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依恋障碍(别让孩子伤在敏感期)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日)冈田尊司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冈田尊司,精神科医生、作家
1960年生于香川县。自东京大学文学部哲学系退学,带着象牙塔里的疑问立志成为医生。京都大学医学部毕业后,在京都大学精神科学教室从事研究工作,期间就职于京都医疗少年院,京都府立落南医院等。2013年起任冈田诊所院长(大阪府枚方市)。开诊后,一直希望成为人们身边可以轻松交谈的“安全基地”。著有《依恋障碍》《母亲这种病》《心灵控制》等多奉著作,专门针对人的烦恼与不安。
后记
无视依恋就像砍掉现代社会这棵大树的根
依恋障碍不只影响着大多数儿童的生活,更潜
藏于成人之中,不自觉地左右人们的行为,有时更
可能将人生导向危险的方向。每个人的依恋形式,
除了影响人际关系外,也影响着基本生存等种种层
面。
明明是如此重要的问题,别说受到一般人忽略
,就连专业人士对依恋的认知也落后不前,对于依
恋障碍造成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过于轻视。第2章
开篇我曾经提及,为什么在重视育儿的现代社会仍
不断增加以依恋障碍为基础的问题,这也和依恋障
碍被忽视脱不了关系。
在依恋障碍中,与遗传或基因有关的部分原本
就少,也不可能在短期内产生改变,如此一来,原
因自然就在生活环境中。从前面的叙述之中,想必
读者也已了解了答案。这数十年来,整个社会环境
不但未曾重视依恋,反而朝轻视依恋、贬抑依恋的
方向演变。
这样的变化发生在各个层面。其中最严重的,
就是对母子之间的联系造成威胁。除此之外,家庭
、学校、交友关系、职场关系等层面亦然。就连为
需要支持的人提供帮助的医疗及福利机构,也因为
依恋要素违反功利主义原则的缘故,长年以来一直
没有受到重视。对于讲求逻辑与效率的人来说,依
恋系统可以说是一套陈腐的、本能的,甚至是原始
的系统,应该由近代化讲求效率的系统取而代之。
然而,这种做法就像把占空间的树根砍掉,只
留下树干和枝叶。在功利社会中,无视依恋就像砍
掉现代社会这棵大树的根,不仅会造成社会崩坏,
还会使生活更加艰难。
到最后,以理性主义为基础构筑的现代社会将
彻底失败,如今正露出最致命的破绽。老实说,现
状只能说是拖着失败的尾巴不断挣扎。要想改变这
样的状况,必须站在依恋的原点,再次投入社会的
重建工作。
东日本大地震及伴随而来的福岛第一核电站意
外,令日本陷入战后最大的国家级危机,社会与经
济皆面临着急迫的重建需要。然而,生死存亡的危
机,也可以是重新检视社会、培育人民幸福、重建
守护社会系统的大好契机。当然,失去的事物并非
随便调整系统就能轻易取回。为了恢复社会失去的
联结力,需要漫长的时间与不间断的努力。首先,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己力所能及的做起踏出努力
的第一步。
走笔至此,我衷心愿本次震灾中的牺牲者安息
,也祝愿受灾害波及的人们早日恢复充满活力的生
活。
最后,向执笔本书之际,于各方面提供种种协
助的光文社新书总编辑森冈纯一先生致以深深的谢
意。
冈田尊司
2011年8月
目录
Chapter 1 依恋形式塑造人格
1.拥有稳定依恋的人善于求助,也总是会得偿所愿
2.经常被拥抱的孩子长大后会更坚强
3.依恋的对象应该是唯一且不可取代的
