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回顾丛书
分类
作者 刘宜庆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刘宜庆,笔名柳已青,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岛市文联首批签约作家。现供职半岛都市报,柳已青工作室主任。关注晚清民国知识分子群体,致力民国人物研究。已出版《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红尘往事:民国时期文人婚恋传奇》《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大师之大:西南联大与士人精神》等著作。
后记
2008年,注定是不平淡、不平凡的一年,中国发生了
好多大事。1月、2月,南方的冰雪灾害;3月,拉萨发生打
砸抢事件;5月,汶川大地震;8月,北京举办第二十九届
夏季奥运会……在这样一个年份,我是一名新闻工作者,
白天格外关注现实和国情;晚上却沉潜到历史风云中,关
注70年前的西南联合大学。在我看来,今天不过是历史的
延续,现实中的诸多问题都有其历史的根源。
为何要写这样一本书?这是一本向西南联大学者群体
致敬的书,基于当下大学精神的庸俗、文人风骨的萎缩、
人文传统的断裂,我勾勒出了西南联大教授的精神剪影。
每一本书自有它的机缘。写作的历程要追溯至2003年
。那年秋天,我去了一次昆明,那时我非常迷恋沈从文和
汪曾祺的著作,每一本能找来的作品,皆读之而后快。在
昆明逗留的时间非常短暂,但这段游历,对我影响很长。
在昆明时,我的包里装着几本汪曾祺的书,可以这样说,
是写昆明饮食的篇章将我引向西南联大。那时我读书的口
味偏重文学,但已经开始往历史领域延伸。非常遗憾的是
,在昆明我错过了去西南联大旧址朝拜的机会。正是这个
遗憾让我开始阅读西南联大的专著,关注每一位在此教学
和求学的先生。几年的时间,积累了大量的资料,陆续写
了一些文章,有的收录在本书中。从2006年开始,我将收
集而来的资料,分类整理,建了一个文件夹。仿佛一颗播
下的种子,感受到破土而出的萌芽。
今年年初,北航社的王娜编辑看了我在天涯的博客,
给我留言,约请我写一本关于民国文人的书。我自然向她
提到西南联大教授群,几经磋商,于是有了这本书。
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我选取的史料,注重联大师生
的日记、自传、回忆录、诗词。同时查阅联大师生的著述
,参照他们的传记和年谱,参考研究西南联大的专著,吸
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史料的收集和取舍上,更是下了一
番功夫。关于西南联大的资料和著述,不少互相矛盾,即
使联大教授、学子本人的回忆录也有记忆不可靠的地方,
这就需要鉴别、判断。我在选取史料时,收集到两三种史
料互相对照、印证后,才敢放心使用。
梅贻琦校长的公子梅祖彦有一篇纪念文章《西南联大
与梅贻琦校长》,他写道:“1941年春夏父亲和郑天挺、
杨振声两先生到重庆办事,后去四川叙永分校看望师生,
又到李庄北大文科研究所了解情况,最后到成都访问了武
汉大学和四川大学。”查《梅贻琦日记》,梅贻琦是和郑
天挺、罗常培到重庆办事,此时,杨振声在叙永,任分校
主任。梅、郑、罗到叙永看望师生,6月13日,日记中记录
:“八点余早点后与郑、罗往今甫处,见其病势大似疟疾
。”
许渊冲先生的《追忆逝水年华》一书中,有一篇“那
一代人的爱情”的文章提到,西南联大有四大单身教授:
吴宓、金岳霖、陈岱孙和李继侗。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发
现李继侗并非单身教授,他有一个儿子,读了两年专修班
之后考入西南联大。西南联大的确多光棍,无妻子儿女一
身轻,物理学教授叶企孙终身未娶,美籍教授温德也是终
