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触摸时代的灵魂(何兆武谈读书)/何兆武思想文化随笔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何兆武 |
出版社 | 学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何兆武(1921-),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兼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和德国马堡大学客座教授。曾就学于两南联合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在两南联大外文系读研究生。1956年至1986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员。长期从事历史理论、历史哲学及思想史的研究和西方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 后记 何兆武先生今年已经98岁高龄。4月底,清华108周年 校庆期间,一位老师告诉我,何先生精神不错,身体尚健 ,只是听力变弱。我觉得这是清华校庆期间我得到的好消 息。 九年前,因写作出版《一个时代的斯文:清华校长梅 贻琦》,我有缘认识何兆武先生。何先生1939年考入西南 联合大学,1943—1946年读研究生,联大七年先后读过四 个系,他在《上学记》里详细讲述了在西南联大求学时的 无限欢乐——有大师、有挚友,有希望、有迷茫,有幸福 、有困顿,有和平、有战火……一谈起西南联大的主心骨 梅贻琦先生时,何先生那写满岁月沧桑的笑脸上,绽放着 虔诚和崇敬,悄然感人。他娓娓地回忆起老校长梅先生的 敬业、沉稳、纯粹的品性,平和地述说梅先生的逸事趣闻 ,高度评价了梅先生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成就。 听何先生讲梅先生的故事,我也就慢慢地走近何先生 。当时已届九旬的他,心平如镜,谦和若水,虽然一再抱 歉记性差,可一打开话闸,世间万象皆了然于心。他思维 敏捷流畅,许多场景描述得如同电影一般清晰有趣,有时 哪怕是家常式的聊天,却常常闪烁着哲思的光芒,让听者 感受到的是思想的盛宴。 何先生说,渴求真理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绝对需要。 人之异于禽兽就在于:人不是一种食肉兽,是一种食真理 兽,要靠吃真理而生存。因此,何先生一辈子都在追求真 知,即使在劳动改造,不闻学术的昏暗日子里,他也没有 放弃过。对于学术,何先生坚信,学术有它自己的尊严和 价值,不是神学说教的女仆。他真诚希望自己的潜心问学 ,能够帮助人们开启迈向现代化的大门。 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在何先生看来,科学在近代已经 取得了无与伦比的胜利,但是它还没能完全克服人们思想 中的偏狭、愚昧和迷信,它还需更好地认识它自己的有效 性的范围,承认在自己的领域之外的其他各种非科学思想 的合法地位,包括道德、伦理、信念、理想、感情等等在 内。人类并没有仅仅因为科学的进步,就能保证自己的生 活更美满、更幸福。美好的生活、美好的社会和美好的历 史前景,并不仅仅依赖于我们必须是“能人”,还更加有 赖于我们必须是“智人”,是真正有智慧的人。没有人文 社科的健全发展,科学(知识就是力量)一旦失控,将不 但不是造福于人类,反而很有可能危害于人类。的确,如 果希特勒之流掌握核心技术,那必定是人类的劫难。 作为历史学家,他一直在从古今中外的大历史中寻找 中国迈向现代化(或近代化)的文明进步之路。何先生认 为,人类文明的进步,首先而且主要是靠此前历代智慧的 积累。如果不是站在前人已有的基础之上,反而把前人的 成就和贡献一扫而光,人类就只好是倒退到原始的野蛮状 态,一切又从零开始。前人积累的智慧结晶不但包括物质 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不但包括科技和艺术,也包括历 代所形成的种种风俗、体制、礼仪、信仰、宗教崇拜、精 神面貌和心灵状态等等。