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1956:觉醒的世界》以大量史实和解密材料为基础,全景式记录了1956年发生在世界各地的重大事件和文化现象。详尽叙述了“苏共二十大”召开后东欧的变化及波兰波兹南事件、苏联入侵匈牙利事件、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运动、加纳独立运动、苏伊士运河事件、切格瓦拉及古巴革命、南非妇女争取平等的斗争等重大事件。 1956年,全球各地的普通民众开始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反霸权、反独裁、反种族歧视、反殖民统治…·他们聚集在大街小巷和城市广场,甘愿冒着被捕的危险,拿起刀枪,不惜在争取更大的自由、建立更加公正的世界的斗争中献出生命。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旧秩序”的守护者进行了无情反击,极力维护他们的权威。这是一场足以改变战后世界格局的史诗性的角逐。 本书详细全面地讲述了这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年中所发生的故事。 目录 序言 冬天 打破旧秩序 蒙哥马利 摩勒妥协 秘密报告 大规模抵抗 春天 向往自由 长途跋涉 脱离帝国 帕莱斯特罗大屠杀 世界各地的伟大斗争 夏天 叛逆精神 面包和自由 裴多菲圈子 愤怒青年 政变 妇女进军 暴民事件 秋天 革命和阻力 串通勾结 十月波兰 匈牙利事件 苏伊土运动 旋风行动 马埃斯特腊 自由审判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序言 1955年结束之际,40万狂欢者聚集在纽约时代广场, 急切地把目光投向时代大厦楼顶。在那里,时钟显示距午 夜12点只剩20秒,球形灯从旗杆顶端下滑21米,人群中响 起阵阵欢呼声,汽笛声不绝于耳,人们在企盼新年来临。 大约过了8秒钟,声音越来越响亮,180盏灯突然全部熄灭 ,球形灯在黑暗中完成了它的旅程。1.8米高的数字显示 器也骤然变成黑屏。电路出了故障,直到12点15分,塔楼 四面为迎接1956年而安放的那些灯才亮起来。 纽约的庆祝活动成了闹剧,而在日本,庆祝活动却酿 成悲剧。在东京以北约241千米的弥彦神社举行的神道仪式 上,100多人被踩踏致死,75人受伤。起因是,有3万人聚 集在一起,举行庆祝活动,在向人群抛传统的饭团(或麻糬 )时,人们争相哄抢,悲剧就这样发生了。据一位目击者称 ,祭坛附近的人们蜂拥而上,沿着陡峭的石梯,“冲向络 绎不绝的朝拜者”。有些人“从楼梯上跌落下来,被迎面 而来的人潮碾碎”。当时,只有11个警务人员在现场,恐 慌迅速蔓延。“在尖叫声中,无数的男人、女人和孩子被 踩在脚下。”来自人群的压力也推倒了一堵1.8米高的墙 ,造成了更多伤亡。据《纽约时报》报道:“死 者的尸体 被放置在入口处,等待遇难者家属来认领。” 这一年开局就不吉利,许多人预测,这将是特别有挑 战性的一年。例如,在马德里,西班牙独裁者弗朗西斯科 ·佛朗哥即将迎来他执政的第十八年,他在新年致辞中警 告说:“危及世界的危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同时 ,《泰晤士报》在1956年的第一篇社论中呼吁,“面对无 疑是必将发生的危机,我们要勇敢无畏”,而安东尼·艾 登保证,“我们将竭尽所能,缓解各国之间的紧张局势, 不放过每一个机会”。他表示,非常期待在即将举行的首 脑会议上与艾森豪威尔总统会晤,他认为这次会议“将有 助于世界和平”。 面对新的一年,人们确实有理由保持乐观态度。1月1 日,尊敬的马丁.路德·金在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德克 斯特大道浸信会教堂的讲坛上发表演说,他告诉他的会众 ,开始新的一年的“最佳方式”莫过于“击败势力强大的 反对党,惩治邪恶势力”。马丁·路德·金是美国民权运 动中冉冉升起的年轻明星,坚信善行必将取得胜利。随着 抵制城市公共汽车上种族隔离现象的运动进入到第二个月 ,金要求他的会众继续他们的反邪恶斗争,他解释说没有 什么好担心的,因为“上帝是万能的。不要害怕隔离。因 为上帝反对,它必将消亡”。 