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焦竑传/南京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罗晓翔 |
出版社 | 凤凰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焦竑,明代晚期著名考据学家。他虽出身下层,但以状元之才领袖学界。后人誉之为“真儒”“通才”。徐光启评他是“巨儒宿学,北面人宗”。 本书讲述了焦竑的生平经历、官场事迹及其学术成就。 作者简介 罗晓翔,美国杜克大学历史系博士,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专业副教授,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明代南京城市社会与城市性研究”“明清江南城市记忆与都市心态研 究”等多项。 目录 引言 状元焦竑与晚明南京 第一章 家庭背景 第二章 入仕之前 第三章 宦海十年 第四章 优游林下 第五章 学术成就 结语历史洪流中的个人与家族 参考文献 附录明代的南京 序言 南京古称金陵、建邺、 建康等,是素负盛名的“六 朝古都,十朝都会”,与北 京、西安、洛阳并称为中国 四大古都。南京在历史文化 上的独特性,体现在曾多次 承担过中华民族救亡图存、 走向复兴的历史责任与历史 使命。在历史文化的视野下 ,把南京置于国家民族的历 史长河中,探寻这座城市对 于中华文明所起到的作用, 会发现在中国历史上,没有 哪一座城市像南京这样,与 中华民族的命运如此紧密地 联系在一起。 2500多年的建城史,450 年的建都史,使得南京在历 朝历代都涌现出许许多多为 中华数千年文明作出过重要 贡献的杰出人物,他们广泛 地活跃在政治、经济、军事 、文化、艺术、宗教、科技 、曲艺等方面。在这些“立 德、立功、立言”的杰出人 物的身上,集中体现着中华 民族精神的标记,印证着历 史人文精神的深邃。虽然这 些历史身影已随着逝去的时 代而远去,但他们留下的物 质或非物质的印记,作为后 来者追慕先贤、思索人生、 承继前行的路标,仍然是南 京乃至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 文化资源和极其宝贵的精神 财富,是中国历史文化脉络 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加快 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不可 或缺的要素。 2014年初夏,南京市政 府根据“十二五”规划文化建 设中提出的传承创新、推动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 出于充分挖掘、利用南京在 历史名人资源方面的优势, 彰显南京独特的历史名人文 化,进而发挥文化引导社会 、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 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 力的目的,要求南京市文化 广电新闻出版局及其下属单 位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 出切实可行的南京历史文化 名人展示工作的实施方案。 客观、科学地界定南京 历史文化名人,按不同的时 代、不同的系统梳理罗列出 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新 成立的南京市博物总馆文化 遗产保护研究所具体承担了 起草《南京历史文化名人展 示工作实施方案》的工作, 在经过了近一个月披沙拣金 般的梳理与遴选后,研究所 的同志们按时交出了一份包 括近400位待选的南京历史 文化名人小传的征求意见稿 。此后,在南京市委、市政 府、市政协主要领导的关心 与支持下,南京市文化广电 新闻出版局就如何实施南京 历史文化名人的弘扬与展示 工作认真调研,反复斟酌, 并召开了多次由市领导与南 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 京博物院等专家学者参加的 专题论证会,最终在集思广 益达成的共识的基础上,甄 选出首批共79位在南京乃至 国内外都有一定历史地位、 在彰显南京历史文化方面具 有一定代表性的南京历史文 化名人,并确定了在深入挖 掘其内涵的基础上,采用雕 塑创作、遗址与博物馆建设 、遗迹修缮、深度挖掘出版 、文艺创作等5种向全社会 推介展示这些南京历史文化 名人的方式。 