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应物兄(上下)/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洱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李洱,中国先锋文学之后重要的代表性作家。1966年生于河南济源,1987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曾在高校任教多年,后为河南省作家,现任职于中国现代文学馆。著有长篇小说《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等,出版有《李洱作品集》(八卷)。《花腔》2003年入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2010年被评为“新时期文学三十年”(1979-2009)中国靠前长篇小说。主要作品被译为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韩语等在海外出版。《应物兄》为其新长篇小说,一出版即荣登各大文学榜,2019年8月,《应物兄》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书评(媒体评论)
《围城》的故事发生于战乱时代,而在今天平
静如水的日子下,《应物兄》描绘的是更加复杂、
更加暧昧的知识分子图像。外国人要了解最近30年
的中国知识界,看这部小说就够了。相比《繁花》
里突出的两个字“不响”,《应物兄》里充斥着对
话,而这正是中国知识界的一个现实。 ——金宇澄
以才学入小说,这个类型的小说家,前面有写
《镜花缘》的李汝珍和写《围城》钱锺书,李洱是第
三个。李洱要处理的问题,比前两位要大很多。李
洱之所以有野心把那么多知识点囊括进13年的写作
,无非是想通过小说的形式追问中国今天的知识分
子到底处于何种状态。 ——郜元宝
是否存在一种小说,只有这个作家能写,其他
人不能写?这样的小说其实在重新发明小说。这样
的小说,其实也只有李洱能够写出来。贾宝玉如果
生活在今天,会是什么样子?这是《应物兄》给人
提出的问题。 ——黄德海
有别于卡夫卡式的抽象隐喻,《应物兄》更接
近穆齐尔的大百科式书写。但穆齐尔的小说对中国
读者难度极大,《应物兄》的可读性却极强。 ——
路内
《应物兄》里的知识是让读者产生信任感的,
小说家不是带来新的知识,而是把默认的知识用他
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带来真实世界的新鲜感。—
—张定浩
《应物兄》里有一句话:“一代人正在撤离现
场》。”这对生于1960年代的李洱同龄人来说,《
应物兄》隐藏着秘密的代际知识图谱,或者说“成
长遗址”,这引发了同代人强烈的共鸣。从小说学
上讲,《应物兄》其实发明了一种新小说。——何

我很久没有看到如此具有总体性的文本了。李
洱的文本席卷了理论视野,对当前的小说是碾压式
存在。看《应物兄》的时候,我时时会停下来诧异
一下,这是李洱写的吗?他怎么变得如此博学,如
此狂悖,如此冷静?如此虚无?看到后来,发现这
是他的小说诡计,所谓“与时迁移,应物变化”,
所谓“法身无象,应物以形”。看完以后,又觉得
李洱其实很深情。主人公应物兄,出现在不同的篇
章中,既映射别人,也被别人映射,既镜像时代,
也是时代镜像。在这里,《花腔》成为一种题材,
《石榴树上结樱桃》成为他的语法。《应物兄》文
本激活出很多副文本,体现了作家巨大的野心,但
这个野心又被他充分实现了。 ——毛尖
李洱的语言生成方式极为高妙。他的语言是君
子的语言,温润如玉。——敬文东
《应物兄》对后来的写作者提出很高的要求。