因此,任何人都无权以革命的名 义(或以任何的名义)去破坏和摧残全民族、全人类千百 年的智慧所积累的精神财富。进程只能是一往无前而义无 反顾的。近代以来,确实有人也曾想要闭关自守,甚至以 天朝上国的姿态妄自尊大,俯视环宇,结果只是落得一场 堂·吉诃德式的闹剧的幻灭。 中国近代化的起步要比西方晚了三个世纪,因此人们 就错误地认为我们近代化就要学“西学”。何先生一再提 醒,其实我们要走的乃是近代化的道路,这是全世界共同 的道路,不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要走近代化的道路。 只不过这条共同道路上,西方比其余的世界(包括中国) 先进了一步而已,这是大家共同的道路,不是“西方”的 道路,不过是西方早走了一步而已,我们中国人也要走这 一条道路,所有的国家都要走这一条道路,近代化道路是 所有国家共同的道路。 由于历史条件不同,每个民族当然有各自过去历史上 所形成的特色,但它共同的道路乃是普遍的,普遍性终究 是第一位的。中国当然有中国的特殊性,每一个国家,每 一个民族都有它的特殊性,不光是国家、民族有特殊性, 个人也会有特殊性。人类的历史有它的普遍性,也有它的 特殊性。我们不能强调一方面,忽视另外一方面。比如特 别强调中国的特殊性,讲什么都把它放在第一位,那你把 普遍性价值放在什么地方?同样,反过来,如果只提普遍 性,那大家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这样也不成。任何东西 都是从传统里边演变出来的,所以不能对传统全盘否定; 可是又不能永远停留在原来的那个水平上,总是要不断地 提高和进步的。 作为哲学家,他从中国哲人到西方哲人那里广泛地汲 取文化思想史的营养,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术洞见,探索 中国现代社会(或近代化)文明进步的要素。 阅读何先生的作品,无论是他的学术文章,还是随笔 散文,都是一种享受。他的文字简洁、干净、幽默、睿智 ,常常让人耳目一新,感受到通往常识和智慧道路上的豁 然和快慰。比如,常有人认为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为中 国带来了近代 目录 五柳读书记 读书是一种享受 我经历的西南联大民主运动 我的联大师友 纪念梅贻琦校长 与陈寅恪先生相关的两件事 回忆吴雨僧师片段 回忆傅斯年先生二三事 纪念雷海宗先生百年诞辰 缅怀向达先生 侯外庐先生印象 必然与偶然 ——回忆钱宝琮先生的一次谈话 怀念王浩 师友杂忆五则 也谈“清华学派” 沉钟亦悠扬 观历代帝王庙有感 当代西学翻译与出版的病灶 关于柏克《法国革命论》 ——我的一点答复和意见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编后 精彩页 五柳读书记 我也喜欢读书,但杂乱无章、漫无目的,没有一个中心方向,这是我的大毛病,大概也取决于我的人生观,或者思想作风。前些年我回湖南老家,和几个老同学聚会了一次,有个老同学开另一个老同学的玩笑说:“你当年费那么大劲追求某某女同学,结果也没有成功,现在想起来,简直是浪费青春。”我倒表示了不同的意见。这件事情本身自有它感情上的价值,而不在成功与否,不能说成功了才有价值,不成功就是浪费时间。我以为,读书也是这样。读书不一定非要有个目的,而且最好是没有任何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本身带来内心的满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在别人看来,游山玩水跑了一天,什么价值都没有,但对我来说,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那是不能用功利标准来衡量的。 至少有两个很熟的同学好友批评过我,说我这种纯欣赏式的读书不行,做不出成绩的。的确如他们所说,我一生没做出任何成绩,可是我总觉得,人各有志。陶渊明写过一篇《五柳先生传》,说这位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认同这样的五柳先生。学术不是宗教信仰,不能说某某书字字是真理,每个字我都要同意,只要它给我以启发,它的讲法值得我去读,甚至我的理解未必是作者的原意,可是能自得其乐,这就是我最大的满足。 