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从完美到真实(放过你自己)/我们内心的焦虑系列
分类 经济金融-管理-公共关系
作者 林紫
出版社 广东旅游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林紫,中国知名心理服务机构“林紫心理机构”创始人,心理学博士,上海心理咨询行业协会副会长,国际员工心理帮助EAPA协会中国分会理事,上海市公安局及司法系统特聘心理专家,全球早教机构“金宝贝”特聘专家。
作为中国最早从事心理咨询、心理教育与员工心理服务的专家之一,为数百家世界五百强及国内大中型企业提供心理服务,并曾应邀为外交部和公安部各级领导举办心理培训。为全国各地大中小学、幼儿园、早教中心、社团、商会等举办上千场讲座,同时与不丹前首相进行圆桌对话,探讨国民幸福指数,对于中国的心理咨询及EAPA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她的成就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先后接受了包括英国BBC广播电台、美国《新闻周刊》、法新社上海分社、《中国日报》等逾百家媒体的采访,并且受邀作为心理学家参与法国纪录片《CHINA ME》的采访与拍摄。
2003年,组建中国专业心理志愿者团队,秉承“尽我们的力量,让世界少一分遗憾”的信念,先后参与汶川地震、雅安地震、韩亚空难、马航失联事件等的心理援助和灾后重建,帮助了 数十万有需要的个人与家庭。
2008年,与杨澜、李冰冰等10位不同行业的杰出女性一起当选《心理月刊》“更好地生活”优秀人物。200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心理工作者,并作为心理行业杰出代表入选上海市妇联主办的《上海女子》画册人物。著有《心灵捕手》丛书,发表文字近千万。
书评(媒体评论)
认识林紫博士,是在2013年“国民幸福指数”圆
桌讨论会上。从那时起我就知道,她是一个对生命有
着十足的热忱、对幸福观有深刻造诣的实践者。因
此,我特别推荐林紫博士的“我们内心的焦虑”系列
书籍,希望你能从中收获从容与平和。
——肯赞·多吉 不丹前首相
希望你和我一样,既有健康的体魄,更有挑战自
我的强大内心。愿林紫博士的心灵智慧,帮你成长为
自己心中的冠军。
——本·华莱士 美国退役职业篮球运动员
认识林紫老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老师的谦
恭,不论是在问学还是待人上,她都一样真诚。对于
还在定义生命目标、高焦虑的我而言,是难得的轻
松。在这样一位导师面前,人性的平等和尊严,是自
然而不造作的。十年的时间,我的焦虑,总能从林紫
老师的几句关怀中得到缓解。
——李骥 音乐人、企业家
林紫老师和她的团队,20年来先后参与了许多重
大灾难的心理救援与重建。汶川地震后的第三天,林
紫心理机构的专业心理志愿者,就带着完整的援助计
划抵达灾区,持续三年开展公益心理援助。我真诚地
希望:在林紫老师专业与爱的力量影响下,你也能更
好地活着。
——倪鑫 IBM大中华区数字化负责人
目录
自序 你太过焦虑,是因为从未与自己在一起
第1章 建设心理环境,丰富你的心理体验
〈心理场域〉
01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到底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
完形
02 怎么做,才能成为一个气场强大的人
场论
03 为什么人们总是对得不到的耿耿于怀
整体与部分
04 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人瞬间顿悟
顿悟与渐修
05 你想要在哪些事上放过自己
彩蛋
第2章 培养深层同理心,放下对幸福的执念
〈人本主义〉
06 如何活出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因外界否定自己
人的价值
07 相比换位思考,同理心胜在哪里
同理心
08 你经历过这种说不出的美妙感受吗
高峰体验
09 为什么说,我们都应该从小就接受审美教育
美的教育
10 共情过度或不会共情,如何培养恰如其分的同理心
彩蛋
第3章 觉察你的存在,拥抱不完美的人生
〈存在主义〉
11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生死观
12 为什么说,有多少责任就有多少自由
自由
13 如何从害怕孤独到享受孤独
孤独
14 当下流行的佛系和丧,背后有着怎样的心理困境
无意义
15 如何在死亡的终极恐惧面前活出生命的丰富性
彩蛋
第4章 历练知行合一,唤醒你的强大内心
〈王阳明心学〉
16 如何做到该坚定时固守本心,该行动时顺势而为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17 我们以为的理所当然有多少不合理的想当然
心即理
