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千古风流(王安石与熙元变法共4册)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金泉
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陈金泉,1942年9月出生,江西临川人,豫章师范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0年代在《百花洲》《星火》等省级报刊发表中篇小说三部及若干短篇小说;90年代专注文学理论研究和文学评论工作,在《文学评论》《昆仑》《文艺理论与批评》等国家级刊物以及省内外十余家刊物发表长篇论文六十余篇近一百万字,另有二十五余万字的专著《真正的小说:张恨水小说审美世界探微》问世。多项作品相继获江西省社科奖二等奖、三等奖以及谷雨文学评论奖。
目录
第一卷 江山如画
第一章 王安石大殿入对百官皆惊 司马光府宅物议四座均诧
第二章 天子赵顼庆寿宫戎装舞剑 太皇太后大白天大谈掌故
第三章 兴国寺前细民围观大才子 蔡河湾里章惇目击怪诞事
第四章 安石御前纵论理财富国经 富弼大殿进言帝王防奸术
第五章 翰林院安石一语石破惊天 御膳上赵顼闻言龙颜大欢
第六章 丁口账下陆火旺命丧黄泉 察查冤情林县令交盘走人
第七章 京都禁军寻衅御街砸酒店 乡里侄子闹事韩府喊大冤
第八章 韩相公明言安石不可为相 李主簿直言州县官吏害民
第九章 区区赏银曾公亮一筹莫展 轻轻一言王安石成竹在胸
第十章 苏轼全力相劝挽留老座师 惠卿略施小计舌战吕中丞
第十一章 东门小殿廷议安石夸海口 两宫太后解囊廷臣丢尽脸
第十二章 小宫女桥洞奸情大白上吊 高太后宫中施威阉臣被吓
第十三章 上揭帖两宰执排拶王安石 进美策曾公亮力举王翰林
第十四章 猛将军知府衙里怕见美人 怪书生秦州年关雪中送炭
第十五章 王韶东门小殿呈献《平戎策》 韩维宫中通宵急拟大诏令
第十六章 惠卿木屋纵论百姓有五苦 安石金殿拜相兄弟蒙冤辱
第十七章 为睹皇亲风采酒店人挤人 因见逃犯逍遥林英牙咬牙
第十八章 八品官拦马头力卫新法度 吕公著出一言击中条例司
第十九章 朝集院惠卿声高气盛受捧 廊亭上苏轼口无遮拦被讥
第二十章 新进少年差遣新职条例司 才子苏轼投闲置散官告院
第二十一章 岐王被逼出宫天子发大火 王韶边关生事太尉求司马
第二十二章 搜十事吕诲决意扳倒安石 患重病唐介遗恨薨命后堂
第二十三章 迷新法吕惠卿屡屡出高招 存分岐王安石暂停议青苗
第二十四章 吕诲凛然浩气弹劾王安石 苏轼书生意气持衡两截论
第二十五章 吕嘉问面责司马抱残守缺 四廷臣密荐冯京走马换将
第二十六章 赵顼神采飞扬一一说新法 皇后采办大礼件件有着落
第二十七章 国舅爷条例司遭不恭丢丑 吕惠卿垂拱殿说六过露脸
第二十八章 妙云观谢道姑喜迎大英雄 司马府大才子陪饯太多情
第二卷 乱石穿空
第二十九章 条例官为新法争进斗苏辙 王广廉言有信执意会安石
第三十章 乔掌彩擢升内史执法后宫 老祖母再用祖训开导天子
第三十一章 和番寨猛将军刀砍党项兵 福全栈李师中密会西夏将
