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苫米地英人,日本认知科学家、计算机学家、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企业家。 1959年生于东京,毕业于马萨诸塞大学、日本上智大学英语系。在三菱地所工作两年后,前往耶鲁大学研究生院留学,师从“人工智能之父”罗杰·香克(Roger Schank)。之后,又前往被誉为“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世界顶f”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研究生所,成为计算语言学首位日本博士。回到日本后,历任德岛大学副教授、Just Systems基础研究所所长、通商产业省信息处理振兴审议会专门委员。现作为“自我启发”领域的世界权威,将美国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介绍给日本,著有《心的操纵术》《情感解剖图鉴》等多部作品。 目录 序 情感产生的原理 脑内信息评价流程 日本上班族与情感 Chapter 1 消极情感 (Negative Emotion) 悲伤 愤怒 恐惧 不安 后悔 不满 紧张 厌恶 羞耻 蔑视 嫉妒 自卑 怨恨 死心 无力 空虚 沮丧 寂寞 Chapter 2 积极情感 (Positive Emotion) 喜悦 快乐 幸福 安心 怜爱 治愈 感谢 憧憬 好奇心 名誉心 期待 同情 感动 亲近感 冷静 兴奋 优越感 尊敬 勇气 其他情感 主要用语解说 精彩页 前额叶在悲伤状态下起主要作用 人会在各种情形下体验到悲伤的情绪,负责处理抽象信息的前额叶与这种情绪有着极大的关系。 如果亲人在自己眼前过世,即使是前额叶不那么发达的小猫小狗等动物也会觉得悲伤。但在观看悲剧性的电影电视或是回想起伤心往事时,只有人类仍然能够感受到悲伤。再比如,我们即使被告知得了某种疾病,但如果我们本身没有关于“自己得了病…‘这种病是性命攸关的不治之症”之类的相关知识与信息,也不会感到悲伤。同样,当身边最重要的人向自己告别时,我们只有在理解了对方的语言,再结合对方的性格,以及对方说话时的状况、态度、语气等进行综合判断,直至最终认定那是对方的真心话时,我们才会感到悲伤。 不接受现实则不会产生悲伤 要使人产生悲伤情绪,首先就要让人接受导致悲伤的信息。即使遇到了“与至亲之人的别离”“至信之人的背叛”等情况,当事者本人只要不接受这个现实,就不会感到悲伤。这个“接受信息”过程的主要参与者也是前额叶。 人脑的前额叶中存在着一个信仰体系。信仰体系,是“自己是这样的一个人”“自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的信念,或者也可以叫作“自我…‘世界观”“认知模式”等等。大多数的悲伤情绪都是由于这个信仰体系崩溃而导致的。离别或背叛,导致构建信仰体系的重要部分缺失,使人陷入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的境遇中,悲伤便由此产生。 悲伤产生的原理 当外界的信息通过眼睛或者耳朵等器官传人大脑,或者在脑海中浮现往事的景象,又或者想象某些并未发生的事情时,大脑中的海马体、杏仁核、视丘、伏隔核、岛叶皮质、中脑腹侧被盖区以及前额叶等部分会互相联系,将这些信息或想象与大脑中的记忆和认知模式相比对,并对之做出评价。 若评价结果认定该信息为“导致悲伤的信息”,奖励性神经递质多巴胺的分泌就会受到抑制,与此同时,大脑会开始分泌负责准备“战逃反应”的内分泌物质——去甲肾上腺素等。身体则会因此表现出无法感受喜悦、失去食欲等症状。 悲伤时为何会流泪 悲伤所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有一定毒性,会增加体内活性氧并抑制免疫系统,因此人不能长时间处于去甲肾上腺素的影响下。 而人在流泪时会分泌血清素,血清素可以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同时使精神得到安定。人在感到悲伤时会流泪,也许这正是人类机体为了防止体内去甲肾上腺素过剩而启动的自我防卫系统。 如何控制悲伤 在本节中介绍三种控制悲伤的方法。 1 预先接受“导致悲伤的信息” 预先知道并接受“导致悲伤的信息”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这样能够减少感受悲伤的机会,并起到一定缓和作用。 例如,大多数的悲伤都是由“与至亲之人的别离”这个信息导致的.但如果一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接受了“世事本无常”“所有生命都有终结之日”,那么,当离别的时刻到来,也能够冷静地接受这个“无可奈何”的事实吧。 2 用力悲伤 从人类体内无论分泌出怎样的神经递质或内分泌物.最终都会产生令精神镇静下来的血清素。因此,只要悲伤到极限,精神就只会向好的方向转变,任何悲伤都是能克服的。 虽然每个人的情况有所不同,但人沉浸在悲伤中的时间基本上都在数日至数十日。在这期间,大脑会重建已崩溃的信仰体系。例如失去了身边重要的人,那么新的信仰体系就会接受此人不存在的事实。 3 滞后悲伤 有人会在失恋时“为了尽量不去考虑失恋的事情而接一些繁重的工作”,这么做是有道理的。 当存在优先级别更高的事情时,大脑会延缓处理“导致悲伤的信息”。另外,大脑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会增强情感的幅度,但只要前额叶处于活跃状态.就能适当地抑制住大脑边缘系统的活跃度。在接收到“导致悲伤的信息”时,只要尽量使用前额叶,那么悲伤的幅度就会得到控制。 等到繁忙的工作告一段落时,距离事情发生已经有了一段时间,悲伤的情感也应该会缓和许多。 P12-16 导语 本书不仅以脑科学的观点对情感进行解读,也从社会学、人类学的观点,从各个层面对情感进行近距离探讨。同时,结合大量视角独特的图例对情感进行彻底剖析,运用教练式辅导等理论,教会大家如何自由自在地掌控情感。 