18 为什么我们会无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感
心外无物
19 为什么道理都懂可我们就是做不到
知行合一
20 如何运用知行合一思想提升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
彩蛋
第5章 学会放下自我,找到内在安宁
〈东方心理学〉
21 当西方心理学遇上东方佛学会碰撞出怎样的人生智慧
唯识
22 怎样才能不被他人看法裹挟而坦然做自己
五蕴
23 佛法中有哪些心灵养分可以帮我们远离烦恼
三毒
24 有多少我们以为的生活真相只是内心的执念
心相
25 人生无处不烦恼,如何在修行中戒除贪嗔痴
彩蛋
精彩页
01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到底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
〈完形〉
一次为企业高管开设的心理工作坊上,我带领大家玩了一个经典的心理游戏:信任之旅。
所有学员两两自愿组合,先用1分钟沟通和建立规则,然后其中一位戴上眼罩,把自己交给对方,全程由对方带领。在彼此不讲话的情况下,在山脚下的酒店内外自由行走15分钟。
20多组搭档陆续出发,我和助手们在一旁仔细观察。其中有三组学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组两位女士,走到扶梯口后,为了确保安全,带领者居然将被带领者背在了背上。
第二组两位男士,自始至终完全遵守规则,在不讲一句话,也没有任何肢体接触的情况下,只是凭借偶尔打一个响指,居然带领对方走了许多充满挑战的道路,顺利到达目的地。
第三组一男一女。女士在后来分享时说:“我作为带领者的时候,心里还有些责怪对方,我们两人平时是工作好搭档,他应该全然信任我才是,可他却明显表现出不够信任;后来换他来带领,我这才发现,要完全放下自己平时的主观判断和决策习惯充分信任别人,真的不是那么容易。”
假如你来完成一段人生的信任之旅,把自己全然地交托出去,你会选择跟谁一起呢?
你的选项也许会像电影画面一样,一幅一幅地出现在你的脑海里,直到最后定格在其中一幅上。仔细看一看那画面,是什么时候,跟谁在一起,那时的你有多大年纪呢?
这个练习,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一章要学习的完形心理学及完形治疗。
完形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诞生于德国,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它主张研究直接经验和行为,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并且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以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
该学派的创始人是马克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还有沃尔夫冈·苛勒和库尔特·考夫卡。他们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受到康德的哲学思想、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马赫的理论和形质学派理论,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场论”思想的影响,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对心理现象做了全新的解释。
说到完形,你可以回想一下,从小到大,英语考试中常常会有的一道题目:完形填空。完形填空的理论依据,就是来源于完形心理学中关于场的原理。
完形心理学又叫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的德语原意为形状、图形,一群研究知觉的德国心理学家将它定义为“完形”。因为他们发现:人们观察物体形状时,往往下意识地把不连贯的空缺部分填补上,然后把它看成一个完整的形状。同样,人们对一个人的印象,也是“完全的整体和能量”,而不是简单的几个部分的组合。 比如,当你寻找信任旅伴时,出现和最终定格在你脑海中的那些人物,并不是你接触过的他们某些部分的组合,而是你所感受到的他们的整体能量场。所以,完形心理学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而你挑选信任旅伴的过程,就是心理层面的一次完形测试。
通常,我们刚认识某个人时,会觉得这个人就是一个完整的人,但其实在这个人的背后,还有他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文化历史等,都是他的一部分;看这个人的时候,把这些背景都加进来,才能真正看到这个人的全貌和整体。
