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徐霞客游记/线装中华国粹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明)徐霞客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本书依从徐霞客的足迹编排,收集了天台山、雁宕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十余篇,以及以地区为划分的《闽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地域性游记。
目录
前言
游天台山日记浙江台州府
游雁宕山日记浙江温州府
游黄山日记徽州府
游武彝山日记福建建宁府崇安县
游庐山日记江西九江府
游黄山日记后
游九鲤湖日记福建兴化府仙游县
游嵩山日记河南河南府登封县
游太华山日记陕西西安府华阴县
游太和山日记湖广襄阳府均州
游天台山日记后
游雁宕山日记后
游五台山日记山西太原府五台县
游恒山日记山西大同府浑源州
别江东诸友
游秦人三洞日记
湘江遇盗日记
游七星岩日记
游漓江日记
与静闻永诀日记
游白水河瀑布日记
游盘江桥日记
游太华山记
随笔二则
黄草坝札记
丽江从教日记
游茈碧湖日记
游大理日记
越高黎贡山日记
游石房洞山
游鸡足山日记后
溯江纪源
序言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
明代南直隶江阴(今属江苏)人,出生于一个有名的书香
门第兼富庶之家。据《梧塍徐氏宗谱》所载,梧塍里徐氏
一世祖为北宋末年开封府尹徐锢。在金兵南侵之际,徐锢
携带大批中原文献随宋王室南迁杭州,其子孙散居荆溪(
今江苏宜兴)、云间(今属上海)、琴川(今江苏常熟)
等地。四世祖徐守诚在南宋宁宗庆元年间以吴县县尉迁居
苏州。五世祖徐千十一于元初迁居偏僻的江阴梧塍里,子
孙俱誓丕仕元,潜伏数十年。九世祖徐麒(字本中)在明
初以白衣应诏,奉命出使西蜀,招抚羌人,功成身退,以
一品朝服荣归故里。徐麒在家乡一方面大规模垦荒开田,
一方面广收文集,使徐家成为“辟田若干顷,藏书数万卷
”的江南望族。徐麒之子徐志(字景南)恪守庭训,务农
重谷,读书好礼,敦行孝悌,虽“承累世丰硕之业,以赀
甲于江南”,而平素生活节俭,德量过人。正统六年
(1441)遇灾荒,徐志输粟赈灾。英宗景泰年问,北方外
患紧急,徐态又出鞍马助边,为世人所称道并被朝廷旌为
义民,赐给冠服,并旌其父之墓。徐卷长子徐颐(字惟正
),少习《周易》,壮年时期游京师,学书法于少卿黄养
正,故精六书,“以翰墨重缙绅间”,并以楷法人中书科
,后来被提拔为中书舍人。因病告归之后,亲自督促子孙
学业。徐颐之子徐元献(字尚贤),天资颖异,十岁能诗
赋,长大后习举业,于明宪宗成化十六竽(1480)参加乡
试,得到主考官罗明仲、李宾之的赏识,取为第三名,并
刻写传播其经文。第二年参加吏部考试,落第而归,不久
病逝,年仅二十九岁。徐颐痛子之亡,亦于次年病故。徐
元献之子徐经(字衡父)自幼酷爱诗书,乐学不倦,他为
了继承父祖之志金榜题名,将一切家计都交给母亲和妻子
,自己藏身于“万卷楼”苦读。徐经于弘治乙卯(1495)
中乡试举人,与吴门唐寅等人以才名相为引重。弘治已未
(1499)徐经与唐寅同船赴京会试,却因为一场莫须有的
科举舞弊案彻底断送了前程。事后徐经与唐寅被削除仕籍
,发回县衙作小吏使用。徐经归乡后闭门谢客读书。明孝
宗死后,徐经盼望朝廷赦令,北上京师探听消息,卧病京
邸,于正德二年(1507)客死异乡。
徐经三个儿子徐沾、徐洽、徐治,唯次子徐洽继承父
志攻举子业。徐洽字悦中,号云歧,为徐霞客曾祖。徐洽
颖敏有文,由博l_卜子弟补国子监生,可是七次参加会试
都榜上无名。最倒霉的一次是嘉靖辛卯(1531)会试,本
来已经被录取,却因为参加考试的监生人数太多,超过规
定的比例而落榜。后来捐资进入鸿胪序班,官至鸿胪主簿
。徐洽科场失意,遂奇厚望于长子衍芳(字原润),特筑
书屋令他诵读其中。徐衍芳博综典故,出入风雅,以古文
词为通人所赏识,然而他们的命运和其父一样,仍是累试
不中。徐衍芳有六子,第三子徐有勉就是徐霞客的父亲。
徐有勉“能修本中之事,以高隐好义称”,十八岁丧父,
兄弟以射覆法(近于占卜术的猜物游戏)分家产,徐有勉
一再得正室,却坚决辞让给伯兄而自处东僻之旷土陋室。
夫妇俩艰难创业,使家道中兴,为园自隐,耽于园亭水木
之乐。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