第三十二章 扮神医王子纯无意得娇娘 宿大帐俞龙珂真心归大宋
第三十三章 庆圣寿吴夫人宅内勤操演 恶奸邪王安国面折吕惠卿
第三十四章 备受冷落苏辙耐心等纯仁 不露辞色惠卿使坏放暗箭
第三十五章 众命妇贺圣寿喜极进后宫 两老爷不纳妾急坏两夫人
第三十六章 李定入对据实以言青苗好 赵顼听政疑虑顿消龙颜开
第三十七章 酒楼饯行偏遇当红条例官 安国严词正告显赫奸邪贼
第三十八章 万县令三甲进士办事无策 杜师爷无有功名处变有方
第三十九章 荣归故里韩琦威势加海内 针锋相对章惇强悍越八方
第四十章 赵顼库房诗字字明示壮志 司马满面泪句句尽表忠心
第四十一章 夫人真心张罗纳妾忙得欢 老爷无意男欢女爱帮还债
第四十二章 女官陪读苏诗乐坏高太后 王爷船木被扣惊动老祖母
第四十三章 江洋大盗受怪刑开口招供 临朐县令用奇招尽贷青苗
第四十四章 欧阳修明白人竟办糊涂事 呆县令痴笨汉也会通变谋
第四十五章 唐垌乱咬恩公安石六十罪 苏轼怒斥疯人欺师万般恶
第四十六章 郑侠西门怒目痛斥贪暴吏 苏轼木屋口无遮拦难新法
第四十七章 富弼不发声州县一钱不借 邓绾尽宣旨百姓青苗可贷
第四十八章 晌马贼杀人劫财明来明往 黎县令翻云覆雨顺风顺水
第四十九章 三老臣上疏直言新法之害 王安石进言力陈流俗之谬
第五十章 安石门生光明磊落拦马头 司马学士别有用心泼污水
第五十一章 祖母再提异论相搅良苦心 天子说项司马安石圣眷意
第五十二章 巡逻士卒御街抓捕谤议人 临终吕诲床榻托事后继者
第五十三章 秦州府动刀枪发兵和番寨 李师中碍手脚调离秦凤路
第五十四章 王韶计定三面设伏攻踏白 木征关前走投无路降大宋
第五十五章 七个月亢旱天子蜥蜴祈天 流民图惨状两宫泪眼求帝
第五十六章 安上门内郑侠痛骂奸邪贼 安上门外安石私访饥流民
第三卷 惊涛裂岸
第五十七章 文彦博失言官场真相露底 王安石乞解相位罪过归己
第五十八章 银包照纳国舅黑脸扮青天 成命收回赵顼新法再施行
第五十九章 赵顼严诫士大夫阳奉阴违 郑侠再上邪曲图穷追猛打
第六十章 施大礼安国敬佩郑侠有种 三击掌安石赞赏曾布高见
第六十一章 一锤定音吕惠卿中书议事 一网打尽王安国削职为民
第六十二章 押解路上三班都头起歹意 抵达英州当地百姓迎英雄
第六十三章 出狠招吕惠卿欲行手实法 持异议曾子宣遇冷无人和
第六十四章 苏太守下狠心查实不法事 大才子喏连声败北管县令
第六十五章 苏辙东壁喜听兄嫂赞朝云 兄
精彩页
第一章
王安石大殿人对百官皆惊
司马光府宅物议四座均诧
距今九百四十多年前的熙宁元年四月初四,刚过立夏,怪人王安石终于千呼万唤来到京都开封朝廷。孟夏天气渐渐燥热,东京开封一如往日一样繁华、富有、安详和太平。特别是食、色两业,更是以它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也以它特有的魅力把大宋这座拥有百万军民的京都装点得花团锦簇、不同凡响。入夜,这要是在宋室开国之初,火禁森严,谁也不敢在朝廷规定的日子之外的晚上张灯结彩,整个开封城可说是个庞大的怪物,黑魃魃地蹲伏在大黄河南岸。然而,大宋帝国经过百年太平,开国皇帝赵匡胤定下的法度不少已经松垮,有的甚至废弛。火禁在仁宗时就开禁得差不多了,经过英宗,到了第六任皇帝、驾崩后庙号叫神宗的赵顼登基,整个京都入夜灯烛辉煌,声光相乱,笑啼杂之,如同仙境。北食店、南食店、川味馆、素食铺,整个夜市,三更才罢,五更又起,几乎通宵不绝。