序言 愤怒、悲伤、厌恶、喜悦、怜爱……每一个人,在每 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会带有某种情感。 在工作上,因为自己提出的某个策划没有被采用而感 到悲伤、愤怒,或者因为策划得到了赞赏而感到喜悦、自 豪。不仅在工作中,在生活中,也有因被妻子讥讽薪水太 少而感到不甘,因孩子成绩提高而感到欣喜,因邻居家的 狗狂吠而感到恐惧……大凡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人,想要 过上与情感无缘的日子,恐怕是办不到的。 但麻烦的是,情感这种东西往往不受我们的控制,甚 至可以说大多数人的生活是被情感所控制的。因紧张而无 法发挥真正的本领,因无法抑制愤怒而伤害了自己心爱的 人,因名誉心作祟而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诸如此类的 经历,任何人都曾有过吧。 情感还分为消极的和积极的两种。 消极情感,在当今 21 世纪几乎不被需要。和原始时 代的人类不同,生活在当代的我们,既不用担心受到巨型 动物的袭击,也不用担心会被饿死。在生命安全得到保障 的今天,原本维续生命或保持物种存活所必需的“恐惧” “愤怒”等情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当然,也有人会说“化愤怒为动力加油干吧”“化悲 伤为力量实现质的飞跃吧”,但实际上这些都是不可能的 。当人类被愤怒或者悲伤支配时,大脑中最古老、最原始 的部分——大脑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就会占据主导地位, 负责掌管逻辑思维的前额叶机能会受到抑制,从而无法进 行理性思考,并付诸行动。在愤怒或悲伤等情况下,反而 容易出现工作停滞不前、犯下低级错误、无法做出正确判 断等种种问题。 那么积极情感就可以无所顾忌全盘接受了吗? 并不是。其实积极的情感也是需要留心注意的。比如 名誉心,它其实是支配者为了奴役他人,使之服从于自己 而巧妙利用的一种情感。而给对方以幸福感,强烈激发对 方体内多巴胺和血清素的分泌,则是邪教或传销公司的惯 用伎俩。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不为情感所左右呢? 其实,这非常简单。 把情感当作娱乐便好。 从根源上说,情感的产生与自我意志毫无关系,几乎 每次都是等到自己回过神来,才发现已经怒不可遏,或是 心生厌恶了。这是人类的自然行为,没有相当的修行,想 要抑制住情感的涌现是极为困难的。 不为情感左右,把它当作一种“娱乐”或是 “人生刺 激”来品味。这其实只在一念之间,任何人都能够做到。 另一方面,若是能够善用情感,还能更好地帮助人们 达成人生的目标。分析过想要放弃的心理之后,发现自己 真正重视的东西,将真正能令自己感到快乐的东西设定为 自己的目标……只要能够巧妙地使用控制的技巧,情感就 会成为你达到人生目标的最强伙伴。 但是,被情感从小折腾到现在的我们,真的能够做到 把情感当成娱乐吗? 是的,能做到,而且非常简单。 只要你愿意这样去想,情感就会在瞬间成为娱乐。当 我们做到了把情感作为娱乐来认知,将视角置于一定高度 ,就能够做到更为抽象的“高维度思考”,这样一来,就 能够随心所欲地操控以往不受控制的、令人困扰的情感了 。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每一种情绪或情感是如何 产生的,又该如何去处理,如何去克服呢?在下一部分“ 情感产生的原理”中,将会从脑科学的角度,简单介绍大 脑中负责掌管情感的结构原理和脑内分泌物质的流向等。 不过,这些原理只是一些理论知识,真正重要的是在了解 原理之后,我们怎样去看待和思考。 所有的情感都会有其产生的逻辑。例如本序开头提到 的,当自己提交的企划没有被公司采纳时,有人会感到愤 怒,也有人会感到悲伤。但是也不排除会有人觉得“也好 ,我又能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了”,从而产生喜悦。 即使遇到相同的事情,大脑分泌出相同的物质,但因 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经历与思维方式,事情发生的时机 与对象等也不可能一模一样,产生的情感也就会有所不同 。因此,仅仅从脑科学的角度去了解情感产生的原理,而 不去探究其产生的逻辑,是无法真正理解情感的。 本书不仅以脑科学的观点对情感进行解读,也从社会 学、人类学的观点,从各个层面对情感进行近距离探讨。 同时,结合大量视角独特的图例对情感进行彻底剖析,运 用教练式辅导等理论,教会大家如何自由自在地掌控情感 。 衷心希望一直被情感困扰的各位读者能够因本书而得 到心灵的解放,无论是在工作或是生活中都能够获得更为 充实的人生。 苫米地英人 内容推荐 愤怒、恐惧、嫉妒、喜悦、感动、优越感……情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麻烦的是,往往是情感掌控了你,而不是你掌控了情感。如何理解情感,将情感转化为我们达成目标的强大武器呢? 《情感解剖图鉴》以图鉴的形式,给你一剂快速掌控情感、改进工作与生活的良方。 比如,当你感到“不满”时,首先要弄清楚是“对他人不满”还是“对现状不满”,如果是前者,请喊停,舍弃“自己绝对没错”的想法;如果是后者,请在“现状之外”设定目标,让“不满”成为你前进的动力。当你感到“自卑”时,要首先意识到“自卑”大多来自与他人的比较之中,你所接受的价值标准绝不是理所当然的,然后将目标设定在“现状之外”,从而摆脱束缚你的价值标准…… 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认知心理学世界权威苫米地英人将情感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类,从科学的角度解释各种困扰你的情感,再结合社会现状提出转化情感的技巧,让你能够从任何情感中顺利“解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