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书与信中的旧时光(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吕振 |
出版社 | 花山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作者简介 吕振,1985年生于山东莱芜,201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文艺报》《鲁迅研究年鉴》等报刊发表文艺评论和散文随笔一百余篇,出版有《人间情怀》《大学,梦想与青春赛跑》等著作。 后记 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是我写的第四本书。小时候曾梦 想有一天能当作家,现在觉得离这个梦近了些,但随着岁 月的流逝,离那种纯真和激情,却越来越远了。 我是个喜欢怀旧的人,怀念生命中遇到的好人,怀念 自己读过的好书,怀念从前作家用笔和纸写文章的日子, 那是一种慢生活,虽然慢,但容易走进心里;那是一段旧 时光,虽然旧,但凝聚着文人跃动的情思,历经世事依然 熠熠生辉。 这本书,就是写的一些关于书、信和人的旧事。 第一辑“嗜书”,是我和书的故事,回忆了我在青少 年时如何爱上读书、写作,以及自己买书、藏书、捐书、 赠书、写书的过往。 第二辑“纪人”,是写文化名人,其中一些早已作古 ,还有一些我与他们或多或少有过交往。我选取了一些小 视角,来聊聊他们的故事,他们的人格和作品,给了我许 多精神滋养。 第三辑“读札”,是对作家和学者手稿信札的解读。 随着电脑的普及,作家手稿和信札越来越罕见,“见字如 面”的那种亲切感,再也找不回来了。这几年我收藏了近 百件作家学者信札,仔细阅读这些旧信,字里行间能挖掘 出许多文坛往事,但因为有些内容涉及通信人隐私,所以 本书只选取了有限的几封进行释读,期待日后能将其他信 札逐渐公开。 第四辑“清赏”,是我读书后写的部分随感,想到什 么写什么,比较感性,算不上正经的书评。 书中收录的五十余篇文章,三分之一系旧文,三分之 二是新作,此次集中出版,又对旧文全部做了修订。这些 文字,一部分已经在《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 艺术报》《文艺报》《中国环境报》《大众日报》《齐鲁 晚报》《燕赵都市报》《山东大学报》《青岛日报》等十 几家报刊发表过,非常感谢这些报刊编辑们给予的支持。 更让我感动的是,著名作家刘庆邦老师百忙之中为拙 作赐序,张炜老师亲笔题写书名,他们对我的鼓励,是我 在文学之路上坚韧前行的不竭动力。感谢张令伟兄为我所 绘肖像。感谢花山文艺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是他们的认 可和付出,才得以让这本小书与大家见面。 怀念旧时光的同时,也要热情拥抱新生活。有书,有 酒,有人可爱,有事可做,生活就有滋味,日子就有奔头 。 目录 第一辑 嗜书 书中有味是清欢 校园文学与青春时光 淘旧书的乐趣 青岛淘书记 签名书的魅力 在地铁上读书 为母校捐书 赠书的无奈 我写的三本书 第二辑 纪人 鲁迅先生的生活情趣 访上海鲁迅故居 秋风秋雨谒老舍 梁漱溟在莱芜 汪曾祺在莱芜 从何满子先生的名片说起 送周来祥先生远行 王蒙与白先勇谈小说创作 求教王得后先生 舅公任孚先先生 温儒敏先生的山大情怀 用文学温暖人间的刘庆邦 莫言在山东大学 精神高原上的张炜 刘醒龙说的三件事 怀念兄长荆永鸣 诗画双绝关仁山 书痴师兄安武林 第三辑 读札 陈伯吹先生的一页诗稿 郭汉城先生的诗词手稿 从吕剑手札追寻《诗刊》往事 张岂之先生的一封信 蔡仪致钱中文信札释读 陈涌致陈早春信札释读 屠岸致丁景唐信札释读 李瑛致海笛信札释读 林志浩致凌字信札释读 林非致钟敬文信札释读 陈鸣树致陈涌信札释读 苗得雨致田华信札释读 袁良骏致牛汉信札释读 曾镇南致雷达信札释读 聂震宁致何西来信札释读 第四辑 清赏 