1月份也见证了这样一个重要时刻:世界迎来一个全新 的独立国家——英国和埃及半个多世纪的统治在苏丹宣告 结束。在有2000名官员出席的喀土穆宫殿草坪仪式上,新 任总理伊兹梅尔·阿兹哈里宣布:“此时是苏丹历史上最 伟大的时刻,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如果这一天标志着我 们争取独立的斗争圆满结束,那也是我们全新任务的开始 ……建设未来……’’②然后,乐队奏响苏丹国歌,鸣放 礼炮,阿兹哈里与反对派领导人一起升起这个全新国家的 国旗——红、白、黑、绿四色旗,与此同时,苏丹武装部 队人员降下英国和埃及国旗。 不过,法属北非局势并不乐观。1955年12月底,由于 遭到摩洛哥战机接二连三的攻击,法国军队在里夫山附近 发动了一次大规模行动,击毙了50多名反抗分子。他们也 对阿尔及利亚的破坏活动做出了强烈反应,根据一份报纸 报道,12月30日,星期五,在一个省有20多名反抗分子被 打死(仅仅几个星期后,阿尔伯特·卡穆斯警告说,如果欧 洲人和阿拉伯人不能和平地、相互尊重地生活在一起,他 们将被“一起处死,尽管心中充满怨恨”)。前南斯拉夫领 袖约瑟普·铁托曾为埃及总统迦玛尔·阿卜杜尔·纳赛尔 的座上宾,他在开罗发表的年度讲话中称,非洲人民正在 “努力巩同其独立地位,实现自治”,并谴责欧洲帝国主 义的“文明使命”,称其只不过是“统治弱者和欠发达国 家的借口”。不过,铁托乐观地认为,“和平解决围际问 题的时代已经到来……战争小冉是解决争端的手段”。 莫斯科也发表了和平谈话。1955年12月31日,苏联总 理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布尔加宁宣布,只要有充分 的善意和谅解,1956年将在“结束冷战”的进程方面取得 重大进展。那天晚上,布尔加宁和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第一书记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举行了一次豪 华的国宴。包括外交官在内的大约1200名贵宾聚集在克里 姆林宫巨大的圣乔治大厅。宴会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 宴会上有丰盛的菜肴、美味的香槟和曼妙的音乐,许多人 发表了演讲,人们频频祝酒,期间还安排了激情四射的舞 会,苏联官员纷纷充当表率。据《纽约时报》报道,在一 群妙龄女郎的簇拥下,布尔加宁神气十足地翩翩起舞。然 而,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基韦斯特却是另一番场景,艾森豪 威尔总统在9月心脏病发作,此时刚刚恢复。他有时画画, 有时打高尔夫球,偶尔散散步。虽然安排了家庭晚餐和庆 祝活动,但“到了午夜总统是否还能保持清醒迎接新年, 尚不确定”。 世界各国政要在庆祝新年时,都提醒人们说,前进的 道路困难重重,他们表达对“和平”的渴望,或做出对更 美好明天的承诺。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自己卷入了一系 列是非纷扰当中——时而令人激动,时而令人震惊,甚至 能改变世界,甚至最精明、最杰出的观察员也始料未及。 而另一些人则发现自己被无情地遗弃了。 一百年前,意大利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安东尼奥·格 拉姆西抱怨说,因崇尚年代学,历史学家往往产生错误的 印象,那些年代就像“人们翻越的群山一样,仿佛忽然置 身一个崭新的世界,发现一种全新的生活”。①然而,人 们似乎对他的话置若罔闻。对于历史学家来说,他们的工 作就是确定特定年份的重要性或确定其是否值得关注,这 一习惯不仅应该锲而不舍地坚持下去而且要蓬勃发展。仅 在过去十年中,有许多书籍似乎想抓住一个时代的本质, 了解更广泛的政治意义、经济和文化环境,或通过一年发 生的事件来探索世界历史的转折点。但是,当历史作家将 1956年的方方面面都做了令人回味的叙述时,这一年的整 体事件和同时代人的生活意识就在很大程度上被遗忘了。 这与1968年.形成鲜明的对比,令人震惊,这一年被广泛( 响亮)赞誉为国际“觉醒之年”。