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叔本华哲学随笔/叔本华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作者 (德)叔本华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虽然名为《叔本华哲学随笔》,却是叔本华《附录与补遗》的若干文章汇编。本书收集了叔本华《附录与补遗》中的有关哲学的文章,集结成册。本书集中展现了叔本华对哲学史的态度,对哲学史上各位先哲的态度,对康德哲学的态度,以及对同时代的哲学家的态度。由于叔本华不属于德国哲学学院派,不属于学术圈内建制派,所以他的文字率性自然,感情充沛,丝毫没有他所鄙视的艰深晦涩。因此,一般读者从他的散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位热爱哲学、愿意为哲学献身,但是又苦于无人欣赏而十分郁闷的哲人形象。在《哲学史散论》中,叔本华论述了他对哲学史的态度。他认为哲学史只是个参考,要想真知先贤哲学其义,就必须直接从哲学家原著入手研读,方能有所收获。叔本华从前苏格拉底的哲学家开始,经由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直至经院哲学、培根、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笛卡尔、康德等,一一对其做了精彩点评,其间,优劣自现,褒贬鲜明。在《论大学的哲学》中,他高扬康德哲学,鄙视黑格尔、费希特、谢林的思想,认为他们背弃了康德,完全成为了政府的意识形态帮凶,而像他这样的优秀哲学家,却不被大众认可,尽管他的思想是真理的化身,是真正的哲学。尽管叔本华对同时代哲学家的研究风气痛陈其弊,但仍显吐槽较论证、驳斥更多。尽管文字间情绪化字眼出现得较为频繁,但作为对当时哲学背景的真实反映,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看出,当时的哲学的进展和风气。这对我们理解黑格尔哲学,以及谢林、费希特哲学大有助益。
目录
哲学史散论
论哲学和自然
对自在之物与现象的一些思考
论逻辑和辩论法
论大学的哲学
论宗教
论见到鬼魂及与此相关的东西
序言
《叔本华哲学随笔》是我翻译出版的叔本华系列第六
部。虽然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著作都是哲学方面的,或说
都是从哲学的角度(亦即从事物的普遍性角度)作出的阐
述,但这部选集中的文章确实大都集中于纯哲学的话题,
例如“哲学史散论”、“论哲学和自然”、“对自在之物
与现象的一些思考”、“论逻辑和辩论法”、“论大学的
哲学”等。“论宗教”则是更深入讨论宗教与哲学的分别
。最后的“论见到鬼魂及与此相关的东西”则通过讨论另
一类现象,从另一角度印证了康德和他自己的哲学。所以
,这部文章集就名为《叔本华哲学随笔》。这些文章都出
自叔本华论证其哲学核心概念的文章总集《附录和补遗》

阿图尔·叔本华(1788—1860),可说很早就显示出
思想家的素质。弱冠之年就以不朽著作奠定了哲学家的地
位。少年时他就已经明确表达出想花一辈子琢磨这极其神
秘的人生的愿望。29岁不到就接连出版了哲学巨作《论充
足根据律的四重根》、《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
前者是认识论的名篇,后者则包括了认识论、美学、伦理
学,涉及人和大自然的复杂现象。虽然在中年以后,叔本
华继续出版了这部著作的第2卷及其他著作,但那也只是对
这些早年完成的思考的补充阐述和更多印证而已。难怪叔
