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是对教学“意义”的追问,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部分主要从理论上建构哲学和教学层面的意义世界,为全文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通过反观校园和课堂教学中意义失落的现象。第三部分根据意义世界形成的机制,分别从人与知识的文化实践、人与人的心灵相约,人与自我的经验建构以及教师的意义引领四方面回归教学的意义世界。 作者简介 杨钦芬,女,湖北荆州人,教育学博士,2010年7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现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原理、教师教育、学业质量测评。 目录 内容摘要 导论 一、问题之源 (一)意义问题是时代的主题 (二)教育世界面临意义失落 (三)教学要承担起意义世界的使命 二、文献评述 (一)已有相关研究 (二)不足与创新点 三、研究价值 (一)提升师生的教学生命质量 (二)转变教师的教学思维方式 (三)践行生活世界的教育理论 (四)缓解社会的“意义危机” 四、方法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章 意义世界界说 一、历史上存在意义观的回顾与检视 (一)超验实存意义观 (二)自然主义实存意义观 (三)个体生存意义观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生存意义观 (一)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意义世界的理论基石 (二)自由自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意义世界的宗旨 三、哲学层面“意义世界”的澄明 (一)意义世界的形成机制 (二)意义世界的层次关系 四、教育学关照下的意义世界 (一)确立人本意识 (二)确立实践思维 (三)关注具体的人 第二章 教学世界即意义世界 一、关照人的意义世界是教学的应然之义 (一)教学世界是人的世界 (二)人在教学世界中寻求意义 (三)教学要承担起人的意义世界的使命 二、关照人的意义世界是教学的可能存在 (一)从教学内涵看 (二)从教学过程看 三、教学意义的意蕴 (一)对个人的意义 (二)对社会的意义 (三)个人意义与社会意义的关系 四、教学作为意义世界的特征 (一)文化性 (二)交往性 (三)反思性 第三章 教学意义的失落与寻思 一、反观校园:“意义世界”的遮蔽 (一)应试的忙碌与做事能力欠缺 (二)暴力的生发与道德挑战 (三)理想的褪色与价值观偏离 二、审视课堂:教学是否触及心灵 (一)文化知识:柏拉图洞穴的“影子” (二)师生交往:孤立的“我—它” (三)经验建构:游走的灵魂 三、叩问教学:意义迷失的“背后” (一)实体思维:意义失落的形而上学基础 (二)工具理性膨胀,教学意义事实化 (三)知识拜物教,文化性丧失 四、变革教学:意义世界的回归 (一)思维转向:从实体思维到实践思维 (二)立场转向:从事实中立到意义负载 第四章 知识:文化意义的彰显 一、知识:文化的视角 (一)文化的内涵与结构 (二)知识的文化结构 (三)文化知识的结构关系 二、知识文化意义的建构过程 (一)知识文化意义的建构依据 (二)知识文化意义的具体建构 第五章 语言:心灵的相约 一、语言的教育意义 (一)语言确证师生的存在 (二)语言敞亮生命世界 (三)语言畅饮对话人生 二、语言的对话结构 (一)倾听是对话的前提 (二)言说是对话的分享 三、对话的语言何以可能 (一)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修炼教师的语言艺术 (三)重塑“我—你”师生关系 第六章 反思:个体经验的建构 一、时空:个体经验的复活 (一)时间 (二)空间 二、学生的反思性学习 (一)“反思”内涵的考察 (二)反思学习的理论依据 (三)反思的教育意义 (四)自我反思的策略 第七章 教师:意义世界的引领者 一、教学理解:意义阐释的观念前提 (一)教学理解的内涵 (二)教学理解的内容 (三)教学理解的提升 二、实践智慧:意义生成的能力基础 (一)实践智慧的理解 (二)实践智慧的表现 三、教育信仰:意义实现的动力机制 (一)教育信仰的诠释 (二)教学呼唤教育信仰 (三)教育信仰的塑造 结语 教学的责任与限度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