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赵丽,女,1982年生,江苏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资源开发、教育信息化应用等方向研究。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美国密西西比州教育计算机协会(Mississippi Educational Computer Association)课题等。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40多篇。 目录 前言 引论 第一章 “互联网+”时代的微学习 第一节 “互联网+”时代学习方式的新特征 第二节 微学习的内涵与特点解析 第三节 微学习的相关理论剖析 第二章 微学习资源的构成与要素 第一节 从教学到学习:微学习要素及微学习资源特征剖析 第二节 微学习内容:零存整取的碎片化学习 第三节 微学习工具:在线免费工具应用 第四节 微学习环境:后泛在学习环境的建构 第五节 微学习评价:部分与整体的意义建构 第三章 微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第一节 理论基础:活动理论的设计思维 第二节 模型构建:微学习资源的活动开发模型 第三节 系统分析:微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模型的解析 第四节 系统实现:微学习资源的学习过程与反馈 第四章 微学习资源传播途径探索 第一节 微学习资源传播系统设计 第二节 微学习资源传播的控制系统 第三节 微学习资源传播的内容编码系统 第四节 微学习资源传播的媒介研究系统 第五节 微学习资源传播的受众分析系统 第六节 微学习资源传播的效果评价系统 第五章 微学习资源的生态发展 第一节 微学习资源的发展困境及解决策略 第二节 微学习资源的生命周期 第三节 微学习资源“共享-共生”机制的内涵与意义 第四节 微学习资源“共享-共生”机制建设策略 第六章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微学习资源学习需求研究 第一节 “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资源开发的需求分析 第二节 “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微学习资源开发的价值探索 第七章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微学习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第一节 “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微学习资源设计 第二节 “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微学习平台构建 第三节 “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微学习平台的应用研究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推荐 “互联网+”已从商业领域蔓延到我们的生活、学习与工作的各个领域。微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设计的高效便捷的新型学习方式,主要是指处理相对较小的学习单元以及短期的学习活动。本书以“微学习”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从微学习的起源与发展着手,综合教育学、传播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理论基础,总结出微学习资源开发的理论模型。其次,关注微学习资源的生态发展,提出“共享-共生”的生态发展保障机制及相关策略。最后,从理论构建转向实践开发,搭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微学习平台。 本书可供关注在线学习资源、在线课程开发,以及关注不同阶段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等的学习者与研究者参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