本华的母亲的朋友歌德,在与十几岁的叔本华谈论颜色理
论以后,就私下告诉其他人:这少年叔本华,非同小可,
绝对不是个一般的人。
本集的文章的思想内容相当丰富,见解一如既往的深
刻、独到、耐人琢磨。在“哲学史散论”中,叔本华首先
指出,我们需要阅读哲学家的原著,起码要读那些精心挑
选出来的著作精华;而一般的哲学史,只是那些为了各种
目的而编写哲学史的平庸之辈,对以往哲学家的肤浅和歪
曲的看法。叔本华在“哲学史散论”中写出的,是他在亲
自研究重要的哲学家的原文之后所生发的思想,是本身就
是伟大的思想家的叔本华对那些伟大的思想作品的独特评
判。透过叔本华的慧眼,我们不仅可看出那些古老哲学家
的具体的非凡之处,深刻的思想永远是历久弥新,同时,
通过比较叔本华的思想与那些先贤的观点,我们也进一步
证实了英雄所见略同的道理。
在“论大学的哲学”中,叔本华虽然承认在大学教授
哲学有其好处和必要性,但哲学受国家宗教和政府目的的
制约也产生了不少坏处,因为哲学的真正目的是要满足人
们那与生俱来的形而上的高贵要求,是与在大学教授哲学
的目的(政府要培养与政府保持一致的各种各样的公务员
)相冲突的。一句话:“哲学本身(纯粹哲学)的唯一目
标就是真理。要通过哲学达到其他目的,都会危害到哲学
。”而对于假冒伪劣的所谓“哲学家”或者滥竽充数者,
哲学只是手段而已。假冒哲学家败坏哲学的方式是多种多
样的,劣币驱逐良币只是其中之一。 “哲学就是一株植物
,就像阿尔卑斯玫瑰和长在悬崖上的花朵,只会蓬勃生长
在自由的山间空气中,但若精心栽培就会枯萎。那些在市
民生活中代表哲学的人,就像戏子扮演君王。” 真正的思
想家致力于获得深刻的见解,并且只以获得这些见解为目
的,因为他们热切渴望的是以某种方式理解其所在的世界
,而不是去教人,去跟人家胡扯。但这样的追求与常人是
格格不入的,曲高和寡,叔本华及其哲学长时间默默无闻
,正好就是优秀的东西的命运和缩影。
“论宗教”借用两个人物(“大众的代言人”和“真
理之友”)详细辩论了宗教的性质,宗教的目的和必要性
,宗教所带来的坏处,宗教与真理、与哲学、与科学知识
的关系。“论宗教”里还有专门一节讲述基督教的由来和
教义的意义,等等。文中正反两面的辩论,实际上也就是
叔本华对宗教的多角度审视。根据叔本华的观点,宗教是
把生命的更高含义宣示给感觉粗糙、头脑笨拙的大众的唯
一手段。宗教的创立者和哲学家来到这一世上,把常人从
麻木、浑浑噩噩中唤醒,并给他们指出了存在的更高意义
。但哲学家面对的是少数人,而宗教的创立者面对的则是
许许多多的、大多数的人。宗教就是大众的形而上学,因
为人们绝对需要获得对生活的某种解释,而这个解释也必
须与他们的理解力相称。所以,“这个解释始终是对真理
的某种寓言式的梳妆打扮;并且在实际事务和情感方面,
可以作为人们的某种行为准则与(在痛苦和死亡时的)某
种安抚和慰藉”。叔本华还认为基督教是一个寓言,这寓
言描绘了某一真实的思想,但这寓言本身却不是真实的。
叔本华告诉我们,宗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他也论
述了道德与宗教的关系,还有超自然主义者与理性主义者
在看待宗教方面出现差异的根本原因,等等。最后叔本华
还指出了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差别,以及
基督教的一些派别的实质。
“论见到鬼魂及与此相关的东西”一文包含极其深奥
的哲学和生理学的知识,并不是叔本华在毫无根据地谈论
“怪力乱神”。叔本华在这篇文章里精微分析了梦的奥妙
特质、梦的生理特质、梦中所见与在清醒时直观事物的生
理上的根本差别;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梦与“梦见真实”(