4.出生6~18个月是培养儿童依恋的“关键期”
5.对母亲的依恋会贯穿人的一生
6.婴幼儿时期与母亲生离死别,等同于世界毁灭般的灾难
7.被父母虐待的孩子,极度缺乏安全感
8.拥有健康依恋的孩子,会勇于去探索和挑战
9.压力与威胁下,活跃的依恋行为是一种健康的自我保护
10.四种依恋模式:安全型、矛盾型、逃避型、紊乱型
11.不稳定依恋状态下的控制模式:支配、从属、操纵
案例1:乖小孩奥巴马和顺从的克林顿
12.后天形成的依恋堪称“第二基因”
13.依恋受挫:不再寻求依恋和对任何人都能依恋
14.每3人中就有1人有依恋问题
Chapter 2 依恋障碍是怎么产生的
1.养育环境的影响比遗传因素更大
2.孩子5岁以前,都是依恋形成的敏感期
案例2:与血亲无缘的川端康成
案例3:关键期失去母亲的K君
案例4:典型依恋障碍者——卢梭
3.频繁更换养育者会让孩子从此难以付出信任和爱
案例5:一生与依恋障碍对抗的夏目漱石
案例6:由依恋障碍引起的戏剧化转变——太宰治
4.父母的依恋形式很容易会传递给孩子
案例7:源自母亲的不安全依恋模式——米切尔?恩德
5.父母的养育态度,决定了孩子的依恋形式
案例8:亲情严重匮乏的巨婴——比尔?克林顿
案例9:自私的母亲与自杀的父亲——矛盾的海明威
6.一直活在父母否定中的孩子,会陷入自我否定的怪圈
案例10:不被父母认同的中原中也
7.母亲的忧郁=孩子的依恋障碍
案例11:拥有忧郁症母亲的儿童——温尼科特
8.即使母爱缺失,与其他养育者建立健康依恋也是可以的
9.容易导致依恋障碍的遗传因素有哪些?
Chapter 3 依恋障碍有哪些典型表现
1.没有稳定依恋的孩子,抗压力极低
2.对谁都无法形成依恋和跟谁都能形成依恋
案例12:陷入婚姻失败怪圈的海明威
3.人与人之间恰当的距离,取决于个人的依恋形式
4.有依恋障碍的人,面临轻微压力都容易受伤
5.不安全型依恋,更容易让人患身心疾病
6.安全型依恋能让人懂得控制愤怒的能量
7.不健康依恋的表现:钻牛角尖和被害妄想
8.好恶走极端,人际关系出问题
9.以偏概全,缺乏同理心
案例13:以恋物癖形式呈现的爱——川端康成的初恋
案例14:残暴嗜虐和危险感应迟钝——重度逃避型依恋的海明威
10.拥有稳定依恋的人们,为人处事更柔软弹性
11.许多有依恋障碍的伟人,从小就是问题儿童
12.谨慎对待发展障碍与依恋障碍的诊断
13.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智力发展会更好
14.安全型依恋会让人有强烈的事业心,容易找到就业方向
15.依恋障碍的问题行为:酒精或药物成瘾、暴食、盗窃、囤物癖
16.稳定的依恋,使人在陌生环境里也能迅速适应
17.依恋障碍者,终其一生亲子关系是一大难题
案例15:不称职的糟糕父亲——海明威
案例16:抗拒成为父亲的埃里克森
18.有依恋问题的人,容易产生自我怀疑
19.习惯于扮演小丑的人,通常具有强烈的自卑倾向
20.情绪表达出问题,很难和他人分享喜悦或悲伤
21.卢梭的偷窃癖——失去父母所产生的依恋障碍症状
案例17:叛逆、偷窃、刻薄寡恩的法国作家让?热内
22.很多出家遁世的人都是依恋障碍者
23.依恋障碍还容易导致性别角色混乱
案例18:卢梭的变态嗜好
案例19:谷崎润一郎的虐恋情结
24.父爱的缺失——卓别林的萝莉情结
25.有依恋障碍的伟人,都有自我夸大的共性
案例20:坚信“自己是强运之人”的高桥是清
26.没有安全堡垒的孩子,必须于颠沛流离中努力创造
Chapter 4 诊断:你是哪种依恋形式
1.判断成人的依恋形式:访谈和问卷调查
2.辨别依恋形式的九大指标
指标1:压力大时会求助于人吗?
