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家风家训的故事/百读不厌的经典故事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成云雷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成云雷,1968年3月生,江苏南通人,山东大学本科毕业,后在华东师范大学获中国古代哲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南通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南通廉政研究中心研究员、南通大学“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研究员、《廉政文化研究》杂志执行主编,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江苏省纪委反腐倡廉师资库成员、中华慈善博物馆特约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伦理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0多篇,著作10余种。“悦读大中国系列”被输出版权在海外出版,《简明廉政文化词典》为国内首部廉政文化词典,《廉政微阅读》获华东地区优秀著作二等奖。
目录
辑一 名门之风
中华第一家——孔府
刘邦后代好读书
西汉名臣“万石君”
杨震的“清白家风
陆绩与廉石
汾阳王郭子仪
陈家“一门四进士”
江南钱氏人才之盛
山东临朐冯氏
江州义门陈的家国情怀
书香门第昆山徐氏
藏书世家常熟翁氏
训诂宗师“高邮二王”
“立德”“修身”的郭氏
林则徐的《十无益》
胡林翼不取一钱自肥
俞樾的诗书传家
永不忘本的太谷曹家
周家大院的书声永振
苏州贝氏世代书香
罗念生三代与希腊文化结缘
辑二 家和万事兴
乐羊子妻
白衣尚书郑均
争先赴死的赵氏兄弟
举案齐眉
琅琊王氏讲孝悌
张敞为妻画眉
李勣煮粥
郭暧醉打金枝
三槐堂王氏和谐友爱
苏氏兄弟情深义重
义门陆氏
“孝义之门”郑氏家族
陈世恩兄弟情深
母慈妻贤的蔡氏家族
卢经的“治家法宝”
林则徐家有贤妻
闺中圣人周诒端
辑三 孝亲爱老
舜和他的家人
混进鹿群的郯子
孝子闵子骞
真正的孝心是发自内心的善意
董永和仙女的传说
常熟归氏家族的大孝子
司马迁传承家学
甜桑葚和酸桑葚
康熙以孝治天下
北魏孝子李彪
东汉高士茅容
顾恺之画母
缇萦救父
鲍出孝母
美男潘岳亦孝子
至情至性阮孝续
刘永之万里寻父
朱寿昌弃官寻母
张清丰的第一炉烧饼
海门孝子范士华
辑四 教子以道
圣人的启蒙老师
敬姜教子戒轻狂
父母应该说到做到
重视教育的孟母
曹操四子皆杰出
大医皇甫谧幸得叔母教育成才
教子楷模陶侃之母
父母的教诲是一生的财富
房彦谦的清白父爱
王羲之教子学书法
欧阳修之母的教子之道
言传不如身教
岳母刺字
藏在诗中的父爱
对子女严格要求的张居正
当簪择友
百官楷模马丕瑶
第一廉吏于成龙
爱孩子要有度
左宗棠教子耕读
读书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要做仁人君子
鲁迅教子的艺术
黄炎培教子有方
品行的重要性
人生应当追求学问和道德
把家风写在字里行间
神奇母亲王淑贞
钱玄同这样当父亲
文学家莫言的家风
辑五 清廉勤俭
子产和“金水河”的传说
孙叔敖和“寝丘”之地
季文子“家无衣帛之妾”
吴隐之终身不改廉洁之风
胡质父子清廉
裴坦和杨收
皇帝亲赐廉洁碑
“爱吃”獐肉干的王安石
以俭素为美的司马光
公私分明的王翱
海瑞死后为城隍
方克勤“杯汤不肯受”
沈伦不修宅第
粗茶淡饭的“帝师元老”
戴敦之拒收“鳌头银”
“淡中趣长”的张知白
清代高官的“豆腐汤”
“诗书勤耕读”的陈廷敬
“不要钱”的彭玉麟
“啬翁”的故事
辑六 积善之家
子罕善待邻人
后汉樊重富而好仁
“散金台”的由来
江南顾家的厚道
王吉休妻
善有善报的裴度
唐临的仁爱
司马光诚实不欺
范仲淹教育晚辈做善事
南宋名医许叔微
桐城张氏与人为善
广安邓氏“修身立品”
冒辟疆赈灾
陈昌期积德行善
曾国藩的慈善故事
乞讨兴学的义丐武训
李叔同资助学生
吴昌硕乐于助人
林徽因提携年轻人
辑七 家规家训
周公家训
孔府箴规
《颜氏家训》:古今家训之祖
《子陵公家训》以德服人
诸葛亮写《诫子书》
吕氏乡约
包拯家训
朱子家训
吕祖谦的《家范》
耕读传家的党家村
《风宪里陈氏族训》
黄庭坚的《家戒》
王伯大与《四留铭》
江南规矩第一家
杨氏的“四足”与“四重”
传世家训《郑氏规范》
《朱子家训》
江州义门陈氏规矩森严
钱氏祖训
“人丁兴旺”的张谷英村
王阳明的《示宪儿》
袁氏的《了凡四训》
清代名臣李光地
许汝霖和《德星堂家订》
精彩页
中华第一家——孔府
孔府是名副其实的中华第一家,府中一景一品,都是圣人家风的体现。
在孔府西学门内,有一口大铁锅,每天孔家的烧水户都会自带薪柴烧水,水沸即回,开水无人使用。这是多年沿袭的祖传之举,不得随意更改,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其实,这水并非白烧,当中蕴含孔子“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的深意。祖辈于西学出口处设一锅开水,就是要提醒子孙后代“见不善如探汤”,时时拂拭心灵的杂草,日日修炼高尚的情操,保持敬畏,而非心存侥幸。