源于鲜活人生的美学 ——读王朝闻《审美谈》 学术与人格的师承 ——读《冯光廉学术自选集》 血液里流淌的亲情和乡情 ——读刘庆邦《我就是我母亲》 政治忧思与人性追问 ——读周大新《曲终人在》 人间烟火中的孤独者 ——读阎晶明《鲁迅还在》 新农民形象的可喜变化 ——读关仁山《金谷银山》 在庸常的日子里多情地活着 ——读龚曙光《日子疯长》 把脉时代变迁下的乡土中国 ——读梁鸿《中国在梁庄》 作家研究资料编写的新收获 ——读《张炜研究资料长编》 赢牟旧志人文新邦 ——读《莱芜历代旧志》 后记 精彩页 小时候家乡有个风俗,婴儿在一周岁的时候要搞个“抓周”仪式,全家老少聚集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地上铺一块大红布,摆上许多物品,寓意着各种职业,如小锄头象征农民,桃木梳象征剃头匠,螺丝钉象征工人,算盘象征会计,毛笔象征书法家……当然还有一本书,象征着教师等与文化相关的职业。此时,一周岁的婴儿端坐其间,淳朴的乡下人相信,孩子伸手抓到的第一件器物就是以后的人生路。虽然我“抓周”时尚不记事,但想象一下,身为教师的祖父和曾经做过教师的父亲,在那一刻定然是心情忐忑的。最终我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用稚嫩的小手握起了爷爷那本《唐诗选》,那是一本封面有山水人物的薄册子,想来应该是图画吸引了幼时的我。 五六岁的时候,我开始喜欢看连环画,自己手里的看完了,就和同村的玩伴们交换着看,如果遇到自己特别喜欢的,则想据为己有。可是,他们怎么会轻易相赠呢?这个时候,我就要运用童年的“外交手腕”了,可以用他们喜欢的东西来交换啊,诸如父亲为我买的大白兔奶糖、五颜六色的玻璃球、过春节剩下的鞭炮,甚至是我自己从河里抓来的草鱼。虽然这些我也舍不得,但在连环画的诱惑下,却也果断地拱手相赠了。 现在回忆起来,有一件事印象深刻,我曾得到一本《封神榜》连环画,爱不释手,看了足有十几遍。我好奇于土行孙的土遁法术,希望自己也踏上一对哪吒的风火轮,盼着也像雷震子一样见风就长,同时,看到恶人闻太师死于姜子牙手中时,心里特别解气。那年深冬时节,下着鹅毛大雪的一天清晨,我正躺在被窝里看这本《封神榜》,叔叔突然来到我的房间,看到我读得津津有味,便坐在床头对我说: “你给我讲讲封神榜的故事吧!”然后一把将书夺了过去。我嘿嘿一笑,二话没说,一口气从头讲到尾,叔叔表情非常惊诧,他对我说,你一个字也没有讲错。不知道叔叔这话是真是假,但足以证明我对这本书的熟悉程度了。这件事给予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使我久久难以平静。要知道,那时的我还是个六七岁的孩子。 我对文学的热爱,受家庭熏陶可谓颇大。祖父吕锡源先生从新泰一中毕业后,开始教小学和初中的语文,一教就是三十多年,我老家县城许多学校他都执教过,家里自然攒下了一些书。我父亲也曾在学校代过一段语文课,后因其他原因转行,但一直负责单位的文字工作。逢年过节我到外公家走亲戚,他的堂屋里也有几架书,可能因为我父母婚配时讲究门当户对,我外公张敬岳先生也干了一辈子乡村教师。在这期间,从各种各样的连环画,到插图本的四大名著,我都读了不少,书籍给我幼小的心灵打开了一扇天窗。 初中和高中七年,虽然学业负担重,但我依然干着被老师当做不务正业的事——读课外书。父母给的零花钱,我都买了杂志和书,如饥似渴地阅读着,杂志有《小小说选刊》《意林》《中国校园文学》,书籍先是买了鲁迅、巴金、沈从文、冰心、钱钟书等现代文学大家的集子,后几年又开始广泛涉猎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作品,如中国的王蒙、余华、贾平凹、陈忠实、莫言、迟子建,西方的托尔斯泰、福楼拜、司汤达等,这些书大都是在莱芜二中对面的三联书店以及口镇新华书店所购。 后来到青岛读大学,书店多了起来,于是除了购买文学作品以外,还陆续购得一些专家学者的文史哲学术著作,只要自己喜欢的,尽数讨来。