身未娶。杨振声曾写一篇游戏文章《释鳏》,在教授间传
阅。西南联大有四大单身教授,这个正确的提法应该是吴
宓、金岳霖、陈岱孙和叶企孙。
陈寅恪先生的诗,我在本书中引用了几首。各种著述
中,诗句多不一致。有版本的原因,也有传播中的错字。
对陈寅恪诗的解释和理解,更是众说纷纭。经过比较,本
书中陈寅恪的诗依据的是胡文辉的《陈寅恪诗笺释》(上
下册)所录版本,并参考他的笺释。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我写的这本小书,自认为不是严
格的学术著作,为了不影响阅读的节奏,对所引用资料没
有全部一一注明。书中写到的每一个人物,都已有大量的
相关著述,要想超越已有的研究成果很难,发前人所未发
,更难。我写的每一篇文章,尽量做到角度新颖,复原被
遮蔽的生活细节,集中呈现历史宏大叙事下被忽略的人情
人性之美,希望能给读者以趣味和启迪,希望我们能得西
南联大之风流余韵。除了行文中说明资料来源,将主要参
考书目附录书后。在此对前辈和师友致谢。由于著者学力
浅薄,再加上受到第一手史料的限制,书中硬伤和错误难
免,恳请方家批评指正。如果这本小书有再版的机会,定
当修订。
用五年的时间读书、收集资料,再到这两年紧锣密鼓
地写作,完全凭着读书兴趣。诚可谓“不为无益之事,何
以遣有涯之生”!五年的时间,从春夏到秋冬,狭小的书
房里亮起一盏灯,伴随我到深夜。世界很大,我对这个世
界要求的很小,我所求的只是一摞摞爱读的书而已。’一
灯如豆,万籁俱寂,窗外的星河灿烂,凝神谛听历史深处
发出的声音。每当蹑手蹑脚从书房到卧室,听到妻子和女
儿的呼吸,内心有一种莫可名状的充实与感怀。每次闭上
眼睛,躺在床上,盘算着明天写哪些章节,随后,西南联
大教授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
我非常享受这种工作之余的读书、写作。每当发现新
的史料,就用小纸片注明,夹在书中。一摞读过的书,放
在书桌
目录
“回顾丛书”序
前言 联大风流何处寻?
§ 遥遥长路到联合大学
湘黔滇旅行团
黄钰生南渡西迁
地质学家袁复礼的足迹
闻一多参加步行团
曾昭抡不绕小道
李继侗联欢会上跳舞助兴
冯友兰意外出事故
§ 联大师生跑警报
何谓“跑警报”
跑警报中的意外死亡
金岳霖跑警报
梅贻琦跑警报
刘文典大呼“保存国粹”
冯友兰躲进城墙洞
陈达教授坐坟头讲课
跑警报的幽默和浪漫
不跑警报
终结跑警报的日子
§ 联大师生的饮食
联大学者的饭局
梅贻琦的酒量
抗战胜利后的饭局和时局
学者的饯行宴
朱自清的饮食与胃病
冯友兰的家宴
燕卜荪请客论诗
冯文潜典卖衣物请客
潘光旦吃鼠肉真相
潘光旦太太请客
教授种菜
谁动了教授的米面
游国恩:米让挑夫挑走了
吴大猷夫妇相濡以沫
姜立夫、叶楷碾米
朱德熙初品干巴菌
汪曾祺与云南的菌子
费孝通品烤茶
联大学子的“八宝饭”
§ 联大学者的住所
联大师生离不开汽油箱
吴宓钱穆合租“天南精舍”
“何妨一下楼主人
金岳霖陈岱孙合住戏楼包厢
冰心呈贡山上的“默庐”
陈省身疏散到梨烟村
古庙安家
朱自清的住所
梁思成林徽因建房子
陈梦家赵萝蕤的“棤庐”
王力的“龙虫并雕斋”
费孝通为孩子出生找房子
华罗庚:我们的钱都已经花光了
§ 联大师生的文化和娱乐
教授的“荤段子”
师生都爱泡茶馆
沈从文、施蛰存淘古董
冯友兰喜欢收藏旧兵器
联大教授爱昆曲
联大学生的昆曲之好
苦中作乐打桥牌
看电影
§ 联大学者近体诗中的流年碎影
南渡诗抄
南渡自应思往事
联大学者过中秋 诗词唱和述性情
朱自清《近怀示圣陶》
梅贻琦、顾毓琇唱和
伤心史与心酸诗
萧涤非送子《早断》
潘光旦:只将身世寄鸥游
游国恩挽朱自清诗
§ 西南联大的演讲
联大的时事演讲
梅贻琦主持的演讲
刘文典演讲《红楼梦》
邵循正摸黑讲《元遗山与耶律楚材》
林语堂的演讲
闻一多的“非常道”
金岳霖演讲“说不得”
向达演讲《敦煌学导论》
冯友兰《论风流》
冯友兰演讲中国哲学
黎东方讲“三国”
老舍讲抗战文艺
傅斯年讲汪精卫为何叛国投降
罗常培叙永分校讲读书八式