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时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
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万历二十九年(1601),徐霞
客十五岁时,应过一回童子试,但没有考取。父亲见儿子
无意功名,也不再勉强,就鼓励他博览群书,做一个有学
问的人。徐霞客读书非常认真,有过目不忘之能,其家藏
书丰富,但仍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他到处搜集没有见过的
书籍,只要看到好书,即使没带钱,也要脱掉身上的衣服
去换书。
万历三十三年(1605),徐霞客十九岁,父亲去世。
徐霞客生来有奇癖,很想外出探寻名山大川的奥秘,而且
想绘天下名山胜水为通志,但因为有年迈的母亲,不忍成
行。徐母心胸豁达,通情达理,积极鼓励徐霞客放心远游
。万历三十六年(1608),二十二岁的徐霞客终于正式出
游。临行前,他头戴母亲为他做的远游冠,肩挑简单的行
李,离开了家乡。从此,直到五十四岁逝世,绝大部分时
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徐霞客在跋涉一天之后,无
论多么疲劳,无论是露宿街头还是住在破庙,他都坚持把
自己考察的收获记录下来,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地理考察
记录。
徐霞客之游,以崇祯九年(1636)为界,可分为前后
两期。万历三十六年(1608)至崇祯八年(1635)为前期
,主要慕游名山;崇祯九年(1636)至崇祯十三年(1640
)为后期,完成了西南万里遐征。
徐霞客游历生活的第一阶段为万历四十一年(1613)
以前的准备阶段。重点放在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产,并
凭兴趣游览太湖、泰山等地,没有留下游记。第二阶段为
万历四十一年(1613)至崇祯六年(1633)的纪游前段,
历时二十年,游览了浙、闽地区和黄山,以及北方的嵩山
、五台山、华山、恒山诸名山。但游记仅写了一卷,约占
全书的十分之一。第三阶段为崇祯九年(1636)至崇祯十
二年(1639)的纪游后段,历时四年,游览了浙江、江苏
、湖南、广西、云南、贵州等江南大山巨川,写下了九卷
游记。徐霞客最后一次出游是在崇祯九年(1636),时年
已五十一岁。这次他主要游历了中国的西南地区,一直到
达中缅交界的腾越(今云南腾冲),到达腾越后,徐霞客
不幸身患重病,无法行走,只得终止游历回到江阴老家。
徐霞客游历考察的i十多年间,在完全没有他人资助的
情况下,先后四次进行了长距离的跋涉,足迹遍及相当于
当今的江苏、浙江、山东、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安
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
和北京、天津、上海等21个省、市、自治区,足迹遍及大
半个中国。更可贵的是,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
要是靠徒步跋涉,连骑马乘船都很少,还经常自己背着行
李赶路。他寻访的地方,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
罕至的边疆地区,几次遇到生命危险,出生人死,尝尽了
旅途的艰辛。
崇祯九年(1636),徐霞客远游至云南丽江后,因足
疾无法行走,仍坚持编写《游记》和灿志》,基本完成了
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崇祯十三年(1640),病况愈
甚,丽江土官木增用车船送徐霞客回到江阴。崇祯十四年
(1641)正月,五十四岁的徐霞客病逝于家中。
我国古代的游记,有的只是辑录图经志籍上的资料,
与事实有出入;有的只是选取部分景物,借景抒情;有的
是事过境迁之后的追忆,记其大略。徐霞客所记,一则为
亲身所历、亲眼所见,为当下记录,二则力求具体详尽。
除了风景名胜,徐霞客还提供了相关的历史背景、文物古
迹、传说故事、民俗风情等。因此,既真实可靠又引人人
胜,实在是不可多得的旅游指南。
有学者统计,徐霞客共考察记录地貌类型61种,水体
类型24种,动植物170多种,名山和有名山峰1259座,岩洞
、溶洞540多个。在他所记载的景点中,有50多处现在是县
级以上的风景名胜地,有50多处设有旅游和文物管理机构
