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王洁,青年作家,诗人。陕西扶风人,长居西安。多才多艺,除文学外,亦爱好音乐、书法、舞蹈等;其中书法以小楷见长。曾在医院工作数年,后从事文化传媒工作,系中华风采人物全媒体、中华文化艺术风采人物主编、中华百家姓风采人物大典组委会副总编。由其主创的大型文化电视专题片《太自仙道》,大型城市文化宣传片《秦汉新城》、《帝都咸阳》、《大话韩城》播出后获得较大反响。 王洁著述颇丰,较有影响的作品有现代诗歌《无悔》《母亲》《夏雨的世界里》《准从大唐舞来》《我顺着梦境的指引而来》《就在那个寂静飘雨的夜晚》等;散文代表作有《六月初五》、《奶奶的粽子》、《我的中学时代》、《永远的长恨歌》、《唤鱼池边的最美爱情》等。、作品文笔优雅,感怀细腻,真情蕴藉,触发灵悟,极具感染力和震撼力,作品获得余秋雨、贾平凹等国内多位知名学者专家的好评与肯定! 书评(媒体评论) 《花开有声》是一部以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为 表现对象的长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位充满爱心的苏州 姑娘刘晓慧在陕北支教过程中所亲历的一系列感人故 事,作家发出了“别让儿童再留守”的深情呼唤。小 说表达朴实真挚、思想深刻,有温度,接地气,富有 鲜明的时代气息,是一部能体现作家现实情怀和使命 担当的优秀作品。 ——吴义勤(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 “留守儿童”是一个新词,也是一种新的社会形 态。当年轻的父母们为了生计进城务工时,留在家乡 的,除了那些撂荒的土地,还有年迈的父母——爷爷 、奶奶和年幼的孩子们,于是便有了今天的故事。《 花开有声》给我们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还有那位 充满爱心的老师——苏州姑娘刘晓慧和她在陕北的全 新支教生活…… ——艾克拜尔·米吉提(《中国作家》原主编) 中国乡村大量留守儿童面临的困境,不只是物质 的匮乏、生活的窘迫,更主要的是父母长期缺位所导 致的情感损伤。《花开有声》中的中小学生,无论是 家徒四壁、父亡母嫁的张承峰兄弟,还是父母驻外、 家境富裕的徐文君,或者家境一般,跟爷爷奶奶一起 生活的付文娟,他们的感情之树都缺乏营养、缺乏润 泽,不能茁壮成长。支教老师刘晓慧的到来,让孩子 们迎来了生命的春天。 青年女作家王洁生长于乡村,成功于都市,是帮 扶留守儿童活动的积极实践者。她将自己作为一个女 性、一位母亲、一名作家的生活体验、挚诚爱心倾注 到作品当中,让读者悲苦随之,纠结随之,欢欣随之 ,爱恋随之。花开有声那个,芳香四溢。 ——顾建平(《小说选刊》编辑部主任) 后记 2009年元旦期间,我随几位好友去郊县山区参加一个 关于资助留守儿童的公益活动。那是我人生当中第一次如 此近距离地去参与这样一项有意义的活动,也是第一次面 对面地接触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我们所去的地方是位于 陕西省的永寿县。永寿,被称为“古丝绸之路”第一站, 是秦陇咽喉之地。事实上,全域梁峁起伏沟壑纵横的永寿 ,在今天仍是一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村多达 102个。 我们一行十几人,开了三辆轿车、一辆中型货运车, 车上载的全部是孩子们过冬需要用的衣物、被褥及米面油 、学习用品等物资。到达目的地后,我们发现一些孩子的 家里,真的是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零下十几度的天气 ,加上山里的风本来就大,吹在身上和脸上跟刀子割一样 的疼,即便是穿着厚厚的羽绒服都会让人忍不住打哆嗦, 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一幅景象却是:村里有好多孩子甚至 于脚上还穿的是夏天的凉鞋,且已经很破旧,身上单薄的 衣衫让人不自觉地有种瑟瑟发抖的感觉。