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学府春秋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滕福生 |
出版社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滕福生,男,1929年7月生,江西横峰人,汉族,中共党员;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从事大学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数十年;曾担任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电力工程系主任、原成都科技大学一个学院——水利电力学院院长和原成都科技大学教务长等;一生培养了能源电力行业一大批优秀人才,一生编著出版教材、学术专著和参考书多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从20世纪60年代起获国家、省部级各种奖励多项。 目录 第一章 人生旅途上的抉择 学校徒名 专业务实 第二章 新址上的黄鹤楼 外语教学和考试谈 第三章 校园中的思维交互 大学的立心、立业与立人 第四章 峨眉秀天下的启示 首次指导毕业设计 第五章 花华果实与继成出新 要不要读研究生和成才之路 第六章 江峡轮上的争鸣和实现 高等学校的学术理喻 第七章 在地震气氛中研究之后的时代 科研的科学、社会和价值观 第八章 赏析漓江山水 促科学教学互进 第九章 圣路易斯拱门和大学校门 国外留学模式的思索 第十章 稳定优化防干扰 大学读书与教书方法论 附录一 滕福生先生的研究生 附录二 滕福生先生部分手稿 附录三 滕福生先生诗言志选 附录四 纪念滕福生先生九十周年诞辰座谈会新闻报道 精彩页 学校徒名 专业务实 高校的校庆是学校需要纪念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节日。一般,每十年都要盛大举行一次。而在每次校庆的纪念活动中,都要写出“××周年校庆”的标语和横幅。大家对于学校的“年龄”,一般都称为“校龄”。学校与人不同的是:人呢,怕说老,而学校的“校龄”,则是“越老越好”“越老名气越大”。20世纪90年代,为了提高办学效率、进行学科交叉以培养综合性的人才,几所不同学科的学院和大学进行合并,组成综合性的理、工、管、文、医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成为一时的潮流。在校庆的学校“校龄”上,通常都以其中组成学校最长的校龄作为综合性大学的校龄。例如,有的学校通知学校校友,上一次通知是举行“30周年校庆活动”,没过十多年,这一次通知则是举行“100周年校庆活动”。一些远离学校的校友就打电话来问,学校年龄怎么长得这么快,不多久,怎么一晃就是几十年?从30岁长到100岁?我国一些有名的高校,现在的校龄都在百岁以上。 从世界上许多闻名的大学来看,校龄都很长,也和我国校龄长的大学一样,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为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许多学子都向往去这些有名的大学深造。所以,纪念校庆,也就是检阅学校的办学成果,是学校和校友、校友和校友进行相互交流的最好的场合。 一般来说,校龄长的大学大都是有名的学校,社会上,特别是家长在子女考大学时,非常关注大学的名次。实际上,所谓的排名,是一种一般性指标的顺序,如发表文章的篇数、得奖情况等,与培养本科生的质量,似乎并无太大的关系。而且,每所高校都有各自的一些特色,如特色专业、特色学科方向,相互之间无法进行比较。事实确实如此,任何大学,不管排名先后,都培养有优秀的学生。校友们都热爱自己的母校,并不看重什么名次。因为学校的名望,对在读学生来说,好像并不能因此可以减少自己的努力。 对于校龄很长的学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从1950年开始,就有了新中国的毕业生。即使在以前毕业的校友中,也有许多人曾经为新中国的诞生、社会的发展做出过很大的贡献;尽管他们许多人已不在人世,而在校庆时,大家仍然会缅怀他们的功绩。在校园内,还为著名的校友树碑立像,以让来者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伟大崇高精神。 自1950年起毕业的校友,都以进入学校的年份来区分他们在校的年级。一般来说,1950年毕业的称为“46级”,1960年进学校的称为“60级”,并以此倒推到1950年以前的年级。由于学校很大,在校庆时,都按学院以专业为单位,举行座谈会。不同的专业,到校的校友人数有很大的差异。许多校友都热爱自己的专业,他们常说:“专业对了头,学习有劲头,工作有搞头,事业有钻头,发展有奔头。”“专业才是影响一生的关键。”他们的子女在考大学时,经验是按考试成绩:“首先是选专业,然后是学校。” 