以后写小说的人,都需要面对《应物兄》很强大的
存在。——李宏伟
李洱的哲学思想,是在启蒙主体和后现代主体
消解之间,进行一个中国式的处理。你越读下去越
会感觉到,这部小说太重要了。对中国的叙事文学
来说小说里面的原创点太多了,特别值得发掘。这
部小说出现之后,我们再来评价中国现代文学、中
国当代文学,就需要换一个视角了。它确实挪动了
现代以来中国文学地图的坐标。 —— 王鸿生
八十余万字的《应物兄》是2000年以来长篇小
说中的卓越之作。关于这部小说有许多可谈之处。
首先,在小说语言普遍粗鄙化的当下,《应物兄》
恢复了现代中文小说自诞生之日便具有的特色,即
知识分子书面语传统,而且将这种书面语赋予了全
新的现代性和当下性,即描述复杂事务的及物性。
其次,李洱在虚构领域熟练地调动各种知识体系,
使得小说充满了智性色彩,这种智性与知识分子的
知识炫耀无关,而是与从晚清到当下的知识分子心
路历程、历史诉求、现实关切及其反思相关。具体
的事件和充沛的知识与深刻的自省意识之间形成的
叙事张力,展现当代中国小说应该具备的深刻、复
杂的智慧品格。——王彬彬
后记
2005年春天,经过两年多的准备,我动手写这部小
说。
当时我在北大西门的畅春园,每天写作八个小时,
进展非常顺利。我清楚地记得,2006年4月29日,小说
已完成了前两章,计有十八万字。我原来的设想是写到
二十五万字。我觉得,这是一部长篇小说合适的篇幅—
—这也是《花腔》删节之前的字数。偶尔会有朋友来聊
天,看到贴在墙上的那幅字,他们都会笑起来。那幅字
写的是:写长篇,迎奥运。我不喜欢运动,却是个体育
迷。我想,2008年到来之前,我肯定会完成这部小说,
然后就可以专心看北京奥运会了。
那天晚上九点钟左右,我完成当天的工作准备回家
,突然被一辆奥迪轿车掀翻在地。昏迷中,我模模糊糊
听到了围观者的议论:“这个人刚才还喊了一声完了。
”那声音非常遥远,仿佛来自另一个星球。稍为清醒之
后,我意识到自己还活着。后来,从车上下来两个人。
他们一句话也不说,硬要把我塞上车。那辆车没有牌照
,后排还坐着两个人。我拒绝上车。我的直觉是,上了
车可能就没命了。
第二天上午,我接到弟弟的电话,说母亲在医院检
查身体,能否回来一趟?一种不祥的预感紧紧地攫住了
我。当天,我立即回到郑州。母亲见到我的第一句话是
:“你的腿怎么了?”此后的两年半时间里,我陪着父母
无数次来往于济源、郑州、北京三地,辗转于多家医院
,心中的哀痛无以言表。母亲住院期间,我偶尔也会打
开电脑,写上几页。我做了很多笔记,写下了很多片段
。电脑中的字数越来越多,但结尾却似乎遥遥无期。
母亲病重期间,有一次委婉提到,你还是应该有个
孩子。如今想来,我对病痛中的母亲最大的安慰,就是
让母亲看到了她的孙子。在随后一年多时间里,我真切
地体会到了,什么是生,什么叫死。世界彻底改变了。
母亲去世后,这部小说又从头写起。几十万字的笔
记和片段躺在那里,故事的起承转合长在心里,写起来
却极不顺手。我曾多次想过放弃,开始另一部小说的创
作,但它却命定般地紧抓着我,使我难以逃脱。母亲三
周年祭奠活动结束后,在返回北京的火车上,我打开电
脑,再次从头写起。这一次,我似乎得到了母亲的护佑
,写得意外顺畅。
在后来的几年时间里,我常常以为很快就要写完了
,但它却仿佛有着自己的意志,不断地生长着,顽强地
生长着。电脑显示出的字数,一度竟达到了二百万字之
多,让人惶惑。这期间,它写坏了三部电脑。但是,当
朋友们问起小说的进展,除了深感自己的无能,我只能
沉默。
事实上,我每天都与书中人物生活在一起,如影随
形。我有时候想,这部书大概永远完成不了。我甚至想
过,是否就此经历写一部小说,题目就叫《我为什么写
不完一部小说》。也有的时候,我会这样安慰自己,完
不成也挺好:它只在我这儿成长,只属于我本人,这仿
佛也是一件美妙的事。
如果没有朋友们的催促,如果不是意识到它也需要
见到它的读者,这部小说可能真的无法完成。今天,当