这其中的深度挖掘出版 方式,指的是在采撷、整理 文献史料的基础上,编辑出 版以南京历史文化名人为系 列的名人传记或故事,适用 于那些历史文献和地方志书 中虽有明确记载,对南京历 史文化发展也有较大影响, 但其相关遗迹、遗存尚不确 定的南京历史文化名人,藉 以系统地呈现南京历史文化 ,进一步增强南京文化软实 力与综合竞争力。采用深度 挖掘出版方式予以宣传推介 的南京历史文化名人的人选 ,包括三国时期的书法家皇 象、佛经翻译家支谦,东晋 时期的道教学者葛洪、美术 家戴逵、名僧暨佛经翻译家 法显,南朝刘宋时期的天文 学家何承天、史学家范晔、 文学家刘义庆,南齐的开国 皇帝萧道成、画家陆探微、 诗人谢胱、美术评论家谢赫 ,南朝齐梁时期的文学批评 家钟嵘,唐代诗人王昌龄, 明代文学家宋濂、学者焦兹 、书法篆刻家文彭,明末清 初的竹刻艺人濮仲谦,清代 文学家方苞,近代建筑设计 师亨利-墨菲共计20人。该 项工作由南京市文化广电新 闻出版局负责。 考虑到社会影响并兼顾 大多数人的接受程度,南京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与南 京市博物总馆的主要领导认 为《南京历史文化名人系列 丛书》的编撰和出版工作应 尽可能达到如下几点要求。 一是实事求是,科学取舍。 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 方法收集资料,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力求内容的史料 性、思想性和资料性的统一 。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 ,对涉及政治、民族、宗教 等重大敏感问题,在史料取 舍与叙述上,谨慎科学处理 。二是主题突出,详略得当 。在具体的文字内容上,应 包括上述各南京历史文化名 人的生平事迹、主要成就及 其对后世的影响,并尽可能 将每个人物的成就及其与南 京之间的关系或联系,在书 中予以浓墨重彩地展示。三 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丛 书的篇幅不宜过长,避免阳 春白雪、曲高和寡,编撰行 文应言之有物,但在行文中 仍然务需严谨、规范,所使 用的材料要求有来源、有依 据,注重和突出面向大众的 宣传、推介效果,争取较强 的可读性,力求做到雅俗共 赏。四是图文并茂,引人人 胜。作为一部介绍历史名人 的图书,在诸方面要凸显其 文化特点和艺术魅力,每本 书宜在行文中都配附一定数 导语 焦竑为明代晚期的大儒,徐光启所评“巨儒宿学,北面人宗”。 他冲破程朱理学教条,大喊一声:“学道者当扫尽古人刍狗,从自己胸中辟出一片天地”。 他出身下层,却藏书满楼,成学界之领袖。 本书讲述了焦竑的生平经历、官场事迹及其学术成就。 后记 状元焦竑,是晚明南京 的一位杰出士人,在地方历 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然而我们在了解焦竑这个 人物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他 所生活的那个时空背景。只 有将历史人物还原到历史语 境中,才能更为客观地理解 他的行为、思想与人生轨迹 。 首先,状元这一身份对 于焦竑而言,既有荣耀的一 面,也有悲情的一面。对于 明清时期的士人而言,人生 最高的目标就是考中进士, 这也是唯一的成功阶梯。到 了清代,捐纳之途大开,很 多困顿场屋的士子可以通过 捐纳获得任官资格,京官最 高可捐到五品,外官最高可 捐到四品。即便如此,通过 捐纳获得官职的“异途出身” 者,依然与考中进士的“正 途出身”者有所区别。而在 焦竑生活的年代,捐纳多为 “捐监”,即以国子监生的身 份参加吏部铨选,掣中的职 位多为州县佐杂官或学校教 官。这离士人们心目中的“ 成功”相距甚远。然而除此 之外,当时社会提供给他们 的职业选择实在太少。同时 ,他们心中也有“万般皆下 品,唯有读书高”的意识, 即便科举之路万般艰难,也 不愿轻易放弃。生存压力加 上偏执心态,导致很多人一 生蹉跎,失意潦倒。 焦竑虽然也经历过科场 失意,但最终不仅考中了进 士,而且是廷试第一的状元 ,这对一个士人来说是无上 的褒奖。甚至他的家乡南京 与祖籍地日照,都分享了这 份荣耀。这个状元的身份, 也足以让焦竑青史留名。然 而这个迟来的成功,却没能 让焦竑实现他的人生理想。 前文提到,焦竑具有政治热 情,他的思想中也有经世致 用的一面。人职翰林院后, 不仅师友门生对他期望极高 ,焦竑自己也很想成就一番 事业。然而,他在翰林院十 年,对每一项工作都兢兢业 业,最终却招致流言攻讦, 身陷困境而被贬职。正如黄 仁宇所言,这不是个人的失 败,而是制度的失败。