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秦汉史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翦伯赞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翦伯赞(1898-1968),维吾尔族,湖南桃源人。1916年进北京法政专门学校学习,不久即转人国立武昌商业专门学校,于1919年毕业。1924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攻读经济学专业,回国后致力于历史学研究。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统一战线和理论宣传工作。抗战期间,撰写文章批判国民党的亲日独裁政策,积极投身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大论战,初步建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体系。1952年至1968年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历史系主任。历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68年12月自杀。1978年平反,1979年举办了追悼会。主要著述有《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先秦史》、《秦汉史》、《中国史论集》和《历史问题论丛》等,主编《中国史纲要》、《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资料》和《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等。 目录 第一编 中期封建社会的序幕 第一章 秦族的渊源、建国及其历史形势 第一节 秦族的渊源与秦代封建专制主义国家的创立 第二节 秦代中国境内各种族的活动 第三节 秦代的世界形势 第二章 秦代社会经济的构造及其转向 第一节 土地所有的关系之改变与农业 第二节 生产技术之综合与手工业 第三节 经济制度之划一与商业 二、技术提高与农业生产性的向上 三、土地兼并与农民离开土地的过程 四、赋税、徭役与农民的赤贫化 第二节 西汉的手工业 一、盐铁业国营及其发展 二、铸铜及其他金属工业 三、纺织及与之有关的服物工业 第三节 西汉的商业都市与国际贸易 一、商业发展之一般的倾向 二、都市的分布、内容及其行政管理 三、大商人的出现及其活动 四、货币的铸造与种类 五、周边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第七章 西汉政权的性质、组织、发展及其崩溃 第一节 西汉政权的性质及其组织 一、西汉政权的性质与汉初的“贱商政策” 二、西汉的政治组织与诸侯王的封建 三、西汉的奴婢与奴隶制度 第二节 西汉政权的发展 一、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的斗争——从吕后称制、文景削藩到七国叛变 二、中央集权政治的形成与疆域的奠定 第三节 西汉政权的崩溃 一、西汉政权的腐化与王莽改制 二、绿林、赤眉大暴动与西汉的灭亡 第八章 东汉王朝的继起及其历史形势 第一节 新市、平林与东汉王朝的建立 第二节 东汉时国内各种族的活动及世界的形势 第三节 东汉与边疆各族及邻国的关系 第九章 东汉的社会经济构造 第一节 土地分配与农业生产的向上 第二节 土地兼并、赋税、徭役与农民的赤贫化 第三节 手工业发展与科学的发明 第四节 商业、都市、钱币与国际贸易的再展开 第十章 东汉政权的性质、组织、发展及其崩溃 第一节 东汉政权的性质及其组织 第二节 东汉政权的巩固及其在边疆地区统治的加强 第三节 边疆各族的叛变与东汉统治的动摇 第四节 外戚、宦官、党锢之祸与东汉政权的腐烂 