每逢周末,我经常光顾昌乐路青岛文化市场旧书摊,在风中来回踱步一两个小时,总能淘到几本自己心爱的宝书。大学毕业的时候,我运回家的藏书已有上千册。有一次因为搬家,我把书装进了二十多个箱子,后来发现家具倒容易搬运,而这一箱又一箱的书却成了难题。母亲说: “挑拣挑拣,没用的就卖了吧!”我口头应着,心里却如何舍得?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对我而言,并不奢求通过读书获得多少物质回报。我之读书,只是兴趣使然,为了使自己的灵魂不在岁月的侵蚀下变得荒芜。 P3-5 导语 《书与信中的旧时光(精)》写的一些关于书、信和人的旧事,内容分为“嗜书”“纪人”“读札”“清赏”四辑。这四辑作品如同四尊质地考究的容器,尊尊容器里盛的都是时间,满满的时间。有的时间如粮,粒粒饱满;有的时间如泉,碧波荡漾;有的时间如酒,香气四溢;有的时间如金,闪闪发光。 序言 我读到的《书与信中的旧时光》,是吕振所著的第四 部书。此时春色渐浓,楼下小花园里的迎春花开了,杏花 和玉兰花也开了,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春来 花开正当时,祝贺吕振的勤奋劳动有了新的收获! 读“旧时光”,我想到的是时间。我们每个人的一生 ,都是一段时间;或者说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个时 间的容器。我们的人生历程就是不断从容器里往外掏时间 的过程。掏时间是必然的,不想掏也得掏。等把时间掏完 了,人的生命就终结了。时间无边无际的悠长,才显出人 生的短暂;时间无与伦比的强大,才显出生命的弱小。在 悠长的时间面前,不知有多少人千方百计想长生,却往往 短命。在强大的时间面前,不管多么强悍的人最终也不得 不低下头颅。当人们意识到时间不可超越和不可战胜时, 才对时间敬畏起来,珍惜起来。诸如“人生如梦”, “ 寸金难买寸光阴”,还有近年来媒体上流行的“时间都去 哪儿了”的感喟,无不清醒地表达着人们紧迫的时间意识 。于是人们行动起来,开始争分,开始夺秒,把时间紧紧 抓在手里,以免稍一松懈,滑得像泥鳅一样的时间就会溜 掉。 同时我们也看到,绵延不绝的时间对有的人来说是一 种煎熬,他们愁得不行,觉得夜也长,昼也长;冬也长, 夏也长;天也长,地也长。这么多的时间到哪里去花呢?这 么长的时间什么时候才能熬到头呢?为了打发时间,他们或 打牌,或搓麻将,或玩游戏,或刷信息,或干点儿别的什 么,反正只要把时间分阶段打发掉了,他们就像取得了阶 段性的胜利。特别是一些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上了岁数 的人,他们打发起时间来更是大手大脚,毫不吝惜。时间 嘛,当然保持着惯有的尊严,对打发它走的人毫不留恋, 你让我走我就走,一走便是“黄鹤一去不复返”。 不必把写东西这件事情看得多么高尚,多么高贵,说 得普通一点,被动一点,其实我们的写作也是在消费时间 ,打发时间。有所不同的是,我们打发的时间似乎并没有 走远,有时候还会回来,让我们重温旧梦。这样的觉悟我 以前并没有,随着拥有的时间越来越少,是我最近才觉悟 到的。去年,上海文艺出版社为我出版了一套《刘庆邦短 篇小说编年》,收到样书后,对其中的有些篇章我重读了 一遍。那些篇章多是我三四十年前写的,人物、情节和细 节都记不太清了。重读之后,我们像是久别重逢,过去的 一切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心潮起伏,先是泪眼相望,继 而紧紧拥抱。这表明,写作既是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同 时也是抓住时间和留住时间的有效途径。我不由感叹,这 一辈子选择了写作真是不错,真是幸运! 我看到了,吕振的这部书里承载的也是时间。书的内 容分为“嗜书”“纪人”“读札”“清赏”四辑。在我看 来,这四辑作品如同四尊质地考究的容器,尊尊容器里盛 的都是时间,满满的时间。