指标2:经常想起痛苦的经历吗?
指标3:愿意为心爱的人牺牲吗?
指标4:是否有积极的工作表现?
指标5:人际关系与工作该如何取舍?
指标6:你是不是“窝里横”?
指标7:你是注意健康管理的人吗?
指标8:你会采取什么样的哀悼方式?
指标9:你对死亡的恐惧有多深?
3.成人的依恋访谈,将焦点放在和双亲的关系上
4.从依恋形式反观童年时代的依恋模式
Chapter 5 从与人的距离看出依恋形式
1.安全型依恋:永远相信真爱
2.逃避型依恋:距离产生美
·比起亲密关系,更追求距离感
·情感反应迟钝
·自我表现力差,表情与情绪不相符
·逃避型的人容易犯拖延症
案例21:害怕与人冲突,对什么都漠不关心的逃避典型种田山头火
·川端康成:“爱就是遗忘”
·无法对伴侣的痛苦感同身受
·把被求助当成麻烦事并因此感到愤怒
3.焦虑型依恋:总在讨好别人
·害怕被拒绝和被抛弃
精彩页
1.拥有稳定依恋的人善于求助,也总是会得偿所愿
儿童的依恋障碍是依恋研究的开端,如今的焦点则逐渐转向依恋问题对成人的影响。实际上,拥有稳定依恋形式的人,不但容易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也更可能拥有幸福的家庭生活和成功的社会生活。
不同的依恋形式会导致不同的行为模式。有人遇到困难会马上找人商量或求助;相反地,有人再怎么困扰也无法向人倾诉,更别说开口求助。有人轻易就能依赖别人,和他人迅速建立亲昵关系;也有人不管认识多久,都会和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
依恋形式不只包括与他人建立关系、从对方身上得到慰藉或支持等行动层面,也包括当自己寻求协助与慰藉时,对于对方的反应抱有何种期待、对于对方的依赖程度等心理层面。
有些人即使对父母或配偶也不敢轻言依赖,他们认为就算对亲友寻求协助也只会受到伤害;有人则相信亲友会担心自己,并无条件伸出援手。这两种人采取的行动自然不会相同。以上两种人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与亲友之间的关系中,也牵涉其所有的人际关系。
拥有稳定依恋形式的人,因为相信对方一定会帮助自己,所以遇到困难时就会立刻向人寻求支持与慰藉,并获得帮助:相比之下,拥有不稳定依恋形式的人却会担心遭到拒绝,迟迟不敢开口求助。有人打从一开始就不会寻求帮助,也有人即使开口求助,却因为顾忌太多,拙于表达而惹怒对方或始终无法触及重点,结果还是无法获得有效的帮助。
每个人的依恋形式,皆以“与母亲的关系”为出发点,并在经年累月的人际互动中培养成型。
“依恋障碍”不仅发生于儿童身上,也可能潜伏于成人内心。为了理解这个问题,首先必须了解依恋是什么,如何形成依恋,以及依恋问题在儿童时期的表现形式。本章欲说明的,便是关于依恋及依恋障碍的基本知识。
2.经常被拥抱的孩子长大后会更坚强
人一出生就会想要拥抱母亲,依偎在母亲的怀里。换句话说,人在安心成长的过程中,拥抱和肌肤接触是必要的举动。过去,人们还不知道这些举动的重要性时,许多孤儿因为缺乏肢体接触而造成食欲低下,甚至衰弱而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的拥抱和哺乳几乎同样重要。就算给予再多营养,只要缺乏拥抱,孩子就无法顺利成长。
拥抱或者身体接触,是孩子获得安全感的基础,也是培养依恋的原点。拥抱,不仅会让孩子对母亲产生依恋,也会令母亲对孩子的依恋加强。无论原因为何,不经常拥抱孩子的母亲,对孩子的依恋容易不稳定,抛弃孩子的可能性也较高。
孩子一哭就去抱孩子的母亲,对孩子的依恋较稳定;放任孩子哭泣的母亲则易与孩子形成比较不稳定的依恋关系。
拥抱这个说起来非常原始的行为,在孩子健全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对儿童而言,拥抱不只影响心理,也影响他们的生理发展。这个行为能促进儿童分泌生长激素及神经生长因子,提高儿童免疫力等。此外,还可刺激分泌能够稳定精神的神经激素及神经传导物质。
