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纯真》是校园三部曲《心路》、《灵河》、《情殇》的集结。表现了当代大学生在求学路上的一系列人生困惑、作者陈大柔以书信的方式娓娓道来,成为大学生的知心大哥。作者素材全部来自于真实的学生书信和日记。因此细腻、具体,有感染力。我曾经亲手翻阅过作者沉甸甸的皮箱中藏着的信。那是一代人的足迹,现汇编成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呼吸纯真 |
分类 | |
作者 | 陈大柔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呼吸纯真》是校园三部曲《心路》、《灵河》、《情殇》的集结。表现了当代大学生在求学路上的一系列人生困惑、作者陈大柔以书信的方式娓娓道来,成为大学生的知心大哥。作者素材全部来自于真实的学生书信和日记。因此细腻、具体,有感染力。我曾经亲手翻阅过作者沉甸甸的皮箱中藏着的信。那是一代人的足迹,现汇编成集。 内容推荐 《呼吸纯真》是陈大柔于上世纪80年代写下的三本震撼心灵之作——《心路》、《灵河》、《情殇》的集结版。《心路》通过一位女大学生与父亲的来往家书以书信体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一位女大学生四年大学生活的心路历程,记录了那个年代大学生成长的历程和蜕变的感悟。《灵河》则记录了陈大柔老师与一位仰慕他的女中学生之间展开的心灵交流和对话。充满阳光的气息和理性的思考,结合日记和书信,通过心灵的独白、诗歌和叙事,多种体裁地结合,为我们生动地再现了这两人思想上、心灵上的神交;《情殇》,用厚重而深刻的文字,一年多时间的重量,承载了一对大学男女至死不渝的爱情,深沉而刻骨铭心。《呼吸纯真》集结本用散文般动人、清新的语句和诗歌独有的丰富意向,突显生活的主题,生命的思考。另外并随书附上读者之音,对于长久以来关注和喜爱陈老师的读者,这无疑将是一次美妙而震撼心灵的阅读之旅。同时,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们,这又何尝不是一次新的体验,新的回顾,新的反思和心灵的升华。 目录 自序 心路 灵河 情殇 回音壁 后记 试读章节 笛儿: 家书收阅。心理学上所谓“第二次断乳”是怎么回事呢?当一个人不再愿意处处听从父母摆布,而强烈要求独立自主的时候;当一个人随着“成人认同意识”悄悄增长,你的心非常渴望得到成人待遇的尊重的时候;当一个人的理想尽管依然那么浪漫,那么富于色彩,但也不时在内心自我发问“自己该走哪条路,该向哪个方向发展”的时候;当一个人渴望交友,尤其是交异性朋友,并且在集体宿舍的“卧谈会”上,异性之情成为热门话题,亲密无间的好友之间常常交流“心得”的时候;当一个人特别着意打扮,喜欢在集体中显露自己,希望别人注意自己的时候,总之,当一个人在相当程度上有了自我意识,这时候,也许他自己还没有充分意识到,他正经历着一次重大的心理嬗变,深深地影响着他的一言一行,甚至一颦一笑,这就是心理上的“第二次断乳”,或者也可像你们说的那样叫“心理危机”。 其实,一个人在成熟之前大都可能经历两次“断乳”和两次“心理危机”。第一次断乳是一个人的营养摄入供给开始脱离母亲。第一次“心理危机”是在他第二性征萌发时期,这时他开始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在人类两性中的地位和作用,意识到自己在这个地球上所扮演的“角色”,可称为“角色危机”。第二次“心理危机”同时也是“第二次断乳”期,大致在一个人十八至二十二岁的时候。这一次他把自己要求独立的强烈愿望付诸实践:同时又为一下子失去父母家庭的依赖而感到不知所措,因而有时也称为“心理断乳危机”。 两次“断乳”和两次“心理危机”都会使人在生理上心理上产生不同程度的不适和反应,产生心理的突变和心理的风暴。人们对自己第一次物质断乳时小手乱抓,嗓子哭哑也许早已忘却;但对自己两次“心理危机”则总难从记忆中轻易抹去。 前一次“心理危机”主要是隐蔽的、悄悄的人体革命所引起,因此他们的好奇、痛苦和不安也是悄悄的。