有的时间如粮,粒粒饱满;有 的时间如泉,碧波荡漾;有的时间如酒,香气四溢;有的 时间如金,闪闪发光。具体说吧,如吕振在第一辑里所写 的《在地铁上读书》,就传达出他惜时如金的时间意识。 他每天上班坐地铁需要一个小时,他把这一个小时利用起 来了,每天坚持在地铁上读书。他算了一下,这样读下来 ,每周能读一本书,一年最少能读五十本书。读书还不是 写作,还不一定能留住时间。但是,写作必须读书,读书 是写作的前提,是在为写作做积累和准备,要当一个好作 者,须先当一个好读者。对于这一点,吕振无疑有着明确 的认知和自觉的行动。再比如他在第二辑里所写的《访上 海鲁迅故居》,这篇文章定是在有了大量的阅读准备之后 ,怀着崇敬的缅怀之情而写。吕振写得小心翼翼,像是生 怕惊动了鲁迅先生;又写得细致入微,把三层小楼里一切 陈设都写到了。同样是出于对鲁迅先生的敬仰,我也一直 想到上海的鲁迅故居瞻仰,可一直没能得到机会,读吕振 的这篇文章,等于随着吕振去了一趟鲁迅故居。在吕振的 目光和笔触所到之处,我不仅“看”到了鲁迅的餐室、工 作室、会客室、卧室,还“看”到了日历牌、闹钟、旧藤 椅、窗花纸,以及先生用过的修书工具和药品等。除了实 物,吕振还以一些实物为线索,穿插着写了一些鲁迅生活 和工作的往事,可谓睹物思人,情景交融,像这样写鲁迅 故居的文章,我以前还没读到过。第三辑更是时间的记录 ,其中收录的文人信札手稿,跨越了半个世纪的时间,非 常珍贵,在这些文字中抽丝剥茧、考证细节、追怀往事, 就如慢慢品味散发着文化气息的陈年老酒,让时间变得醇 香生动起来。第四辑是吕振写的书评,持论公允,感情饱 满,是认真阅读后的思想沉淀。我相信,书中这些用心之 作,吕振自己也很喜欢。但喜欢归喜欢,过个十年二十年 后,他对自己所写的文章也不会记得那么清楚,至少不会 像刚写完那样差不多能背诵下来,但这不要紧,有文章在 ,有书在,就有时间在。若干年后拿起书来,你的时间会 重新走回来,为你呈现过去的一切。 我这样翻来覆去地说时间、时间,其实说的也是情感 、思想和生命。时间是虚的东西,夜深人静之时,时间虚 得常常令人恐惧。我们对抗恐惧的办法,或者说自我安慰 的办法,是通过劳动,把虚的东西变成实的东西。一如农 民把时间变成粮食,矿工把时间变成煤炭,我们是把时间 变成文字,变成文章,变成书。这样一来,我们就把虚的 东西落实了,变成了一种载体。时间之载体在留住时间本 身的同时,也留住了我们的情感、思想,乃至生命。我们 为某件事情动过情,流过泪,通过写作,我们把那段感情 记录下来。我们对现实有所思考,有所感悟,通过独特的 语言,在文章中为自己的思想命名。随着岁月的消磨和流 逝,我们常常以为自己的感情淡薄了,思想迟钝了,曾经 有过的感情和思想似乎不复存在。然而,莫道往事成烟云 ,“落花时节又逢君”。我们所逢的君不是别人,正是书 写者自己,这是多么让人欣喜而美好的事情啊! 我们通过写作留住时间、生命、自己,还不是最终目 的。我们所写下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一面镜子,回头看以前 的作品,我们像是在照镜子。通过照镜子,我们在回顾自 我,检视自我,也是反思自我,并进一步修炼自我,以达 到完善自我的目的。 今年春节期间,我和夫人与吕振夫妇聚会,我说吕振 可以考虑写点长一些、大一些的东西。他说他正准备写系 列散文,内容主要是故乡的童年往事。写童年往事当然可 以,我给他的建议是,不一定以系列散文的形式写,不妨 写成小说试试。写小说毕竟局限少一些,自由一些,可以 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得更远一些。 2019年3月13日于北京和平里 内容推荐 本书是学术随笔集。呈现了作者对一些文化学术大家\著名作家的作品和书信的独到而深入的研究和品评。第一辑嗜书,是作者青少年时期爱书的故事。第二辑纪人,写作者心目中的文化名人。第三辑读札,是对一些作家作品的解读。第四辑清赏,是读书后的随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