§ 战时联大学者与藏书的命运
清华大学图书南迁
陈寅恪的藏书被偷了
陈岱孙舍弃藏书南渡
潘光旦部分藏书归去来
张荫麟忍痛抛藏书
吴晓铃昆明读曲记
联大学者忍痛卖书
胡适的藏书得到妥善保护
钱穆藏书全部散失
战火劫余诗与书——冯至昆明买书记
§ 西南联大的婚恋
梅贻琦主持的婚礼
潘光旦的证婚妙语与贺婚诗
黄钰生和他的两位妻子
周先庚与郑芳:铭记战时家庭生活
林文铮与蔡威廉
许宝騄:一生治学终身未娶
任继愈和冯钟芸
张世英与彭兰:哲学与文学的联姻
林文奎与张敬:剑与花喜结良缘
高贵的灵魂与美丽的眼睛——巴金和萧珊的爱情
袁永熙与陈琏:跨过门槛
陶光:一缕昆曲陷渺茫
奇葩的求爱
孙毓棠与凤子:秋灯摇曳中的昆明往事
§ 附录
附录一:西南联大简史
附录二:西南联大纪念碑
附录三:西南联大校歌
§ 主要参考资料
§ 后记
初版后记
“西南联大三部曲”后记
精彩页
湘黔滇旅行团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转眼又离别。
1937年11月11日,上海沦陷。12月13日,南京沦陷,武汉震动,长沙成为后防重镇,小东门车站被炸,学校不能安稳上课,长沙临时大学被迫再度迁徙。1938年2月,长沙临时大学在各地成立招待处。广州招待处负责人是郑华炽,香港招待处负责人是叶公超、陈福田,海防办事处负责人是徐锡良,河口办事处负责人是雷树滋。
长沙临时大学西迁时,女生以及体检不合格者、不愿步行者,由长沙经粤汉线南下至广州,转香港、海防,通过滇越铁路来到昆明。赴滇女生队伍由樊际昌、梅美德、钟书箴率领,同时三人负责护送教职员眷属。另有冯友兰、陈岱孙、朱自清、钱穆、郑昕等10位教师,经桂林、柳州、南宁,过镇南关(今友谊关)进入越南,到河内转乘滇越铁路赴昆明。其余师生组织成湘黔滇旅行团,徒步去昆明。
湘黔滇旅行团1938年2月20日出发,4月28日到达昆明,历时68天。旅行团的学生有280多人,全程约3500里,师生均步行抵达昆明,此行成为西南联大的一大壮举,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迹。
这次徒步旅行的宗旨是“借以多习民情,考查风土,采集标本,锻炼体魄,务使迁移之举本身即是教育”。然而,揆诸实际,这次长途跋涉其实是战时迫不得已的应急举措——缺少资金。学校发给旅行团学生的旅费是每人20元,发给教职员的旅费是每人65元。叶公超提议将教职员的经费捐给学生,数十位教职员响应,将自己的旅费捐助给体弱贫苦和成绩优良的学生。
旅行团采取军事化管理,湖南省军事最高指挥者——张治中,特派黄师岳中将担任团长,统览全局。设立指导委员会,黄钰生担任主席,负责日常具体工作的领导与管理。同时设立辅导团,由同行教师闻一多、许骏斋、李嘉言、李继侗、袁复礼、王钟山、曾昭抡、毛应斗、郭海峰、黄钰生、吴征镒共11人组成。
当时还有部分教师也想参与本次行动,但因其他任务而无缘旅行团。比如孟昭英,旅行团出发前,他被学校安排去香港购买清华大学无线电研究所需要的器材。虽然没有实现随行的心愿,但他对后来西南联大的科研工作起了重要作用。孟昭英于1936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曾制造出世界上最小的真空管。应顾毓琇邀请,执教于清华大学。1939年下半年西南联大开设无线电课程,课程的无线电部分是任之恭讲授,电子管部分则是由孟昭英讲授。
湘黔滇旅行团分为教职工队和学生队两组,教职工和徐行敏等医官隶属团本部,学生队分为两个大队,每大队下分设三个中队,每中队下又分设若干小队(相当于班)。军训教官毛鸿少将担任参谋长,另两位教官邹镇华、卓超分任大队长,中队长和小队长则由学生担任。每一大队有一个伙食班,由一名学校配备的炊事员和五六名学生组成。另有两辆卡车运送行李,需要学生自己携带的物品除了被褥以及换洗衣服,其他物品均于出发前交学校代运,抵达昆明后再领回。旅行团学生一律穿土黄色军服,裹绑腿,背干粮袋、水壶、黑棉大衣,还有一把雨伞。这些行军装备都是湖南省政府赠送的。P2-5
