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好父母的七个习惯 |
分类 | |
作者 | 孟志亮 |
出版社 | 江苏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在内容编排上,习惯一:从内突破,是父母陪伴孩子成长的需要,建议各位可以反复阅读,这是其余六个习惯养成的基础。从习惯二到习惯七,内容更具针对性,作者依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按照0~6岁、6~12岁、12~18岁这三个年龄阶段进行了编排。一方面方便各位根据需要进行阅读,另一方面也可以纵向了解孩子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同时,在每个章节的后面,作者都添加了一个积极行动的部分,供读者在阅读后写下体会,马上执行。 作者简介 孟志亮,现居上海,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著名心理学者、心理咨询师、学习问题解决专家、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主要从事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发展、学习策略、同伴关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咨询与研究。平时喜欢看书、跑步,与孩子在一起。 目录 七个习惯说明 第一章 塑造全新的自我 习惯一:从内突破——让自己变得更好 接纳真实的孩子 告别不合理期望/遵从正确的原则 换个角度看孩子 站在有益的角度看问题/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积极动机 做符合身份的行为 让孩子的内心充满安全感/爱是一种行动/贴一个积极的标签/制定合理的规则/做一个真实的人 建立积极的能量场 坚持积极的行为/生产正能量 积极行动 第二章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习惯二:领导情绪——让孩子学会自控 正确认知情绪的特性 持续性/周期性/泛化性/沉溺性/逆反性 有效回应孩子的情绪 尊重孩子的感受(0~6岁的孩子)/协议领导情绪(6~12岁的孩子)/与孩子共情(12~18岁的孩子) 对情绪的智慧管理 情绪秩序的培养(0~6岁的孩子)/情绪调整的方向(6~12岁的孩子)/心理减压的技巧(12~18岁的孩子) 培养孩子的情绪信仰 情绪过程(O~6岁的孩子)/情绪策略(6~12岁的孩子)/情绪法则(12~18岁的孩子) 积极行动 习惯三:有效沟通——让交流变得简单 积极倾听 等孩子说完(0~6岁的孩子)/听懂孩子的话(6~12岁的孩子)/在乎每一次交流(12~18岁的孩子) 灵活提问 等孩子来问(0~6岁的孩子)/有策略地问(6~12岁的孩子)/不要什么都问(12~18岁的孩子) 方法引导 告诉孩子(0~6岁的孩子)/让孩子帮忙(6~12岁的孩子)/协议领导(12~18岁的孩子) 积极行动 第三章 增强孩子的内在 习惯四:边界管理——让孩子感到安全 心理的依恋与独立 对生命说“是”(0~6岁的孩子)/建立精神边界(6~12岁的孩子)/接受分离(12~18岁的孩子) 性别认同与性心理发展 依赖与独立(0~6岁的孩子)/认同与肯定(6~12岁的孩子)/影响与接纳(12~18岁的孩子) 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细心观察(0~6岁的孩子)/深度思考(6~12岁的孩子)/问题的契机(12~18岁的孩子) 积极行动 习惯五:力量提升——让孩子找到价值 接纳与肯定主导存在 有效陪伴(0~6岁的孩子)/满足成就感(6~12岁的孩子)/做好自己的事情(12~18岁的孩子) 鼓励与赞美提升价值 不自觉地笑(0~6岁的孩子)/培养自信(6~12岁的孩子)/潜移默化地影响(12~18岁的孩子) 批评与惩罚培养内省 温暖与规则(0~6岁的孩子)/支持与引领(6~12岁的孩子)/力行与体验(12~18岁的孩子) 体验与实践激发能量 让孩子去做(0~6岁的孩子)/行动起来(6~12岁的孩子)/向外展示(12~18岁的孩子) 积极行动 第四章 提升孩子的学习力 习惯六:因势利导——让孩子爱上学习 发现孩子的优势 优势分析(0~6岁的孩子)/优势促进(6~12岁的孩子)/优势发展(12~18岁的孩子) 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只做反应(0~6岁的孩子)/激发内在(6~12岁的孩子)/情感驱动(12~18岁的孩子) 有效的学习策略 让孩子尝试(0~6岁的孩子)/内外兼修(6~12岁的孩子)/统筹高效(12~18岁的孩子) 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聚焦关系(0~6岁的孩子)/长时间投入(6~12岁的孩子)/激发情感(12~18岁的孩子) 积极行动 习惯七:统筹高效——让生命更有意义 利用时间创造价值 陪伴的意义(0~6岁的孩子)/清晰的内在(6~12岁的孩子)/做重要的事(12~18岁的孩子) 时间管理的有效策略 建立时间观念(0~6岁的孩子)/用计划引领生活(6~12岁的孩子)/过高效率的生活(12~18岁的孩子) 积极行动 序言 和孩子共同或长 刚听到孟老师提出要我为他的书写序时,我的内心是 有些拒绝的,毕竟,我上一次写命题作文还是高考的时 候。