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1945年2月19日至3月26日,美军为了大大提高从马里亚纳机场起飞的B-29“超级空中堡垒”重轰炸机对日本本土战略轰炸的效率,减少其居高不下的损失,发动了硫黄岛战役,旨在攻占这个位于马里亚纳与日本本土中间的战略要地,使用该岛的机场起飞P-51战斗机,为从马里亚纳起飞的B-29轰炸日本护航,接收受损的B-29紧急降落中转。 美军出动三个主攻的陆战师加上其它辅助部队约11万余人,经过一个多月的极其残酷的血战,在付出超过伤亡28000人的惨重代价之后,全歼守岛日军约21000人。这是在太平洋战争岛屿攻防战中,进攻的美军伤亡率超过日本守军的仅有战例。本书基于美日双方丰富的相关史料,生动具体地讲述了曲折而惨烈的硫黄岛攻防战的全过程。 目录 第一章 战役背景 小笠原群岛和硫黄列岛概况 日军在小笠原群岛的早期防御部署 第二章 日军在硫黄岛的早期准备和防空战斗 增兵小笠原群岛和新设第31军 小笠原集团的早期作战计划和备战工作 新设109师团和栗林师团长的到来 塞班岛陷落前后的硫黄岛防空战斗 日军处境的持续恶化和防御指导方针的调整 增加硫黄岛兵力的艰苦努力 第三章 日军的后期准备和防空战斗 日本陆海军的分歧和妥协 1944年9月,小笠原地区的日军防空战斗 第四章 美军谋攻 美军的“分遣队”计划 美军地面部队的备战计划 美军的情报工作 美军的后勤保障和行政管理 第五章 序战 训练与出动 美军航空兵的空袭准备 陆战队与海军军官的争论 战前日军面临的形势 美国海军在2月16日的舰炮火力准备 2月17日的激烈炮战 2月18日美军的火力准备 判断错误的日本海军 第六章 海滩之战 美军登陆前最后的火力准备 突击登陆 冲向折钵山 日军喷进炮的战斗 分割折钵山 后续部队的登陆和狭窄的滩头阵地 登陆日之夜 第七章 激战折钵山 迈向折钵山麓 逼近折钵山 日本海军第二御桶特攻队的行动和美军包围折体山 折钵山易主 第八章 美军北进之初 占领千鸟机场 美军向0-1线位置前进 大雨之日 进入日军主防线 第九章 陆战3师的中路推进 占领元山机场 元山台地之战 向大海进军 第十章 陆战5师在左翼的战斗 沿西海岸北进 激战大阪山 西岭和天山地区的争夺 一路奋进 第十一章 陆战4师在右翼的战斗 走进“绞肉机” 无奈的消耗战 美军重整之后重拾攻势 日军玉名山部队的反击 第十二章 美军的机场建设和后方行动 重建机场 后勤、后方设施和新闻采访 第十三章 最后的战斗 陆战3师攻克万部落阵地 陆战4师的扫荡战 陆战5师向北之鼻推进 栗林撤离兵团司令部 峡谷的争夺 日军最后的总反攻 战役结束 日军的散兵游勇 失踪的日军特务机关人员 第十四章 战役的总结与思考 火力支援问题 后勤和医疗问题 战术、精神因素和战略选择 附录 硫黄岛战役大事记 主要参考文献 导语 《征战地狱(攻克硫黄岛)/经典战史回眸二战系列》由武汉大学出版社独家引进台湾版本,其中大量珍贵图片和资料首次在大陆公开出版。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再现了昔日沙场鏖战的惨烈,以及人类为自由、和平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军事史知识和历史教训。 精彩页 第一章战役背景 小笠原群岛和硫黄列岛概况 1943年11月,美军在太平洋战区转人反攻,到1944年底,已在太平洋将战线向西推进3000海里。1944年夏,美军攻占日军在太平洋的交通枢纽马里亚纳群岛。此战胜利之后,美军战略航空兵已经取得空袭日本本土的基地。日军大本营痛苦地发现实际上败局已定。1944年9月,美军第3两栖军出兵攻打帕劳群岛和乌利希环礁,确保行将发动的菲律宾战役的右翼战线安全。1944年10月中旬,美军在菲律宾群岛中部的莱特岛登陆。不久以后美日两军主力舰队在莱特湾大战一场,日本联合舰队的有生力量几乎丧失殆尽,再也无法对美军在菲律宾的军事行动构成实质性威胁。1945年初,美军基本已经占领莱特岛,进而在吕宋岛的林加延湾成功登陆,建立了稳固的桥头堡阵地。菲律宾战事的胜利已经只是时间问题了。 美军在太平洋战区的下一步行动,是从马里亚纳群岛经小笠原群岛和火山列岛向琉球群岛推进,打开进攻日本本土的南大门。 离开日本群岛东京湾南侧人口,直到距离马里亚纳群岛300海里的位置,有一道绵延750海里的岛链。这条岛链被称为南部群岛,也可分为三个岛群,自北向南是伊豆群岛、小笠原群岛和硫黄列岛(又称“火山列岛”)。 小笠原群岛位于东京以南约1000公里的东经142度线上,包括散布于北纬26度至27度之间的北太平洋上的30余座岛屿,属于富士火山带。从北至南可大致区分为聋岛列岛(北之岛、锂岛、媒岛、嫁岛等),父岛列岛(弟岛、兄岛、父岛等),母岛列岛(母岛、向岛、姊岛、妹岛、侄岛等)三个列岛和西之岛。这些列岛地形复杂,多小山、丘陵,山谷险峻,平地较少,地基大都为岩石,上面覆盖黑土,适合农耕的地方不少。山脉大体是南北走向,山顶多为露出岩石的不毛之地。山麓生长多种热带植物,枝繁叶茂,海岸多为绝壁,船只可以靠岸的地方不多。此外,岬角、岩岛等位置由于激浪冲刷形成了不少洞穴,附近有很多孤立岩石和暗礁。父岛的二见港是该地区唯一的避风港。小笠原群岛地处亚热带,全年都比较温暖。 小笠原群岛原先都是一片无人海岛,1593年被小笠原贞赖发现,便以其苗字命名。小笠原贞赖是信州松本城主小笠原长时的曾孙。长时在1553年被武田晴信攻灭,长子长隆逃脱后成为织田信长的家臣,在越中高山战死。其子长元的长子便是贞赖。长元、贞赖父子均仕于信长,在信长死后投奔秀吉,之后又侍奉德川家康。小笠原贞赖在秀吉出兵朝鲜的“文禄之役”期间,奉家康之命,前往肥前的名护屋负责出征朝鲜的军队的检察事务。在此时期,家康颁给贞赖一纸文书,表示贞赖自小田原出兵以来曾数次立下战功,但即使返回任地,所领棒禄恐怕也不够供养家臣,因此允许其占有岛屿开发为领地。贞赖出海南下,在伊豆的八丈岛南方发现三座岛屿。贞赖发现这些岛屿虽是无人岛,但岛上草木繁茂,拥有适合开拓的土地,于是给它们起了名字,制作草图,连同物产一起献给家康。家康鉴于贞赖的功劳,同意将这些岛屿命名为“小笠原群岛”。 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