这种心不在焉的健忘由来 已久,反映了更广泛的趋势,将20世纪50年代视为乏味荒 谬的年代:我们得知,在这样一个时代,西欧饱受战争摧 残的人们正在努力重建破碎的经济,摆脱经济紧缩限制; 而在美国,实际上整个国家都笼罩在令人窒息的一致性文 化的氛围之中。与反对法西斯的激烈斗争和20世纪60年代 形形色色的反主流文化以及如火如荼的抗议运动相比,20 世纪50年代初期的“沉闷”经常被边缘化,这并不足为奇 。 然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世界大部分地区开始 发生剧变,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社会、经济和政治紧张局 势加剧,与战后秩序带来的不断加深的挫折感强烈交织。 对许多人而言,在战胜纳粹德国十年之后,支撑盟国阵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奋力作战的坚定信念变得越来越空洞 无物。由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和美国总统富兰克林· 罗斯福于1941年8月起草的《大西洋宪章》(随后得到法国 和苏联的支持),预设了一个以自决原则、国际合作及“摆 脱恐惧和欲望”为基础的战后世界。然而,欧洲各国都不 愿意放弃其帝国野心。为了维护种族主义制度,美国决意 奉行白人至上的理论,所有这些无疑是对这一崇高目标的 嘲弄。在被征服者、被边缘化者和被压迫者中,因挫败沮 丧和种种失望而带来的十年的积怨即将爆发。 1956年,全球各地的普通民众开始大胆表达自己的意 见,他们聚集在大小街道和城市广场,甘愿冒着被捕的危 险,拿起刀枪,不惜在争取更大的自由、建立更加公正的 世界的斗争中献出生命。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旧秩序 ”的守护者进行了无情反击,极力维护他们的权威。这是 一场足以改变战后世界格局的史诗性的角逐。现在,详细 全面地讲述这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年中所发生的故事,正 是时候。
导语 1956年,被广泛赞誉为国际“觉醒之年”,全球各地的普通民众开始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他们聚集在大小街道和城市广场,冒着生命危险,不惜争取更大的自由、建立更加公正的世界的斗争中献出生命。1956年的事件比我们想象的更激动人心、更深刻,这是一场足以改变战后世界格局的史诗性的角逐。本书从古巴和布达佩斯的冷战前线,到戏剧性的美国民权抗议活动和阿尔及尔的血泊,全景式呈现了1956年的世界格局变化。 书评(媒体评论) 西蒙·霍尔描述了爆炸性的一年里的史诗,充满 了细节的探究。 ——《每日电讯报》 雄心勃勃,学术清晰,引人入胜,它对那些发生 的却从未远离的事件,进行了奇妙和生动的展示。 ——(文学评论) 霍尔通过引人注目地使用广产瓷的目击者叙述以 及清晰明确的独立分析,重现了1956年的发展情况。 ——《周日商业邮报》 这本书在思考为什么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糕,而世 界陷入了混乱。对于任何想引起这种怀疑或恐惧的人 来说,西蒙·霍尔的新书是一个有益的提醒。 ——(苏格兰杂志》 西蒙·雀尔成功地展示了1956年发生的事件。这 一年如同1948年和1968年那样,同样是具有革命性的 一年。 ——(金融时报》 《1956:觉醒的世界》是一本相当令人满意的书 ,描述细腻,鼓舞人心。 ——《泰睛土报高等教育增刊)
精彩页 蒙哥马利 关于蒙哥马利,将来的历史书籍会这样记载:“这里有这样一个民族,他们有着蓬松卷曲的头发、黑黝黝的皮肤、坚定不移的勇气,时刻捍卫自己的权利,从而在历史和文明的画卷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马丁·路德·金 就在1956年1月30日星期一晚上9点30分之前,一辆浅色的汽车缓缓停在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南杰克逊大街309号那白色、木头框架的教区牧师住所外面。这座大小适中的房屋建于1912年,是德克斯特大街浸信会教堂27岁的牧师马丁·路德·金博士的住宅。