同时,这个全貌和整体又是不断变化的,当我们变成他的好朋友,我们自己也变成了他的整体的一部分,而我们的整体性也会同时发生改变,彼此相互作用。
了解了这一点,再看那三组信任之旅伙伴的表现,你大致就会明白:在他们彼此之间,整体能量场是如何发挥着加强或者阻碍信任的作用的。
把各个部分或各种因素集合成一个具有意义的整体,就叫完形。此外,把目标图形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也是一种“完形”,比如大家所熟悉的少女与老妇人、花瓶与面孔等两可图,当观察背景变化时,我们看到的图形也变了。
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中,同样如此。比如我们常开玩笑说:所谓“精神病”,只是一些假定自己是正常的人以自己为背景,给另一些不同于自己的人所贴的标签;假如倒过来,以另一些人为正常的背景,则原来正常的人就会变成不正常了。
这虽然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们自我反思的玩笑话,但其实也充满着重要的哲学思辨。
完形疗法也叫格式塔疗法,是一种以现象学为指导的存在主义治疗方法,由弗雷里克·S.皮尔斯及其妻子和同行三个人联合创立。皮尔斯是弗洛伊德的学生,被认为是心理学历史上首次成功地把西方心理学与东方思想、技术结合为一体的人。他特别重视“身体感觉”或“身体语言”,认为语言意识性高,容易撒谎,身体却是潜意识的。潜意识比意识更诚实,察觉“身体的感受或非语言的表现”,更能成为“真正的自己”。
所以完形治疗法主张放弃理性,去倾听身体的感觉。完形治疗结合了东方禅宗思想和西方心理学思想,又称禅宗疗法,作为基础的治疗方法,其影响非常广泛。
“放过自己”就是以完形的视角,重新来看待我们身上及人生当中那些所谓的“问题”。换一个背景,那些曾经
导语
我们常常越努力越焦虑,且陷入“努力—焦虑—无意义感—逼自己更努力—更焦虑”的旋涡式恶性循环中,因为我们习惯性地向外探索和追逐,而忘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学会与自己好好在一起,才能让内心获得真正安宁及不再焦虑。
林紫老师将自己20多年来积累的心理咨询案例、思想和方法,以及独特的人生智慧,凝聚成“我们内心的焦虑”系列书籍。共计四册:
1.《从迷茫到清晰:认识你自己》
2.《从退缩到成长:发展你自己》
3.《从自卑到自信:超越你自己》
4.《从完美到真实:放过你自己》
本册为《从完美到真实(放过你自己)》,放过你自己,是指最终你还要修炼,学会放手。因为经历了前三站的旅程,你会发现,无论你多么努力,多么渴望成为理想的自己,人生还是会有这样那样的遗憾和不完满。
序言
你太过焦虑,是因为从未与自己在一起
你好,我是林紫。1998年,我创办了中国早期的非药
物心理咨询机构—林紫心理机构。20多年来,我做过2万
多小时的个案咨询、800多小时的团体辅导及上千场心理
讲座。我和团队一起,见证了中国心理咨询行业从无到有
的发展。
20多年的心理工作中,我接触了太多人的焦虑:父母
为儿女焦虑,儿女为学业焦虑;老板为企业焦虑,员工为
业绩焦虑;丈夫为家庭财富焦虑,妻子为婚姻关系焦虑
……
同时,所有人似乎都在忙着赶路,头脑里反复念着
“快点、快点”,心里却慌张而惶恐,不知道自己最后究
竟能够得到些什么。
所有焦虑的背后,都隐藏着三个古老的话题:我是
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不清楚我是谁,所以把自己的价值放到他人和他物之
上。
不清楚我从哪里来,所以解不开自己身上重重叠加的
期待与捆绑。
不清楚我要到哪里去,所以时时刻刻担心着未来会怎
样……
这三个话题听起来很形而上,好像一辈子也说不清。
也有人觉得这些是哲学题,就留给哲学家去思考吧。
其实,心理学领域有许多实实在在的观点和方法,可
以帮你厘清思路、摆脱焦虑。
心理学帮你防患于未然,避免不必要的焦虑
20多年来,我和我的团队服务过外交部、公安部的机
关干部,3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员工,也先后参与过汶
川地震、马来西亚航班失联等灾难背后的公益心理援助。
我发现,有太多的心灵伤痛、问题和遗憾,都可以通过早
一点了解心理学而加以避免。
几年前,我去南方给上千位家长讲课,听到一个令人
十分心痛的真实故事。
一对夫妻想要生两个孩子,但当时国家还没有开放二
孩政策,超生要罚许多款。夫妻俩东躲西藏,偷偷生下第
二个孩子之后,把孩子悄悄藏在家里。不许孩子大声哭
泣,不带孩子出门玩耍,四五年时间,孩子甚至连太阳都
没有晒过。
渐渐地,夫妻俩发现不对劲了,孩子5岁了还不会讲
话,不跟家人互动,每天只是一个人缩在角落里,稍微有
点声音就浑身发抖。夫妻俩害怕了,冒着被罚款的风险带
孩子四处求医,但所有的医生都对他们摇头,说孩子废
了,治不了了。
试想,如果这对夫妻早一点知道,剥夺一个孩子哭泣
的权利、剥夺孩子健康成长所需的自由和与外界的互动,
对孩子的心灵会造成不可逆的巨大伤害的话,他们又怎么
忍心亲手废了自己得之不易的孩子呢?