第五节 黄巾大暴动与东汉王朝的灭亡 第十一章 两汉时代的意识诸形态 第一节 崇儒术黜百家与文化思想的再审判 第二节 儒家哲学的发展 一、经今古文派之争与儒家哲学之分派 二、谶纬的出现与儒家哲学的玄学化 三、王充著《论衡》与儒家哲学的被反击 第三节 两汉的科学——农艺、水利、天文、历算、医药、地理与历史学 第四节 两汉的文学——辞赋、歌谣、五言古诗与古乐府歌曲 第五节 两汉的艺术 一、从史籍中所见之汉代的绘画 二、从汉代石刻画像上所见之汉代的浮雕及其他雕刻 三、汉代的音乐和歌舞 第六节 两汉的宗教 一、多神教的发展 二、佛教的最初传入 三、道教的起源 精彩页 第一章 秦族的渊源、建国及其历史形势 第一节 秦族的渊源与秦代封建专制主义国家的创立 公元前221年,中国的历史,进入了秦代。 秦代王朝,虽然像纸炮一声,轰然而灭,但它却揭开了中国中期封建社会的序幕。中国的历史,从这一时代起,就从初期封建制走向专制主义的封建制。 秦代王朝的创立者——秦族,本是夏族的一支,即羌族的苗裔。这个种族,原住鄂尔多斯的原野,大约在旧石器时代的末期,其族类即溯黄河而西上,缓缓向甘肃西南移徙。到新石器时代早期,或已定居于甘肃西南黄河河谷洮河河谷一带,开始了植物栽培与动物驯养的生活。但直至此时,秦族并未从羌族中分化出来,所以尚无秦族之名。秦族之从羌族中分化出来,那是有史以后的事。 秦族之离开今甘肃西南而东徙,约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即传说中之“尧、舜、禹”时代。当时沿渭水而东徙的羌族,除秦族外,尚有其他诸羌之族,其中首先进入中原的是周族。周族入据中原以后,遂称后来东徙诸羌日西戎,以别于甘肃的诸羌。实则所谓西戎,就是诸羌的别称。秦族为东徙诸羌之一,故亦称秦戎。大约就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秦族的前锋,即已到达陕西境内,与东夏之族发生接触。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其族类遂分布于今日陕西西部。 以后,由于殷族在东方之勃兴,占领中原,西服诸羌,秦族亦与诸羌同时沦为殷代奴隶国家的臣属。大约即于此时,秦族即通过奴隶制的文明,走出了历史上之野蛮时代的境界。 即至周族克殷,陕西的诸羌,在周族领导之下,大半先后东徙中原。其残留于陕西的诸羌,即被周族称之日西戎。秦族之中,也有一部于周初东徙中原。此等东徙中原的秦族,以后在周族封建文化影响之下,与周族同化。其留在陕西境内的秦族,则沦为周族的臣属。 在周穆王时(公元前1000年左右),分布于陕甘边境的秦族又有一支东渡黄河,徙于汾河河谷,这就是传说中所谓造父之族。造父之族,其前锋似曾到达淮河流域。但直至周孝王时(公元前九世纪左右),秦族的大部分族类,还是与诸戎杂处,游牧于淠渭之间。 到周厉王时(公元前841年前),陕甘一带,袭来了普遍的大旱灾。诸戎之族,遂驱其畜群,东向就食,时秦族亦在其内。周宣王时(公元前827年至公元前782年),周族已感到诸戎的压迫,乃运用以戎制戎的政策,封秦族的酋长秦仲为大夫,使之抵抗其他诸戎。秦仲不久死于火并战争之中,其子继之,仍为周族的西垂大夫,是为庄公。庄公在周族支持之下,继续与诸戎相抗。 周幽王时(公元前781年至公元前771年),陕甘一带,又袭来了空前的大旱。当此之时,诸戎之族冲破了周族西北的封锁线,闯进陕西的腹地。其中犬戎与申戎,且攻陷西周的首都,杀死幽王于骊山之下。当时,秦襄公站在周族的方面,“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然而终于不能阻止诸戎东徙的猛潮,所以到平王时,周族遂被迫放弃陕西,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据《秦本纪》云:“(当时)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今陕西岐山县)以西之地。