我终于把它带到读者面前的时候,我心中有安慰,也有
感激。
母亲也一定想知道它是否完成了。在此,我也把它
献给母亲。
十三年过去了。我想,我尽了力。
李洱
2018年11月27日 北京
目录
上卷
1.应物兄/1
2.许多年来/5
3.木瓜/8
4.动物医院/12
5.赔偿协议/17
6.等着瞧/24
7.滑稽/43
8.那两个月/49
9.姚鼐先生/57
10.扁桃体/69
11.卡尔文/72
12.早在1743年/83
13.套五宝/91
14.钢化玻璃/98
15.巴别/104
16.双林院士/120
17.奇怪得很/128
18.人才引进/136
19.赴美/144
20.程先生/153
21.雪桃/161
22.之所以/165
23.第二天/176
24.喷嘴/184
25.孔子传/195
26.春天/201
27.但是/213
28.瞧,谁来了/217
29.照片/225
30.象愚/229
31.济哥/242
32.哦/247
……
下卷
后记/1048
精彩页
89.The thirdxelf
“The thirdxelf”,是文德能留于人世的最后的声音。用它作书名,倒也合适。这其实是芸娘的建议。芸娘说,她后来终于想起来,文德能说过,他曾写过一篇短文,但没有完成,题目就是这个词,这个生造的词。
这本书厚达五百五十五页。这么厚的书,本该很重的,但由于选用了进口的六十克轻涂纸(LWC),所以显得并不重。它还有一种从沉重中逸出的轻盈的感觉。
这是文德能的最后一本书,也是他的第一本书。
文德能生前,甚至没有发表过单篇论文。文德能曾开玩笑地说,自己也是“述而不作”。文德能总是说,虽然自己看了很多书,但总觉得那些知识还没有内化为自己的经验,所以无法举笔成文。哦,有句话,我永远来不及对你说了:你之所以会被那些知识所吸引,你之所以会向我们讲述那些知识,不正是因为它们契合了你的内在经验吗?你的“述而不作”,其实就是“述而又作”。任何“述”中都有“作”。“述”即阐述,即阐幽,即开启幽隐之物。
他记得很清楚,同一本书,文德能总是买两本:一本自己读,一本借给朋友读。文德能总是会以批注的形式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哦,对于那些伟大的著作来说,我们都是迟到者,但是在个人经验和已被言说的传统之间,还是存在着一个阐释的空间,它召唤着你来“阐幽”,把它打开,再打开。
在他看来,文德能就是这样一个杰出的“阐幽”者。
此时,在临近正午的阳光下,应物兄仿佛突然置身于一个黑暗的房间——那个房间现在就埋葬在眼前的废墟中。他看见文德能举着灯盏朝他走来。灯盏在这里不是隐喻,而是事实本身。他们之所以秉烛夜谈,是因为那天又停电了。那段时间经常停电。他记得那是郏象愚带着乔姗姗逃走之后的某一天。他之所以又来到文德能家中,是因为他突然想起来,乔姗姗那天走的时候,将乔木先生家的钥匙留在这里了。他来到这里的时候,阿姨正陪着文德斯吃饭,文德能在房间里陪着费边看一部日本电影《罗生门》。当他也坐下的时候,突然停电了。事实上,那时候电影已经接近尾声:云开日出,樵夫在罗生门旁看到一个哭泣的女婴,正想着要不要把她抱起。
那部电影是根据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改编的。文德能此前不仅搜集了导演黑泽明的所有资料,而且重读了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文德能点燃了灯盏,一盏交给了阿姨,一盏拿到了阳台上。两个灯盏在房间里遥相呼应,相互安慰。他们谈话的时候,微弱的灯光就在芥川龙之介的自传性小说《大导寺信辅的前半生》上闪耀。文德能推荐他和费边看看这本书。文德能说,我们很多人就像书中的信辅,依赖书本,尚无法从书本中跳出。
文德能已经在那本小说上,密密麻麻地写了很多。 他和费边都说,何不把它整理成文呢?
