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触摸青铜/国粹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吴克敬 |
出版社 | 中国言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吴克敬,1954年生于陕西省扶风县,西北大学文学硕士,现任中国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院陕西分院院长,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政协委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政府参事。近年共创作小说、散文、随笔400余万字,出版了《渭河五女》《碑说》《状元羊》《风流树》等二十八部著作,作品多被国内著名选刊转载,《羞涩的火焰》《拉手手》等作品改编拍摄成了电影。2008年获冰心文学奖,2008年、2010年两次获柳青文学奖。2010年以中篇小说《手铐上的蓝花花》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初婚》入选国家“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2012年中篇小说《你说我是谁》,获第十四届中国人口文化奖(文学类)。2011年编剧策划的电影《拉手手》获美国纽约国际雪城电影节最佳艺术片奖。 后记 触摸青铜 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忍不住要伸出手去触摸一下,是 我难改的一个毛病。 我喜欢青铜器,在扶风县文化馆工作的日子,就常把 手伸向收藏在馆里的青铜器,去感触那神圣的温度和苍凉 。没有办法,扶风县文化馆收藏的青铜器太多了,如不然 ,扶风县怎么能浪得个“青铜器之乡”的誉称。偏偏是, 我的同事罗西章又还获得了陕西考古界“西霸天”的高名 ,他有一部《周原寻宝记》的书,记录了当年许多与青铜 器有关的故事。我们在馆里吃一个灶上的饭,喝一盘炉子 烧的水,常常要与馆藏的青铜器夜寝昼守,耳鬓厮磨,不 期而然地即会触摸到宝贝似的青铜器,并且还会屈起指节 去叩击它们,伸展掌心去抚摩它们。我的感觉是,远古时 期浇铸青铜器时的熔浆,还没有完全凝固,依然有种烫人 的热度。 我爱青铜器……百鸟百兽集于一身的折觥,就出土在 法门寺庄白一号窖藏,此外还有鼎、簋、盘等青铜器104件 ,有铭文的达75件……这是1976年的事了,过了27年,也 就是2003年1月19日的下午,还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又出 土了一批珍贵的青铜器。是日,天降瑞雪,地处西岐之阳 、史称“成周首善”之地的眉县,农民王拉乾、王宁贤、 王明锁、王勤宁、张勤辉五人,在他们杨家村外的土崖上 取土制砖,时已是太阳西垂的当口,抡着铁镐的王拉乾, 一镐刨出个大洞来,这使他吃惊不小,唤来大家向里张望 ,发现其中一个面积不小的土窖,堆放着大量的青铜器物 。发掘清理出来,竟有二十七件西周青铜器,其中鼎十二 件、鬲九件、壶两件、盘、匜、岙、盂各一件。这些青铜 器物的造型之精美,保存之完好,是世所罕见的,特别是 器身上的铭文,遒劲古朴,皆为叙事,总数达两千余字。 我国“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和李伯谦,认真解读 了那许多铭文,不无激动地说:此次铭文青铜器的发现是 空前的,非常好地补充了西周历史资料,解决了一些问题 ,也提出了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它不仅是2003年中国考 古的重大发现,也应是21世纪的重大考古发现。 