走进家里,家家 户户的炕上往往都是有铺的没盖的……整个村子里只能看 到老弱病残的孤寡老人和留守在家的孩子或者孤儿。面对 这样的情景,除了让我深深感到震惊和心绪难平外,更多 的是为这样的一个特殊的群体而忧心忡忡,自此,我便一 发不可收拾地走上了资助留守儿童的道路。自2010年起我 便先后资助小学生及初中生60余人,资助大学生20余人( 直至大学毕业),除了孩子们的学费和生活费,衣物、学 习用品,乃至生活所需的米面油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我深 知,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类似的单纯资助虽然不可 或缺,但应该尽快提升到“社会扶贫”的高度,毕竟“授 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曾多 次强调过扶贫工作的重要性。“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 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在扶贫的路上,绝不能落下一个 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上,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留守儿童不仅仅是一群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他们是 这个时代的“孤儿”,他们的成长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所 以应该呼吁和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作为地方政府 的有力补充,应当让社会扶贫成为一种常态。 通过我自己这将近十年以来对留守儿童的资助,以及 与这个庞大群体的近距离接触,深深感觉到要从根本上解 决,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要真正做到“真扶贫、扶 真贫、真脱贫”,是需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让我们每一 位公民都应该从根本上认识到扶贫的重要性。希望在不久 的将来,让儿童不再留守,让扶贫成为历史。 《花开有声》这部长篇是我这么多年来与一群留守儿 童接触的过程中,所萌发的想要创作的一部关于留守儿童 生活、学习、成长的小说。我想通过文字的形式记录他们 生活、学习、成长的点滴,想通过小说的形式让更多的人 知道这个群体、了解这个群体,从而引发更多更有力的关 注,使得他们早日回归有父母陪伴的幸福生活,希望每个 孩子都拥有健康、快乐、无忧的童年。 最后再说说这部小说为何会起名为《花开有声》。我 们时常比喻孩子是祖国的花朵,而每个孩子从出生时的第 一声啼哭,一直到长大成人的过程中,都是需要我们去及 时发现和倾听他们的内心世界,随时随刻要学会和建立与 他们的交流沟通,从而知道他们的内心需求。 中国农村目 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5800万人,其中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 检出率就高达57.14%,且父母打工年限越长,孩子的心理 问题越严重。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内心都 是封闭的,他们最需要的是倾诉……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 够打开心扉,吐露心声,如花朵一般绚烂地绽放。 