青春期在法语中被称为可憎的年龄,大多数人悄悄而安然地度过了“危机”,但也不乏有人在“危机”中出现了精神上的崩溃;情绪消沉忧郁,悲观厌世,以各种方式向“可憎的身体”挑战;有些人因此而陷入了终身的不幸。 后一次“心理危机”主要是心理的作用、自我意识的觉醒而引起的。这一次“危机”则是强烈的、显见的。它仿佛一股强劲的春风吹过茫茫的荒原;又仿佛胸腔中怀着一头东奔西突的小鹿,叫人坐立不安。这时相当一部分人第一次“心理危机”刚入高潮,第二次“心理危机”又不期而至。 这是一次真正的心理大革命,强烈的成人意识与远欠丰富的社会经验之间产生了一时不可调和的冲突。对大学生来说,还存在着渴望友情和爱情的需要与追求知识和好强心理之间的矛盾冲突,因而不可避免地要产生这样那样的苦恼,情绪大起大落,甚至会伴随一些消极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一个人到了这一时期,便是他一生中情感体验最丰富最多变也最微妙的时期:莫名的焦躁,忧虑,厌烦,惆怅,苦涩;突然的惊喜,泪水,不安,迷惘,懊丧…… 如果我们把呱呱坠地的第一次诞生看作是一个生物人的诞生的话,第二次诞生便是一个具体的人——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的诞生;那末,如你设想的,我们可以把一个人进入青年期称为人的第三次诞生: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意识的人的诞生。第一次诞生人的心理作用微乎其微,因此可以看作完全是生理的人的诞生。第二次诞生到第三次诞生期问,也即少年期,被列·尼·托尔斯泰颇为形象地称为“荒漠”。因为人在少年期生理上的一系列变化必然带来特殊的心理,对各种事情总是反应尖锐,激动不安,一颗变得敏感和脆弱的心极易受到伤害,最细微的忧虑不安也会在他心中留下深深的创痕;同时,内心的震荡也会引起少年机体各部分普遍的不协调。只有到了第三次诞生后,才算到了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成长中攀登的最艰难和最重要的阶段,也即是我所说的真正的心理大革命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大多数人还保留和延续着第二次诞生以来的相当一部分心理状态。譬如你们女学生,在青年初期的心理细腻而微妙,充满矛盾。你们比男生更担心别人对自己怎样设想和评价,心灵特别敏感而易受到挫伤,情绪起伏多变且常以记日记的形式出现,并在日记中偏于主观性地自我描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女大学生大都具有积极性和进取精神,以及自尊心和好强心理,她们不甘落在男生的后面。但她们往往缺乏男生那样的自信心,这是女子最大和最要命的弱点所在。自尊好强和缺乏自信的矛盾,则往往又构成了你们情绪波动的一大诱因;而女性善于在表面隐忍掩饰,更加剧了内心情绪的震荡不安。 孩子,你看到这里,再认真地想一想,便不会再为自己情绪波动而大惑不解和太感不安了:它是每个人所必得经历,所必得体验的。甭说你们,在这“心理危机”时期会出现情绪起伏波动,大凡一个有涵养的人,一个真正体验过人间的欢乐与艰辛的人,即便在他成熟之后,即便人到中年,乃至白发苍苍,也会突然地从他心底涌泛起情感的波澜,眼角也会时常被抑制不住的泪水打湿。 自然,这与你们年龄上的喜怒无常,感情上的哭笑随欲不同,这是在他们艰难地跋涉了人生后,外界重大的和细微的事物划动了他们心灵上掩盖着的伤痕,披露了他们心底的隐衷而引起心与心共鸣的反应。许多大学生都喜欢诵读或引用“少年不识愁滋味”这首词。但他们对这首词的底蕴还是一知半解;只有到了我们这样的年龄,体尝了人生的坎坷和苦乐后,对这首词滞重深在的人生感慨方才领略了些许。 孩子,我应当明白地告诉你:人的一生,并非经历了一次、两次“心理危机”便可万事大吉了。