说起。《大学》开篇 直接引述孔子的原话,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接着推论曰:“欲明明德于 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 其国者,先齐其家……欲诚 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 在格物。”接下来又反推曰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 后意诚……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显然,孔子的这段论述 是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 明明”,即两个逻辑支点; 一“先”一“后”,即逻辑回归 ;推导所得的逻辑结论, 即欲平天下,必先明天下 :一明“格物致知”,即客观 存在的自然规律;二明“修 齐治平”,即社会发展的必 然规律。规律为道,明道 为德,这与马克思主义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不谋而合。这既是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德语化语 境与中国古圣先哲的汉语 化语境的直接对话,同时 也是中华民族与古希腊文 明的跨文明、跨时空对话 。其实,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对古希腊哲学的发展。 在古希腊哲学体系形成 之前,西方一直认为,世 界是上帝创造的。公元前 六百多年,泰勒斯和他的 哲学同行们在爱琴海沿岸 考察、研究,终于达成了 共识:世界是由物质组成 的。接下来讨论的课题则 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原初 物质是什么?或曰“水”,或 曰“气”,乃至或曰“数”。直 到公元前三百多年,亚里 士多德明确为“四元素”:水 与火、气与土。他曾撰写 了两部著作,一名《物理 学》,一名《后物理学》 (此书传入中国后,严复 先生根据《易经?系辞》中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 者谓之器”一句,译为“形而 上学”)。 如果说,这两部著作相 应于孔子表述的“格物致知” ,那么,至恩格斯的《自 然辩证法》便升格为“格物 致智”。在先秦文献中,“知 ”与“智”二字通用,写作“知 ”,犹如“大”与“太”通用, 写作“大”。《易经》中“保 合大和”应读作“保合太和” ,故宫中有“太和殿”。大, 仅为有形之大;太,泰也 ,为大象无形之大,无可 比拟,无与伦比。日本人 尽管聪明,借他山之石可 以攻玉,但这一次一心想 取其大,反自认为小。又 如“道”与“導”通用,写作“ 道”。老子曰“道可道”,其 实蕴含有“道可導”这一更深 层含义。 这正是汉语原创的造字 、用字逻辑。如果只学汉 字“拿来主义”,而丢弃了汉 语,等于捡了芝麻,丢了 西瓜。汉字只是个体的魅 力,而汉语所体现的则是 原创的整体思维。真正能 体现智能,或曰“超智能”的 ,是汉语原创的整体思维 ,而不仅仅是汉字的个体 魅力。 许多《易经》爱好者都 有相同的体验:一本《易 经》,难认的生僻字并不 多,但就是读不懂,其原 因,就是只知其“格物致知” ,而不明其“格物致智”。何 为“智”?翻开《说文解字》 ,“智”“皆”“習”均归入“白部 ”。“智,识词也,从白,从 亏,从知。”知与白合体会 意:知识息息相通者称为 智。 比如:日、月、星、辰 、风、云、雷、电;山、 石、田、土、川、谷、丘 、原等,为两组知识点, 息息相通,上升为两大知 识体系:一名天文,一名 地理。当天文与地理两大 知识体系息息融通后,又 上升为“天行健,君子以自 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 德载物”。这是孔子为《易 经》乾、坤两卦写的象辞 ,也是中国人用来处世和 经世的大智慧。 “天行健”“地势坤”,即客 观规律,名为“道”。“君子 以”,以,依也,循也。其 逻辑结论为:规律为道, 循道为德。孔子借乾、坤 两卦明确告诉我们:《易 经》是讲逻辑、讲规律的 。道德,为衡量思维和行 为的逻辑原点。智慧,为 导引思维升格的逻辑引擎 。二者同源,都源于“格物” ,即以客观为第一性,以 主观为第二性,这是中国 语境表达的“唯物”,同时又 注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 动性。“诚其意”“正其心”, 开发主观世界的智能,这 是中国汉语语境表述的“辩 证”。 也许有人会质疑:这样 的理解未免政治化了。其 实,这正是孔子解读《易 经》的本义。孔子《系辞 传下》曰:“天下何思何虑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 而百 内容推荐 《易经》又称《周易》,分为经部和传部。传部是孔子及其弟子对《易经》经文的解释及对占筮原理、功用的论著,又名《十翼》。全书配有大量难得的古书图例,帮助读者更有效地理解记忆卦辞、卦象。作者以平常人的心态启迪读者的悟性,用通俗化不神化的语言讲解易经理论,让人们在实践中感之《易经》的智慧。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