在轻度睡眠时对周围环境犹如清醒时目视般的精确感知)
、动物磁性(催眠)、交感治疗、巫术、第二视觉、梦游
状态、梦游状态下的预视和预言、见到鬼魂等相关的特异
功能。根据叔本华的观点,所有这些现象都是互相关联的
,是从同一树干长出来的枝杈;这些另类现象,其具体的
感知的生理过程与日常生活中的人感知的生理过程迥然不
同。例如,日常生活中我们是以感官感觉收集关于外界的
素材,然后通过脑髓功能的处理而获得头脑中的影像(表
象)。但上述另类现象的共同点,就是当发生这些现象时
,人们并不是像在正常情形状态时那样运用外在的感官感
觉,而是运用完全不一样的、叔本华所说的“做梦功能”
以获得客观影像。透过此途径获得的影像却与透过外在感
官感觉所获得的影像是一个样子。“这一系列现象彼此之
间的差别,则是这些现象与透过感官所看到的经验和现实
世界的关系的差别。也就是说,在梦里的情形,一般来说
是与现实世界没有关系的,就算是在稀有的预言梦里,与
现实世界也只有某一间接的和遥远的关系,而极少是直接
的关系。但梦游状态中的看视和遥视,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却是直接的、完全正确的。至于幻觉和或许有的看见鬼魂
,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却是有疑点的。在一般梦中所看到的
物体是公认虚幻的,因而是主观的,犹如想象中的物体那
样。但这种直观在‘睡眠中的醒’和在梦游时,却是完全
客观和正确的;在遥视和预视中,甚至还获得了范围深远
得多的某些直观,清醒时的视野完全无法与之相比。”
叔本华在推论这些现象的复杂原理时,所给出的解释
也可以很合理地帮助理解中医到底是从何获得对人体在另
一层面上(亦即有别于肉眼所见的、现代医学所唯一注意
的人体物质的和有形的层面)的构造和运作理论(例如,
经络和奇特的中医脏腑位置与运作理论),以及在此基础
上中医对疾病的独特诊断,还有中医所理解的各种中药所
具有的异常独特、异常神秘,也异常有效的作用。叔本华
的深邃见解是这样的:“自身对内在直观达到了高度的遥
视或预知能力的时候,这些梦游者就可以清晰和精确看视
自身机体的各个部分,虽然在此,所有物理性看视的条件
都不存在了,不仅没有任何光亮,而且在所直观的部位与
大脑之间,有着许多的隔膜。与梦者的健康状态有关的那
些梦,是最经常被证明就是预言性的梦。更确切地说,这
些梦通常都会预言了疾病,甚至疾病的致命发作(这方面
的例子由法比乌斯收集在了《睡眠之神》,阿姆斯特丹,
1836年版,第195页),就类似于有遥视、预视能力的梦游
者最经常和最准确预言的,是他们自己的疾病的进展和危
重关头,等等,等等。其次就是有时候在梦里预见到那些
外在事故,诸如火灾、爆炸、沉船,尤其是死亡事件。也
只有在大自然盲目发挥的治疗能力不足以消除疾病、在需
要外在救兵的时候,大自然才会真正放手达成特异的看视
功能,而这前期阶段就是梦游状态或者梦中说话的状态。
在达到特异的看视状态时,病人自己就正确地给出了治疗
办法和开出药物。因此,为了自我诊治的目的,大自然就
带来了特异透视、遥视和预视,因为‘大自然不做无用的
事情’。在此,大自然的行事就类似于大自然在大的方面
,在迈出从植物世界到动物世界的一步,在最初创造出生
物时的行事方式。也就是说,对于植物而言,随刺激而动
就足够了;但现在对于动物,需求就变得更加专门和更加
复杂,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对象物,还得去寻找、挑选,
甚至还要去制服或者欺骗,那么,随动因而动并因此各个
级别的认识力就变得必不可少了。这也就是所谓动物的真
正特质和本质,是我们在动物这一概念中必然要想到的东