孔府是一座住宅与官衙合一的建筑,在宅与衙分界处有一道内宅门,门里面有一幅特殊的彩色壁画,上面有一头貌似麒麟的神兽,叫作“贪”。壁画中,“贪”的四周布满彩云,彩云之中全是被它占有的宝物,但“贪”并不满足,仍张着血盆大口,妄图将太阳吞人腹中,终因吃得太多,落了个葬身大海的下场。孔府内宅门照壁上的这幅画名为“戒贪图”,绘于明代,其用意非常明显,那就是用“贪”的丑恶形象作为家族正心修身的一面镜子,以告诫子孙,切不可贪婪纵欲。据说,孔府有规矩:每当衍圣公从内宅出来路过照壁时,跟班的差人必须高喊一声:“公爷过贪了!”表面上是出于礼仪向外通报衍圣公要出门,实则是提醒衍圣公到外面后,一定要以德为本,保持清廉俭朴的良好形象。
无论是“探汤”示警还是“贪”壁戒贪,都体现了孔子后裔对于自身道德的追求。这种追求成为家风传统,也是圣人之家屹立千年而不倒的秘密所在。
刘邦后代好读书
汉高祖刘邦登上帝位以后,开始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临死之前,刘邦教育太子“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刘邦所告诫的事情,并非军国大事,而是强调学习。太子刘盈早逝,传承家风的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汉文帝刘恒。
汉文帝身边,有一位奇才贾谊。留下千古名文《过秦论》的他,是汉文帝最看重的文臣。汉文帝不仅自己虚心求教,还将贾谊指派为爱子刘揖的老师。而汉文帝宠爱刘揖,也是在于其好学,史称“好《诗》《书》,帝爱之,异于他子”。
汉文帝之后的汉景帝继承家风,他不仅自己好学,而且将文教事业推广到了天下,不仅皇室子孙个个都要学习,天下的官吏也都有义务让辖区内的子民尽可能地接受教化。汉朝文化由此大兴,各地都开始开办官方学堂,民间也有大量专攻学问的读书人出现。
汉景帝的儿子刘德,所藏古书之多。差不多把当时能够找到的书都搜集全了。汉景帝还有一个儿子叫刘彘,七岁时就已经将宫中藏书看了个遍,并能一字不差地复述出来。汉景帝大为惊诧,把他的名字改为刘彻。这个孩子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汉武帝。汉武帝将汉朝国家图书馆的藏书扩充到三万多册,还创立了太学。
此后的西汉皇帝,也是一如既往地好学,屡屡以帝王身份,亲自参与学术活动。至于刘家的学者,也越来越多,其中就有著名学者刘向、刘歆。刘邦后代的好学之风,一直到了东汉,还在延续。
西汉名臣“万石君”
汉代石奋十五岁就追随汉高祖。汉文帝时,石奋做事兢兢业业,为人谨慎小心,得到满朝文武和皇帝的尊重,由朝臣们推举为太子太傅。到汉景帝时,石奋的儿子石建、石甲、石乙、石庆,因为德才兼备,都位居二千石。汉代的二千石官员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高官。汉景帝说:“石君和四个儿子都官至二千石,作为人臣的尊贵荣耀竟然集中在他们一家。”就称呼石奋为“万石君”。
石奋告老还乡以后,子孙辈有官职的来看望他,石奋一定要穿上朝服接见他们,从不直呼其名。子孙中有人犯错,他不斥责,而是坐在侧旁的椅子上,对着餐桌不肯吃饭。这样,其他的子孙就纷纷责备那个有错误的人,直到犯错误的人裸露上身认错,并表示坚决改正,他才开始吃饭。已成年的子孙在身边时,即使是闲居在家,他也一定穿戴整齐,显示出严肃整齐的样子。子孙后代遵从他的教诲,也像他那样去做。石奋一家因孝顺谨慎闻名于世,当地的儒生和普通百姓都以石家父子为榜样,规范自己的言行。
汉武帝元朔五年,石奋去世。石建因悲哀思念而痛哭,不久也死了。石奋的子孙中,石建最为突出,名望也超过了父亲石奋。石奋的小儿子石庆,汉武帝时做过齐国的丞相,齐国上下都敬慕他们的家风,人民安居乐业,齐人为石庆立了“石相祠”。石庆为人思虑细密,处事审慎拘谨。汉武帝元鼎五年,石庆升任丞相,封为牧丘侯。汉武帝时期,石庆的子孙从小吏升到二千石职位的有十三人。P3-5
导语
成云雷,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伦理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0多篇。著作20多种,主要有“党员干部微阅读系列”“悦读大中国系列”等。本书包括七部分:名门之风、家和万事兴、孝亲爱老、教子以道、清廉勤俭等。助益青少年成长的家风故事,在有趣的阅读中修炼品格。
内容推荐
良好的家风,犹如春雨一般润物无声。家风的传承,关系到孩子的个人成长与未来,《家风家训的故事》从名门之风、家和万事兴、孝亲爱老、教子以道、清廉勤俭、积善之家、家规家训等七个方面介绍了历史上一些名人的家风故事,对孩子们提升自我素质,传承优秀美德有所助益。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1: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