拥抱不仅是肢体接触,也是象征“支撑、守护”的行为。经常被拥抱的孩子乍看之下爱撒娇又柔弱,实际上却有着坚强的养育基础。而这种影响甚至会持续到孩子长大成人。
P4-6
导语
冈田尊司著的《依恋障碍(别让孩子伤在敏感期)》以夏目漱石、太宰治、克林顿、奥巴马、乔布斯等名人为例,探索典型的依恋形式与深层次的心理诱因,分析亲子关系带给孩子的影响,以及长大成人后如何化为一生的人格特质。读完本书,你会清晰把握孩子成长敏感期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会更会深刻地了解自己和家人、朋友、同事的依恋形式与行为特质。
书中附有“成人依恋访谈表”与“依恋形式诊断测验”,读者可进行自评自测,一一参考印证。解析自己(或子女、父母和朋友等)的依恋形式,第一时间把心理学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
序言
幸福人生、健全人格,我们需要的是稳定的依

当人类想追求幸福的人生时,最重要的就是稳
定的依恋。所谓依恋,指的是人与人缔结紧密关系
的能力。人格的基础也借此定型。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依恋形式,不只是人际
关系和感情生活,连工作方式及人生态度都深受不
同的依恋形式影响。
拥有稳定依恋形式的人,无论在人际关系还是
工作上,都会表现出强韧的适应力;他们不但与人
相处起来顺利,还能与他人建立起深厚的信任,长
年下来,更可获得丰美的果实。这样的人,面对任
何人都能坚定表达自己的主张,同时避免不必要的
冲突和孤立;遇到困难时,他们懂得如何求助,也
知道如何巧妙地保护自己;他们很少因压力而忧郁
,容易被人接受,也乐意接受别人,因此易于掌握
成功的机会,并毫不费力地把握机会发挥自己的才
能。
后天形成的依恋,影响力甚至会超过遗传基因
过去,依恋的问题多半被视为儿童问题,尤其
容易出现在那些成长于特殊或悲惨家庭环境中的儿
童身上。不过,近年来除了用于探讨一般的儿童问
题外,依恋也开始被当作成人问题来思考。不只如
此,依恋问题已确定和如今造成社会问题的各种困
难及障碍有关。
举例来说,依恋问题不只是引发忧郁症、焦虑
症、酒精使用障碍(酒精成瘾)、药物使用障碍(
药物依赖)、赌博成瘾、边缘性人格障碍及暴食症
等的危险因子,也被视为导致离婚与家庭破碎、虐
待与忽略、逃避结婚生子、拒绝融入社会、不良行
为与犯罪行为等问题的重要因子,进而开始受到重
视。
此外,近来经常被提起的“发展障碍”一词,
已知除了会发生在儿童身上外,也有不少发生在成
人身上的案例。依恋障碍与这种发展问题的成因有
相当大的关联,实际上,也有很多依恋障碍被诊断
为发展障碍的例子。
我长年接触人格障碍与发展障碍患者的治疗工
作,经常感觉问题的根源在于这些年轻患者的养育
环境。愈难处理的案例,愈是与依恋问题有着千丝
万缕的关系,而这一点也使症状趋于复杂,更难治
疗。
如果把依恋看成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及人格形成
的基础,其实就一点也不难想象了吧。不管在哪种
依恋形式下成长,都会造成长达一生的影响,依恋
的影响力似乎更胜于与生俱来的基因。就这层意义
来说,依恋形式堪称“第二基因”。
对于人格障碍及发展障碍已有一定程度了解的
人,再加上依恋形式的观点,想必更能深刻理解与
人格及发展障碍相关的问题,也更能看清楚,曾经
面临的困难究竟从何而来。
不过,依恋问题并非少数特定族群的问题。几
乎所有人或多或少都有依恋方面的问题。
为什么总是在意别人的想法?为什么总是没有
勇气表现自己?为什么无法从内心享受人与人的交
流?为什么即使压抑自己也要配合别人?为什么总
是冷眼旁观,对什么事都无法认真?为什么对遭到
拒绝和受伤害特别敏感?为什么明明知道没有好处
还是要逞强?