你们今后还可能会遇到第三次、第四次“心理危机”,譬如说当你们建立起一个新家庭,你的一言一行都得为另一半的“我”负责的时候,当你们到了耄耋之年,姗姗走向死亡的时候…… 不过,人一生中所历经的最大最关键也最壮丽的“心理危机”却是你们正面临着的,它直接影响到你们今后一生的道路,人生的主要价值观和处世方略的根基大都是在这青春期的社会化过程中埋下的。如果谁能适当而充分地利用,则这一“危机”对他来说不啻是一次绝好的机会;如果谁过于疏忽大意,则很可能被卷入“危机”的漩涡而不能自拔。 你信中问:情绪是什么东西?怎样免于卷入情绪波动的漩涡呢?情绪是一个人情感的表现。感情只能为感情所了解,感情也只与感情对话。当你情绪波动内心烦闷无法自解时,你可以找个真心朋友表达任何郁闷于心使你愁眉不展的事情。同时,你要自信,不要因一件小事或一点小小的挫折就愁得仿佛天都快塌下来了。如果一个人情绪低落时竟可怜到没有一件使他回忆起来对自己感到满意,而且觉得自己有能力有力量去做好的事情,那末,这个人不仅缺乏自信,而且干脆可以说是缺乏认识自己的能力。 陷于自己纷乱的情绪,沉浸于自身的烦恼之中,只会徒然消磨一个人的勇气,损耗一个人的自信心。斯宾诺莎把一个人在控制情感上的软弱无力称为奴役:当一个人为情感所左右,他的行为便失去了自主之权,而受命运的宰割。“当我们不知道我们应当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最聪明的办法就是什么事情也不做。”卢梭曾将它称为一切格言中最有用处却又最难奉行的格言。为了获得心灵的宁静,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所有扰乱这种宁静的东西都不放在眼里。如果我们照此去做,我们便处于情绪影响之上而不在其下了。 要相信,一个人精神生活的充实能够抵御任何情绪波动和心理危机;即便是在最失望最懊丧的时刻,他也会从《生命旅程》这首诗中获得勇气和慰勉——P26-28 序言 哪里有纯真,让我去呼吸?! 面对朋友这样的感叹,着实让我愣了半天又想了一宿。“这年头还有纯真吗?有,在幼稚园!”仔细想想,这句冷幽默的背后掩藏了太多的无奈和悲哀。现代人生活在麦当劳麦卡锡卡丁车卡夫卡杜蕾斯杜拉斯杜拉拉一拥而上向我们扑来的年代,在功名利禄的驱使下,人们一路行走一路丢失:丢失了纯真,丢失了快乐,甚至丢失了爱。天空弥漫的是阴霾,道路散发的是尾气,K歌唱出的是怪噜味,嘈杂人群中充满了火药味,赛场内外暗藏着铜臭味,娱乐圈中渗透着鱼腥味,山寨文化横行,凤姐牛哥出没,就连昔日的象牙塔中也……“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真情在墙角呜咽,良心在染缸颤抖,金钱至上早已如恶魔般驱尽了多少人心头纯真的天使。 是的,横流的物欲使得当今社会功利性集体膨胀,让人不再敢有什么纯真的奢望。人们一心追逐和攫取一不小心会让他们心地肮脏的“孔方兄”,却对能使他们人格高贵起来的精神不予理睬;人们拼命建筑和购置他们将来要葬身的“水泥盒子”,却对能使他们身躯活泼沛然的心灵疏于眷顾。于是,纯真俨然成了商品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奢侈品,让人消费不起。试着在电脑搜索一下“纯真”,几乎所有的文字或光影都只有一个主题——怀念,几乎每个人都在怀念曾经逝去的纯真时光,关于童年、关于友谊、关于爱情、关于理想……这种深切的集体怀旧情结,不啻意味着我们眼下生活在一个越来越不纯真的年代。据说张艺谋为了从出品“大制作”回归制造“纯真”的《山楂树之恋》,分派了16个导演组到16个城市看了6000多个艺校女孩,竟然挑不出一个纯真的女主角来。且撇开所谓“艺谋穷尽的计谋”不论,从某种角度上也确实揭示了当今社会纯真严重匮乏的现实。 在一个多元化和经历了复杂变迁的时代,不知不觉中诗人遁迹了、纯真消逝了,当人们企图伸手去挽留时,纯真悄无声息地从指间滑走了。当一天忙乱下来,浮躁的心终于可以如尘埃般慢慢沉淀宁静下来的时候,摘下面具坐在窗前,把灯光和音响调到最低,仰望满天的繁星,渴望心灵抵达返璞归真的殿堂,回到纯真的原本意境中,却已然发觉在一路风尘中一点一滴地迷失了本真自我,免不了就有一种莫名的悲伤盈溢心头。