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梁思成、林徽因20年,全面考察和记录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人,伯施曼中国祠堂建筑研究开山之作。
20世纪初,德国建筑学家恩斯特·伯施曼来到中国,对中国各地的建筑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考察,拍摄了数干张照片,包括皇家建筑、宗教建筑和民居等。1914年伯施曼出版的《中国祠堂》一书不仅是西方最早系统研究中国祠堂建筑的著作,也是研究中国祠堂建筑的珍贵史料。
本书共分七章,约14万字、250余幅图片。
本书是西方最早系统研究中国祠堂建筑的著作,初版于1914年,共收录250余幅插图和照片、数十万字的文字描述和阐释。作者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考察了众多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的祠堂建筑,从历史、民俗、宗教和建筑等角度,对其整体设计规划和各种陈设作了细致的描述。由于战乱以及外国人对中国文物的掠夺等因素,书中呈现的很多祠堂建筑实物已经不复存在,伯施曼的一系列著作因而成为中国古建筑史领域后人无法逾越的里程碑。
恩斯特·伯施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德国皇家柏林工业高等学院(柏林工业大学前身)教授,中国建筑摄影鼻祖,全面考察和记录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人。1906年至1909年间,在德意志帝国皇家基金会的支持下,伯施曼跨越14省,行程数万里,对中国的皇家建筑、寺庙、祠堂、民居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留下了8000张照片、2500张草图、2000张拓片和1000页测绘记录。1932年,伯施曼受邀成为中国营造学社的通讯研究员。1933年至1935年间,被特聘为中国传统建筑遗产顾问。出版有《中国建筑》《中国祠堂》《塔》《普陀山》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