文德能侧脸看着一个瓦罐,瓦罐中盛的是沙子,他把手伸进了那些沙子。从黄河里采来的沙子,干净得就像豆粉。那是阿姨采来的,用它来清洗餐具、酒具,用它来炒豆子,也用它来做沙包供文德斯锻炼拳脚。文德能说,他一直想写书来着,他想写的书就像一部“沙之书”。沙子,它曾经是高山上的岩石,现在它却在你的指间流淌。这样一部“沙之书”,既是在时间的缝隙中回忆,也是在空间的一隅流连;它包含着知识、故事和诗,同时又是弓手、箭和靶子;互相冲突又彼此和解,聚沙成塔又化渐无形;它是颂歌、挽歌与献词;里面的人既是过客又是香客;西学进不去,为何进不去?中学回不来,为何回不来?
哦,时间的缝隙!如前所述,这个词也曾在芸娘的诗中出现。
显然,在他们看来,正如空间有它的几何学,时间也有它的地理学,而地理也有它的历史学。这是文德能和芸娘共用的词汇。
“世上真有这样的书吗?”他问。
“至少可以试试。”文德能说,“或许到了老年,可以写出一章?”
谁又能想到,没有任何不良习惯的文德能,竟然没有自己的晚年。死是突然找上门的。在此之前,文德能只是发烧而已,有些气喘。皮肤上偶尔出现的绿色硬块,他还以为是郊游教文德斯爬树引起的。后来到了医院,竟然已是白血病晚期。应物兄还记得,最初的震惊过去,他立即想到,文德能完不成那本书了。
令人恸心的告别时刻到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因为担心引起出血,医生不允许文德能刮胡子,文德能那清秀的脸上也因此杂草丛生。那个时候,文德斯坐在芸娘和阿姨中间,双眼噙泪,眼看着生如何成为死。文德能脸上的苦楚慢慢消失了,变成了微笑,很安详,就像睡着了一般,好像随时都能席地而坐,与朋友们聊天。就在这时候,文德能似乎又从昏迷中醒了过来,一个字母,一个字母,说出那个单词:Thirdxelf。
然后又清晰地说出了两个字:逗号。
正如芸娘后来所说,这个词其实是文德能生造的一个词:第三自我。那是文德能最早的一篇文章的题目。它的第一句话,就是:“The thirdxelf,这是我生造的词,意为‘第三自我’。”哦,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垂危的文德能,又回到了最初的那个创造性的时刻,也
内容推荐
一部《应物兄》,李洱整整写了十三年。
李洱借鉴经史子集的叙述方式,记叙了形形色色的当代人,尤其是知识者的言谈和举止。所有人,我们的父兄和姐妹,他们的命运都围绕着主人公应物兄的生活而呈现。应物兄身上也由此积聚了那么多的灰尘和光芒,那么多的失败和希望。
本书各篇章撷取首句的二三字作为标题,尔后或叙或议、或赞或讽,或歌或哭,从容自若地展开。各篇章之间又互相勾连,不断被重新组合,产生出更加多样化的形式与意义。它植根于传统,实现的却是新的诗学建构。
《应物兄》的出现,标志着一代作家知识主体与技术手段的超越。李洱启动了对历史和知识的合理想象,并将之妥帖地落实到每个叙事环节。于是那么多的人物、知识、言谈、细节,都化为一个纷纭变幻的时代的形象,令人难以忘怀。小说最终构成了一幅浩瀚的时代星图,日月之行出于其中,星汉灿烂出于其里。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本书中发现自己。
新的观察世界的方式,新的文学建构方式,新的文学道德,由此诞生。
对于汉语长篇小说艺术而言,《应物兄》已经悄然挪动了中国当代文学地图的坐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