西。在这两种情况下,大自然为自己点燃了光亮,以找到
和得到机体所需要的来自外在的帮助。把那已经进化了的
梦游中的预见本领转用到自身健康状况以外的其他事情,
只是偶然之举,并的确是这能力的某种滥用。如果人们擅
自、武断地通过持续长时间的催眠、违反大自然的目的以
得到梦游状态时的预视能力,那也是一种滥用。相比之下
,在真的需要这些能力的时候,经过短暂的催眠,大自然
就可以产生这能力,有时甚至是自发地有了这一能力。正
如已经说过的,这以梦见真实出现,首先只是真实梦见直
接的周围环境,然后扩展了范围,直至达到最高程度的遥
视;这遥视能随着意向而涉及这地球上所有事情,时而甚
至能够达至未来。与这些不同级别的能力同步对应的,是
首先给自己所作病理诊断和开药治疗的能力,然后是这能
力的滥用,即给他人作这样的诊断和治疗。”
叔本华很早就注意到这些特异现象,或者我们所说的
特异功能。在“论大自然的意欲”一篇(“论动物磁性和
魔法”)里,叔本华详细回忆了在1854年“有幸”见到了
一个意大利人纯粹通过其“意念”,或说“意志”、“意
欲”,使受到其催眠的人陷入强直性昏厥,或者抽筋,或
者仰面倒下等情形。根据叔本华的观点,当时的情形是真
实的、毋庸置疑的,“也只有闭塞的、完全没有能力理解
病理学的人才会仍然存疑”。他还说过:“谁要是时至今
天还会怀疑有关动物磁性、超感官的遥视或遥感能力的种
种事实,那就不应称为不信,而应称为无知。”叔本华在
本文也描述了他本人曾做过的一个精确预言未来的梦。叔
本华很注意这些确实存在的另类现象,一方面与他的天性
有关:对重要和意味深远的事情他就是一究到底。另一方
面,这些超越时空束缚的现象,也暗合与证实了叔本华与
康德哲学、观念主义(或说唯心主义):即我们运用脑髓
智力功能所感知到的、认识的客观现象,永远就只是我们
经过头脑的先验观念以后的产物,是表象,是与自在之物
(在叔本华哲学中,就是“意欲”)完全不一样的。这些
也与佛教所说的“受想行识”之后的“色”与“空”暗合

这篇专门探讨神秘功能和神秘现象的文章,与叔本华
所强调的他的哲学是“在经验和知识范围之内的学说”,
只是“解释了这世界是什么”并不矛盾。这些神秘现象恰
恰是从另一个角度对他的“表象”和“意欲”世界的证明
。虽然叔本华称这篇文章为“尝试”性的探讨,但叔本华
在进行分析时对睡眠或催眠中脑髓和脊髓及神经的生理活
动和功能,作出了很多有根据的、很有启发性的推论。其
观察和思考之深,让人惊叹。
其实,就算我们没有这些现象方面的体验,我们也可
以透过一个相对寻常易见的现象和例子以获得启发,理解
到在外在感官感觉停止获取素材以后(例如在睡眠时),
大脑也可以通过接收发自内在神经群的、经由另一种传达
途径而来的刺激达成直观空间形态的能力。那就是患有梦
游症的人,尽管睡得很死,也绝对无法用眼睛视物,但仍
然能清楚察觉到他们周围的所有一切,在伸手不见五指的
环境下,“能够避开每一道障碍,出门远行,攀爬最危险
的深谷,沿着最狭长的小径前行,纵身远跳而不会失足”
,等等,等等。这也证明直观完完全全是智力方面的,并
不只是感官的事情。
这些“意想不到的、确凿的”特异现象,“证实了康
德关于现象与自在之物以及这两种法则的对立的基本学说
。也就是说,根据康德的学说,大自然及其秩序就是现象
;而与此相对立的东西,所有正在讨论的、被视为魔法的
事实,我们看到却是直接植根于自在之物,也给现象世界
带来了不寻常的现象。如果根据这一现象世界的法则去加
以解释,那这些不寻常的现象是永远无法解释的,因此是
有理由遭否认的——直到成千上百倍的经验案例再也无法
允许这样做。通过更加仔细地探究这些事实,不仅康德的
哲学,还有我的哲学也得到了重要的证实,亦即在所有这
些不寻常的现象里,意欲是唯一的推动力,这样,意欲宣
告自己就是自在之物。”
