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德龄公主/徐小斌经典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徐小斌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徐小斌,著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画家、刻纸艺术家。自1981年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羽蛇》《敦煌遗梦》《德龄公主》《双鱼星座》等。在美国国家图书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均有藏书。2014年入选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著名女作家”。曾获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全国首届、三届女性文学奖,第八届全国图书奖,加拿大第二届华语文学奖小说奖首奖,2015年度英国笔会文学奖等。代表作《羽蛇》成为首次列入世界著名出版社Simon & Schuster国际出版计划的中国作品。部分作品译成英、法、意、日、西班牙、葡萄牙、挪威、巴西、希腊、阿拉伯等十余国文字,在海外出版发行。
后记
后记 我写德龄公主
长篇《羽蛇》和五卷本文集出版后,我一直想写一个
完全不同的东西。后在一个类似“清官秘闻”之类的小册
子上,发现了德龄姐妹的一段铁事,上面写了她们曾经是
现代舞蹈之母伊莎贝拉·邓肯甘愿不收学费的入室弟子。
顿时兴趣大增。于是找来有关史料。
最初的想法是做一部电影,一部国际大片。写了个梗
概,但后来觉得做电影几乎是梦想。于是还是想先写小说
。小说写了三万来字,就中止了,发现读的史料根本不够
,举步维艰。但是小说的语言风格基本确定,基本用明清
话本的风格,我想把《羽蛇》《双鱼星座》的语言彻底颠
覆一下,对自己驾驭文字的能力来一次自我挑战。
读了整整一年史料,一百多本,资料来源主要三部分
,一是北图;二是故官的朋友帮助搜集;三是各个书店,
特别是故官、顾和园等地的书店。共读了一百多本有关史
料。在读史料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很多历史人物历史场景
的描写在历史教科书中是有问题的。警如对光绪、隆裕、
李莲英,对庚子年,对公国联军入使热未,对慈德太后当
时的孤注一掷,对光绪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勇致表现和含
后的香发图强,对经裕和李莲英的定位等,都有很无出入

我写这部小说的初衷是:让小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表层的长事力求做到轻松好看,而内核却是厚重、凝重,
而又沉重。不同层面的读者可以有不同层面的享受。
整整两年写党初稿。下半年有家影视公司看中此小说
,其实他们只看了一个大纲,希望改电视剧,因是自己喜
欢的题材,于是决定自已改,和我的一个朋友一起联合编
剧。写完剧本后又改了一稿小说。其辛苦自不待言。因为
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要让它既忠于也实又不拘泥于史实,
既有严肃的内涵又有好看的故事,在没有历史硬伤的前提
下,大胆颠覆历史人物与创造性地写精彩的故事。历史背
景是大清帝国如残阳夕照般无可挽回地没落,本身就是一
个大集剧,而在前台表演的历史人物包括慈禧、光绪、隆
裕等都无一不是悲剧人物,在大悲剧的背景下的一种轻松
有趣愉悦甚至带有某种喜剧色彩的故事,这种故事与背景
之间的反差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张力。
具体地说,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自始至终存在。
貌似很简单的小事,都存在着这种碰撞。德龄试图通过日
常生活改造慈禧,让慈禧接受西方的进步事物,实际上慈
禧也确实接受了。但是正如光绪在唐大卫牺牲后对德龄所
说:“德龄,我们都是一样有幻想的人。朕的幻想保全了
皇爸爸,却牺牲了六君子,让康梁流亡海外,让袁世凯志
得意满;你的幻想让皇爸爸接受了照相、法国化妆品、英
文报纸、油画,甚至还有留学生,可她还是会毫不留情地
铲除异己,扼杀那些比她想得远、走得快的人。……”
德龄的救国梦由此破灭。
君主制、君主立宪制与共和制的争论贯穿始终。甲午
战争战败,大大刺激了年轻的光绪皇帝,他开始想实行变
法维新,就在此时,康有为应运而生。戊戌变法是整个中
国近代史上一次最伟大的运动(原谅我不用“革命”二字
),这一点历史越久远,就越明了。可惜只有一百零三天
。假如变法成功,那么中国很有可能如同明治维新后的日
本那样,突飞猛进。在变法过程中,光绪曾经当面顶撞慈
禧大后,这在当时是需要极大胆量的!后来,根据容龄的
回忆录,光绪的确在慈禧的千手千眼之下大胆间“康”,
这都是史实,无数史实证明了光绪绝非懦夫,而是一个有
血性有思想勤政爱国的君主。变法失败后两年,便发生了
庚子国变。在庚子年中,充分暴露了慈禧的无知、狭隘、
专横、误国,她由于相信了荣禄提供的假照会,其中勒令
皇太后归政一条,极大地刺激了她,她竟不顾清朝当时的
国力,以卵击石,一方面怂愿义和团扶清灭洋,造成杀害
德国公使克林德的惨案,另一方面竟敢同时向十一国宣战
!并连杀了两名主和大臣,导致了八国联军的入侵,此举
无疑是把国家推向了灾难的深渊!