目录 诗意与叠影 胡平 第一章 窗外的天空 第二章 沉默的群体 第三章 为理想任性一回 第四章 李家坝中学 第五章 崭新的苦生活 第六章 教师,新的职业 第七章 被遗忘的男孩 第八章 第一次交锋 第九章 爸爸,能来看我一下吗 第十章 惹人怜爱的付文娟 第十一章 师生相遇电影院 第十二章 教室里的厮打 第十三章 探访牛寨村 第十四章 远方的来信 第十五章 与马焕明的再次交锋 第十六章 阳光,并非照到每一个人身上 第十七章 想说调研不容易 第十八章 一次艰难的走访 第十九章 一曲命运的悲歌 第二十章 来自校长的支持 第二十一章 普通而又贵重的礼品 第二十二章 文君的忧伤有谁懂 第二十三章 离别的痛 第二十四章 带来幸福的“蓝精灵” 第二十五章 君子协议 第二十六章 完美的答卷 第二十七章 春节,团圆的节日 第二十八章 来自黄土地的问候 第二十九章 春节,有人欢乐有人愁 第三十章 陕北,我又来了 第三十一章 赌来的班主任 第三十二章 董磊的情与痴 第三十三章 特别的文艺晚会 第三十四章 一次美好的春游 第三十五章 难忘的游历 第三十六章 相见时难别亦难 第三十七章 端午节的欢乐与哀愁 第三十八章 不一样的快乐儿童节 第三十九章 来势汹涌的病 第四十章 摸底考试遭遇滑铁卢 第四十一章 梦想,原来并不遥远 第四十二章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第四十三章 幸福来得猝不及防 第四十四章 别让儿童再留守 后记 精彩页 第一章 窗外的天空 跟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刘晓慧走出苏星大厦,来到大厦前面的公交站台。在苏州,苏星大厦是高级白领们最向往的地方。这栋宏伟的建筑自建成后,就成为苏州的地标性建筑。这儿陆陆续续入驻了许多知名大公司、大企业,来这儿上班的自然都是苏州白领中的白领。 刘晓慧才毕业一年,以她的资格与学历,本来是很难进入这栋大厦工作的。不过,她父亲的一位朋友是位很成功的企业家,刘晓慧称其李叔,他的公司就在这座楼里。经父亲推荐,刘晓慧顺利地应聘到李叔的公司,成了让许多人羡慕的白领一族。 在李叔的公司工作的一年时间里,她生活得惬意而舒适。刘晓慧工作也没有太大的动力,可能是对现有的生活早已麻木,她感觉自己仿佛凡尘俗世里的一粒尘埃,正按着既定的轨迹随风飘荡。此刻,她神情麻木地站在公交站台,站台上很拥挤,她几乎没有办法站稳。几辆公交车驶过来,即刻就被人潮围住。刘晓慧挤了好几次,都没能够挤上公交车。她无奈地叹了口气,斜靠在公交站台的立柱上,无奈地望着嘈杂的前方。 这时手机响了,她拿起来一看,是男友陈建海打来的。接通电话,男友颇具磁性的声音传来:“晓慧,你在哪里?怎么那么吵?” “别说了,刚下班,正准备挤公交回家呢!这会儿人实在是太多了,我挤了几次都没能挤上去。” “唉!挤什么公交嘛!我不是说了?我没有去接你的时候,你就直接打的回去!” “打的?那多贵,我这不是想省点儿钱嘛!” “省什么省啊,我也不缺这么点儿钱吧!这样吧,你先别急着回家了,来金都大酒店吧。” “怎么啦?又是你朋友来了?又要我去作陪啊?” “嗯!浩哥来了,我请他在金都大酒店吃饭,你一块儿吧。” “我不想去了,今天有点累。”刘晓慧说,“我想早点回家休息。” 陈建海还想坚持,见刘晓慧态度很坚决,只能放弃,说:“那你早点回家吧,但别挤公交了,打个的回去吧!” 挂掉电话,还是有很多人在等着挤公交,半小时后,刘晓慧才挤上车子。 回到家时,母亲早已做好了饭菜等她回来。刘晓慧看着桌上摆放着她最爱吃的糖醋排骨、红烧鲤鱼,却丝毫提不起胃口。母亲似乎觉察到了什么,轻声问道:“这些菜不都是你喜欢吃的吗?” 刘晓慧斜靠在椅子上,说:“唉,我也不知道今天是咋了,一整天都提不起来兴致,一点儿胃口也没有。对了,妈,我爸还没有回来吗?” “本来是要回来的,半道上又被朋友叫去吃饭了,唉!天天都是应酬。” “爸爸在企业做老总,应酬多是难免的。”刘晓慧为父亲辩解了一下,然后草草地吃了几口饭,回到自己的卧室,一头扑到床上,厚厚的席梦思床垫差点把瘦小的她弹起来。