“上述不寻常的现象不仅对唯物主义,而且也对自然
主义作出了事实上的和完全确切的驳斥,正如我在《作为
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2卷第17章形容唯物主义就是被抬到
了形而上学王座上的物理学,因为这些不寻常现象证明了
大自然的秩序,亦即唯物主义和自然主义想要认定为绝对
的和唯一的大自然秩序,纯粹只是现象而已,因此只是表
皮的东西,其根基是自在之物,自在之物是独立于大自然
法则的。现在正讨论的不寻常现象,至少从哲学的角度是
我们所有的经验事实当中至为重要的,任何其他事实都无
法与之相比。因此,从根本上了解这些现象,是每一个学
者的职责所在。”
上述叔本华的引语,就是叔本华探索和解读那些不寻
常现象的意义所在。叔本华勇于探索这些特异的现象,正
说明了叔本华作为思想家的敏锐触觉;他在文中坚持采用
这经验世界范围内的知识和规律以解释这显然是基于另一
种法则和秩序的现象,虽然是很困难的,但也不会是徒劳
无功的,因为我也相信中医的这一说法:“善言天者,必应
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所以,
叔本华涉及的最日常的现象都与其形而上的意欲理论相吻
合,并行不悖,就犹如中医所重视和解读的最简单的症状
,也与其形而上的理论丝丝入扣,互为印证。最后,叔本
华采用生理学知识的探索,也说明叔本华恰恰就是脚踏经
验世界的实地的哲学家。
韦启昌
2018年7月9日于澳大利亚悉尼
导语
《叔本华哲学随笔》主题是论哲学。叔本华从自己的唯意志哲学出发, 对哲学史上的哲学家及思想做了分析和评论,赞扬了毕达哥拉斯和康德,尤其痛骂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是“伪智慧”,对德国大学的哲学教学和教授选拔的抨击痛快淋漓,以解三十多年前与黑格尔摆擂台失败的怨气,把被德国哲学界集体忽略他的思想的积怨爆发出来,嬉笑怒骂皆精彩,完全没有哲学的枯燥和晦涩,读罢感叹他的智慧和文采,更感叹他讽刺别人的技巧。
精彩页
哲学史散论
1.关于哲学史
不是阅读哲学家的原创著作,而只是阅读各式各样介绍和描述这些哲学家学说的东西,或者只是阅读泛泛的哲学史,那就好比想要别人代劳为我们咀嚼食物。假如人们可以随心所欲亲眼目睹远古时代有趣的事,那人们还会阅读世界历史吗?至于哲学的历史,就哲学史的题材而言,我们还是可以真正接触其标本的。也就是说,人们可以阅读哲学家的原著,或者至少可以为精简故而集中精力阅读从这些著作中精心挑选出来的主要章节,尤其是这些著作里有很多重复的、可以略过的内容。人们以这样的方式可以真切和不受歪曲地了解到那些学说的核心内容。但如果阅读现在每年都会出版的十来种哲学史的话,那读者获得的就只是进入到哲学教授头脑中的东西,而且是以其头脑所理解的样子,因为不言自明,当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的思想,要在那些哲学寄生虫3磅重的头脑中找到空间安置下来的话,这些思想就必然明显委曲求全;而要从这些头脑中出来时,又得裹着时髦的术语,伴随着他们本人老于世故的评语。除此之外,也可以估计到这样一个以赚钱为目的而编写哲学史的人,对他要编写介绍、报告的原著,读了不会超过十分之一,因为要真正学习那些哲学著作,需要整整漫长和勤勉的一生,正如在以前勤奋、苦干的时候,正派、能干的布鲁克为此所付出的。相比之下,这些小人物耽于没完没了的讲座、公务、假期旅行和消遣娱乐,但却常常在其早年就已经拿出了哲学史。这样的人,又能深究出些什么呢?此外,他们还想要讲求实用和实效,声称已经探究了思想体系的产生和结果的必然性,现在甚至还要评判古老的严肃而又真正的哲学家,要指出和改正他们的错误。