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象斌先生的文学作品,或清风拂面,或醍醐灌顶,字里行间充满了深思熟虑后的豁然顿悟和猝然间的奇思妙想,无不是人生智慧的结晶和生活经验的凝聚。这本刚刚出版的《手心里的一滴水》中,还特别收录了石先生披阅四载反复打磨成文的长达万余字的《麻姑山情结》,文章详细记叙了建在麻姑山下的劳动大学由产生到发展直至消失的全过程,该文初经发表就流传于网络之上,引起众人关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手心里的一滴水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石象斌 |
出版社 | 安徽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石象斌先生的文学作品,或清风拂面,或醍醐灌顶,字里行间充满了深思熟虑后的豁然顿悟和猝然间的奇思妙想,无不是人生智慧的结晶和生活经验的凝聚。这本刚刚出版的《手心里的一滴水》中,还特别收录了石先生披阅四载反复打磨成文的长达万余字的《麻姑山情结》,文章详细记叙了建在麻姑山下的劳动大学由产生到发展直至消失的全过程,该文初经发表就流传于网络之上,引起众人关注。 内容推荐 本书是先生的散文作品集,内中具体收录了:《雾是无泪雨雪是晶莹花》、《机关里的读书》、《重温“老三篇”》、《潮起潮落的思考》、《“轻工大省”在崛起》、《脍炙人口的顺口溜》、《马克思家乡的阳光》、《满洲八旗的感慨》等文章。 目录 序言 手心里的一滴水 怀念雪 冬日暖阳 围领花儿朵朵开 满城尽穿牛仔裤 花是树的嫁衣裳 清凉夏日 夏日暴雨 麻雀.飞呀飞 秋天的断想 向往温暖 瓷罐儿 缤纷的珠帘 雾是无泪雨雪是晶莹花 飞舞的雪花 遍地鲜花 麻姑山情结 啊!淮军,淮军 难忘“沈大”行 满洲八旗的感慨 鸭绿江畔的思绪 面朝大海的感悟 马克思家乡的阳光 德国的颜色 女人到底要什么 台阶 机关里的读书 漫谈“修心” 学会三件事 脍炙人口的顺口溜 男到四十四 仇必和而解 重温“老三篇” 潮起潮落的思考 不幸的小杜鹃 快乐的瞻仰 水冷泡茶慢慢浓 也谈嘉庆 社会制度的牺牲品 发现孩子 “轻工大省”在崛起 要有一个好“包装” 建议再办“安徽省经济成果展” 附录一:读书,浮躁时代的镇静剂 附录二:寻访安徽劳动大学 后记:快乐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试读章节 暖冬方过,迎来的却是春寒料峭。淅沥春雨洗涤大地,到处都是湿漉漉的。街道两旁的玉兰和樱花却不畏阴冷在雨中盛开,点缀着早春的色彩,释放着无言的美丽。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雨水味道。诱发人们生出各色心情,纷纷从柔软的心房里破土抽芽,伸枝展叶,打苞吐蕊,郁郁葱葱。“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春天,想必就是这样从人们心底袅袅婷婷,款款走来,推及天地。 人是离不开水的,就像鱼之于水。读《庄子》的时候,对“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啕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句话格外地感动。可以设想一下,沧海桑田,一对鱼儿被困陆上小洼,为了让对方活下去。只能用各自嘴里的泡沫喂到对方口里相互湿润,演绎相伴遨游江湖的往日恋情。“相濡以沫”的典故就出自这里。这是多么催人泪下、美到极致的一幕呵。这里有温暖、恩情和真性情,有相互间的依赖,有生存下去的渴望,有对彼此耐力和诚信的考验。 春雨是润物细无声的甘露。她俏也不争春,拉开了春天的序幕;她潇洒不争先,奏响了春天的乐章。在民间,人们广泛地信仰观音菩萨。