庚子年西狩,慈禧的确吃了不少苦,也有所反省,但
她推行的所谓五年新政完全是掩人耳目,“国体不变,新
政何为”,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打败了君主制的俄国,完全
说明了问题,而庚子年后,慈禧被洋人打怕了,由排外转
为媚外,所谓“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便是当
时她臭名昭著的口号。就是这样,也没能抵挡住随后而来
的侮辱:日俄大战的战场竟然在满洲境内,这自然是堂堂
中华的奇耻大辱!而这正是德龄姐妹进官前后的历史背景

无数志士仁人在寻找救国之路。主要是孙文为首的革
命党(主张共和制)和康有为为首的保皇党(主张君主立
宪制),也就是被慈禧诬为乱党、逆党的两派。尽管对他
们的历史评价至今仍在争论不休,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
们热爱这个国家,为这个国家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甚至
生命。
而表层的故事多以后官为主,后宫以宫眷为主,女性
占绝大多数,这样,表层就会好看。当然,后官也很险恶
,譬如慈禧与皇后联手做掉四格格的侍女茧儿,对四格格
敲山震虎,对德龄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尾声
向历史要小说(代跋)
后记 我写德龄公主
徐小斌作品系年
徐小斌文学活动年表
精彩页
第一章
1
德龄姐妹头一回入宫,是在公元1903年,也就是光绪二十九年的初春。
那年春天的万寿山,迷迷蒙蒙的,昆明湖也像是罩了一层迷雾。三乘轿子荡悠悠地穿过海淀,沿颐和园的红色宫墙黄色琉璃瓦来到一个雄伟的牌楼。轿夫一见那牌楼就停步了。小旁门开着,那是为贵客预备着的。至于正门,只有慈禧太后本人可以享用。
入宫的仪式非常隆重。轿子一停,立刻有四个太监来了,两个尖着嗓子大叫:“来了——!”另两个拿了宫制的黄丝帘盖在轿子上。裕太太悄声对大女儿德龄说:“这是老佛爷的恩宠!”德龄立即肃然,只有小女儿容龄因为太小,一个劲儿地撩着帘子张望。
十余个小太监一字儿排开。为首的请了三个安,道:“老佛爷有旨,请裕太太和两位姑娘在东配殿等候。”
就这么进了宫。展眼望去,倒未见得有多么奢华。所有的家具陈设都是紫檀木的,铺着蓝色丝缎,有三十几个造型美丽的钟,容龄凑上去看,见钟座上大多刻着西洋字码,英文法文不必说了,她是认识的,还有些不认识的文字,她便扯了姐姐德龄,一起看。她们看来看去的时候,分明听到旁边有些宫女在议论:“哟,也不知她们认不认得中国字儿。”“认得什么?连中国话儿也不会说呢!”
容龄哪受得了这个,急回身没等站直了就说:“你们怎么这么讲话?谁不会说中国话儿?告诉你们,我们会好几国文字呢!……”
容龄标准的京片子吓了那几个女人一跳。裕太太急忙拦着:“这可不是巴黎,由着你们的性子胡闹!这是在宫里,老佛爷的规矩大着呢!额娘教了你们这些日子,难道都白教了?!”