他们除了一字不漏地抄出(并且是互相抄袭)古老哲学家的著作以外,还能做出些其他什么呢?为了掩饰这一点,他们把事情弄得更糟,因为他们会拼命加进一些当代的时髦成分,例如,遵循他们时下的风气和精神而妄断古老的著作。如果情况不是这样,而是由诚实和有见解的学者共同认真、负责地把主要哲学家的关键章节和重要段落,按时间年份的顺序组成实用的合集,那将是很适宜的事情,就像一开始的格迪克、后来的利特和普列勒对古老哲学所做的编撰工作。但我们可以做得更细致一些,以缜密的功夫和真知灼见完成一部伟大的、普遍适用的大师选集。
我在此给出的散论,起码不是传统样式的,亦即不是抄抄写写的那种,而是在亲自研究原文的过程中所生发的思想。
2.前苏格拉底哲学
爱利亚学派的哲学家肯定是首先意识到“所见”与“所想”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的人。对于他们而言,“所想”才是唯一真实存在的。他们声称,“所想”是唯一的、不变的、不动的;“所见”,亦即显现的、在经验上可及的,却不是这样,把后面这些也称为唯一的、不变的和不动的,则完全是可笑的。因此,被误解的命题就曾遭到狄奥根尼(以那著名的方式)的反驳。所以,爱利亚学派的哲学家确实已经分清了现象与自在之物的差别。自在之物无法以感官察看和观察,而只能用思维把握,据此,自在之物就是“所想”的东西(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1部,5)。在亚里士多德著作的注释中,提到了巴门尼德的作品《关于看法的学说》。那是关于现象,关于物理学的理论。与此相应,毫无疑问,必定还有另一部著作(关于真理的学说》,关于自在之物的学说,亦即还有一套形而上学。菲洛波努斯著作的一条注释直截了当地评论麦里梭:
在宣讲关于真理的学说时,他(麦里梭)说存在的只是一样东西,而在宣讲关于看法的学说时,他则宣称存在的有两个(众多)东西。与爱利亚学派哲学家截然不同,也很有可能是由爱利亚学派呼唤出来的,是赫拉克利特,因为他教导人们所有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而爱利亚学派呢,则告诉人们事物是绝对静止的。据此,赫拉克利特就只停留在“所见”(亚里士多德,《论天》第3部分,1)。这样,他就再呼唤出与其截然不同的柏拉图的理念学说,正如亚里士多德的表述(《形而上学》,第1078页)说明了这一点。
值得注意的是,前苏格拉底时期哲学家屈指可数的几个主要学说命题,在古老的著作中无数次地重复,但在这些著作以外则极少提及。例如,阿那克萨哥拉关于“心灵”和“同类基本素材”的学说;恩培多克勒的“爱与争斗”和四种元素的学说;德谟克利特和留基伯关于原子和复制的学说;赫拉克利特关于事物永叵流动的理论;之前已经分析的爱利亚学派关于事物绝对静止的学说;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数学、灵魂转生等学说。这些可能就是他们全部的哲学论题了,因为我们发现在近代人的作品里,例如,在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兹,甚至康德的著作里,他们的哲学中几个不多的根本原理也是无数次重复,以至于所有这些哲学家似乎都采用了恩培多克勒(他本身就是个重复符号的爱好者)的古老习语“好的东西可以重复、重复,再重复”(见斯托尔茨,《阿格里琴托的恩培多克勒》,第504页)。
此外,阿那克萨哥拉的上述两个教义是彼此密切相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8 20:5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