。在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44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中,他到过
的有25个,其中恒山、五台山、华山、洛阳龙门、嵩山、
武当山、黄山、庐山、杭州西湖、富春江、雁荡山、武夷
山、衡山、桂林漓江、黄果树瀑布、大理等26处有考察记
录,北京、泰山、普陀山、太湖、苏州园林、九华山、罗
浮山、峨眉山、三峡等9处未留下游记。在《徐霞客游记》
中,与名山大川相比,更多的是人迹罕至、名不见经传的
景观。这些地方“远既莫闻,近复荒翳,桃花流水,不出
人问,云影苔痕,自成岁月”。有不少连地方志都未提就
研读过《徐霞客游记》,并将它作为编写《中国新图志》
的重要材料之一。现代美国、英国的一些学者也很重视徐
霞客及其游记。在所有外国学者中,对徐霞客及其游记研
究最深、评价最高的是英国著名学者、科技史权威李约瑟
博士。他认为,就徐霞客观察自然之精细和记载之翔实而
言,“不像是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20世
纪的野外勘察家所写的考察记录。他不但在分析各种地貌
上.具有惊人的能力,而且能够很有系统地使用各种专门
术语”(《中国科技史》)。李约瑟强调的有三点:第一
,徐霞客写于17世纪的游记几乎与20世纪的野外考察家所
写的考察记录具有同样的科学价值;第二,分析推理的逻
辑方法向来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思维方法上的弱项,徐霞客
却具有惊人的逻辑分析能力;第三,徐霞客没有也不可能
受到现代地理学的专门训练却已系统地使用了各种专业术
语。从这三个方面来说,徐霞客及其游记的确可以说是科
学史的一个奇迹。
《徐霞客游记》的版本和流传过程都很复杂,有抄本
和刊本两个系统,每个系统下面又有很多种。
抄本系统主要有季梦良抄本、史夏隆抄本、徐建极抄
本、李寄抄本、杨名时抄本、陈泓抄奎等。其中最初的抄
本是季梦良抄本。季梦良是徐霞客家的塾师,也是徐霞客
的好友,也是第一个全面整理徐霞客游记的人。据季梦良
《序》,徐霞客旅游途中天天写游记,但未加整理。从云
南病归之后,卧床不起,在病中将整理游记的事托付给季
梦良,不久即病逝。后来徐霞客另一个朋友王忠纫从季梦
良处拿走游记的所有手稿。王忠纫对手稿作了初步的整理
和编辑之后,要去福州赴任,临行前将手稿交给徐霞客长
子徐屺。徐屺又将手稿交给季梦良,希望他能完成徐霞客
的遗愿。季梦良发现王忠纫核校过的稿子仍有很多遗缺,
于是遍搜散稿,尽量补齐,并按游历之地分集,抄录了一
遍。这是《徐霞客游记》第一次成书,季梦良的序写于壬
午即崇祯十五年(1642)腊月十六,离徐霞客去世将近两
年。清顺治二年(1645)三月,清军屠江阴城,徐屺遇难
,游记原稿被烧毁,季梦良抄本亦散失。季梦良再次搜集
整理,但已缺《滇游日记》首册。
另一个重要抄本是李寄抄本。李寄是徐霞客第三子,
其母周氏为徐霞客妾,不容于正妻而带着身孕被逐,改嫁
李氏,故名“寄”,并因介两姓而历两朝,故字“介立”
。徐霞客的四个儿子中,李寄才学最高,也最具父祖遗风
,体貌性情均甚似霞客。李寄对父亲徐霞客深有感情,对
《徐霞客游记》的散失十分痛惜,曾设法四处搜集,于康
熙二十三年(1684)从宜兴史夏隆处得到曹骏甫的抄本,
但经涂抹删改,已非庐山面目。李介立从日影中照出曹本
原文,与原有的季本互校,订正讹误,并补入《游太华山
记》《游颜洞记》《盘江考》等季本没有的内容。此本被
认为是后来流传诸版本之祖,但乾隆年间陈泓整理版本时
已不见此本。
刊本系统主要有徐镇木刻本、叶廷甲刻本、丁文江本
、褚绍唐与吴应寿整理本、朱惠荣校注本等。徐镇木刻本
是徐霞客族孙徐镇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重新手录并刻
板付印的,这是《徐霞客游记》第一个木刻本,以后各本
均据此。徐镇在《例言》中说,此前《徐霞客游记》的善
本是杨名时本和陈泓本,此刻本以杨、陈本作指南,又汇
集各抄本,参考互订,务求恰当。嘉庆十一年(1806),
徐镇以自己刊行的《徐霞客游记》送给江阴人叶廷甲,叶
廷甲见“朽蠹颇多”,于是借杨名时手抄本和陈泓校本与
徐镇刊本悉心勘对,发现不少舛误,因此于嘉庆十三年
(1808)重新刊行,“讹者削改,朽者重镌”。
除以上几种刊印本外,尚有清活字排印本、咸丰年印
本、瘦影山房本、扫叶山房石印本、集成图书公司铅印本
、莫厘樵子标点本、国学基本丛书本、世界文库本等。本
书译注工作主要参照了中华书局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之《徐