滴水观音通常是身着白衣,一手托净瓶,一手持杨柳枝,脚踩祥云的仕女形象,祥云中盘踞着一条龙,龙口朝上,是行云播雨的使者。观音菩萨以杨柳枝蘸取瓶中甘露水,滴滴拂洒人间,消除众生的烦恼污浊。难道这哺育五谷丰登、养育八方百姓的滴滴甘霖,也是出自于大慈大悲、寻声救苦的观世音之手的尽情挥洒? 春天,寄予了人们无数的期盼,带给人们无尽的遐思。雨中撑伞行走街面,伸手,试雨停否?春风一拂,恰巧一滴雨水落在了我的手心。细细端详,这滴水在手心里圆润、晶莹,楚楚动人,透着几许灵性。十指连心,手心即是心,忽然之间,我联想到世间的许多情感,譬如友情、爱情、亲情、乡情,甚至可以上升到信仰、良心、原则和观点等层面的价值观。人,很难不受制于情感。许多改变,不是出于动摇,不是因于迎合,而是在于软弱,甚至仅仅囿于固执。情感的高洁在于诱惑前面的抗拒,情感的高尚在于坚守之中的参悟,情感的高雅在于认同上面的欣赏,情感的高贵在于和谐里面的包容。一滴一滴水是大海之源,大海是一滴一滴水之母。滴水凝情,情深如海。我想把自己对人对事对物的美好情感,当作这珍贵的一滴水,捧在手心里,一直捧到脉搏停止跳动为止。如果疏忽大意,稍稍晃动一下,这一滴水就会从手心里洒出去。因此,我只有慢慢地挪动,用全部的力气、用不间断的努力去把握这滴水。 想到别人是一种温馨,被别人想到是一种幸福。合掌祈福,拈花一笑;摊开手心,天人一体。在不经意间,于偶然处,你、我、他因缘相合,或超然于庙堂之上,惺惺相惜;或逍遥于江湖之中,相濡以沫。彼是相因,万物迁流,互为手心里的一滴水。 狗年丙戌已进入隆冬腊月,可是合肥地区至今未见到雪。晨起,拉开窗帘,刺眼的阳光照亮了整个房间,迎来的又是温暖燥热、闻不到一丝雪的气息的一天。雪,是冬天的灵魂,没有纷飞雪花,冬天还会有灵性吗?我突然觉得自己心里充满了一种说不出的期待,向往那漫天雪舞、冰天雪地、风花雪月的日子,这应该就是怀念雪吧? 雪,产生了人们对原初审美的“触媒效应”。毛主席《卜算子·咏梅》中的名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将明快而富有生机的飘雪描绘得浪漫活泼、意味可寻。记得在上个世纪60至70年代,那时雪总是伴随着冬天的棉衣棉鞋如期而至,一场接一场大雪降临的日子就是我们这些少男少女的开心节日。在白茫茫的雪地里撤把野,堆雪人、滚雪球、打雪仗,行走河里冰面练胆量,咀嚼屋檐下悬挂的嘎嘣脆冰凌,到那高高山冈上滑滑雪,那一双双长满冻疮的红肿的小手,玩耍得冒出微微的热气,早已忘掉了钻心的痛痒。据说在人的潜意识里,通常容易受少儿时期形成的观念的影响。雪,漂白了大地,使天地浑然一体,成了心灵遐想驰骋的领地。那些童话故事中的美丽天使,那些武侠小说中的武林高手往往都与雪相连,白雪公主的美好与善良,金庸的著名武侠小说《雪山飞狐》的情节扑朔迷离,侠客们演绎了一出出精彩绝伦的雪中情,就连《林海雪原》中白茹与少剑波的爱情浪漫曲以及杨子荣智取威虎山的战斗故事,也让人心驰神往。雪,留在了我们幼小的心灵深处,影响着我们对世上善恶和好坏的评价。 雪,唤起了人们对万物自然的爱怜情感。清代吴嵩梁的《江南道中》咏道:“一路野花开似雪,但闻香气不知名。”雪的美,在于冰清玉洁的高贵气质,在于轻舞飞扬的绰约风姿。雪,美丽精华部分在于动静之间表现出的活力。她会以雪花和你眉目传情,而她的笑意、羞涩都会随风荡漾,彰显美人的撩拨神韵;她会以雪落河面静无声的仪态。清新纯美得令人痴迷,犹如略解风情的少女生出几分妩媚,脉脉含情地期盼着你的爱抚;她会以母亲万般的慈爱,在严冬给万物盖上厚厚的雪绒被,散发雪的芬芳、奉献清亮的乳汁哺育着万物,熬过漫漫干冷的长夜,等待淅淅春雨的到来。 雪,寄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愿景。大自然的可爱在于不经意地为我们带来惊喜。皑皑白雪将原野掩盖无遗,将天地之间变成了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让人们忘却世间种种的不快。