日:‘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于是始国。”由此看来,秦族的始建国,乃在西周末叶。 P3-7 导语 本书不仅注重文献资料的考辨,更充分利用当时的考古学成果,其采用了王国维先生的“三重证据法”的科学研究方法,将考古学与历史学结合为一。如敦煌汉简和居延汉简的发现,对汉代边疆屯戎、烽燧制度、兵役制度、户籍制度等提供了很多史料,弥补了史籍记载之不足。大量汉代画像砖的出土,提供了汉代人们生活、战斗的场景、音乐舞蹈、喜剧等方面形象资料。本书对这些考古新发现作了深入研究,结合文献资料给予新的阐释。该稿出版虽已七十多年,但至今捧读,仍不免为其严谨的学风、飞扬的文采所折服。 序言 一 本书所论述的范围,是秦汉的历史。 秦汉的历史直至今日,我们还没有看到一部完整的科 学的专着;有之,只是以一个章目列于诸家通史之中。 一般地说来,中国历史之科学研究,其自上而下者, 大抵皆停止在殷周阶段;其由下而上者,则又皆停止于鸦 片战争。自殷周而后,迄于鸦片战争,这两千余年的历史 ,虽已曾有若干学者尝作初步之科学的探讨,但历史的具 体演进,则尚有待于详细的研究。因此,当我们的研究进 到秦汉时代,就要走进中国历史学上的荒原了。 虽然,研究秦汉的历史已不似研究秦以前的古史,令 人感到文献之不足,或竟无文献之可征。秦汉的历史,特 别是两汉的历史,已经留下了不少有系统的记录。其中最 有名的巨着,是天才的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其次, 是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荀悦的《汉纪》 。此外尚有清人姚之骃、汪文台等所辑谢承、薛莹、张璠 、华峤、谢沈、袁山松、司马彪及失名氏等所着诸家的《 后汉书》。这些古典史籍和后来的辑逸,若把它们当作历 史,虽班马亦不敢轻许;但当作史料,则上列诸书都是研 究秦汉史的最好资料。《史记》《汉书》《后汉书》,自 唐以来,即列为正史。历来研究汉史的学者,都用这几部 书作根据。迄于清代,对于这几部书之注释、疏证、探源 、索隐、正义、考异、辨惑、志疑、纠谬、刊误之作,已 汗牛充栋。我们不能说这一类后起的着作对于秦汉史的究 明没有或多或少的贡献;至少对史料之订正,有其一面的 劳绩。但是这样寻章摘句的研究,绝不能使秦汉的历史显 出光明;甚且因为这类着作之支离烦琐、陈说纷纭,反而 混淆了原着中之秦汉史的本来面貌。 二 秦汉史之得以从繁复的史料中理出一个眉目来,这是 近年来科学研究的成果。但迄至现在,科学所达到的范围 ,只是对文献上的史料之批判与分类;而这距离秦汉史的 究明,还是非常遥远。但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应该从文献 的史料中去钩稽秦汉的历史;只是说,如果有了新的考古 学上的发现,我们便应该尽可能地运用考古学上所提供的 新史料,去订正文献上的史料之伪误,补充文献上的史料 之缺失。接受考古学的成果,使考古学与历史学结合为一 ,这是历史科学的任务。近三四十年,由于中西考古学者 的努力,两汉的遗址和遗物,在中国西北新疆、甘肃一带 ,大有发现。特别是斯坦因氏的发现,最为重要。斯氏在 新疆前后考古三次,曾着《和阗埋没的古址》《古和阗》 《沙漠契丹废墟》《近印度》《亚洲腹地考古记》及《西 域考古记》等书,报告其发现。他在于阗附近的尼雅,曾 发现汉代精绝的废墟;在罗布泊的沙漠中,曾发现楼兰的 古城(王国维氏谓此古城非楼兰)和许多汉代的古垒;在 敦煌西北,曾发现汉代极西的古长城遗址。这些新的发现 ,使两汉的历史,显出了不少的光明。 例如从古长城的发现,即指明汉代的长城并不终止于 酒泉,而是延伸到今日敦煌的西北,因而法显《佛国记》 中所谓“敦煌有塞”;《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中所 谓“玄盛乃修敦煌旧塞”的记载,由此得到新证。又如从 罗布泊沙漠中成列的古垒之发现,即指明汉代自敦煌以西 ,直达楼兰,沿途都筑有堡垒,以防止匈奴人的侵袭,因 而《汉书·西域传》所谓“自敦煌至盐泽,往往起亭”的 记载,又得到新证。