一语未了,外面太监喊一声:“皇后主子到!”唬得几个太监宫女,急忙回避。皇后穿浅黄洒花百褶裙,鹅黄绣花窄褙袄,蜜合色坎肩,头上只插一只玉凤,两支蝴蝶镶银翡翠簪子,一对珍珠镶金耳环,并不怎么华贵,倒也干净齐整。皇后很瘦,美丽是谈不到的,却是十分可亲。一见面就笑着说道:“可是裕太太和德、容两位姑娘来了?快随我去!老佛爷念叨了好几天了,说是裕太太和两位姑娘大老远儿地回来,可别委屈了她们!”
裕太太急忙率两个姑娘向皇后请了安,赔笑道:“我们是什么人?还劳皇后亲自来迎,真真是折杀奴婢了!”
皇后笑道:“裕太太快别这么说!你们是什么人?大清帝国驻法公使的家眷,难道不该我来接的?裕庚怎么样?身子可大好了?”
裕太太黯然道:“还是不好,我瞅着,愈发重了似的。饶这样,还是心细:嘱咐两个姑娘,千万别坏了咱大清国的规矩,还叫我请老佛爷的示下,进宫是穿洋服呢,还是穿咱满洲的宫服。老佛爷她老人家想瞧瞧西洋的衣裳,这不我们把在那边正式场合的衣裳穿出来了?”
皇后这才看见三人穿的一式巴黎洋装:裕太太穿海水绿色丝袍,维多利亚式的裙撑子,颈上戴一串珍珠项链;大姑娘德龄穿一身鲜红的裙子,配鲜红鞋子,戴玉石耳环;小姑娘容龄穿浅蓝丝绒裙子,戴翡翠项链,三人一式的大羽毛帽子,路易十五的高跟鞋,倒像是鼻烟壶上画的西洋美人似的,皇后看了暗暗称奇。
P1-2
导语
鲁迅文学奖、女性文学奖、全国图书金钥匙奖、加拿大华语文学奖、英国笔会文学奖得主,迄今为止最精最全文集。
莫言、李敬泽、陈晓明、戴锦华联袂推荐!
内附徐小斌精美美术作品藏书票。
她被誉为“后社会主义中国最出色的小说家”(澳大利亚著名女性文学研究学者Kay Schaffer);
她是“高度技巧化地传达被遮敝的声音”的小说家(世界著名出版社西蒙舒斯特Atria Books副总裁Judith Curr语);
她是“飞翔的姿态越来越优雅”的小说家(莫言语);
她是“守护着超验的神性的迷幻花园”的小说家(李敬泽语);
她是“把语言之美发挥到极致”的小说家(陈晓明语);
她是“站在中国文坛金字塔顶尖上”的小说家(戴锦华语)。
序言
自序 我对世界有话说
我对世界有话要说,可惜,这世上没有几位真正的聆
听者。于是只好用笔说。
十七岁,我曾经试图写一个长篇,叫做《雏鹰奋翮》
,写一个女孩凌小虹和一个男孩任宇的故事,写得非常投
入,写了大约有将近十万字,写不下去了。多年之后我重
看这篇小说,真是奇怪我当时怎么竟会有这样的耐心,写
出这样密密麻麻、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出身于高级知识
分子家庭的凌小虹与出身于干部家庭的任宇,有一种非常
纯洁也非常特殊的感情。由于出身的不同,在那个特殊年
代他们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误会。小虹的父亲被殴打致死
后,她生活无着,被赶出自己的房子,到过去保姆住的地
方垫伏,却遭到保姆儿子王志义的性骚扰。性格刚烈的她
在反抗中杀了王志义,只身潜逃。任宇寻找未果,痛彻心
肺。后来任宇与几个好友一起囚渡红河,到越南参加抗美
援越,遇到了一个酷似小虹的女子。写到这里,我不知如
何往下写了,就停了笔。这沓子片叶纸,在交通大学院里
的小伙伴中间传来传去。每个人见了我都会问:后来他们
俩怎么样了?