依稀仿佛,这时候才恍然明白,那份纯真,在颗颗跳动的心脏里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纯真的情感,在亲朋问、在情侣间、在人世间,是多么的珍贵! 噫!人竟是这样一个复杂的矛盾体:一方面为立足社会将“虚”作为处世金针,大呼小叫“喂!你傻呀!这么单纯,这么天真……”;一方面却在内心深处呼唤着纯真,羡慕孩子们的眼睛里总是汪着一片干干净净的湖,在阳光的照耀下折射出好看而迷人的光彩,渴望自己也能生活在孩子般纯真的世界,做个纯真的人,洒着纯真的笑……也许,还有更多的人如我这般在静夜里细细地数落自身,求得片刻的安宁与淡定,回味着那一去不返的纯真吧。 难以想象,如果所有人的心灵都被金钱吞噬,整个世界都沦为一金钱主义的奴隶,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结果不堪设想!要想阻止这种让世界寒冷的趋势,就必须唤醒纯真。我以为,人不管到什么时候,天性中的那份纯真是不可以尽弃的,因为那是作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的行为基础和心灵支柱;一旦弃尽了纯真,人就会变得很龌龊、肮脏、自私、阴暗甚至无耻!因此,在心灵里加一点纯真比在咖啡里加一点糖重要得多。 纯真是什么?不少人用它来形容稚童或者单纯的小姑娘,如阿信、许巍的同名歌曲所诠释的那样。尤其是孩子,当人们每每看到那些在暖阳下煦风中泛着纯真微笑向前奔跑的小孩,总会忍不住驻足回望着他们向前奔跑的身影,想象着前方是不是有一个纯真的世界在吸引着他们]?打心底里羡慕他们生活在世外桃源,远离纷纷扰扰的现实世界,不用去体味柳枝的缠绵·,落花的悲伤,月的阴晴圆缺,人的悲欢离合,更不用说那世事的沧桑,命运的多舛,尔诈我虞的刀光剑影,没有硝烟的阴谋战场…… 孩童的纯真是与生俱来的、上天赋予的灵性,有着大美无言的天真,常常表现为自然健康的、脱离了一切功利目的性的举止。但纯真并不仅仅代表单纯与幼稚,它还应有更广阔的理解空间。纯,纯正、单纯、纯洁;真,天真、真诚、不做作、不虚伪。可见,纯真是人进入成年后高尚品德之基础,且在这基础里面重于纯而体现真,诚如老子所谓“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在成人世界里,纯真指的是纯正的人格和真善的处世态度。它甚至可以作为一面镜子,所有人一旦遇上纯真这面明镜时就会显示出其本来面目,因为他们无法在“纯真”这种具有无限清洗能力的洁净剂里面继续藏匿自身的污垢。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纯真的人格可以洞见事物的本质,这就是为什么古今中外许多成就大事业者都与其纯真人格密不可分的缘故,譬如爱因斯坦,譬如泰戈尔。 纯真可以理解为纯粹的真实、纯粹的真理、纯粹的真诚。纯真的人乃是纯粹而真实自我存在的人。或许有人会问:那么爱因斯坦或者泰戈尔能做到百分之百纯真吗?我想:随着年岁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谁都不敢说自己是十分纯真的人。思想复杂和沧桑感十足者自不必说,他们为了在严酷的现实生活里立足,就得注意扮演好各种社会角色,甚至成为契诃夫笔下的“变色龙”,仗着本性在人生的一出出闹剧中见风使舵。久而久之,习惯和惯性使他在不知不觉中远离了真实的自我,人格异化了,纯真丢失了。便是那些德高望重成就斐然者,要求他保持百分之百的纯真也是不现实的事情。虽然富含杂质人格的人从内心里欣赏乃至拜服纯真人格,但真要让人时时处处以纯真人格面世,在现实生活当中是要遭受到许多艰辛挫折甚至磨难的。在我看来,只要一个人在滚滚红尘中没有被熏染得迷失了心智,只要一个入在心灵深处始终保有一颗永远长不大、不苟世俗的心,只要一个人在一切可能情况下面对合适的对象都能做到真诚以待,我们就可以说他是一个纯真的人。 不同年代不同人生阶段纯真的涵义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人生阶段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纯真来。