“在 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 或者晏安耽乐,首辅的独裁 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 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 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 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 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 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 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 ,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 败而兼名裂。” 当然,焦竑去官并没有 导致他身败名裂。他依然是 受人尊敬的文坛大儒,在人 生的最后二十年中优游林下 ,著书讲学,以道德经术引 领海内。然而相比于他前半 生的奋斗与曾经的辉煌,“ 老去服车空有志”的结局还 是充满了悲情色彩。焦竑的 很多师友门生都认为他“抱 经国才,具人伦鉴,宜致位 宰相,丞弼天子”。这也体 现出时人对状元的期许。的 确,在万历朝的首辅中,申 时行、赵志皋、王锡爵、李 廷机都曾是廷试一甲前三名 的状元、榜眼和探花。这种 不自觉的对比与期待,或许 也会时时扰乱焦竑的内心。 他无法摆脱时代局限而获得 真正的身心自由,只能选择 妥协。 最后,焦氏家族自崇祯 以后的迅速没落,也反映出 明清南京城市社会的特殊之 处。金陵焦氏自明初以军籍 落户南京,到了焦瑞、焦竑 这一代,终于实现身份转型 。然而焦瑞没有子嗣。焦竑 的三个儿子中,只有次子考 中举人,可惜和长子一样早 逝。唯一给他送终的三子焦 润生,明清鼎革之际战死于 云南。焦润生子焦纲,南明 福王时期荫户部主事,鼎革 后“感怆卒”。焦纲二子为焦 诚、焦奶。清代康熙年间, 焦仍之子焦君万将曾祖父焦 润生的尸骨从云南迎归故里 。然而直至清末,焦竑的子 嗣中都未能有以功名人仕者 。 焦竑的哥哥焦靖承袭军 职,后代似无业儒者。至于 弟弟焦皙的生平,史料中亦 少有记载,只知焦皙去世较 早,其妻胡氏,以守节闻名 。焦皙有两个儿子,名为焦 泰生、焦德生。泰生“隐于 酒”,德生“遵母训,笃志力 学,名誉日起,补应天诸生 。崇祯十四年以疫卒”。明 清鼎革之后,焦德生的两个 儿子焦缜、焦竑由寡母抚养 成人。焦缜为江宁生员,焦 绠考中武举,然而都不幸早 逝。此后他们的妻子张氏、 卢氏各自带着幼子“渡江, 守田舍焉”。 由于焦家在“生”字辈皆 失意科场,家庭经济状况也 随之恶化。这导致焦兹的丰 富藏书无人能守,很快就流 失了。黄宗羲(16lO—1695) 在《天一阁藏书记(己未)》 中曾记:“辛巳,余在南中 ,闻焦氏书欲卖,急往讯之 。不受奇零之值,二千金方 得为售主。时冯邺仙官南纳 言,余以为书归邺仙,犹归 我也,邺仙大喜。及余归而 不果。后来闻亦散去矣。”( 《南雷文定》)“辛巳”是崇 祯十四年(1641),当时焦氏 后人将焦弦藏书作价出售, 但不接受零买,必须以两千 两白银一次买断。从书籍保 护的角度来说,这当然是最 为理想的。然而黄宗羲却拿 不出这么多钱。他希望当时 在南京任给事中的好朋友冯 邺仙能把书买去,认为书落 到冯邺仙手里,和在自己手 里也是一样。然而冯邺仙最 终也没有出手。焦兹的珍贵 藏书就这样不知流散何方了 。 类似的情况在晚明南京 相当普遍。顾起元曾记:“ 南都前辈多藏书之富者,司 马侍御泰、罗太守凤、胡太 史汝嘉,尤号充栋,其 精彩页 引言状元焦竑与晚明南京 焦竑(1540—1620),字弱侯,号澹园,又号漪园,为晚明南京著名的思想家、藏书家与文献考据学家。他出身于军户家庭,但自幼习儒业,背负着光耀门楣的使命。焦竑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十六岁人应天府学,二十四岁中举,直至五十岁成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一鸣惊人。南京曾有“焦状元巷”这一地名,就是为了表彰他的科举成就。在成为进士之前,焦竑就已经是一位学问广博、思想成熟的理学家,是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尽管科举成功来得较晚,但焦兹的政治热情依然高涨,希望凭借自己的思想才学而有一番作为。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十年后便辞官回乡,在南京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二十年。