然而,这天京都开封官场却有了异动。刚召回京师出任天章阁侍制、右谏大夫、御史中丞的吕诲,以往总是杂役在衙门前面挂上申牌后半个时辰,才会步出乌府衙门,坐着四人抬的官轿回家。但今天,申牌刚挂在衙门前面,散班鼓声刚起,乌府御史台大院两排柏树上晨去暮来的乌鸦也未来一只,吕诲就走出签押房,起轿回家。
四月初四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去年正月,一心想富国强兵、洗刷国耻、做大有为之君的天子赵顼登基之后就广求直言。直言是宋代士大夫最为乐此不疲之事,许多人都向天子上书进言,但无一人的上书合天子之意。一年三个月过去,倒是从未进一言的江宁知府王安石被召到京都开封,当上翰林学士。不久,也就是四月初四这日,天子赵顼在正衙大庆殿让王安石越次入对问政。这个王安石,当二十多年地方官,不仅拒绝过大宋第四任皇帝仁宗的高位,也拒绝过第五任皇帝英宗的要职,就是本朝天子赵顼在登基后的第三个月也下诏要他到开封来当自己的贴身近臣知制诰,并着即赴阙,此公皆以疾辞,以至于弄得赵顼不悦,认为他嫌官小,另有所要。王安石实在是个令人费解、叫人感到难以捉摸的怪人。然而,说来叫人感到更加难以理喻的是,王安石越是一次次谢绝朝廷授予的高位,也越来越使他身上笼罩着一层神秘的厚纱,越来越获得满朝文武百官极想获得的官声,当然也越来越使得满朝文武百官急欲一睹此公的真面目。许多人认为:此公不同凡响的特立独行,一定深藏着卓越的睿智和非凡的志向。渐渐地,士大夫们皆以不能结识王安石为一生最大憾事。许多人几乎达成一个共识:此公不当大任则罢,但凡身肩大任,则太平盛世指日可待,天下苍生皆承受他的恩泽。
终于等到熙宁元年四月初四,此公真面目浮出水面,当朝天子赵顼在正衙大庆殿召他越次入对问政,而且要一大批官员旁听。按照宋制惯例,国朝翰林侍读侍讲学士、龙图阁学士、密旨学士,才有资格与天子在正衙大庆殿入对,议论时政。此时,王安石还只是普通翰林院学士,且排在末班。排在他前面的还有翰林学士承旨王珪、翰林侍读学士司马光、翰林学士吕公著,王安石根本未上与天子入对的级别。年仅二十一岁的当朝天子赵顼确实给足了王安石的面子,这没法不叫满朝文武百官感到震惊。不过,此公的容貌却很叫人大失所望。此公虎头牛耳,一身土气,为官二十多年,却和乡下人一个样:衣着太不讲究,补服已经很旧了,彩丝绣成的孔雀褪了色,与满朝百官鲜亮的补服相比,实在是显得太马虎了;乌纱帽后面,有几根乱头发露出来,也不塞进去。可以想象得到,此公平时不修边幅、邋遢到一个什么样子。只是那双点漆般黑得发亮的眼睛,顾盼之间,英气逼人,有股子拗劲,因之一种矫世变俗之态慨然而生。王安石面对满朝文武,用带有他家乡南方江南西路抚州临川县他家乡那生硬的、土里土气的官话回答天子赵顼提出的百年大宋何以积贫积弱到令人痛心地步的原因时,直言:“宋有‘三乱’。”
赵顼:“何为‘三乱’?”
王安石:“刑名乱、官制乱、民心乱。”
赵顼龙颜一震。
百官一笑:本朝百年太平,边无战事,内无祸乱,谁不言当今盛世?你王安石不是特迂吗?