古人说:“为学当先立宗旨。”我一生阅读,从未立过任何宗旨,不过是随自己兴之所至在琳琅满目的书海里信步漫游而已,邂逅了某些格外令我深有感触的书,甚至于终生隐然地或显然地在影响着我。 在西南联大上学时,一次我在西南联大的外文系图书馆(这是我们常去的地方)看到一本书,题为(《人生之悲剧的意义》),一时好奇就借回去读。当时我也和许多青年人一样,常常想到人生的意义。人生一世,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本书作者乌纳穆诺是20世纪初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哲学家,曾任西班牙最古老的萨拉曼卡(salamanca)大学校长,佛朗哥专政时期惨死在法西斯集中营中。他大概是受到堂·吉诃德的影响吧,认为人生一世所追求的乃是光荣。我问过很多同学和老师,他们都不同意这个观点,唯有王浩认为就是这样。后来我把此书给汤用彤先生看,并且问他的意见。汤先生的回答是:文字写得漂亮极了,不过不能同意他的观点。汤先生说,人生追求的不是光荣,而是(心灵的平静,心安理得)。我又把汤先生的话转述给王浩,他想了想说:“也可以这么理解,但peace of mind一定要through glory才能得到。”我想,一位老先生,饱经沧桑,所以追求的是peace of mind,而王浩当时年轻气盛且又才高八斗,所以一定要通过“光荣”才能使他得到peace of mind,否则不会心灵平静。 及至后来我又读到乌纳穆诺一些作品,才发现他并不如《人生之悲剧的意义》一书中所给我的印象。他实际上是在追求那种不可捉摸、难于把握而又无法言喻的人生的本质。这里不可能有逻辑的答案,所以他就寄托于文学的寓言。我的兴趣是要猜一个谜语,但那仿佛并没有谜底,乌纳穆诺似乎在暗示我:人生不可测变,不可立语言文字,所以人生的意义是无法传达的。 1940年夏,也是出于偶然的机缘,我读到了傅雷先生译莫罗阿(A.Maurois)的Meipe,中译名为《恋爱与牺牲》。傅先生的译笔极佳,简直是我们翻译的典范。如他把多思(Donne)的诗句I’ll undo theworld by dying译作“我愿一死了却尘缘”,把violon plaintif译作“如泣如诉的小提琴”,使我叹服不已。作者莫罗阿是20世纪上半叶新兴的传记文学作家,与英国的斯特雷奇(Strachey)、德国的路德维希(Ludwig)齐名,但我觉得斯特雷奇和路德维希都不如莫罗阿那么灵心善感。《恋爱与牺牲》是我读到他的第一本书,非常之欣赏,因为它改变了我们通常对人生的看法,仿佛为我开辟了一个新世界。中国的文化传统是道德本位、伦理挂帅的人生观,政治是伦理道德的核心,伦理道德是政治的扩大,所谓“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就是以善恶分明、忠奸立判的眼光评判人,是非常简单的二分法。但莫罗阿几乎同情每一个人,甚至一切人都是可爱的,一切不幸都是必然,当我们对一切人和事都以宽厚同情的眼光来看待,整个世界便以另一种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真实的人生是多元的,远非我们想象的那样脸谱化。P2-5 导语 阅读何兆武的作品,无论是他的学术文章,还是随笔散文,都是一种享受。他的文字简洁、干净、幽默、睿智,常常让人耳目一新,感受到通往常识和智慧道路上的豁然和快慰。比如,常有人认为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为中国带来了近代科学技术。何先生一直反对,他认为,近代世界的主潮是科学与民主。那些传教士是要传播中世纪的宗教,跟近代科学和民主并没有关系,因为中世纪宗教实质上反对近代科学,这些传教士不可能带来中国所需要的近代科学与近代思想,所以他们对于中国的近代化没有贡献。 内容推荐 何兆武先生读书而不尽信书,通过阅读与思考,博览中外思想:通过回忆与师友一起读书、交流、工作的岁月,从一个侧面回顾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一代学者的思想成就,桥接了新旧两个时代的思想与历史,触摸到一个历史时代的灵魂。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