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6月至1990年4月,习近平同志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刚满35岁的他来到这个“老少边岛穷”的沿海欠发达地区,以深入调研起步,提出“弱鸟先飞”理念,倡导“滴水穿石”精神,带领闽东干部群众踏实稳步摆脱贫困。《习近平在宁德》一书共19篇采访实录,从不同角度回忆了习近平同志在宁德的工作经历,生动讲述了三进下党、“四下基层”、搞“经济大合唱”、颁布“公务接待12条”、整治干部违规私建住宅等攻坚克难的故事。
陈增光 “我与习书记交接在基层”
吕居永 “习书记在宁德提出的观点和思路放到现在都是非常恰当和深刻的”
李育兴 “习书记主政宁德时就展现出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
陈修茂 “习书记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宁德人民早日摆脱贫困”
李金贤 “习书记把‘公仆日’办成了‘连心日’”
林思翔 “习书记提出的‘滴水穿石’和‘弱鸟先飞’凝成了闽东精神”
张学清 “习书记在宁德就提出以辩证思维看待财政经济问题”
汤金华 “习书记在宁德是以‘三个先、三个再’原则开局的”
钟雷兴 “习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
姚費梅 “习书记倡导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赵文法 “习书记对发展军队事业有感情有思路有办法”
钟安 “习书记把治理整顿看作发展的新机遇”
谢作民 “习书记救活了具有百年历史的马尾船厂”
杨有志 “跟着习书记干工作有动力有干劲”
蔡天初 “习书记指导古田县搞好产业发展”
邢常葆 “习书记以平凡心真诚对待我们”
王绍据 “习书记身上始终体现着一种务实精神”
连德仁 “习书记说下党是他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地方”
邱树添 “宁德是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策源地和练兵场”
采访实录《习近平在宁德》,是继《习近平的七年知
青岁月》《习近平在正定》之后,同样以讲述者口述记录
的形式,再现习近平同志成长历程中的一个阶段。这组采
访实录共19篇,于2019年5月20日至7月3日在《学习时报
》连续刊载后,引起热烈反响,受到一致好评。
习近平同志1988年6月至1990年4月任宁德地委书记。
宁德是福建沿海一个欠发达地区,是当时全国18个集中连
片贫困地区之一,全地区9个县有6个是贫困县,经济总量
排全省最末,俗称“闽东老九”。正是在这样一个“老、
少、边、岛、穷”的地方,刚满35岁的习近平同志以深入
调研起步,建立“四下基层”制度,提出“弱鸟先飞”理
念,倡导“滴水穿石”精神,把工作重心放在改善宁德基
础设施和人民生活水平上,下决心带领闽东百姓摆脱贫困
。他始终把为民办实事摆在首位,访贫问苦,关心少数民
族群众,以务实精神为当地百姓打造了一个又一个民心工
程。他始终把抓好经济工作作为地方领导工作的主业,提
出“大农业”“大工业”理念,提倡搞“经济大合唱”。
他始终把作风建设作为改善党的领导的突破口,重点解决
群众反映强烈的干部违规私建住宅问题,制定“公务接待
12条”狠刹不正之风。这组采访实录,生动、真实地再现
了习近平同志在宁德两年的工作轨迹。所有采访对象,不
论是当年与习近平同志共事的班子成员还是各县各部门的
干部,也不论是媒体记者还是专家学者,言谈之间都表达
出这样的共同印象,就是:习近平同志在30年前主政宁德
时,就已经表现出客观清醒、立足长远的战略思维,求真
务实、从严治吏的领导作风,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的真挚
情怀,以及功成不必在我的广阔胸襟。
习近平同志对闽东感情很深,他曾说:“宁德是我魂
牵梦绕的地方。”他1990年1月写下《闽东之光》一文,满
腔热情地说出“知我闽东、爱我闽东、建我闽东”的话语
。离开宁德赴福州上任之前,还对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
动情地说:“人虽然即将离开闽东,但我留下了一颗热爱
闽东的赤诚之心,我会时常牵挂、关注闽东的工作,积极
为闽东的发展进言献计。闽东的点滴变化,都会给我带来
无比的喜悦和欣慰。”在这组采访实录中,采访对象都谈
到了习近平同志对闽东山山水水的眷恋,对朴实真挚的闽
东人民的热爱。闽东是我国贫困地区一个代表。习近平同
志对闽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份牵挂,充分展现了他心系我
国贫困地区发展、改变基层群众生活面貌的为民情怀,展
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认真学习。
采访实录在《学习时报》连载以后,许多部门自发收
集整理,有的作为领导班子理论中心组学习的教材,有的
作为党日活动讨论的重点,还有的作为日常学习的资料。
不少读者在来电来信中提出,希望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
岁月》《习近平在正定》一样,把这组采访实录也结集出
版,供广大读者学习。鉴此,我们对采访实录作了进一步
核定,增配了相关图片,编辑出版此书,奉献给广大读者
。
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
2019年12月
2019年5月20日至7月3日《学习时报》连续刊发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策划组织的《习近平在宁德》系列采访实录。这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在正定》的续篇,一经刊出同样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习近平在宁德》同样以讲述者口述记录的形式,再现习近平同志成长历程中的一个阶段。这组采访实录,生动、真实地再现了习近平同志在宁德两年的工作轨迹。所有采访对象,不论是当年与习近平同志共事的班子成员还是各县各部门的干部,也不论是媒体记者还是专家学者,言谈之间都表达出这样的共同印象,就是:习近平同志在30年前主政宁德时,就已经表现出客观清醒、立足长远的战略思维,求真务实、从严治吏的领导作风,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的真挚情怀,以及功成不必在我的广阔胸襟。
采访组:陈主席您好!当年习近平同志任宁德地委书记时,您是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对他在宁德的工作情况比较了解。请先介绍一下他给您留下的第一印象。
陈增光:好的,我结合过去与习书记共事的情況,做一点回忆、介绍一些情況。
习书记是1988年6月到宁德工作的。他给我的第一印象,不是一个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的领导,而是向基层要真相、要思路、要答案的务实领导。
他来报到后几天,在地委、行署班子及老同志见面会上作了一个讲话。他说:我很高兴也很荣幸能到闽东老区来工作,为老区人民奉献自己的一分力量。我到这里毕竟人生地不熟,还是要靠大家充分献策,你们提出的合理意见,我一定会采纳,也一定竭尽所能,在任期内为闽东多做一些事情。
他的讲话很简短,也很朴实,一下子拉近了和大家的距离。很多老干部当时就“不客气”地提出了要求:习书记,你来宁德是我们盼望已久的事情,因为你是北京派来的,又是中央领导同志的子弟,我们对你寄予很大希望。我们这里太贫困了,你能不能给我们多弄一点项目、多弄一点资金,把我们的基础设施改善一下?