多年之后《东方时空》总策划、我的好友杨东平把《
雏鹰奋翮》作为“文革”中的地下作品写入了他的一本书
里。
真正的写作其实是从大学时代开始的。
怪得很,也许因为那时是全民文学热,学经济的学生
照样对文学爱得一塌糊涂,并且常不自觉地用一种文学品
位与标准来衡量人。大学二年级,开了一门基础课叫做“
汉语写作”,让大家每人写篇作文。我写的是杭州孤山放
鹤亭,有关梅妻鹤子的故事,只有千余字,只是选了一个
特殊的角度。(后来此文全文发表在《光明日报》上。)
老师对我说:“你为什么不写小说?你是个潜在的作家。

事隔不久,汉语教研组杜黎均老师找到我,向我索要
一篇小说。这位杜老师“文革”前曾做过《人民文学》的
编辑。我拿了一篇四千字的习作给他,事后再不敢问起。
谁知这篇习作后来竟登上了《北京文学》1981年第二期新
人新作栏的头条,还配了很精美的插图。我惊喜之余又写
了第二个短篇《请收下这束鲜花》,作为自然来稿投给我
当时最喜爱的刊物《十月》。小说情节很简单,写一个情
寞初开的小女孩爱上了一个青年医生,后来医生得了绝症
,在弥留之际,小女孩冒着大雨赶去看他,那医生却早已
不认识她了。完全写小女孩的内心秘密,无疑在当时的社
会语境下是独特的。这篇小说后来获得了《十月》首届文
学奖。记得发奖大会那天,《十月》当时的主编苏予特别
向大家介绍了我——获奖作家中最年轻的一位,周围坐的
都是当时的文学大家们,对我说了些鼓励的话,令我诚惶
诚恐——从此,便穿上红舞鞋,再也脱不下来了。
80年代我的经历充满了戏剧性,其中之一便是与《收
获》的相遇。1983年我写了生平第一个中篇《河两岸是生
命之树》,那时,对外开放的大门刚刚开了一道缝,正因
如此,门外的景色看起来如此新鲜。我被一种写作的激情
啮咬住,它使我整天处于一种癫狂状态,我每天都和小说
人物生活在一起,忘了我属于他们还是他们属于我,写到
动情处,趴在桌上大哭一场,此小说应当是我情感最投入
的一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有读者在问:“这本书
在哪里有卖?”
《河两岸是生命之树》是《圣经》中的一句话,全句
为“河两岸均有生命之树,所产果实十有二种,月月结果
,其叶可治万邦之疾”。——在一个伤痕、寻根的年代引
用《圣经》的话,也算是比较特别了。
在宗璞的鼓励下,我把此小说作为自然来稿寄给了《
收获》,竟然在一周之内就得到了请我去上海改稿的电报
。最有趣的是当时的《收获》编辑郭卓老师手持《收获》
为接头暗号在车站接我,上了编辑部的木楼梯她就边走边
喊:“接来了,是女的!”——后来她告诉我因为我的名
字编辑部产生了歧义。后来就是李小林老师把我约到武康
路她家里谈小说。当时小林老师对小说人物关系的分析深
深打动了我——一个无名作者竞得到如此认真的对待,固
执如我,也不能不彻底折服。那一天的大事是见到了巴金
。当时巴老从一个房间慢慢走向另一个房间,我看着他和
蔼的笑容,尽管内心充满崇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甚至
连一句通常的问候也说不出来——不知为什么那时我觉得
凡心里的话表达出来就会变味儿——我的心理年龄始终缺
乏一个成长期,人情事故方面基本是白纸一张。
此中篇发在了1983年第五期《收获》的头条,并选入
了《收获》丛书,那是我出版的第一本书。
收到了很多读者来信。许多人为它一鞠感动之泪,许
多人把自己的经历细细地告诉我,甚至是秘密和隐私。我
相信巴尔扎克那句话了:“只有出自内心的,才能真正进
入内心。”
1985年发表《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那时常有
些古怪的念头缠绕着我——我常常惊诧于人类的甲胃或日
保护色。人类把自己包裹得那么严,以致许许多多的人活
了一生,并没有露出自己的本来面目。渐渐地,连本来面
目也忘却了。甲胃与人合为一体,这
内容推荐
上世纪初,中国驻法公使的女儿——漂亮、聪慧的德龄公主,走进了充满神秘、诡异又异常险恶的皇宫。在这里,她窥见了一个没落王朝在历史的烟云中慢慢走向衰亡的最后挣扎,亲历了中国封建君主制被社会变革思潮冲击的剧烈震荡,同时,“中西合璧”的她,也给清宫大内带来了一次次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引发了一幕幕出人意料的悲喜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