在一次公安部的危机干预培训课上,一位警官课后找
到我,说两年前他曾成功救下一名准备跳天桥自杀的少
女,少女活了,他却发现自己越来越低落了。少女当时绝
望的表情时不时就会闪现在他眼前,让他甚至也产生了站
上天桥跳下去的冲动。他说,假如两年前就知道这是心理
问题,了解经历危机事件后每个当事人都需要心理干预的
话,他会早点寻求帮助,就不必忍受长期失眠的痛苦,更
不会因为抑郁而与女朋友分手了。
在汶川地震的灾后心理重建工作中,我还陪伴过这样
一个家庭。
这是一个四口之家。地震发生前,父母带着11个月的
小女儿在外地打工,留下两岁的大女儿和外婆一起生活。
地震中大女儿和外婆不幸遇难,爸爸万分悲痛和自责,开
始抽烟、喝酒,喝醉了就骂妻子、打小女儿,对小女儿产
生了强烈的愤怒和排斥,不允许小女儿叫爸爸……
妈妈哭着说,小女儿以前从未生过病,但地震之后开
始变得越来越虚弱,不停地生病,越是生病,丈夫就越是
暴躁,这个家看来要彻底散了……爸爸则愤怒地说,都是
你们娘儿俩老惹我生气,这样的家,早点散了的好!
我邀请这位爸爸与我单独交流,帮助他一步步地看
到:问题真正的根源在于丧女之痛下没有来得及面对和处
理的各种复杂情绪,在于整个家庭都需要的创伤修复。幸
运的是,当我们所在的安置点最终撤除时,这位爸爸已经
能够重新拥抱小女儿,所有家庭成员又站在一起了。这位
妈妈说,幸好遇到了我们,不然她都想带着小女儿自杀
了。
幸好,有心理学。心理学本质上就是帮你防患于未
然,让你在焦虑来临之前能够平静面对。所以,我有一个
越来越强烈的愿望,那就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心理学的
普及和早期教育上,预防胜于治疗,让更多非心理学专业
的朋友,有机会系统地学点对自己有用的心理学。
心理学帮你找到内在原因,避免过度焦虑
不焦虑的人生,并不是完全没有焦虑。适度的焦虑和
压力可以成为动力,过度而持久的焦虑,却会让生命之河
干枯。有时候,我们无法摆脱焦虑,是因为烦恼千头万
绪,找不到焦虑的根源所在。
举个例子。2018年世界杯,最令球迷关注和心疼的,
莫过于世界顶级球员之一的梅西。在之前的其他热身赛
上,梅西频繁出现恶心、干呕的情况。心理学家莫雷哈指
出,“恶心是焦虑症的典型症状”。
莫雷哈在分析中进一步补充:“焦虑的根源,极大可
能是个人问题,并不一定是球场上的压力所致。诉讼官
司、债务问题、家庭纠纷及孩子的出生等,都包括其中。
其实运动员也是
内容推荐
1.深度思考人生,五视角接纳自己
接纳自己生而为人的局限,才不会为难自己。想从苦求完美的焦虑中重归安宁,需要拥有更开阔的视角和深刻智慧。本册书不仅呈现出人本主义、存在主义心理学精髓,还融入王阳明心学、东方心理学等哲学视角,引导我们从“建设心理环境、培养深层同理心、觉察你的存在、历练知行合一、学会放下自我”这五个角度来体悟人生、体悟自己,坦然放下执念。
2.20余年智慧结晶,顶级心理学家不凡启迪
一个过度焦虑的时代,是因为烦恼千头万绪,我们却往往无从下手。作者整合自己20多年心理咨询经验和人生智慧,提出了“过度焦虑的根本原因,是无法与自己在一起”的重要观点,并带领大家从心理学、哲学的开阔视角来探索自己、成长自己,逐步缓解焦虑、照见内心安宁并收获受益一生大智慧。这是本书与国内外焦虑书籍的巨大不同和特色。
3.15+心理学流派 20+咨询技术 100+案例故事
借助众多心理学流派理论和技术特点,来从不同角度精准梳理自己、梳理人生。涵盖当前主流心理学思想和治疗技术。内容丰富严谨,故事温暖疗愈,同时设有大量实操自疗练习,轻松有趣,所学即所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