你可以是童言无忌、洗尽铅华的纯真,你可以是少年轻狂、不识愁滋味的纯真,你可以是青年追寻、雾里看花的纯真,你也可以是中年担当、同流而不合污的纯真,你同样可以是老年不惑、洞彻天凉好个秋的纯真。其实,纯真是不需要理由也不需要定义的,它或许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甚至只是一种感觉,你感到并且坚信它永远在你身边,它就会永远与你同在,永远不会丢失,你也就永远拥有上天赐予人类的一份如此不可思议的礼物。 儿童世界的天真往往源于他的无知和单纯,但成年世界里的纯真则绝非单纯和无知。不错,纯真的人做事做人都很简单,因为简单是最高的美,简单性自毕达哥拉斯学派起两千多年来一直在哲学和美学思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复杂的最高境界便是简单。纯真之中所富有的天真既非无知也不等同于傻。“他也太天真了……”实在是说这话的人无知到把天真等同于傻了。为什么我们常常惊讶于儿童和原始人所自然显示出的想象力和灵感,不正是因为他们天真吗?!试将“天真”二字拆开,一个表示实在的宇宙,一个意味客观的真实和真理,但一旦将二字组合起来,便化合出了自由灵动的精神。宏大的天真,才会孕育出宏大的创造性来。 再说,要想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保有心底那一份纯真,要想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表现心底那一份纯真,实在是非一般人所能为之,是需要大气度和大智慧的。为了让纯真可持续而又不致太受伤害,须凭智慧在同流与清高之间、名利与淡泊之间、谋略与真诚之间、本我与社会性之间取得一个最适宜的平衡点。高智慧者,从滚滚红尘中汲取种种养分,弘扬自己的纯真;低智慧者,从滚滚红尘中汲取种种毒素,使自己的内心和面貌变得灰暗而丑陋。也正因此,当我的《灵河》一书出版后与读者对话时,我回答年轻读者自己最欣赏的一种人是:深邃的思想与永在的童心合二为一。 呀!不知不觉间,我竟将本书的这篇序写成纯真颂了。既然如此也就这样吧,因为纯真于人于己于国于民实在是太重要了。回顾人类历史,大凡奸臣当道、小人得志、民怨沸腾的时期大多也是纯真尽失的年代。就个人而言,如果把人生的目的指向快乐和幸福而非仅仅成功,那么快乐与幸福的源泉实在来自于纯真而非成功。纯真是人类最宝贵的特质,远离纯真和抛弃纯真不啻是人类最大的悲哀。有时我不免会怜悯一个小有成就却丢失了纯真的人,因为我觉得他成了时代的牵线木偶,言不由衷,行不随心,总是以假面临世和生存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信念的缺失、负重的压力、紧张的彷徨、焦虑的抑郁、矛盾的内心,何苦不存?何痛不在?跟他所失去的相比,我觉得他所得到的实在少得可怜,其成功的代价也实在太大了!没有车,我们可以走路;没有肉,我们可以吃素;没有美元,我们可以不穿名牌,但没有了亲朋好友的纯真情谊相伴,整个人生岂不就会显得苍白灰暗?! 很多年前,梁漱溟先生问:这个世界会好吗?……我想会的!只要我们每个人找到自己,找回内心,唤醒纯真。狄更斯名著《双城记》首句写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借用这句名言,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迷失纯真,我们只能忍受一个最坏的时代;找回纯真,我们可以享受一个最好的时代。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潜藏着一笔巨大的宝贵财富,这就是像《星星女孩》那样的一种原始而自然的大爱——纯真。如若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艰难困苦或一帆风顺中保有自己的这笔财富,那真是一件令人欢欣鼓舞之事;如若我们一生中能保持清白纯洁的高尚人格而摒弃一切恶毒污秽的思想,则不啻是我们人生最大的光荣。