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王秀东,副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一室(种植业经济)副主任(主持工作)。 2005年7月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博士学位。同年竞聘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工作,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相关科研工作。研究方向:种植业经济,粮食安全,农业发展战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等研究课题21项,参加各类研究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参译著作2本。作为独立经济评估专家,曾经参与由全球环境基金资助、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负责实施、中国农业部执行的国际合作项目。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评述 1.4 研究方法、数据与研究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数据 1.4.3 研究路线 1.5 本书的创新点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东北地区玉米秸秆资源概况 2.1 玉米秸秆资源数量评估 2.1.1 秸秆理论可收集量 2.1.2 秸秆实际可利用量 2.2 东北地区玉米秸秆资源特性 2.2.1 东北地区玉米秸秆产量概况 2.2.2 东北地区玉米秸秆分布 2.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东北地区玉米秸秆利用现状 3.1 传统农用方式 3.1.1 秸秆作为薪炭资源 3.1.2 秸秆直接还田 3.1.3 秸秆焚烧 3.2 新时期利用方式 3.2.1 主要利用方式 3.2.2 其余利用方式 3.3 农户关于不同秸秆利用方式的认知与执行 3.3.1 抽样调查与数据来源 3.3.2 传统利用方式效果评价 3.3.3 新时期玉米秸秆主要利用方式认知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玉米秸秆主要利用方式成本效益测算 4.1 分析理论基础 4.1.1 分析思路 4.1.2 测算方法 4.2 秸秆饲料成本效益 4.2.1 经济效益 4.2.2 社会效益 4.2.3 生态效益 4.3 秸秆发电成本效益 4.3.1 经济效益 4.3.2 社会效益 4.3.3 生态效益 4.4 秸秆糖醇成本效益 4.4.1 经济效益 4.4.2 社会效益 4.4.3 生态效益 4.5 单位(吨)秸秆不同利用方式成本效益比较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层次分析的主要利用方式效益评价模型 5.1 综合效益评价模型选取与设立 5.1.1 模型选取 5.1.2 模型建立 5.2 评价指标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5.2.1 获取各模式评价指标数据 5.2.2 数据归一化处理 5.3 层次分析法模型结果 5.3.1 两两判断矩阵 5.3.2 各指标权重值及一致性检验 5.3.3 不同利用方式成本效益评价值 5.4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玉米秸秆的利用 6.1.2 成本效益分析 6.2 政策建议 6.2.1 合理制定还田规划,提高还田技术和农用水平 6.2.2 积极推行新型利用方式,促进秸秆利用产业化发展 6.2.3 健全秸秆市场化运行机制,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力度 6.2.4 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建立高效秸秆收储运体系 6.2.5 不同利用方式优势互补,形成多元循环利用格局 附录1 玉米秸秆直接还田调查问卷 附录2 指标权重专家赋值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推荐 秸秆是重要农业产出物,用则为宝、弃则为害。本书以我国玉米主产区——东北地区为研究对象,在保证薪碳资源、直接还田的数量和效率基础上,积极探索其新型利用方式,通过分析成本效益,提出合理政策建议,支撑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东北地区逐渐形成以秸秆还田为主、产业化发展、多元化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