这样的发现还在继续着,至了2006年11月8日,与眉 县为邻的扶风县益店镇的五郡西村,村民组长刘东林率领 着六位村民,正在村北的麦地里挖一条水渠。这条水渠已 经挖了好几天,差不多要完工了。但在当日下午5时多,抡 着□头的一个村民,感觉到他的镘头挖到了一个硬物上, 同时还有一声清越的脆响……好哇!又一个重大发现就这 样暴露出来了。 20多年前,五郡西村就曾出土过青铜器。身在现场的 刘东林听老辈人讲起过,于是他生了心,让抡镘头的人放 下镘头,几个人轮换用手刨,很快就刨出了一个身上有着 许多铆钉的扁状器物,再往下刨,一层摞着一层,就都是 生着绿锈的青铜器了。刘东林脸上兴奋着,心里也快速地 思谋着,他让在场的刘锁乾、刘邦芳、刘广后、刘东后四 人小心守护,自己拉着刘银科一溜飞跑,回村给扶风县和 宝鸡市的文物部门打电话,赶在天黑前,把满窖青铜器全 部发掘了出来。经现场清理核计,包括编钟、鼎、簋、壶 等共有24件(组),其中一组车马器就达103件。 作为一个周原人,还在《西安晚报》工作的我,获悉 这批青铜器的发掘消息,来日就赶回了扶风县。我心里揣 着一个愿望,就是想能近距离地触摸这些青铜器,因为我 在此时,已经开始了我对青铜器的写作实践,若是我能触 摸到这些青铜器,我想是会给我带来灵感的。我需要这样 的灵感,哪怕被青铜器远古的高温烫了手,我也心甘情愿 。 我自豪,我触摸到了这批最新出土的青铜器,而且我 已知晓,这批青铜器上的铭文,将给我们怎样的惊喜。原 谅我不在这里多写这次出土的青铜器,因为我的一篇文章 ,对这次出土的青铜器作了较为详尽的描写。但我还想说 的是,自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1960年春季在扶风县 的齐家村村南发现398件窖藏青铜器以来,到这次止,已经 有了8次重大的窖藏青铜器发现了。 然而,我不能只注目古周原,我还要放眼神州各地, 去发现和去感受了,譬如河南、河北,譬如湖南、湖北… …都是有着让人炫目的青铜器物的。因此,我的笔墨也伸 到了那里,触摸着那里的青铜器,惴惴不安地也写了几个 篇什。 古耜兄编辑一套反映中华文化的丛书,他通知我收入 了我的这组书写青铜器的随笔。我是开心的,却担心自己 笔力不逮,所写不及青铜器神韵之万一,在此只有恳请读 者诸君原谅了。 2018年4月20日 西安后村 目录 阳燧:点燃华夏文明的火光 琱生簋:百姓激情王者悲 利簋:文明战胜暴虐的见证 班簋:隐身在杂铜里的宝贝 何尊:废品堆里的“中国” 小臣艅犀尊:一件铜雕艺术的绝品 四羊方尊:吉祥如意达永年 蚕桑纹尊:小虫儿乖乖惠斯民 貘尊:往事不堪回首中 皿天全方罍:割心剜肉伤别离 夔纹铜禁:血雨腥风斗鸡台 西瓜敦:汨罗江水抱清尘 咸阳宫鼎:笑颜融化无尽的心酸 后母戊鼎:翘世独立的殷商重宝 毛公鼎:典诰篆籀绝世稀 画像壶:先民生活的风俗图 莲鹤方壶:风吹雨打华彩在 鸱鸮卣:情不能舍家国梦 秦杜虎符:追忆曾经的烽火狼烟 铜奔马:翔空踏燕的壮美与浪漫 铜卧牛:尘封不住的强健与凄凉 青铜龙:永远的精神图腾 青铜凤:蹈云浴火唱大风 雕像面具:三星疑云问蜀月 虢季子白盘:扑朔迷离身后事 吴越剑:天光侠气惊世殊 青铜编钟:震古烁今的天籁神器 触摸青铜(代跋) 精彩页 阳燧:点燃华夏文旦月的火光 晋人崔豹的《古今注·杂注》有载:“阳燧,以铜为之,形如镜,照物则影倒,向日则生火,以艾炷之则得火。”这段文字十分明确地告诉了我们阳燧的质料、形状及用途。另有《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故阳燧见日,则燃日而为火。”后人高诱注解:“阳燧,金也,取金杯无缘者,熟摩令热,日中时,以当日下,以艾承之,则燃得火也。”还有王充的《论衡·说日》,也说:“验日阳燧,火从天来。”那么,记载在典籍中的阳燧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因为缺少实物证明,便一直在人们的猜测中游离着,直到1972年10月的一天,随扶风县天度公社民工营到刘家沟水库工地施工的王太川,一镬头挖出那个青铜阳燧后,这个悬在人们心头上的谜团才得以慢慢解开。 