王安石再言:“宋有‘一冗’。”P3-4
导语
《千古风流(王安石与熙元变法共4册)》系原创长篇历史纪实小说,着力展现北宋大改革家王安石以及同时代的司马光、苏轼、欧阳修、吕惠卿、曾布、苏辙、范纯仁、佛印禅师、太监李宪、边将种谔以及天子赵顼、太皇太后曹氏、太后高氏、皇后向氏等众多历史人物的本来品貌,全方位显现北宋宫廷官场、社会习俗、边塞风光、世风世情的历史风貌,揭橥王安石新法成与败、喜与忧及其引爆的波诡云谲的社会动荡。作品主要人、事不虚,众多次要人、事无假,就是过场人和事也能在史料中找到根据;至于其间的河湟之战、女遮谷之役、永乐城之殇,都有史可稽。
序言
一部还愿之作
我懵懵懂懂萌生写王安石的念头始于五十多年前,那
时我正在江西师范学院(今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
生活在九百多年前北宋的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无论今人
还是古人,对他倡导的新法聚讼纷纭。这让王安石饱受争
议和诅咒,但王安石永远是临川人的骄傲。我是江西11盏
川人,对王安石这位临川先人,自然有种永远割舍不掉、
挥之不去的故乡情结。当时当然写不了,连笔也未动一下
,却暗暗向王安石许了个愿,有一天要好好写一写王安石
。在后来的岁月里,这种懵懵懂懂的想法也只能是一个想
法。1986年,原南昌教育学院里那位很有侠气、很有能力
的女党委书记江鑫,在班子里独排众议,把我调入南昌教
育学院当中文教师。这对我写王安石起了大作用。南昌教
育学院很小,堂堂中文系才十来位教师。然而,小有小的
好处。我除了讲授《文学概论》外,还讲授《中国古代文
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写作势《公文写作》等课程
。备课很费时费事,却逼我读了许多书。特别是讲授《中
国古代文学史》,我把中国古代文论、诗词、小说、戏曲
以及中国古代典籍、历史书,乱七八糟读了个昏天黑地、
不亦乐乎。大学评职称要论文,我写起文学评论,又读了
不少西方美学理论以及包括为数不少的获诺贝尔文学奖在
内的世界名著。几年下来,自觉文、史方面的学养较前有
大的长进。说来叫人感到惊奇的是,小小南昌教育学院的
小小图书馆里,史学方面的书不多,竞有一套元代丞相脱
脱主编的、廿四史中卷帙最庞大的共计四十册的《宋史》
。我大喜过望,感到这似乎是种天意,立即借了出来。我
觉得给王安石还愿的时候到了,在2008年8月便开始了以王
安石为第一主角的长篇纪实历史小说《千古风流——王安
石与熙元变法》的创作。
王安石的人品光风霁月,就是他的政敌也很景仰;他
所倡导的新法是我国千年王朝无人可比的、了不起的经济
改革,竟然在九百年前就懂得用钱撬动生产发展。在这点
上,王安石新法与现代金融政策可说是不谋而合。王安石
这种超人的智慧不能不使人感到佩服,让人需抬头仰望。
但,当王安石及其倡导的新法作为美学载体进入小说的审
美世界,就与作为史学载体的王安石及其新法不一样了,
当然更与家谱不一样了。因之,在《千》的审美世界里,
作者成了王安石的一个无话不说、无所羁勒的同乡老表。
毫无疑义,王安石及其新法的命运蕴含的美学价值是极为
巨大而又丰厚的,有着一种既振聋发聩叉润物无声,既撬
动人心又纷乱如麻,既意味深长又令人扼腕叹息,既畅快
淋漓又难以曲尽其妙的关学效应。王安石新法的成功,是
谁也抹杀不了的,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愈来愈被世人所认
同。1944年,时任美国罗斯福政府副总统的华莱士来华访
问,称王安石的《青苗法》对扭转美国1929年经济大萧条
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毋庸置疑,史学家和家谱修撰者对这