导语
十年修订,经典再版!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四周年隆重推出,为建国七十周年献礼!
作者重访各地学者、联大校友、大师后人,向北大教授张友仁先生、西南联大荣誉校友易社强先生、闻一多之子闻立雕、冯友兰之女宗璞、冯至之女冯姚平等历史亲历者求证,花费十年精力,增补16万字全新内容、百余张独家照片!
“西南联大三部曲”,百万字篇幅,全景式还原中国教育的黄金时代!补充讲述《南渡北归》未提事件,比《无问西东》更加真实!
最有人情味的联大著作——没有单一角度的片面,没有时间线讲述的枯燥——讲人重于讲史,从生活、学术、救国三个明晰的角度,全面而有侧重,展现联大人在艰苦岁月里的真实风貌!
本册讲述各领域在联大时期的工作和研究,一睹教授们在课堂上和讲台下的学术风采,体验当年联大学子们才能感受的大师魅力。
序言
1938年4月,昆明,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更名为国立西
南联合大学。同年6月8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关防(铜质
)到校,7月1日正式启用。这所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南开大学组成的联合大学,浴战火而生,尽管日寇的飞机
屡次轰炸,它仍巍然屹立,在昆明一待就是9年。
如今,西南联大虽然消逝了,但它创造的辉煌,却永
远铭刻在历史的纪念碑上。正如拍摄纪录片《西南联大启
示录》的张曼菱所说,在物质形态上联大正在消逝,但是
联大体现的中国大学精神,却不会因为物质的损毁而消逝
,它将时刻昭示世人。
经济学泰斗、曾在西南联合大学经济系任系主任和教
授的陈岱孙先生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的前言中这
样写道:“西南联大在其存在的九年中,不只是在形式上
弦歌不辍,而且是在极端艰苦条件下,为国家培养出一代
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众多建国需要的优秀人才。西南联大,
这所其实体虽然今日已不复存在的大学,其名字之所以能
载入史册,其事迹之所以值得人们纪念者,实缘于此。”
西南联大的学术水平是世界一流的,这里大师云集,
拥有多位“中国学术第一人”——陈寅恪,中国懂得世界
文字最多的人;吴泽霖,20世纪40年代提出“中国人口已
经相对过剩”的第一人;金岳霖,把“形式逻辑”引进中
国的第一人;吴宓,中国开创比较文学第一人;钱端升,
中国政治学的奠基人;叶笃正,中国气象学、大气科学的
奠基人;冯景兰,中国矿床学的奠基人;华罗庚,美国科
学院120年来的第一位中国籍院士;杨石先,中国研制农药
的第一人;汤用彤,世界上能开三大哲学传统(中、印、
欧)课程的第一人……
“联大的屋顶是矮的”,但从这低矮茅舍里走出的
2522位联大毕业生,都是国家的栋梁。他们当中包括:诺
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获得国家最高科学
技术奖的黄昆、刘东生、叶笃正;为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
王希季、邓稼先、朱光亚等。联大存续的9年,先后有1129
名学生参加抗战,为国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联
大学生中被评为两院院士的共86人。这正如西南联大外语
系1942级的杜运燮(九叶派诗人之一)诗《西南联大赞》
中所写:
敌人只能霸占红楼,作行刑室,
可无法阻止在大观楼旁培养
埋葬军国主义的斗士和建国栋梁。
校园边的成排由加利树,善于熏陶,
用挺直向上的脊梁为师生们鼓劲。
缺乏必要书籍,讲课,凭记忆默写诗文,
总不忘吃的是草,挤出高营养的牛奶。
著名学者,培养出更著名的学者,