他的妻子名叫科雷塔,他们有个两个月大的女儿,名收约兰达。据目击者说,这辆汽车只停留片刻,就匆匆开走了。科雷塔听到“外面的混凝土阳台上发出一声巨响”,当时,她正在客厅和一个朋友聊天。因为最近常常接到一些威胁电话,她感到一阵紧张,旋即把朋友带到后屋。片刻之后,只听得一阵“雷鸣似的爆炸声”,随即“腾起一股浓烟,又传来玻璃被打破的声音”。阳台南边的炸药爆炸后在地板上炸开一个洞,屋顶被炸坏了。前面的窗户也破碎了,玻璃碎片散落在客厅、书房和音乐室里。 听到响声,邻居们都很担心,纷纷过来表示关切。科雷塔打电话给第一浸信会教堂,她的丈夫是八周抵制城市巴士隔离运动的领袖,他正在召开群众大会。科雷塔告诉他,房子被炸毁了,让他立即遣散众人,但是,她根本没考虑过要告诉他,她们都没有受伤。那天晚上早些时候,金作为刚成立不久的蒙哥马利改进协会会长,向两千人发表了演说。现在,会议即将结束,他站在教堂前面的一个讲台上,主持募捐。站在他的位置,金瞧见一个接待员在与他的好朋友——教会牧师拉尔夫·阿伯纳西——亲切地交谈。过了一会儿,阿伯纳西飞也似地跑下楼去,几分钟后再次出现,脸上露出紧张的神情。很明显,一定是出了,什么事,金马上把阿伯纳西叫过去,后者告诉他说:“你的房子已被炸了。”金询问他的家人是否安好,阿伯纳西神情严峻地回答道,“我们正在核查。” 就在几天前,金经历了深刻的人身和精神危机。1月26日,星期四,他被两名骑摩托车的巡警叫停,声称他在限速每小时40千米的路段以时速50千米行驶。金在一所肮脏不堪的牢房里被关了好几个小时,才被释放。这段令人不快的经历令他感到不安,这是他平生第一次进监狱,在通往监狱的路上,有一阵,他甚至害怕可能会被处以私刑。第二天,金在参加蒙哥马利改进协会的一次会议后回到家,又接二连三地接到好几个威胁电话:“黑鬼,我们已经烦透了你,你肮脏、邋遢。如果你三天内还不离开这个城镇,我们就把你的脑浆打出来,炸毁你的房子。”那天晚上,他无法入睡,绝望地坐在厨房的桌子旁。金后来承认,自己差一点儿就放弃了。“我面前放着一杯咖啡,我无心去碰它,我试图想办法摆脱困境,前提是不会表现得像个懦夫。”大约半夜时分,他万分焦急,十分疲惫,用手托住头,大声做着祈祷。金后来写道:“我仍然十分清晰地记得那天半夜对上帝说过的话:‘我坚定自己的立场,我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但是,现在我有些害怕。人们依赖我,就像找到了主心骨,如果我在他们面前表现得毫无力量,没有勇气,他们就会畏缩。可是,我已是强弩之末。我什么都没有剩下。我已经到了不能独自面对的地步。’在那一刻,我感觉到了上帝的存在……我仿佛听到内心深处有个声音在默默地做出保证:坚持正义,坚持真理,上帝永远与你同在。几乎在一瞬间,我所有的恐惧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不再犹豫。我已经做好了准备,勇敢面对一切。” 三天后,金家里的爆炸将会检验他能否重新获得坚定信念。获悉遭到袭击的消息后,金告诉了众人,他解释说,他得立即回家看看,并建议他们自行散开,回家。“让我们继续前进,永不止步,”金说道,“要坚信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并且要更加坚信,在这场斗争中,上帝与我们同在。”回到家,金还没有来得及看看妻子和孩子是否安全,就被一片混乱包围。马路上,交通堵塞,几百名非洲裔美国人围住了房屋,警方正在努力维持秩序。阿拉巴马州立大学的英语老师乔·安·罗宾逊和一位从事社区工作的积极分子,描述了警方试图疏散爆炸区域的人群但却徒劳无果的情景:“众人出奇地安静,空气紧张,危机重重。其中一个警察高声喊道:‘各位,请回家吧,没有人受伤。’没有人动,也没人说话。沉默就是无言的谴责,令人疯狂,让人感受到威胁……”一个非洲裔美国人甚至提议决斗,他对警察说:“我哪儿也不去。这很麻烦。你们白人总是欺负我们。现在,你说你有理,我说我有理。所以,让我们来决斗吧。”人群中有好多男子和年纪比较大的青少年携带着刀子和破碎的酒瓶,眼看一场大规模暴乱不可避免。所以,在爆炸后不久抵达教区牧师住昕的市长W.A.盖尔和警察局长克莱德·塞勒斯的脸“像死人一样苍白”,也就不足为奇了。 …… 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