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叟著的《山茶花》介绍:山茶花,细小平淡,洁白素净,开在绿叶间,不华不艳,不娇不雅,长在黄土山,本不足为奇。可要是集中连片,长成油茶林,遍开油茶花,满结油茶果,榨出油滚滚,那就是另一番景致了。
且说中国南方某县的一个偏远山区,山高林深,僻静荫幽。在这片深林里,虽不见古柏、劲松参天,却也是油茶树成荫,幽香满冲。春天,油茶树满山青翠,蝶舞蜂拥,远望这油茶林,碧蓝如海。炎暑盛夏,漫山遍岭,油茶果累累,嫣红诱人。深秋时节,山里人摘茶果,剥茶籽,遍山欢歌笑语,到处忙不停。到了寒冬腊月,条条山路上,处处坡垮里,叽叽喳喳,嘻嘻哈哈,摘茶果,晒茶籽,忙得喜煞人。因此,山外人见了,又高兴又羡慕,甚至还带点眼红:“嗨!谁想到这油茶林,竟富成了一个茶山冲!”
八一叟著的《山茶花》虚构了南方一个叫“茶山冲”的小山村,这里的山野种满了油茶树,这里的人们热爱着油茶树。全书以油茶树为背景布,讲述了人们种植、采摘、榨油等生产生活,以及其间村民之间结成的淳朴、和善的人际关系。作者未曾明确交代故事的时间、地点,从生产生活细节来看,应该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从人物俚语对白来看,应该是湘中南地区。在那个纷乱躁动的年代,茶山冲俨然一个“不知有汉何论魏晋”的世外桃源。
山茶花,细小平淡,洁白素净,开在绿叶间,不华不艳,不娇不雅,长在黄土山,本不足为奇。可要是集中连片,长成油茶林,遍开油茶花,满结油茶果,榨出油滚滚,那就是另一番景致了。
且说中国南方某县的一个偏远山区,山高林深,僻静荫幽。在这片深林里,虽不见古柏、劲松参天,却也是油茶树成荫,幽香满冲。春天,油茶树满山青翠,蝶舞蜂拥,远望这油茶林,碧蓝如海。炎暑盛夏,漫山遍岭,油茶果累累,嫣红诱人。深秋时节,山里人摘茶果,剥茶籽,遍山欢歌笑语,到处忙不停。到了寒冬腊月,条条山路上,处处坡垮里,叽叽喳喳,嘻嘻哈哈,摘茶果,晒茶籽,忙得喜煞人。因此,山外人见了,又高兴又羡慕,甚至还带点眼红:“嗨!谁想到这油茶林,竟富成了一个茶山冲!”
其实这茶山冲原本是个杂树丛生、野草漫长的荒山林,地穷土薄,家贫人苦,也称荒林冲。前辈人说荒林冲有五座蜂,山高坡陡,路险林深,神仙不想来,蛟龙不敢进,所以山无名、峰无号。最高一座,峰陡林密,常有野鸡在深林里“叽叽咕咕”叫得哀怨婉转、凄凉幽静,令人毛骨悚然。因此,人们也就以这“叽叽咕咕”之声为名,叫它“叽咕岭”。口耳相传,它便逐渐被叫成了“舅姑岭”。众人高兴:“舅姑岭好,又亲又和,舅舅、姑姑原本是一家嘛。”
舅姑岭下有一条溪,七弯八拐十来里,溪水清亮照人、冰凉彻骨,山里人就叫它“凉亮溪”,口耳相传,便被叫成了“娘娘溪”。其实,茶山冲人哪个不是喝着娘娘溪里的水长大的?它成了实实在在滋养一方的“娘娘溪”。
也不知哪年哪月哪日,这舅姑岭峰顶上来了个汉子,挑着一根弯扁担,两个破箩筐。前箩筐里,一团烂棉絮护着个流鼻涕的伢儿,五六岁左右,摇头晃脑地玩个不停。后箩筐里,一些破布烂衫盖着破铁锅、短把瓢、几个开坼裂缝的碗盏等家什。身后跟着个衣衫褴褛、脸色蜡黄的婆娘。一家人,一路走,一路唉声叹气,真的可怜见的。只有箩筐里那个娃子,倒是嬉皮笑脸,两只小手拉着那箩绳,左旋右转,绕个不停,一边侧着脑壳,瞅着两根箩绳围出的那片天地,一边看着转动的山水,似乎那就是转动的世界了,显得格外有昧、无比快乐。
这一家子爬到山顶上,放眼一望,千山峥嵘,万木葳蕤。但见天地相接处,云蒸霞蔚,雾海茫茫,正是天涯无归路,地角自断魂。只好在这山顶古松下,停担歇脚,跪地叩头,指天为誓:“我林茂生本以为生得茂,谁想是生不逢时?逃荒到此,看来已到尽头,也再无别的念头。就以此为家,永不回头。”于是,他放下担子,砍树割草搭篷子,挖土砌灶埋锅子。冬天,他就在这山前山后、冲里冲外,摘野果,觅野菜,挖蕨根,打葛粑,艰难困苦,打发日子。到了春天,就一刀一锄一把火,撒一把高梁点一碗粟,一年的嚼食也就差不多了。到底是天无绝人之路,荒凉地不负逃荒人。
后来,有人说他是从邻省逃荒过来的。逃荒就逃荒,反正也没有谁去考证。那年头,逃荒之人多如蝼蚁,谁顾得了谁呢?林茂生夹在这人群之中,左奔右逃,终究逃不出菩萨设的这块荒地。当初,他见这地方有山有水,心想自己年轻力壮,只要握紧锄头,抓牢扁担,还能饿死人么?于是,就年年挖山,月月种地。到底是苍天有眼,不负苦心人,年年庄稼茂盛,种么子收么子,终于立稳脚跟,站了起来。
年复一年,随着时光的流逝,箩筐里那伢子也就自养成人。刚来时,家里无米无粮,全靠挖蕨根、春葛粉、做粑粑当饭,一家人吃得肠阻肚塞,拉不出屎来。说来也怪,这伢子倒特喜欢这一口,娘怜他:“伢儿,这蕨粑粗,不能多吃。”伢儿却不信,偏要吃,争着吃,不吃饱不放碗。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