选专业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如基础、特长、爱好和今后的发展等综合考虑。 选学校要根据自己的考试成绩,留一点余地。 了解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况,对选择专业和选择学校很有帮助。 这就是为什么两代人是同专业校友的原因。 在座谈会上,一般按年级顺序,每个年级选一代表在会上发言,介绍他们的情况、经验与感想。有时,说到精彩之处,大家拍手称快。从1946级以前毕业的来参加校庆的老大哥,到最近毕业的小弟弟,年龄相差好几十岁,有的两代人都来参加校庆。 从半个多世纪前后的校友发言中可以看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既可以了解学校,又可以了解专业的发展过程,有利于选择专业和学校。 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前。 为了就业而去读了大学,就按当时的一种说法:“学了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如果有熟人,可以学人文”。但毕业后一般都不易找到工作,即使找到工作,都可能所学非所用。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至1954年的过渡时期。 1950年毕业的大学生,第一次享受到了毕业分配的待遇,毕业不再意味着“失业”。从此,大学生的工作都有了保证。这段时间,大学的教学除了按原来的教学安排略有调整外,重要的是增加了政治课,有“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等政治课程。 由于国家建设事业的需要,原定在1954年毕业的学生,在教学安排上进行了很大的调整,提前一年毕业。因此,在1954年没有毕业生,而在1953年,却有两个年级的学生毕业。 这段时间毕业的校友都是统一分配到祖国建设需要的工作岗位。许多校友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了很好的业绩,为国家做出很大的贡献,在校庆时得到了学校的表扬。 在这段时间里,特别是在后期,高等学校按照国家的布局进行了院校调整,一些新的院校成立了,如××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音乐学院等。 第三阶段:1954—1966年的专业培养时期。 从1953年开始,高等学校的教学向苏联学习。首 导语 本书介绍了滕福生先生在科研、学术上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在四川大学电气工程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中所做出的贡献,以及先生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希望通过本书寄托对滕福生先生的思念,弘扬先生的优秀品德,激励我们更好地弘扬先生那种把毕生精力全部投入到高等教育教育事业中去的伟大精神。 序言 滕福生先生,生于1929年,逝于2008年。1946—1950 年就读于四川大学电机系,1950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直到1999年退休。退休后,先生仍然坚持带领团队开展科 学研究,协助中青年教师指导研究生,直到2008年离开我 们的前一个月。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担任 系主任、院长和教务长,是四川大学(原成都工学院、原 成都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学科和专业上重要的学术带头人 、奠基人、开创者和贡献者之一,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了 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为四川大学电气工程学 科发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杰出贡献。 2019年,是滕福生先生九十周年诞辰,正逢四川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进入建设一流学科、创办一流专业、培养一 流人才的发展新阶段,作为滕福生先生的传人和弟子,我 们深切缅怀先生,希望通过本书寄托对先生的思念,弘扬 先生的优秀品德,传承先生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弘扬先 生那种把毕生精力全部投入高等教育事业中去的伟大精神 ,为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做出应有贡献。 