点将浓墨重彩加以述评。我主观上不想迎合,只想写自己
思考了许久的东西。因之,《千》的审美聚焦点落在王安
石新法对宫廷官场、坊间市井以及人的心理所带来的震荡
裂变上。王安石新法这么一个我国千年王朝无人可比的、
了不起的经济改革的失败,竞成了谁也改变不了的中国古
代改革家的宿命。这难道在令人心酸的同时,不会陷入深
深的历史性的反思中吗?对王安石新法来说,皇权是很不
可靠的。然而,作为皇权的主要体现者的天子赵项,是王
安石新法最有力的支持者,没有这位天子的支持,王安石
新法根本无法实施,那就连失败的机会也没有了。皇权是
一种势力合成的气场。天子赵顼想大有作为,却畏天,更
奈何不了两宫太后。当新法遇到难过的坎,赵顼就退缩了
,王安石新法能不受到重挫吗?特别在赵项驾崩后,皇权
落到太皇太后高氏和司马光手上,王安石新法立即被废了
。千年王朝的官场更是葬送王安石新法的最为可怕、最让
人棘手,也最让人深思的罪恶推手。官场不可不要,一万
年以后也要。但,千里为官只为财,再好的新法也要被这
样的官场踩踏得一塌糊涂。王安石新法在很大程度上是毁
在贪暴的官吏手上。王朝子民的愚昧、对朝廷的敬畏和对
官府衙门的奴从,也使得新法变形走样。王安石新法太超
前了,失败成了它的宿命。就这样,本来无错更无罪的王
安石及其新法,竞然不仅有错且有罪起来。可悲乎?可叹
乎?荒诞乎?滑稽乎?狄更斯《双城记》有段话:《这是
最好的时期,也是最坏的时期;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
蠢的时代;这是信任的年代,也是怀疑的年代;这是光明
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
冬天;我们的前途无量,同时又感到希望渺茫;我们一齐
奔向天堂,我们全都走向另一个方向……》狄更斯说的是
英国十九世纪的现实,却与王安石所处的时代何其相似乃
尔。然而,即便如此,在中华儿女中始终蓄藏着一种谁也
阻挡不住的革旧创新动力。因之,王安石新法成也罢,败
也罢,皆蕴含对今人不可小觑的思想撬动力。
《千》系原创长篇历史纪实小说,着力展现北宋大改
革家王安石以及同时代的司马光、苏轼、欧阳修、吕惠卿
、曾布、苏辙、范纯仁、佛印禅师、太监李宪、边将种谔
以及天子赵顼、太皇太后曹氏、太后高氏、皇后向氏等众
多历史人物的本来品貌,全方位显现北宋宫廷官场、社会
习俗、边塞风光、世风世情的历史风貌,揭橥王安石新法
成与败、喜与忧及其引爆的波诡云谲的社会动荡。作品主
要人、事不虚,众多次要人、事无假,就是过场人和事也
能在史料中找到根据;至于其间的河湟之战、女遮谷之役
、永乐城之殇,都有史可稽。《千》主要人物不只是王安
石,还有司马光、苏轼。说来有趣的是,这三人都一心报
效朝廷,想为民办好事,是惺惺相惜的好友,但在新法中
却成了冰炭不相容的陌路人。王安石与司马光曾是仁宗朝
《嘉祜四友》中的挚友,暇日多会于僧坊,谈宴终日。然
而,对信奉孔孟不言利的司马光来说,王安石的用钱撬动
生产、富国强兵的新法,不啻是洪水猛兽。因之,司马光
憎恶新法,与王安石成了死对头,且终生未解。苏轼与王
安石、司马光本都相互敬佩,在官场上很是左右逢源,但
他却在王安石新法当红时反对新法,惹得王安石不高兴;
后又在司马光恢复旧法时大唱反调,弄得司马光大为光火
。左右的人都被他得罪了,苏轼的官总是当不上去。说来
挺有意思,王安石、司马光、苏轼都不主张纳妾。王安石
未纳妾令人可敬,司马光未纳妾令人可畏,苏轼后来到底
纳了妾,人们却微笑着认可了。此外,王安石拗,苏轼、
司马光同样拗。王安石拗得刚正,苏轼拗得一派天真,司
马光则拗得有点叫人可怖。三个拗人,就这么在北宋熙宁
、元丰年间,因一场经济变革拗在一起,演绎了一场说不
清、理还乱的千古绝唱故事。三人都千古风流,却又都饱
受争议,遭人咒骂,走向与自己人生相反的方向。个中的
审美意蕴还不够耐人玩味、揣摩、意想、领会吗?