就为这,我要大声地呼唤纯真,呼唤纯真重返我们身边,呼唤纯真重新成为我中华民族人性的光辉。让真情不再哭泣!让良心不再迷惘!让灵魂不再残缺!让生命不再浪掷! 呼唤和唤醒纯真,正是我出版这本书的动因之一。促使我将《心路》、《灵河》、《情殇》合集出版的另一个动因,是想让所有我的曾经的读者,能回吸、回味和追忆他们曾经拥有的纯真岁月。有位读者朋友曾说:要想了解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的亲情、友情、爱情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喜怒哀乐、欢欣与泪水,只需读一下“心·灵·情”三部曲就可以了。此话虽有点过但也不无道理,大家只要看看本书所附的真诚而热情洋溢的读者来信就可以明白一二。但我还有一个更大的心愿:希望这部书的出版,能让我曾经热情而真诚的读者,回到那令人难以释怀、歌哭与共、逝如秋花之静美的纯真年代,如同《纯真年代》中主人公纽兰回到他一直保存在心底的最美好的年轻时光,埃伦灿烂的笑容正如鲜花沾着隔夜的雨滴绽放…… “樱桃树下花开,远方燕儿归来,遥遥歌声响起,飘过孔雀城外。”亲爱的读者,伴随着这首《纯真年代》歌声轻轻响起,你将会从我的书中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又憧憬到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合掌,感谢和呵护曾经拥有和将要拥有的纯真;同时,期待更多纯真心灵的加盟和延续。 此书有纯真,与君同呼吸! 2010年圣诞日 后记 当今中国并不缺乏睿智和美丽的文字。人们不吝用睿智而犀利的文字揭露和鞭笞“丑陋”和“垃圾”,但美丽文字所颂扬所膜拜的往往也是“丑陋”和“垃圾”。因此,触发了我要将当年用心描述纯真情感的三本书合集出版的念头。 遥想当年,写作的日日夜夜浸透着汗水和泪水,留下了许多难忘的记忆。还记得不分昼夜在浙大宣传部校刊编辑室爬格子,还记得几次赶赴上海人民出版社与编辑们讨论修改书稿,还记得《心路》一年再版复再版读者排着长队签名售书,还记得收到一千多封读者来信后以同样的热情回信到凌晨,还记得奔赴江浙数省多地与读者对话时那一张张青春激动的脸庞,还记得与一拨拨登门造访的读者以心相照时的彻夜长谈……时光飞逝,二十多个春秋一晃而过,那些曾经那么熟悉的感觉早就渐渐远去了,陌生了,就好像做了一个漫长的梦一样,梦里是繁花似锦的春天,醒来却是枫叶飘零的秋季,模模糊糊却又真真切切。 一切过去了的,都将成为美好的回忆;惟有那逝去的弥足珍贵的纯真岁月,令人难以释怀。此时此刻,姚芊羽、杜淳那《纯真》的歌声再一次在我耳边响起:“每扇门,每个人,每一道深浅的年轮,就像自己的掌纹,交错在记忆里的余温……”是啊,与时下热炒的所谓残酷青春、疼痛青春、痞子青春、迷惘青春相比,当年的青春岁月可真算得上是纯真年代呢!出版这本合集,不仅为了让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回首、回忆、回味当年的纯洁心灵和纯真时光,同时也是为了作者自己,在捡拾那久已散落于尘埃的颗颗人生珍珠时,能够延长自身的青春和生命。 呀呀!脑海中的银幕已然开启,记忆中许许多多鲜活的人和事在我的眼前跳跃,汹涌的情感如同开闸的洪水让我喘不过气来……这些岂是我这支笔这篇后记所能记载所能容纳得了的呀!好的好的,慢慢地慢慢地,有几个人几件事从宏大记忆的背景中浮现出来了。我想起了,在众多读者中有三个名字一模一样的“董萍”:一个是与我同年考上浙大的靖江老乡;一个是河北地质学院的大学生读者,在她毕业后还曾有过两三年书信往来;还有一个是常在网球场上相遇(她信中这么说的)却从不知她长得高矮胖瘦的浙大女生,至今每每想起她还难抑心头的隐痛:当年要是鼓励而不是劝阻她从山东农药研究所考回浙大研究生,也许就不会有一天收到被退回的信时差点让我晕倒的事发生了,那信封上用红字写的“此人已死”四个字犹如鲜血在我的眼前四处喷溅……还有一个人是想忘也忘不了的,她先是作为《心路》读者出现而后又快进快出了我的生活,使我在众人眼中最得意最辉煌的几年中度过了我此生求助于人的最辛酸、最灰暗的日子。