生活在周原遗址上的王太川,那时还是一个回乡知青。像他一样的回乡知青,其时大都在“改天换地,重新安排旧河山”的水利工地上。王太川所在的刘家水库大坝,只是冯家山水利工程的一个子工程,关中西府的岐山、宝鸡、凤翔、扶风等县的农业都将因此受益,征招而来的民工有数十万,在三百余华里的工程线上干得热火朝天。那天分派给王太川的活路是在水库以北的土壕里挖土,已经挖了大半天了,再有几镬头就能收工回营,洗去脸上的泥污,吃一顿掺了红苕疙瘩的饭食。那一年红苕大丰收,在来工地时,王太川下地起红苕,起出了一个大如狗头的红苕,这是一个好兆头,村上人为此兴奋了好一阵子。掺了红苕疙瘩的饭食还真是不赖,解饥呢!王太川这么想着时,他的镘头尖在土里崩出几点火星来,再刨,就刨出了一件青铜编钟,一件兽形车辖,还有就是一件当时还说不出名堂的青铜阳燧。 这样的发现,在王太川是兴奋的,在罗西章就很平常了——但因这件青铜阳燧当时还说不出名堂,就很不平常了。陕西考古界素有“西霸天”称号的罗西章,其时在扶风县文化馆工作,他参与了许多青铜器的发掘工作,便是在庄白村一地,就有庄白一号窖藏、庄白二号窖藏、庄白三号窖藏等数次重大发掘,哪一次发掘的青铜文物都在几十件以上,最多一次竞达一百余件。但当王太川挖出“宝贝”的消息传到罗西章的耳朵时,他还是一刻不停地赶了来,给王太川奖励了一把新镬头后,背起三件体量不是很大的青铜文物回到了县城的文化馆。 显然,富有考古工作经验的罗西章也还不能揭开阳燧的谜底,他在写作这次发掘报告的文章时,手拿那个形圆凹面中央有钮的铜器,反观正看,怎么也搞不清这是个什么物件。因为此前的考古发掘,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器物,在没有任何参照的情况下,罗西章在他的文章原稿上写下了“器盖”一语,但在时过八年,即1980年《考古与文物》杂志发表时,由编辑部改为“铜镜”而公布。对此,罗西章是疑惑的,他既疑惑《考古与文物》编辑部的认识,也疑惑自己的认识。 在此期间,王太川已经把他获奖的那把新镬头挖成了老镘头,而且他也已从民工受到贫下中农的推荐,离开农村,到西安的交通大学深造去了。刘家沟水库工地挖宝的经历,在他的心里亦然淡得成了一个记忆。一个不比刨出个大红苕更深刻的记忆。在我后来采访王太川时,他说,真太巧了。那一年我刨出一个大红苕后不久,就又刨出了那个阳燧……不无感慨王太川把这么一个重大发现说得是这样的淡漠,这在我是意外的。 我是在他的办公室里采访他的。我没有接他的话,只是端起热腾腾的茶抿了一口,想,巧的还有罗西章,他在1995年4月14日又挖出了一个青铜阳燧,这才使1972年10月由王太川挖出的阳燧还原了自己的真姓名。 那是一次抢救性的发掘。就在周原博物馆所在地的扶风县黄堆乡,考古人员发现编号为老堡子60号的古墓有盗掘的痕迹,他们不敢怠慢,决定要与盗墓贼抢时间。可他们还是迟了一步,挖掘中发现,在墓室东北角,盗墓贼挖了一孔直达墓底的盗洞,砸毁椁箱,盗走了几乎所有的随葬器物。便是这样,以罗西章为首的考古人员也不敢粗心,仔细地清理着墓室遗存。万幸的是,盗墓贼终究是盗墓贼,他们还缺少那么点考古专业知识,再则可以想象,干那个缺德的事,其心必是慌乱的,没有心情翻转墓葬者的骨架,给罗西章留下了那个喜出望外的青铜阳燧。 我采访了罗西章,在他法门寺的家里听他说,那个阳燧就压在墓主的右臂下面。他感慨这是墓主的贡献,墓主用他死却两千余年的尸骨保护下这个点燃华夏民族文明火光的阳燧,与此一同保护下来的还有两件精美的玉器。我受邀看了珍藏在周原博物馆的阳燧和玉器,知道两件玉器,一为雕琢精美的龙纹玉璧,一为造型漂亮的玉钺;至于那件青铜阳燧,则要比王太川从刘家沟水库工地挖出的那件朴素得多,那一件的背面有着烦琐的鳞纹装饰,而这一件却为素面。 