焦竑生前就被奉为文坛泰斗、理学宗师,门生遍天下。但时人对焦竑的评价,总是夹杂着钦佩与惋惜,感叹其明珠暗投,未得到朝廷赏识。对焦竑本人而言,仕途失意也是心头抹不去的遗憾。他的一生,既有个性鲜明的一面,也体现了那个时代所有士人的宿命。 在进入这位历史人物的生命历程之前,有必要对其生活的时间与空间有所了解。焦竑是明朝嘉靖、万历时人,这是有明一代政治较为稳定,社会经济最为繁荣,思想文化极为活跃的时代。而明代的南京,也有其特殊的城市属性与发展模式。万历二十六年(1598),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552一16lO)第一次来到南京时,就对这个“真正到处都是殿、庙、塔、桥”的大城市感到震惊,并且认为,论秀丽和雄伟,“或许很少有其他城市可以与它匹敌或胜过他。……在某些方面,它超过我们的欧洲城市”①。他在札记中还特别指出:“此城一度是全国的都城和几百年来古代帝王的驻跸地,尽管皇帝由于前面提到的理由已移位北方的北京,南京仍然没有失掉它的雄壮和名声。即或是失掉了,那一事实也仅只证明它从前比现在更加了不起。” 自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登基,至永乐二十一年(1423)朱棣正式迁都北京,南京作为大明王朝国都仅仅五十六年。然而明初半个世纪的都城建设,不仅营建起高大雄伟的城墙与宫殿、衙署,也改造了城市的人口构成及城乡关系。由于洪武时期实行“徙实京师”政策,也就是将其他地区的民众强行迁徙至京城,因此明代南京城内的“土著”家族,基本是明初移民的后代。其中卫所军户所占的比例也较大。万历时期编纂的《上元县志》中称:“我太祖开基,取天下豪右聚之京师,分隶诸司各卫,而所居者实县境也。今贤哲之生,殆倍于邑人。” 焦竑的先祖,就是明初隶籍旗手卫的山东日照移民。万历时期南京的另一位状元朱之蕃(1558—1624),先世为山东茌平人,后以锦衣卫籍徙南京。在焦竑、朱之蕃之后,以会试第一、廷试第三而名声鹊起的顾起元(1565—1628),则出身金吾右卫籍。明初的移民家庭落籍南京后,其经济与社会生活重心便迅速向城市转移。就日后获得成功的家族而言,实现社会身份上行流动的主要渠道是经商与科举,而非传统的耕读模式。一个家族要完成身份转变,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这一点在焦竑身上体现得相当典型。 明代南京的教育资源相当丰富,从国家级学校国子监,到地方学校应天府学以及私人讲学之书院,都在地方教育中扮演过各自的角色。国子监的设立,曾使南京成为全国教育中心。但永乐迁都之后,南京国子监的地位有所下降。与国子监由盛而衰的命运相比,应天府学在地方教育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不仅规模大,而且受到地方官员与本地士绅的重视。作为地方科举兴衰的标志,应天府学负载了重要的象征性意义。焦竑十六岁人应天府学,结交的师友对其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后他拜入耿定向(1524—1596)门下,钻研心性之学,直至成为理学大家,这都与南京的教育与文化氛围密不可分。而焦弦成名之后,也非常善于通过讲学传播其思想。他的讲学活动,又在很大程度上稳固了南京作为东南文化重镇的地位。 从经济发展上说,南京腹地地貌类型比较复杂,以山、丘、岗三类所占比例为大。长江东西贯穿本区,北岸有滁河,南岸有石臼湖、秦淮河等水系汇人。区内长江、秦淮河、滁河以及石臼湖、固城湖边的河湖堆积平原大多被辟为圩田,江边和江心也有少数洲地。这样冈阜相间的地形,造成农业生产不苦旱即苦涝。受地区自然与生态因素的影响,南京周边农业发展与江南其他地区相比显得迟滞。加之南京士绅家族多有移民背景,其与腹地农村之间的社会联系原本就比较薄弱。而作为城居士绅,他们的社交空问与人际网络都集中在城内,并不愿将生活中心转移到乡间。因此相比于其他江南城市,明代南京的士绅并不热衷于土地积累,家族的经济实力也逊色许多。如果三代之内不能维护科举成功,家族就要面临社会地位下降的危机。焦竑家族的起落,就展现了这一特征。 而与农村经济的迟滞相比,以城市为中心的手工业与商业却在明代中后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明代南京的交通设施有所改善。以南京为中心向全国各地辐射的十条水陆大通道,以及驿站、驿铺的设立,为南京的转运贸易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南京作为南方政治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