这些年来虽也称得上是勤学不辍,参与了无数科学实 验,然在儿童教育方面的实验对象只有我儿子一个,并且 六年来也未见任何惊喜的成果。但最后我还是接受了这个 邀请,因为我想这本书的读者绝大部分并不是“天才儿 童”的爸爸妈妈,更多是像我这样普通孩子的父母,而作 为普通家长,我有很多感悟也许能引起你们的共鸣。 初识孟老师,是在四年前。那时,我刚结束了在美国 十一年的留学和工作,来到香港的一所大学任教。也是在 那时,我和前夫历经九年的婚姻画上了句号。突然变成单 亲妈妈的我,面对生活、工作、育儿带来的各种挑战,一 下子变得不知所措。在好朋友的鼓励下,我主动联系了孟 老师,请他为我做心理咨询。之所以选择了身在上海的孟 老师,而不是在同一个城市的心理咨询师,一是因为对朋 友推荐的信任;其二,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是孟老师长期 从事幼儿和青少年成长咨询和培训,有着令人信服的专业 背景和能力。那时,让我最焦虑的事不是关于我自身的问 题,而是如何给不到三岁的儿子足够的安全感,帮他平稳 度过父母离异这个生活的巨大变化时期。 自然,我和孟老师的谈话内容多半都集中在孩子身 上。他是儿童教育的专家,钻研幼儿心理学多年,见过案 例无数,他自己也有一个和我的孩子年纪相仿的男孩。而 我在育儿方面则跟所有的新手妈妈一样无措,面对儿子, 所有曾让我引以为傲的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往往可以瞬间 化为零。让我苦恼的有每个孩子成才过程中都会遇到的普 遍问题,也有单亲家庭孩子的特殊问题。不管什么问题, 孟老师总能见招拆招,给我最清楚明白的解答。有时困扰 了我很久或者让我深深忧虑的问题,和孟老师聊完就会轻 松很多,明确地知道自己有哪里做得对,哪里需要调整。 其实孟老师不知道的是,我每次和他谈完,都会整理出一 个笔记,有空时再在手机上看看,又感悟良多。后来,我 也逐渐开始把我的笔记分享给前夫。在孩子的教育问题 上,两个人的争论远远没有第三方客观的评价有效。到目 前为止,我们已经能够协同合作,平和理性地处理孩子的 教育问题,尽力把家庭破裂带给孩子伤害降到最小,并一 路护航孩子到成年。 养育孩子时间越久,我越发觉得,父母都是和孩子共 同成长的,这期间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问题。也许你身 边没有一个这么好的老师指导你,那么你可以读读孟老师 的这本书。孟老师将他多年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积累浓缩成 为七点,即书名所指的“好父母的七个习惯”。它里面包 括了孟老师给我专业指导的所有内容,而且更系统;还包 括了我听过和更多我没有听过的案例,而且更详细。如果 你没有时间读完整本书,那么你可以挑选你最想找到答案 的章节先读,我相信你一旦开始,就会饶有兴趣地将整本 书读完,而且会在育儿这条路上少走很多弯路。 作为80后,我相信我对孩子的期待在我们这一代父母 中应该较有普遍性。我不指望孩子成龙成风,但是我希望 他拥有很多良好的品质:友好,善良,诚实,有责任感, 勇于担当,懂得感恩,最最重要的是希望他能快乐地享受 人生。孩子并不能与生俱来拥有所有这些品质,但是作为 母亲,我不害怕学习而且乐于学习,尽我所能引导我的孩 子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最后祝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快乐成长,也祝愿我们都能 做快乐的父母。 博士生导师、芝加哥大学博士 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 熊文君 2019年12月10日于香港 导语 一个心理咨询师16年的咨询感悟,带你深度解析0~18岁孩子的内心世界。 本书是家庭教育和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优秀著作,内容丰富,资料详实,理论与实践并重。 本书能帮助我们在教育中保持正念,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构建孩子的品格优势,提升整体幸福感。 书评(媒体评论) 家庭教育方面的理论思想和方法策略是现代社会 的家长应该学习掌握的重要知识。孟老师的这本新书 是家庭教育和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优秀著作,内容丰 富,资料详实,理论与实践并重。无论是对于教育心 理学知识的学习了解,良好家庭教育习惯的培养塑 造,还是具体问题的答疑解惑,相信您与我一样,都 能从这本书的阅读中心有所悟,收获良多。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龚政 父母是天底下最神圣的角色。没有人天生就会做 父母,如何做好父母是可以习得的。好父母的七个习 惯,我们一起学习,和孩子共同成长。 ——上海中学东校 李慧明 好父母的七个习惯,也是老师的七个好习惯。本 书能帮助我们在教育中保持正念,利用积极心理学的 理论和方法,构建孩子的品格优势,提升整体幸福 感。 ——北京市第九中学 张伟 读孟老师的七个习惯,就是在重塑自我,使我对 教育、对孩子、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家长 应该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可谓一语点醒梦中人,过 往种种疑惑,也随之释然许多。 ——南京市竹山中学 李春利 父母是孩子初识人生的引路人,父母自身的良好 修养对孩子的影响是终生的,它给予孩子睁眼看世界 最基础、最重要的心理文化沉淀,会辐射孩子成长的 每一步。 ——杭州市长河中学 郭丽鸽 我庆幸在青少年心理咨询这条路上遇到引路人孟 老师,他细致深刻的人物分析、独特实用的咨询风 格、永恒接纳的督导态度,令我终生难忘。我和家长 们都期待这本书的问世。 ——河北衡水第二中学 张建梅 精彩页 习惯一:从内突破——让自己变得更好 教育是一种修行。 在从事幼儿及青少年成长咨询和培训的16年来,我接触过很多的家庭,经常会有父母向我提出一些这样的困惑: _我们知道过度宠爱孩子不好,但孩子太过叛逆,不像别人家的孩子那样听话,规矩立了又立,却总不能很好地执行。 _我们曾经在学业上十分优秀,孩子看起来也很聪明,但他就是不喜欢学习,成绩也一直上不去。 _我们也知道要多鼓励孩子,多倾听孩子,可孩子总会做出一些让我们失去耐心的事情。实在没有办法,我们也会骂几句或打几下,不知道该如何教育才好? _孩子很不听话,我们说多了,他就会不耐烦。若不说,看到他那不求上进的样子,我们又会忍不住。 _我们的孩子缺乏自信,做事急躁。我们经常提醒他慢一点,多试几次,可好像没什么效果。 _孩子平时考试还好,一旦碰到大考就会非常紧张,我们竭力避免对他有任何刺激,可他还是不能正常发挥,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_近一年,孩子沉迷于游戏,我们什么方法都试过了,断网、断电、限制时间,但都没多大效果,只要不让他上网,他就像丢了魂似的。 _孩子总喜欢把自己关在屋里,然后把门反锁。我们很想和他谈谈,但他经常敷衍了事。对他来说,家就好像一个旅馆。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是问题的制造者,倘若孩子能够听话、懂事,一切的麻烦便不会存在。他们在向我咨询或求助的时候,通常会表达对孩子的担忧,希望能够获得一些简单有效的方法快速解决这些问题。在他们看来,需要改变的只有孩子,只要孩子改变了,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这种以孩子的问题为中心来进行家庭教育的父母,我称他们为从外突破的父母。这类父母只关注孩子的问题,把问题归因于孩子本人或外部环境的影响。他们活在对孩子的想象中,并认为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可以把孩子塑造成为自己期望的样子。 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这类父母中的大多数都认为自己是对的,需要改变的是孩子,就算承认自己要做出一些调整,也很少真正付诸行动。虽然有时他们也会尝试做些改变,但往往太过急躁,一旦看不到效果,便很快失去耐心。在他们的眼中,别人家的孩子都是好的,这种习惯化对比,时常让他们陷入深深的挫败之中。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他们擅长说教与控制,而且经常带着负面情绪对孩子进行批评和指责。在他们看来,只有不断地纠正孩子,孩子才能变得更好。然而在他们的教育下,孩子却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胆小;缺乏自信;没有安全感;做事被动;情绪失调;攻击性强;不懂合作;容易孤单;喜欢从众;对生活或学习缺乏热情;等等。 另有一类父母以自身的影响为中心来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我称他们为从内突破的父母。这类父母不仅关注孩子的问题,更关注自身的提升。他们一方面会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来改变自己;另一方面会依据孩子的个性、特质和价值来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他们看重与孩子信任关系的建立,重视对孩子的情感投资,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倾听和理解孩子。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他们可以理性地做出判断,并能够从自身查找原因,努力寻找解决的方法。 在培养孩子这件事上,他们善于从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通过示范、引导、协议来对孩子进行有效管理。当孩子有挫折或困难时,他们能够及时转换身份和角度,以积极的心态来理解和接纳孩子,并给予孩子足够的力量。 在沟通方式上,他们喜欢对孩子进行肯定、鼓励和赞美,而且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情感。他们重视孩子的独立,并把品德建设放在首位。他们在关爱孩子的同时,也重视规则的设定和安全感的培养。 在他们的影响下,他们的孩子通常会有这样一些特征:品德好;懂得感恩;做事积极主动;容易获得成功;可以控制情绪;内在独立又懂得合作;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喜欢探索并热爱生活;等等。 P8-10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