自然是,深埋地下数千年的阳燧,出土时通体布满了一层厚厚的绿绿铜锈,但从凹面锈斑的空隙可以看出,表面原来是很光洁的,没有锈蚀的地方呈现出油黑光亮的景象,这便是行话所说的“黑漆骨”了。 P1-3 导语 徜徉在国粹文丛,观瞻戏台楼庭,饱览戏里乾坤;品味画魂书韵,体悟砚边人文;拾趣纷繁字林,探访民风民俗;触摸青铜瓷器,邂逅人间草木。愿你能在生命的余裕和闲暇里,从容步入“国粹文丛”的形象之林和艺术之境,领略神髓,品味意蕴…… 序言 活着的传统 身边的国粹 ——国粹文丛总序 古耜 在实现中华崛起、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文化 自信至关重要。而若要问:文化自信“信”什么,哪里来 ?这就不能不涉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国人而言 ,优秀的传统文化既是孕育文化自信的沃土,又是支撑文 化自信的基石。唯其如此,我们说:从中国历史的特定情 境出发,坚守中国文化立场,赓续中国文化血脉,弘扬中 国文化风范,重建中国文化传统,是历史的嘱托,也是时 代的呼唤。 怎样才能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使其重新进入 国人的精神生活与社会实践?围绕这个大题目,一些专家 学者发表了很有建设性的意见。譬如刘梦溪先生在一次演 讲中就郑重指出:“传统的重建,有三条途径非常重要: 一是经典文本的研读;二是文化典范的熏陶;三是文化礼 仪的训练。”(《文学报》2010年4月8日)应当承认,刘先 生的观点高屋建瓴而又切中肯綮。事实上,近年来中国传 统文化在全社会的强势回归与有效传播,也主要是从这三 个方面展开的。 在刘先生所指出的三条路径中,所谓“经典文本研读 ”,自然是指对承载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与核心理念的经 典著作进行研究和解读。这方面的工作以学术界为主体, 着重在“知”的层面展开,其系统梳理和准确诠释固然必 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立足于时代的高度,扬长避 短,推陈出新,最终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 发展。而所谓“文化礼仪训练”,则包含对人,尤其是对 青年一代进行思想、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因而涉及学 校、家庭、社会等多个领域,并更多联系着“行”——付 诸实践,规范行为的因素。《论语·泰伯》曰:“兴于诗 ,立于礼,成于乐。”意思是说,达“礼”行“礼”是人 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根本和标志。孔子所言之“礼”与今 日所兴之“礼”,固然有着本质不同,但圣人对礼的高度 重视和反复强调,却依旧值得我们作“抽象继承”(冯友兰 语)。 相对于“经典文本研读”和“文化礼仪训练”,刘先 生所强调的“文化典范熏陶”,显然是一项“知”与“行 ”相结合的大工程。毫无疑问,在通常情况下,“文化典 范”自然包括先贤佳制、经典文本,只是在刘先生演讲的 特定语境和具体思路中,它应当重点指那些有物体、有形 态,可直观、可触摸的优秀文化遗存。如古建筑、古村落 、著名的人文胜迹、杰出的历史人物,还有艺术层面的书 法、国画、戏剧、民歌、民间工艺,器物层面的“四大发 明”,以及青铜、陶瓷、漆器、丝绸、茶叶、中药,等等 。如果这样理解并无不妥,那么可以断言,刘先生所说的 “文化典范”在许多方面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交集、有重 合,就其整体而言,则属于一种依然活着的传统,是日常 生活里可遇可见的国粹。显而易见,这类文化遗产因自身 的美妙、鲜活、具体和富有质感,而别有一种吸引力、亲 和力与感染力。