为了她毕业分配不致流落到浙江的“西伯利亚”,我挖空心思借助《心路》影响动用一切关系求助了上百个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包括校长、书记、省人大主任、市长、县长、教育局长等等。期间她母亲去世了,我们登记了,改派成功了。二十年后,第一次在这里以这种形式将这一让很多人猜测了很久的事坦然而平静地加以说明,我无怨无悔。 伴随着《心路》、《灵河》、《情殇》几本书的出版,我很庆幸自己结交到了一生中最敬佩的两位忘年交。坦率说,虽然我事事处处为人谦和,从没看不起任何人(包括乞丐),但说到让我打心底里敬佩的人还真是屈指可数的。一位是原上海人民出版社青读室主任马嵩山老师,他对我有知遇之恩,可以说没有他这位伯乐,我的“心路”难以畅快地走到今天。但对马老师我心底有一种无以释怀的歉疚。记得当年我正在赶写一本书稿时,他曾两次打电话约我去上海见个面。当时我正写得投入,问他有什么要紧事他说没什么要紧事我也就真当没什么要紧事就没去,心想写完了再去也不迟。但是迟了!再见马老师时已是在他的追悼会上,唯一回报他的只能是平生第一次(至今也只此一次)当众恸哭,虽然强抑无声,但是泪流满面。我想马老师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是很想与他扶植起来又很喜欢的作者见面的,可我……我恨自己怎么这么迟钝,这么没有心灵感应,这么不知道感恩……唉,虽然我此刻泪水再一次涌出,也已经无法挽回了! 我的另一位敬佩的忘年交是我的哲学老师:刘锡光老师。也许他看过我的《心路》,知道我有一定的文字功底,曾邀我与他一道写了篇论文油印成小册子,其实都是他的思想,我帮助整理一番而已。与现今动辄一年出几本书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的学者教授相比,刘老师可谓在学术上“相形见绌”得很,他一生中没出过一本专著没有发表几篇论文,包括与刘再复先生探讨的学术问题都没有成文发表。然而,他在我的心中,不,在我们所有受教过他的人的心目中,刘老师无异于是思想大师。现如今我们学生中有大使、有教授、有官员、有企业家等,无不敬服当年先生深邃的思想和耗尽一生心血做学问的精神。由于刘老师只有一个女儿长居国外;突发脑溢血住进医院后我一直守护在他身边。刘老师昏迷了几天,但我相信他临终前几分钟的意识是清醒的,因为虽已不能说话,可他在我怀抱中握着我的右手的手劲却大得出奇,像个年轻人。那一刻,我听懂了他的心思,明白了他的遗愿:我的书还没有出版,我的研究还没有完成,你们继续呀!……今天,可以告慰先生的是:您毕生心血凝就的著作就要出版了,贝因美集团董事局主席谢宏作为您的学生之一正在组织出版事宜。谢宏曾当着我面说过:“如果没有刘老师的哲学思想,我的事业就难以走到今天。”我经常扪心自问:如果我在我的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有刘老师的一半,我便可以无憾地迎接永恒宁静的来临了。 我的这篇后记中所追忆的人和事是不是有点沉重了?其实后记早就想写,但一直迟迟不动,恐怕就是这些沉重的忆念让我不愿动笔的缘故罢。当然,在整个“心·灵·情”写作和出版过程中,还是有许多阳光灿烂的日子和美好回忆的,因为它让我结识了许许多多同性和异性的朋友,国外读者蓝钦然还曾专程从新加坡赶来杭州与我会晤。在那些年月里,每逢元旦普天同庆又恰值我的生日朋友们都会来到我的身边参加“1号聚会”,还有朋友们在浙大教工活动中心和防空洞等处几次为我举办的“大柔舞会”,都曾留下了青春的光影、青春的欢歌笑语,它们都真实地记载在了我几十本珍藏的日记当中,让我老来时不至精神空虚无聊。