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晚清民国时期卫礼贤、伯希和、艾锷风、傅吾康等著名洋教授在中国的工作、生活、学习及交游等情况,通过对这些情况的描述和解析来探讨现代欧陆思想兴起的汉学背景与中国现代学术建立的汉学因素。 目录 “典籍旅行”与“知识侨易”——《永乐大典》迁移史表现 出的中德学者交谊及其学术兴趣 一、汉学馆藏与采购典籍:从福兰阁与商衍鎏的交谊与合作说起 二、颜复礼与袁同礼的图书交换 三、作为推手的傅吾康:傅、袁交谊与《永乐大典》的由德到美过程 四、典籍旅行、德中迁移与知识侨易——一侨易学的分析 作为中国现代大学德文系师资的汉学家——以卫礼贤、艾锷风、傅吾康等为中心 一、作为北大德文系教授的卫礼贤 二、作为清华德文教师的艾锷风 三、从成都到北京:傅吾康的中国大学教师经验 四、德国汉学界的代际承继及其侨易经验 简论20世纪上半期中国日耳曼学与德国汉学的互动 一、中国日耳曼学与德国汉学的同生共长:杨丙辰与德国汉学家的交谊 二、冯至与德国汉学家——福氏父子、卫氏父子与洪涛生 三、陈铨对德国汉学界的“指点江山”——以《中德文学研究》为例 四、商承祖的家世渊源及其德国汉学研究背景 五、中德学会对汉学家与日耳曼学者的“二元设置” 六、“知识旅行”与“学科交屏”——简论20世纪上半期中国日耳曼学与德国汉学的互动 德、法汉学与中国现代学术之互动——以卫礼贤、伯希和与留西学人的交谊为中心 一、卫礼贤的中国交游:以蔡元培为中心 二、伯希和的中国交游:以陈寅恪为中心 三、三国学者的交集:1926年胡适游欧及其与伯希和、卫礼贤的交游 四、学人交谊的双向功用:现代欧陆思想兴起的汉学背景与中国现代学术建立的汉学因素 美国汉学的留华背景及其学术史意义——以侨易思维为框架 一、美国汉学学统的欧洲背景 二、现代汉学家的留学生传统:以留华与留欧背景为中心 三、美国汉学史的范式意义:考察世界学术史的一个视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