翻过身来,随手拿起床头的遥控器打开空调,刘晓慧便望着窗户开始发呆。 厚厚的窗帘把外面的阳光严实地遮住了,这让刘晓慧感觉很沉闷,她起身走过去,用力把窗帘拉开,房间霎时亮堂了许多。她又顺手推开了窗户,外面新鲜的空气夹杂着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刘晓慧转身躺回床上,像刚刚那样仰面朝上,注视着窗外。她看到窗外树枝摇曳,偶尔还有小鸟飞过,心里想,如果自己能像窗外的小鸟一样自由地飞向辽阔的天空该有多好。 手机铃声响了,她知道肯定又是陈建海打来的。虽然是男友来的电话,但刘晓慧丝毫提不起精神来,电话响了许久,刘晓慧才懒洋洋地接通电话。“晓慧,到家了吗?”陈建海关切地问道。 “早就到了,你呢?还在跟朋友喝酒吗?”手机里声音嘈杂,刘晓慧颇不耐烦。 陈建海小声说:“是啊!不过我在酒店外面给你打电话呢!你不愿过来,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啊?” “没有,呃,只是有点累。” “是不是最近工作太辛苦了?那你好好休息休息吧,我待会去看你。” “你别过来了,建海,你好好陪你的朋友,我真没有什么事,休息一下就好了。” “哦……好吧!那你好好休息。”陈建海有些不大情愿地挂了电话,刘晓慧却如释重负,懒洋洋地又回到了床上。 P1-3 导语 《花开有声》是一部以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为表现对象的长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位充满爱心的苏州姑娘刘晓慧在陕北支教过程中所亲历的一系列感人故事,作家发出了“别让儿童再留守”的深情呼唤。小说表达朴实真挚、思想深刻,有温度,接地气,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是一部能体现作家现实情怀和使命担当的优秀作品。 作家王洁是帮扶留守儿童活动的积极实践者。她将自己作为一个女性、一位母亲、一名作家的生活体验、挚诚爱心倾注到作品当中,让读者悲苦随之,纠结随之,欢欣随之,爱恋亦随之。 序言 诗意与叠影 胡平 认识美女企业家兼作家王洁,缘于参加她的长篇小说 《花落长安》研讨会。那是一部写商战而又无意于多写商 战的作品,多写的是诗情。后又读她的散文集《风过留痕 》,感到篇篇情愫婉转,诗意更浓。现在,再次领略她的 新长篇小说《花开有声》,便完全感受到了她的诗人气质 。文学作品本身是传递人类情感的一个载体,许多优秀的 小说或散文,皆可称为诗篇。 诗人能否成为好的企业家?80后的王洁证明了这一点 。她身上似乎具有两种互相冲突的气质,而追求完美、重 情轻利的性格不仅帮助她获得不少创作上的张力,也使她 在事业上得道多助。读她的作品和读其他作家的作品多少 有些不同,她的作品中,隐约浮现出的作者身影分明是叠 影,具有别样的魅力。 有两种作家,一种属于离开“深入生活”便写不出新 鲜场景的作家,一种属于不需要专门深入生活也足有的可 写的作家,因为他们整天就泡在题材之中,王洁属于后者 。她写商场时是如此,把里面门道写得清清楚楚;写《花 开有声》也是如此,质感较强。小说写对乡村留守儿童的 援助,她不仅曾在农村长大,并且多年来经常参与帮扶留 守儿童的活动,先后资助小学生、初中生60余人,资助大 学生20余人。所以,王洁既是一位浸在生活里的作家,也 是一位影响自己周围生活的作家,她的不少诗情已然化为 美好的现实。这样一位作家,只要写,字里行间定然有拨 动人心弦之处。 目前,中国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千万,相当于英国人 口的总和,是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虽然政府和有关方面 正在不断加强帮扶力度,但这一社会问题很难得到迅速缓 解。对于留守儿童的真实处境和感受,局外人很难深入体 察。