时至今日,我的许多散之世界各地的学生和读者朋友每次回国都会在杭与我相聚,如朱韵丽、王颖禾、徐建红、朱丛音、陶璟、廖平原、倪涛、潘广儒、青木惠美等等,而更多在国内的朋友则常常在杭与我相会常互致问候,如张引、徐红、俞雯、石劲峰、胡澄、汪礼伟、何薇、刘晓林、沈翊、范顺事、吴叶青、赵音、罗卫红、殷菲、邓蓉、许业媛、朱斌、杨万山、陈兰、陈爱宣、陈汉敏、陈军、陶松锐、余潇枫、盛晓明、刘云、张应杭、黄健、陈昆福、朱淼华、顾苗泉、黄小强、胡坚强、柴小华、蒋风冰、范柏乃、徐力、彭韧、谢永丹、葛亚力、丁轶、刘福江、周非、周浩、周江、周玉江、周杰、朱祖杰、蒋暾、吴志祥、冯社宁、洪伟、胡幸鸣、顾小龙、应红霞、王莉、胡曙霞、毕力群、徐健、龚爱茹、刘容欣、朱瑶、周玲、赵梦梅、郑京红、郑洪玉、严峥嵘、冯培芳、蔡松、和虹、何敏、柏广能、周康、朱荣康、汪荣勋、徐勉海、裘涵、邱慧、谢艳等等等等,还有许多难以一一列出的“笛子”“潇潇”“弗若秋”的原型朋友和神交,让我在平平淡淡的日子里每每念及这些美丽的名字心田皆能如沐阳光,甚感欣慰。这里我要特别提及一人,就是我《心路》的读者《灵河》的合作者林盈,在她“灵隐”了这么多年后可以告诉大家她的真名叫徐晶,浙大毕业后长居国外,有了一份自己的家业。我想所有我的和她的读者都会祝福她的。 在整理这部书稿的过程中,不时回过身去审视一番自己所走过的人生之路,却总不免感到有一丝悲凉袭上心头:自从《情殇》出版后,自己就几乎被世俗的指挥棒牵着鼻子走,曾有的灵气和才华则一点一点被消磨被吞噬。对当今假大空游戏规则(若不痛改,钱学森之问将永远无解)中游刃有余又赢得盆满钵满的入与事,我已然厌倦到了麻木;但让我感到可怕的是:虽然头顶了“教授”的光环,生活也随浮华的时势过上了小康,灵魂却越来越没有了依归,与芸芸众生一样似乎也“神马都是浮云”起来。曾有的理想、曾有的激情,曾有的雄心、曾有的奋斗,哪里去了呢?!那个曾面对读者听众发出豪言说要写一部传世之作的陈大柔哪里去了呢?!……《心路》中曾探讨过的生与死的问题又不时在脑海中隐现,不过再不是哈姆雷特的“生存还是死亡”的哲学命题,而是生命必须直面的本真问题了…… 是的,我承认,现如今我已不敢也不能说自己是一个十分纯真的人了,只能说自己与大多数人比较还是相当纯真的,这话我的良心尚可接受。因此,我觉得自己仍有资格有责任站出来呼唤纯真,唤醒这个时代良知尚存的人们守住心灵深处的那份闲适安逸和真情实义,拒绝金钱物质带来的悲哀。前天晚上,我看浙江经视《新闻深呼吸》栏目,主持人的一句点评让我久已暗淡的心灯为之一亮,他说:一位山城棒棒的一句“我缺钱但不缺德”可能成为2011年第一句流行语。果真如此,“呼吸纯真”就不仅仅只是一个呼唤,也不仅仅只是一种期盼了,它已让我们在新年的第一周里实实在在地呼吸到了第一口纯真的新鲜空气。由此我想起了亨利·戴维·梭罗在其经典名著《瓦尔登湖》中那句生命的礼赞:“谁知道何等美丽的、有翅膀的生命突然从社会中最不值钱的、人家送的家具中,一下子跳了出来,终于享受了它完美的生命的夏天!”并且愈来愈感悟到这一生前只出版了两本书的亨利先生书末那段让我反复咀读的话所深藏的意义:“使我们失去视觉的那种光明,对于我们是黑暗。只有我们睁开眼睛醒过来的那一天,天才亮了。天亮的日子多着呢。太阳不过是一个晓星。” 本书顺利出版,我要感谢浙江大学亲子文化研究基金的支持,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编审任余红对本书的关注和支持,当年她正是我《心路》、《灵河》的责任编辑,后来接过马嵩山老师的班,依然把青读事业搞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我还要感谢我的夫人毛卫胜一直以来对我出版这本书的鼓励和鞭策。对了,我要告诉读者的是,在《心路》中扮演女儿二十几年后,我终于有了一个正上幼儿园小班的女儿。我对她要求甚严,她很有些怕我。但从内心里我更怕她,怕她将来有一天问我:爸爸,你在书本上塑造了一个受人瞩目受人欢迎的女大学生笛儿,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就培养不出一个笛子来呢?要是真有这么一天,我该如何回答她呢?我又该如何面对许许多多热情而真诚的“心·灵·情”读者做一个交待呢? 人生的问卷是我们每个人总得要做总得要交的,用心去做吧! 陈大柔 2011年1月7-8日 于浙江大学紫金文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