当时的闽东人太想一步就富起来了,特别是对“三个目标”抱有很大希望:一是修通福温铁路,即福州到温州的铁路;二是开发三都澳港门,三都澳原本是个军港,口子小,肚子大,是对台军事战略要冲,这是闽东一大资源优势,但当时明显还不具备开发条件;三是建设中心城市,形成宁德的行政中心和经济中心。习书记当时只有35岁,面对广大干部提出的这三点期望,并没有摆出要烧“三把火”的架势,而是表现得非常沉稳。他说,我会把大家的意见记在心上,尽力而为,努力创造条件逐步来实现。然后他对我们地委行署的几位同志讲,要把老同志的建议和干部群众的问题放在心上,走出办公室,到基层去寻找思路,到基层去寻找答案。
果然,没过几天,他就带着地委的干部以及有关委办局的同志到基层去调研。很多机关的同志都很纳闷,来了一位新书记怎么一直没见到面,其实他人早就到基层去了。
采访组:习近平同志一到宁德就下基层调研,一去就是一个多月。您一直同他在一起,请讲讲当时下乡调研的故事。
陈增光:7月初到8月初,我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陪着习书记一个县一个县地跑,把宁德下辖9个县市全部跑遍了,之后又到温州考察。他说:“温州离宁德北部那么近,却发展得这么快,到底有什么奥妙,我们应该过去看一看。”确实是这样的,当时我们宁德的福鼎县离温州的苍南县等地很近,温州的发展对宁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习书记走基层有几个特点。第一,到每个县调研,肯定都要先听各县班子的工作汇报,但他不提倡念稿子。他对县里的同志说:“你们不要念稿子,了解多少就说多少,记住多少就讲多少,你念稿子上的东西我还很难一下子记住,不如咱们这样脱稿交流效果好。你们放心讲,讲不下去了可以看一下稿子,讲得下去就讲出来。”他后来跟我讲,这就是考核干部的一种方法,看他的精力有没有用在工作上,如果是自己做的事情,自己肯定讲得出来,不一定要念稿子,如果是别人做的事情而且又是秘书写出来的,他就离不开稿子。
第二,他喜欢看县志。习书记每到一个地方就要调阅当地的县志,他说不看县志就不了解这个县的过去和现在,就难以深入认识县情,光靠我们这样跑了解不够。
第三,他注重走访。每到一处,他既走访一些企业,也走访一些村庄和农户,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而不仅仅停留于听汇报。他在各个县的讲话也都很简短。
采访组:那你们一个县一个县走下来,都各有哪些具体情况呢?
陈增光:我们随他调研的第一站是古田县。这个县因古田溪而得名,不是闽西龙岩市上杭县的那个古田镇。到了这里,习书记肯定了食用菌产业是古田的主要发展方向。当地的食用菌是利用林木树枝、后来利用棉籽壳为原料进行种植的,品种主要是香菇、银耳等,这样既充分利用了土地,又提高了产值。他说,这是农民的创造,是一项技术成果,一定要好好发展。
到了屏南县,他听说这里曾经留下过这样一句话:屏南屏南,又贫又难。他说屏南县虽然现在经济不发达,但我们不能把它讲成“又贫又难”,而要看到它是大有潜力、大有希望的,多讲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话,不能自己把自己看扁了。
到了周宁县,了解到这里有个鲤鱼溪,自然生态很好。鲤鱼溪还有一个典故:几百年前,沿岸有两个村不和睦,经常发生械斗,他们的先人就想到在溪里养鲤鱼,这样就不怕对方在水里下毒,因为一下毒,鱼就会被毒死,也就知道水不能喝了。渐渐地,整条溪里就有了几千尾、几万尾鲤鱼,就变成了鲤鱼溪。习书记听了这个故事就讲,鲤鱼溪有文化、有传统,可以发展旅游产业,带动当地发展。随后还走访了一个叫黄振芳的林业大户,得知他在山上造了一大片林,把整个家都搬上山去了。习书记冒着雾雨亲自上山看望,并说:“你的做法是山区致富的一个方向,你是致富的一个标兵,一定要坚持下去,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