将它们总结盘点,阐扬光大,自然有益于 现代人在潜移默化中走近传统文化,加深对它的理解,提 高对它的认识,增强对它的感情,进而将其融入生活和生 命,化作内在的、自觉的价值遵循。这应当是“典范熏陶 ”的优势和力量所在。 正是基于以上体认,笔者产生了一种想法:把自己较 为熟悉和了解的当下散文创作同文化典范熏陶工作嫁接起 来,策划组织一套由优秀作家参与、以艺术和器物层面的 “文化典范”为审视和表现对象的原创性散文丛书,以此 助力传统文化的重建与发展。这一想法很快得到中国言实 出版社社长、实力小说家王昕朋先生的积极认同。在他的 鼎力支持和热情推动下,一套视野开阔、取材多样、内容 充实的“国粹文丛”,顺利地摆在读者面前。 “国粹文丛”包含十位名家的十部佳作,即:瓜田的 《字林拾趣》,初国卿的《瓷寓乡愁》,乔忠延的《戏台 春秋》,王祥夫的《画魂书韵》,吴克敬的《触摸青铜》 ,刘华的《大地脸谱》,刘洁的《戏里乾坤》,马力的《 风雅楼庭》,谢宗玉的《草木童心》,张瑞田的《砚边人 文》。 以上十位作家尽管有着年龄与代际的差异,但每一位 都称得上是笔墨稔熟、著述颇丰的文苑宿将,其中不乏国 内重要奖项的获得者。长期以来,他们立足不尽相同的体 裁或题材领域,驱动各自不同的文心、才情与风格、手法 ,大胆探索,孜孜以求,其粲然可观的创作成绩,充分显 示出一种植根生活,认知历史,把握现实,并将这一切审 美化、艺术化的能力。这无疑为“国粹文丛”提供了作家 资质上的保证。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这十位作家不仅是文学创作的行 家里手,而且大都有着相当专注的个人雅爱,乃至堪称精 深的专业修养和艺术造诣。如王祥夫是享誉艺苑的画家、 书法家;张瑞田是广有影响的书法鉴赏家和书法家;吴克 敬是登堂入室的书法家,也是有经验的青铜器研究者;初 国卿常年致力于文化研究与文物收藏,尤其熟悉陶瓷历史 ,被誉为国内“浅绛彩瓷收藏与研究的标志性人物”;刘 华多年从事民间艺术和民风民俗的田野调查与理论探照, 不仅多有材料发现,而且屡有著述积累;马力一生结缘旅 游媒体,名楼胜迹的万千气象,既是胸中丘壑,又是笔端 风采;乔忠延对历史和文物颇多关注,而在戏剧和戏台方 面造诣尤深,曾有为关汉卿作传和遍访晋地古戏台的经历 ;瓜田作为大刊物的大编辑,一向钟情于汉字研究,咬文 嚼字是其兴趣所在,也是志业所求;刘洁喜欢中国戏剧, 所以在戏剧剧本里寻幽探胜,流连忘返;谢宗玉热爱家乡 ,连带着关心家乡的草木花卉,于是发现了遍地中药飘香 。显然,正是这些生命偏得或艺术“兼爱”,使得十位作 家把自己的主题性、系列性散文写作,从不同的门类出发 ,最终聚拢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向度之下。于是,“国粹 文丛”在冥冥之中具备了翩然问世的可能。 “红白莲花共玉瓶,红莲韵绝白莲清。”我想,用宋 人杨万里的诗句来形容这套“各还命脉各精神”的“国粹 文丛”,大约算不得夸张。愿读者能在生活的余裕和闲暇 里,从容步入“国粹文丛”的形象之林和艺术之境,领略 其神髓,品味其意蕴! 戊戌秋日于滨城 内容推荐 中国古代青铜器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具有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4000多年青铜发展的高超技术与文化。吴克敬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青铜器研究者,他饱含对青铜器的深厚感情和研究热情,记述了小臣艅犀尊、四羊方尊、皿天全方罍、后母戊方鼎等二十余尊青铜器不为人知的故事。他对青铜的“触摸”,让我们豁然看见青铜器背后的那一段段厚重历史。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