从依恋障碍入手,许多人生难题会迎刃而解
依恋的稳定性与依恋的形式,不只影响了人际
关系以及人们的亲密关系,更与每个人的生存之道
、人生兴趣、恋爱及育儿方式、抗压性也脱不了干
系,甚至和一生的健康状态有关。依恋在潜意识中
支配着人们的心理与行动。我们常常困惑不解:明
明可以选择其他生活方式,为什么偏偏要这样生活
呢?只要理解一个人的依恋形式,想来这个问题就
能水落石出了。
该怎么做才能让人生更顺利?该怎么做才能让
生活更丰饶?该怎么做才能正向解决现在面临的问
题?该怎么做才能更接近幸福?
重新认识自己并有了自觉之后,我们就不难察
觉,从根本上影响这些问题的正是依恋状态。解决
之道则是看自己能否克服过往不当依恋所造成的伤
害,以及今后是否能拥有稳定的依恋关系,能修复
多少不稳定的部分。
本书想告诉大家:我们为了达成这个目的需要
什么,能做什么,有哪些提示可以参考。
此外,对于正在医疗、福利及教育领域协助处
理各种问题个案的专家,他们在帮助人格障碍及发
展障碍的患者时,我希望本书能为他们在容易忽略
的地方提供一些可借鉴的观点。
为了改善并妥善处理人格障碍及复杂化的发展
障碍,必须从依恋的观点入手。即使在已认定为忧
郁症、焦虑症或依赖症等过往疾患概念的状态下,
愈是难以用一般治疗法改善的案例,愈是和依恋问
题息息相关。就某种意义而言,若你至今所做的努
力都无法顺利发挥治疗功能,或许正因忽略了依恋
因素的缘故。
事实上,继续往下阅读本书你就会发现,许多
无法以过往疾患概念解释,难以理解且治疗困难的
状况,只要从依恋障碍的方向寻找原因,往往可以
得到解答。从依恋的观点出发,可以更立体、更有
深度地掌握问题所在,从中获得帮助病患真正痊愈
的重要提示。
内容推荐
冈田尊司著的《依恋障碍(别让孩子伤在敏感期)》是一本从儿童依恋问题入手,深度剖析人们为何缺乏安全感、人际关系出现问题,并给出指导性建议的心理自助读本。
依恋的形式有“安全型”和“不安全型”两种,不安全型的依恋表现又可分为焦虑型、逃避型、恐惧-逃避型三种。亲子关系会影响儿童依恋的形成,从而影响儿童的一生。拥有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成年后常常面临焦虑、与人疏离、安全感缺失、控制欲强等心理问题;而拥有安全稳定的依恋形式的人,无论在人际关系还是工作上,都会表现出强大的适应性和抗挫性、与人关系和谐等。
作者以夏目漱石、太宰治、克林顿、奥巴马、乔布斯等名人为例,探索典型的依恋形式与深层次的心理诱因,分析亲子关系带给孩子的影响,以及长大成人后如何化为一生的人格特质。读完本书,我们会认识到,依恋形式会给孩子造成长达一生的影响,为了孩子成人后能经营好自己的生活,拥有良好的亲密关系、亲子关系、职场关系、朋友关系,父母应及早重视孩子的依恋问题。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2: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