《千》表现的是一个巨大而又复杂的审美世界。很显
然,要讲述这样一个审美世界里的故事,红牙拍板杨柳岸
显然承载不了这样的美学任务,唯有关西大汉铁板大江东
,才能把王安石倡导的千古未有的新法故事,及其所蕴含
的巨大而叉深刻的历史社会、文化心理的审关容量,淋漓
尽致、大气磅礴地表现出来。《千》别无选择,在审美品
貌上,只能挑选赋有鲜亮的中国本土色彩的壮阔、刚大、
苍莽和雄奇。因此,首先,《千》无可避免地要与宏大叙
事结缘。《千》当然不放过众多生活细节和微情妙绪的描
述,但着力清明上河图式的全景描绘北宋熙元年间林林总
总、变幻莫测的历史风貌。其次,《千》无可避免地要与
鲜活的人物审美表现联姻。《千》出现的人物上百个,当
然都要极力把他们各自的形状、性情、心地、气质、性格
尽意表现出来。在审美的世界里,《千》无贵无贱,无高
无低,即使过场人物,诸如衙役、农夫、太监、宫女、贩
夫、牢卒等,也毫不歧视,未敢怠慢,不去敷衍,务求寥
寥数语,让他们活起来。再次,《千》无可避免地对《真
》有着无限的敬畏。作为长篇历史纪实小说的《千》,在
《真》字上千万马虎不得。《千》以元代丞相脱脱主编的
《宋史》为基础,以众多别的史料为佐助,大事不虚,小
事有据;主要人物有史可依,就是正史不载、野史难觅的
王安石晚年在钟山的棋伴俞秀老、游伴杨德逢,苏轼落难
黄州时追着来陪他过穷苦日子的书生马梦得、宫中的老宫
女以及司马光的老仆人,亦皆不出自杜撰。最后,《千》
还无可避免地对中国传统的审美方式情有独钟。《千》的
审美方式很土、很传统,力求《千》里的人物,皆不能让
他们有半点类似现当代人,言谈、举止、所思、所为皆是
那个历史年代所有。即使大半辈子都未曾纳妾的苏轼在落
难时竞纳风尘女子朝云为妾的情事,本很容易流于现代版
,但《千》不愿为之,宁愿写成中国古代才子与风尘女子
才有的很传统、很土气的情事纠葛。《千》讲故事时的文
学语言也要让它亦雅亦俗,古色古香。唯如此,才能把《
千》所赋有的鲜亮的中国本土色彩的壮阔、刚大、苍莽、
雄奇的审美学品貌彰显出来。
《千》得以出版,我要特别感谢江西教育出版社的领
导、熊阳主任及参与此书编审出版的诸位同仁。说起小说
创作来,我挺羞面见人的。我年过古稀,也曾发表过几个
中篇和若干短篇,数量少得可怜,质量也难拿上台面。然
而,我却懵懵懂懂写起《千》,且一写就是155万字,可以
想象得到,任何编辑最初看到此稿都会眉头一皱。熊阳主
任的慧眼和担当,我是终身不忘的。我还要特别感谢喻致
评先生。我与致评先生也是素昧平生。我曾为他女儿的一
本集子写了篇不长的评论。后来接触一次,致评先生问我
写了什么,我便把《千》给他,请提意见。致评先生看后
,极力为我延誉。此外,涂和平、崔劲松、祝国华、钟焕
懈、周玉保、乔南生、龙孝文先生都给了我许多鼓励和支
持,加籍华人邓弘翌先生(MLHongyiDeng)看过书稿并始
终予以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谢意。我的夫人万兴华出了大
力,看稿、打印、维修电脑、联系事项,付出了心血。我
的孩子陈晓岸、陈晓苡,都看了书稿,谈了看法。就这样
,《千》好歹问世了。
五十多年前懵懵懂懂许的愿终于还了。此愿还得如何
,全凭学者、读者裁决。但愿《千》能为饱受争议和诅咒
的临川先人王安石的在天之灵带来些许慰荐。
内容推荐
《千古风流》系原创长篇历史纪实小说,着力展现从江西临川走出的北宋大改革家王安石以及同时代的司马光、苏轼、欧阳修等众多历史人物的本来品貌,全方位显现北宋宫廷官场、社会习俗、边塞风情、胥吏衙役、名妓高僧、市井细民、男人女人的世风世情,楬櫫王安石新法成与败、喜与忧及其引爆的波诡云谲的社会动荡。作品主要人、事不虚,众多次要人、事无假,就是过场人和事也能在史料中找到根据;至于其间的河湟之战、永乐之役,都不出自虚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1:3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