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郭富民 陕西汉中人。汉中师范学院(现陕西理工大学)中文系本科七七级,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研究生八八级。1991年起在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任教。现为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团创作总监。曾任第一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编辑和撰稿人,中央戏剧学院影视艺术学院院长,戏剧文学系副主任,中央戏剧学院图书馆馆长。主要从事中国话剧史论教学和戏剧影视研究、创作。 目录 第一讲 早期话剧的前奏 前言 第一节 文明冲突中的思想文化演变 一、实用的文学观的流行 二、化、世界化意识的觉醒 三、求新求变的时尚 第二节 戏剧改良——戏剧观念及形态的现代化 一、传统戏剧的状况 二、戏剧形态的新参照—西方戏剧在中国的演出 三、以戏剧救世救心——政治家的戏剧改良 四、汪笑侬的时装新戏——戏剧家的戏剧改良 第二讲 早期话剧的兴衰 第一节 春柳社与春柳派新剧 第二节 进化团与天知派新剧 第三节 南开新剧团 第四节 文明戏与戏剧的商业化 一、郑正秋的“新民社 二、经营三的“民鸣社”及其他 第五节 话剧与革命 第六节 早期话剧的特点、影响与衰落的原因 第三讲 戏剧思想和观念的觉悟 第一节 悲剧观念的萌动 第二节 现实主义思潮 第三节 梁启超的戏剧思想 第四节 王国维的戏剧思想 第四讲 现代戏剧的重建 第一节 回到主流社会 第二节 风起云涌的戏剧社团与机构 第三节 西天取经——戏剧翻译的热潮 第五讲 社会问题剧 第一节 胡适与社会问题剧的发端 第二节 社会问题剧 第三节 欧阳予倩的戏剧创作 第四节 社会问题剧的得失 第六讲 戏剧形态的理论 第一节 三套车——戏剧形态的理论探讨 一、西洋派 二、本土派 三、国剧派 第二节 走进剧场的现代戏剧 一、《华伦夫人之职业》的演出 二、《少奶奶的扇子》与导演制度的确立 第三节 爱美剧与小剧场戏剧 一、关于爱美剧 三、陈大悲的小剧场戏剧 四、南国社的小剧场戏剧 第七讲 丁西林、袁吕英与 第一节 《一只马蜂》与丁西林的幽默 第二节 袁昌英的喜剧创作 第八讲 现代主义的影响 第一节 唯美主义戏剧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第二节 象征主义戏剧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节 表现主义戏剧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第四节 精神分析学说及其对中国话剧的影响 第九讲 戏剧的现代主义探索 第一节 洪深与《赵阎王》 第二节 《赵阎王》的表现与再现 第三节 白薇的创作 第四节 袁昌英的《孔雀东南飞》 第十讲 戏剧的现代主义探索 第五节 向培良与《暗嫩》 第六节 田汉的早期创作 第七节 现代主义探索的历史意义 第十一讲 曹禺与成熟的中国 第一节 曹禺其人 第二节 《雷雨》 第三节 《日出》 第十二讲 曹禺与成熟的中国 第四节 《原野》 第五节 《北京人》 第六节 《家》 第十三讲 三十年代的其他 第一节 李健吾及其喜剧艺术 第二节 《上海屋檐下》与夏衍的创作 第十四讲 三十年代的其他 第三节 熊佛西的戏剧与戏剧的大众化实验 一、熊佛西的理论与创作 二、定县农民戏剧实践 三、剧场艺术的探索 第四节 左翼戏剧运动 第五节 工农戏剧 第十五讲 走进时代的戏剧 第一节 欧阳予倩与《桃花扇》 第二节 浪漫的英雄传说——郭沫若的历史剧 第三节 阳翰笙、阿英等人的历史剧 第十六讲 走进时代的现代戏剧 第四节 吴祖光与《风雪夜归人》 第五节 陈白尘与《升官图》 第六节 于伶与《长夜行》 第七节 宋之的戏剧创作 第八节 延安和解放区的戏剧 第十七讲 走进社会的戏剧 第一节 战时流动演剧 第二节 战时大规模戏剧演出 第三节 旧剧革新与秧歌剧 第四节 国立剧专的戏剧活动 第十八讲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第一节 政府行为的戏剧 第二节 舞台上的颂歌 第三节 《茶馆》 第四节 《霓虹灯下的哨兵》与六十年代的创作小高潮 第五节 历史的港湾 第六节 昆剧《十五贯》与话剧的民族化 第七节 戏剧,扬眉剑出鞘 第八节 心灵世界与艺术形式的探索 第九节 小剧场运动的复兴 第十节 开放的舞台 第十一节 市场经济时代的戏剧 结束语 中国话剧史文献选读 中国话剧大事年表 参考书目 内容推荐 中国是个戏剧大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民族戏剧文化。但是在二十世纪初,一种来自欧美的新的戏剧样式却登堂入室,在中国流传开来,逐渐进入主流文化,成为中国现代戏剧格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种新的戏剧样式后来被定名为话剧。本书共十八讲,内容包括了早期话剧的兴衰、戏剧思想和观念的觉悟、戏剧形态的理论探讨与舞台实践、戏剧的现代主义兴衰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