著名作家,培养出多风格的作家。
只有九年存在,育才率却世所罕有。
在抗战大后方昆明,生活是十分艰难的,但处在“饭
甑凝尘腹半虚”“既典征裘又典书”困境中的联大教师,
仍然守护着中国大学的尊严。他们一身正气,为人师表,
自敬其业,诲人不倦。当年联大外文系教授冯至先生说:
“绝.大多数教职员都是安贫守贱,辛辛苦苦地从事本位
工作。”其实他们不只“安贫”,更有“乐道”——这个
“道”是思想自由、学术自由,是勇于探索、敢于批判,
是“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这个“道”使联大
的教师们既有中华情结,又抱世界胸怀。正如吴宓先生一
再强调的,“Plain livingand high thinking”(意为
“生活朴素,情操高尚”。原旬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
华斯的名言),这正是西南联大的精神。
西南联大的成功,一方面是因为共赴国难、同仇敌忾
激发出的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精神,另一方面是因为它融合
了三校的特色。北京大学把“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作为
办学方针,清华大学有“通才教育”“教授治校”的治学
理念,南开大学把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研究社会实际作为
教育的目标。“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
彰”,组成西南联大的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特点不同
,共有良好的传统,这就是陈寅恪所说的“自由之精神”
和“独立之思想”。而联大留下的思想和精神资源,是一
笔宝贵的财富,需要后人用心去挖掘。
联大风流何处寻?缅怀已成绝响的联大风流和风骨,
铭记联大创造的奇迹和辉煌,自不待言。但仅有这些是不
够的。西南联合大学的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学术自由、
思想独立,这些宝贵的精神资源为何失传,是在怎样的历
史境遇下如《广陵散》般曲终人散?西南联合大学的教授
和学子,在那样艰难的条件下,他们靠什么精神力量支撑
着?在历史的动荡中,他们遭遇了什么样的诡谲命运?在
时代的分岔道路上,他们如何选择?他们的命运和归宿是
怎样的?他们的结局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历史的误会?显然
,这一系列问题,我无法给出全部答案。这些问题不只是
停留在西南联大时期,而是纠结于历史与现实之间,是事
关当下的拷问。我所能做的,只是将自己的思考和省察渗
透于此书。在这本书里试图打开通向西南联大的一条隐秘
通道,从他们的生活细节来观察他们的精神境界和内心世
界。我选择的少数联
内容推荐
本书是西南联大三部曲中的第一本,讲述最有生活气息的联大故事。本书关注联大师生的日常生活趣事和吃穿住行状况,集中呈现有温度有情怀的生活细节,由此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幽微精神:在炮火的逼迫下,北大、清华、南开等校师生是怎样艰苦跋涉来到昆明?在空袭频繁的年代,他们的教学环境如何?他们如何请客吃饭?他们怎样谈恋爱?他们如何娱乐?他们有着怎样的文化生活?在物质极其贫乏的情况下,他们的一饮一啄,他们的一言一行,他们的爱恨情仇,都演绎成了时代的文化史。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2: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