霞客游记》(朱惠荣、李兴和注译),个别有异议之处,
编者断以己意。特此说明,向前贤致敬,望读者明察。
导语
本书是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
精彩页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徐霞客到浙江旅游,先游珞珈山(普陀山),以后循海南行,第一次游览天台山和雁荡山,本篇记叙的就是他第一次游天台山的情况。
天台山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徐霞客对此山十分向往,所以游览时的心情是欣喜而充满期待的。文中许多词句都表现了他极度激动的心情,如“几不欲卧”“意甚乐之”等。
全篇比较详细地记叙了前后九天游览天台山的过程,作者对于天台山的著名景观,或较详或较略地作了介绍和描述,是全景式的叙述描写。虽无特别浓墨重彩之处,但诸如“而雨后新霁,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石梁卧虹,飞瀑喷雪”等景物描写,简练优美,生动而传神,令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癸丑之三月晦③自宁海⑧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⑤。闻此地於菟⑥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
注释
①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县北,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有创建于隋代的国清寺,唐代著名诗僧寒山、拾得曾在此山隐居修行,还有相传为诗人李白曾在此山读书的太白堂,更早的还有关于刘晨、阮肇采药迷路遇仙女的美丽传说。自然景观方面,有华顶、赤城、琼台、桃源、寒岩以及最为著名的石梁飞瀑等名胜。
②台州府:治临海县,即今浙江临海,天台县在其辖内。
③癸丑:即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晦:农历每月最末一天。癸丑年三月三十相当于1613年5月19日。自2011年起,我国将每年的5月19日即《徐霞客游记》的开篇日定为“中国旅游日”。
④宁海:明代县名,隶属台州府,即今浙江宁海县。
⑤梁隍山:即梁皇山,位于今浙江宁海县城西的前童古镇北部边境。
⑥於菟:老虎的别称。此处应指华南虎。
译文
癸丑年三月二十从宁海县城西门出城。此刻天空阴云尽散,阳光明媚,人的心情和山间的风光,都有喜悦之态。走了三十里路,到达梁隍山。听说此地道路两旁有猛虎出没,一月问就伤害了数十人,只好停下来住宿。
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①。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自奉化②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③,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④映发,令人攀历忘苦。
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山顶随处种麦。从筋竹岭南行,则向国清⑤大路。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余然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余与莲舟上人⑥就石梁道。行五里,过筋竹岭⑦。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⑧盆中物也。
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轰风动,路绝旅人。庵在万山坳⑨中,路荒且长,适当其半,可饭可宿。
注释
①霁:雨过天晴。
②奉化:明代县名,隶属宁波府,即今浙江奉化。
③临陟:攀登。
P1-2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6: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