救助留守儿童近十年,王洁仍感到需要更多的人来关 注这个群体,尽快实现“全社会扶贫”的局面,于是便有 了书写一部长篇小说的愿望。显然,文学作品特有的亲和 力,可以让人们平易地进入乡村情境,通过一处处景象、 一个个人物,感同身受地去了解“另一些人们”的生存状 态。特别是,当读者对作品里人物的命运产生真切同情和 记挂时,小说所生成的社会效应便不可忽视。 这是一部将作者亲身见闻传予与公众,呼唤更多人伸 出援助之手的作品,它超出了普通文学创作的初衷。 留守儿童大多出于家境贫寒。从小说和作者的记叙里 可以看到,村中许多孩子的生活是非常窘迫的。他们有些 在深冬还穿着夏日的凉鞋,衣着单薄,袖口有破洞,只吃 腌菜,吃一口菜就好几口米饭,写作业用着剩下不到一寸 的笔头,一个作业本要写得密密麻麻才肯翻页。这些,都 是平日惯于随便弃物的城里人难以想象的;同时,留守现 象带来许多儿童的心理问题,有些甚至很严重。如书中所 写,张承峰的父亲因外出打工遭遇不测而意外身亡,母亲 改嫁,这些致使他情绪低落,由一个优秀生滑为差生。他 和弟弟都不愿再接受母爱,内心充满酸楚。王志的父母长 期不在身边,使他先是迷恋网络,后造成女孩怀孕;当女 孩被迫堕胎疯掉后,他又不堪忍受家人的责骂投塘自尽。 徐文君的家境不错,经常收到父母从国外寄来的礼物,这 却丝毫不能使她感到快乐,她时时陷入郁郁寡欢。我们相 信,作者写照的,多为她亲眼目睹的真切情景,是现实促 使她拿起笔来,将复杂感受灌注进一部情节曲折的作品中 ,使众多读者有所触动,引起共鸣。在这里,小说便成为 沟通大众心灵的有力媒介。人们读小说,只是为了消遣, 而小说带给人们的,却不只是消遣。 女主人公刘晓慧,是个与作者同样具有爱心的女子。 她只是偶然获悉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便被他们的生活状 况所震动,主动放弃苏州的优越生活,报名前往陕北支教 。自然,她的举动很难被亲友们,包括男友陈建海所理解 ,但她还是毅然前行——尽管来到李家坝村后,她发现孩 子们的情况比原先想象的更严重,教学工作更难开展。虽 然她此举显得轻率,甚至有些任性,但这恰恰表现出她这 一代人的某些特色:城市90后一代仍主要为独生子女,家 庭条件多数比80后一代更为宽裕,同时他们也更为自由奔 放,富有朝气,不甘平庸,执着于梦想。所以,作者塑造 了一个特立独行,卓尔不群的新女性。 班主任马焕明是个不算很特别的教师,他眼里将学生 分成三六九等,只专注与升学率有关的“好学生”,对张 承峰这样的“差生”不屑一顾,甚至没注意过他个子矮坐 最后一排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刘晓慧不同,在她心里,每 位学生都是平等的,那些受冷落的孩子更值得关心。她不 仅为保护张承峰数次与马焕明发生冲突,而且去探访张承 峰的家庭,了解到他的不幸,帮助他克服困难、改变处境 。她也察觉到付文娟、徐文君等留守儿童心理上的阴影, 给予她们精神上的慰藉,使她们努力自立自强。她拿出自 己的积蓄奖励家境贫寒的学生,组织社会捐赠,最终也做 到使班级整体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小说这种东西,善于 在人物关系的纠缠变化中讲述故事,作者在故事中构建了 马焕明与刘晓慧的对比较量,前者只关心升学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关于留守儿童的书,也是一部以精准扶贫为主题的书。支教老师刘晓慧面对陕西偏僻山村李家坝村一群留守儿童的贫困生活现状,善良的她决定克服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她通过公益活动为孩子们筹措生活用品,她用知识教会孩子们认识世界,她以善良打动孩子们的父母。经过刘晓慧他们多年的努力,李家坝村的留守儿童终于不再困苦,迎来本该属于他们的快乐童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