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第一部分 养成教育的意义与方法 / 1 养成教育意义重大 / 2 养成教育的四种方法 / 7 第二部分 养成教育序列化训练方案 / 25 习惯一 把一件事情做到底 / 26 习惯二 孝敬父母 / 41 习惯三 做事有计划 / 58 习惯四 坚持每天锻炼身体 / 75 习惯五 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 92 习惯六 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 / 106 习惯七 耐心听他人说话 / 119 习惯八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 132 习惯九 微笑待人 / 147 习惯十 说了就一定要努力去做 / 165 习惯十一 认真写字 / 181 习惯十二 在错误中反思自己 / 195 导语 针对家长:所有训练应当以家庭为中心,家庭是习惯的学校。家庭、学校、孩子三者合作完成一体化的科学操作规程,并按照对比表格来评估。训练简单易行,实用有效。 针对孩子:“主题延伸阅读”取材自真实的班级案例,童趣盎然,希望孩子们在享受阅读的过程中,收获有益的启发与思考。 针对学校:《决定孩子命运的12个习惯(第2版)》的指导思想与新《义务教育法》的精神高度一致。该法第三十六条指出,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序言 培养良好习惯是素质教育的归宿。一个中国的博士 曾对德国的酒鬼做了细致的观察:他发现,在德国即使 是一个喝醉了的酒鬼,也不会随地乱扔酒瓶;而是摇摇 晃晃地到处为手里的空酒瓶寻找垃圾箱;找到后还会努 力定定神,仔细看一下垃圾分类,再把瓶子放进去…… 这就是典型的习惯行为。德国人以认真闻名世界,可能 正是细节的养成所致。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 你养成好的习惯,你一辈子都享受不尽它的利息;如果 你养成了坏的习惯,你一辈子都偿还不尽它的债务;坏 习惯能以它不断增长的利息让你最好的计划破产……”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 层次。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 等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 射,这种条件反射是在重复出现且有规律的刺激下形成 的,并且在大脑中建立了稳固的神经联系,只要再接触 相同的刺激,就会自然地出现相同的反应,所以说习惯 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反复强化的产物。从心理机制上 看,它是一种需要,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变成人的一种 需要,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感到很别扭。北京师范大学 心理学教授林崇德曾对习惯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描述:习 惯就是心里痒痒的感觉。好比爱逛街的女人看见商场就 产生一种心里痒痒的感觉,就想赶紧去逛,不让她逛, 她心里就会难受。因为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 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因此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 训练才能形成。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是形成良好习惯 最基本的方法。实践证明,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说教,而 在于对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反复训练。如果只重视道德 认识的提高,只强调道德标准和规则的掌握,而忽视行 为实践,不引导和要求学生切实付诸行动,我们的思想 品德教育就没有生命力,孩子就容易养成言行不一致的 恶习,从而背离教育目标。养成教育的内容很广泛,怎 样举一反三,怎样从小处着手,是最重要的问题。《决 定孩子命运的12个习惯(第2版)》这12个习惯的提出, 参考了由孙云晓教授主持的“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 关系”课题的系列成果。这里的任何一个习惯都渗透了 多种重要的教育思想,很多几乎可以成为一所学校的校 训,或者孩子的座右铭。《决定孩子命运的12个习惯( 第2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习惯进行一个概括 性的阐述;第二部分是12个重要习惯的序列化训练方案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决定孩子命运的12个习惯(第2 版)》的部分文字整理工作由我的学术助理吴贤春协助 完成。另外,为了使之更加具有可读性,特邀请贾洪涛 老师创作了“延伸阅读”部分。《决定孩子命运的12个 习惯(第2版)》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家庭、学校、学生合 作互动,完成学习、训练、评价一体化的科学操作流程 ,按照对比表格来实现,简单易行,举一反三。特别需 要强调的是,所有的训练应当以家庭为中心,家庭是习 惯的学校。 林格 内容推荐 好习惯是孩子长成为参天大树的重要根基,树在种的时候就要扎好根,人在小的时候就要训练出好习惯。嘴皮磨破了,眼睛盯酸了,人也累瘦了,孩子还是没管好,培养孩子光有热情可不行,手法强硬还会适得其反。《决定孩子命运的12个习惯(第2版)》打破以往枯燥的说教,以一种活泼的方式,通过21天训练方案、评估方案、主题延伸阅读等,充分调动学校、家长、孩子三方,在短短的21天内就培养一个可以使孩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决定孩子命运的12个习惯(第2版)》的序列化训练方案,本着科学、实用的设计理念,使家长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完成关乎孩子一生命运的大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