宋代杨万里的《雪后晚晴》中“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描绘了雪后放晴,阳光初照,红光淡淡,凸显白雪覆盖的山头的美景,这岂是人工之妙笔所能生成?是不是山峦都适合雪后绽放它的美丽?让人不禁发出如此的设问。 前不久,首届冰心作文奖落下帷幕,一名三年级小学生写的一篇107字的短文《妈妈回来了》获小学组一等奖。其中的一句“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最感人。这是孩子认识社会的真情表达,是真情实感在字里行间的流露。我对合肥地区的大雪记忆停留在1984年,后来的雪,几乎是落地即化。转眼20多年,一代人的光阴过去,再没见过满天的雪花尽情纷飞了。每年进入冬天,我都期望着与雪的肌肤之亲,已无力抵抗雪的诱惑。没有雪的时候我很失落,就像孩子想妈妈。如今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厄尔尼诺现象加剧,冬天依然暖洋洋,也许真的会有那么一天,抬头看天空的时候,再也看不到雪花,这会让我们变得郁闷与悲伤。雪,走了,不再回来,我们会永远怀念雪;雪,就会活在我们的心里;雪,就会变成眼泪,从我们的眼眶中静静地滑落。 序言 2003年举办徽商大会和中国企业联合会会员代表大会时,我认识了一位年轻人:石象斌。他担任大会组委会综合组组长,编写了一批大会的文字材料,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后来,我逐步了解到他喜欢读书,喜欢写各类文章,在省直机关工作繁忙的同时,还珍惜光阴,十分勤奋地笔耕不辍。我也看过他的不少作品,有叙事的,有议论的,评古道今,借事叙情;没有多少套话,大多抒发真情,能让人愉快地读下去。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有人追逐名利,也有很多人潜心向学、读书作文,石象斌属于后者,很是难得。在全国上下大力倡导实现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尤其应当提倡和鼓励。 象斌同志的散文集《手心里的一滴水》即将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他要我作序,却之不恭。三言两语,是为祝贺。 吴昌期 (原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书评(媒体评论) 宝玉生辉:石先生散文、杂议,或清风拂面,或醍醐灌顶,字里行间充满了深思熟虑后的豁然顿悟和猝然间的奇思妙想,无不是人生智慧的结晶和生活经验的凝聚。 老茅论坛:先生文笔流畅,纪实客观,写景抒情均恰到好处,堪称一部难得的“劳大”外史。欣赏之余,我倒想起一个问题:这样一所风光一时的大学,因何而撒呢? 麻姑遗鸿:石先生文风朴实而不失幽默,夹叙夹议、亦庄亦谐地道出了麻姑山下这片校园所发生的~些轶事趣闻。这些事情即便是这所学校毕业的学生也往往知之不详,有的甚至是闻所未闻。感谢石先生,使我们获得一种寻根的感受。 云天侠客:读石先生大作,清新、自然、脱俗、流畅、耐人回味,犹如喝上一壶麻姑仙山上等好茶,心境大爽,拍案叫好。 我已成人:石先生略带温情的“书写方式”, 真情流露必然感人至深,让人过目不忘。不经沧桑不成文章,喜欢这样的文章!!! 老林寺:石先生的文章总是能给人带来新鲜的因子,选材广泛,契合时代又不乏思想深度。我想这与他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优良品质是分不开的。 海外来信:I read your麻姑山情结.You did an exceoent work.like it.I enjoy it.I hope you can write more about the history Of Lao—Da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