滕福生先生的一生,是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不仅自己 在科研、学术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把毕生精力投入 了四川大学电气工程学科的建设、发展中,更重要的是, 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激励我们继续在学科 发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中不断取得新进步的原动力。 希望我们能传承四川大学的优秀文化,海纳百川,不忘初 心,勇担使命,沿着先生和其他前辈们开辟的道路,在学 科发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中,不断取得更 大的进步。 虽然滕福生先生2008年就离开了我们,但他永远活在 我们心中。直到今天,还清晰记得,先生生前交代,他去 世后“不对外宣布,不发布讣告,不收受礼金,不举行葬 礼”的“四不”遗言;还清晰记得,先生交代,把他结余 的科研经费,全部捐作学生奖学金;还清晰记得,先生给 我们讲授《电力系统稳定》时的情形,手持粉笔,在黑板 上画出几个框,告诉我们每个框代表一种状态,系统状态 可以划分为3种或4种,具体看关注重点;还清晰记得,二 滩电厂第一台机组投运时,先生带领我们去现场学习,给 我们进行详细讲解;还清晰记得,就在水电大楼三楼的电 力工程系办公室,先生耐心细致地给当时完全不懂专业的 编撰者讲“什么是鲁棒性”,那时编撰者24岁,还没有攻 读硕士学位,在办公室从事行政工作……直到今天,总是 觉得,先生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一直和我们在一起,一 直激励着我们前行。 本书严格遵从滕福生先生生前留下的手稿整理而成, 每章内容都是先生的回忆。时间上,跨度60年,高等教育 发展历程的六个阶段由先生娓娓道来,读来使人情不自禁 被代入其中,暗自评估自己所处的阶段和位置;空间上, 先生思维活跃,观察细腻,于生活中发现做人、做事、做 学问和人生选择的道理,自然关联,从每章的标题和内容 可见一斑。先生的文字兼顾广度和深度,记载了先生平凡 而伟大的一生,编撰者仅对原手稿中存在的个别字和排版 格式做必要的校对。但是,本书还是留下了很多遗憾,主 要遗憾是: 第一,关于滕福生先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 机的经历、事迹和历史证据没有保存下来。1995年,编撰 者攻读硕士期间,当时的外教老师(来自英国)在课堂上 给我们提供了一篇英文阅读材料,其内容是中国第一台电 子管计算机由成都工学院滕福生研制。编撰者当时在水电 学院办公室工作,找滕先生从口头得到了证实,滕先生说 ,虽然当时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赞扬,但这些不值得提, 因为后来出现了更先进的计算机。 第二,1995年,编撰者作为滕先生的秘书,建议和协 助先生申报院士,这是先生一生中唯一一次申请。先生自 己对此非常低调,他说自己年龄大了,完全没有必要去争 这些名利。在身边人的反复动员下,那年还是整理了较完 备的院士申请材料。编撰者清晰记得,在那份院士申请材 料中,有很多具有历史价值的材料,但最后先生本人没有 保留这份材料,编撰者也没有保留当时的材料,很多历史 事实均未能写入本书,这是本书的遗憾。 第三,滕福生先生作为四川大学电气工程学科、专业 最重要的开创者、奠基人、建设者和贡献者之一,一生淡 泊名利,先后开创了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工程、通信工程 、电网调度自动化、调度自动化与自动远动、调度自动化 与继电保护、配电网自动化等学科方向,奠定了四川大学 电气工程学科几十年来在电力系统信息化、智能化方向上 的特色。但是,先生在自己留下的手稿中,完全没有提及 自己对学科、专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因此,从尊重先 生的角度出发,编撰者也没有加入这些内容,这也是非常 遗憾的。 尽管本书有很多遗憾,但我们相信,本书的出版,不 仅寄托着我们对先生的怀念,更能让我们懂得,大学之精 髓在于精神境界、文化传承,在于回归科学研究和人才培 养的本质,并且激励我们更加坚定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 内容推荐 本书严格遵从滕福生先生生前留下的手稿整理而成,每章内容都是先生的回忆。时间上,跨度60年,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六个阶段由先生娓娓道来,读来使人情不自禁被代入其中,暗自评估自己所处的阶段和位置;空间上,先生思维活跃,观察细腻,于生活中发现做人、做事、做学问和人生选择的道理,自然关联,从每章的标题和内容可见一斑。先生的文字兼顾广度和深度,记载了先生平凡而伟大的一生,编撰者仅对原手稿中存在的个别字和排版格式做必要的校对。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