又如据斯氏的报告,敦煌西北的古长 城,不是用砖石砌建,而是用苇秆夹泥土砌筑起来的,因 而《后汉书·班超传》中所谓“焉耆有苇桥之险”的“苇 桥”,才知道它正确的解释。又如从新疆、甘肃一带的遗 址中,有用古窣利文、佉卢文、印度文字写的书简之发现 ,即指明当时塔里木盆地及南山北麓的国际大道上,已有 不少“深目多髭髯”的中亚商人往来贸易,而《史记·大 宛列传》所谓武帝“巡狩海上,乃悉从外国客”的记载, 又获得了印证。以上的发现,对文献上的史料,都是有力 的补充。 此外如从罗布泊沙漠中之汉代古钱及其他遗物的发现 ,竟使西汉时代通达西域的古道由此再现;并且把当时东 西商人所贩卖的商品再呈现于我们的眼前。如从楼兰及于 阗附近的汉代住宅遗址之发现,又使我们知道汉代在西域 的官署之建筑的式样,大抵都有一间华美的大客厅,此外 有厢房、厩栏、冰窖、监狱和营房,还有幽雅的花园。从 那些至今还倒卧或直立在沙漠中之成列的白杨、红柳和各 种果树的死干,还可以想见在一千七八百年前绿荫如梦的 荫道。从那些死去了的葡萄藤,又可以想见当它们垂着累 累果实的时候,汉代诸帝还健在人间。在这里留下来的家 具虽然局部腐朽,仍然可以看出富丽的雕刻;留下来的文 书虽然大半破坏,仍然可以看出记录的事件;留下来的炉 灶虽然久绝烟火,仍然可以看出原来的式样。这一切的陈 迹几乎把汉代官吏在西域的生活再现出来;而这在文献的 历史中,是梦想不到的。虽然这些发现只是当时的边疆文 化,但这些边疆文化,正是当时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 成部分。 三 除遗址与遗物外,第二个大发现,便是在敦煌和居延 所发现的汉简。敦煌汉简自斯坦因氏发现以后,经沙畹博 士考证,印于沙畹所着《流沙中发现的汉文书》一书中。 以后王囯维氏又择其精华辑为《流沙坠简》一书(拓片一 卷,考释三卷,补遗及附录一卷)。《居延汉简》自贝格 曼发现以后,久经秘藏,最近劳干氏辑为《居延汉简考释 》一书(释文四卷,考证二卷)。《居延汉简》较《敦煌 汉简》发现为迟,但其数量则较敦煌所发现者多出数倍。 敦煌与居延两地所发现的汉简内容大抵相同,皆系汉代西 北边防军留下来的文书、簿籍、信札及经籍之类的东西; 因而其所记载,大都皆系屯戍、烽燧、戍役、廪给、器物 及边塞杂事之类。这些记载大半都是文献的历史中记而不 详,或根本没有的,所以是一种崭新的史料。 汉代的烽燧制度,从《汉书》和《后汉书》的记载中 ,是无法考证的。自汉简发现后,遂可得而详知其具体的 组织和内容。从汉简的记录中,我们知道在两汉时代,自 河西四郡,西至盐泽,皆有烽燧的设备。五里一燧,十里 一敦,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塞。此等烽燧,分隶于四郡 太守。太守之下,有都尉、侯官、鄣尉、侯长、燧长,以 下则为戍卒。举烽的方法,昼夜不同。白昼放烟,夜晚放 火。又视敌人数目之多少而有各种不同的暗号,《居延汉 简》有一简曰:“五百人以上能举二烽。”同时,汉简中 记载着若干烽燧的名字。晚近王国维氏把这些烽燧的名字 配合考古学上的发现,加以互证,于是敦煌西北沙漠中之 汉代的废垒已骤可得而呼其名(《流沙坠简》释文及后序 )。假使他日居延一带的汉代废垒亦能有所发现,则今日 《居延汉简》中之烽燧的名字也就可以考定它们的地位了 。 此外,从汉简中我们还知道许多新的史实。如在戍卒 的名册中,对于每一戍卒出生的郡、县、里,都有详细的 登记,因知汉代户籍法的严密。在器物的簿籍中,常见的 兵器是弓矢,并常有领取铜矢的记录,因知当时驻防边塞 的军队多为骑射部队,而且还在使用铜矢。在流水账簿中 ,常见有购买牛羊鸡豚姜酒肝肺舌等食物的日用账,又知 当时边防军军官的生活甚为优裕。而且从《居延汉简》中 “肉百斤值七百”的记载,又知当时的肉价,每斤只值七 个铜钱。此外,如汉简中常有“以邮行”“以次传行”及 医方的记录,又知当时边防军中有军邮和军医的设置。凡 此,都是在文献的历史中看不见影子的。 四 除实物和简牍外,汉代的石刻画像也提供了不少新的 史料。汉代的石刻画像,如武氏祠、孝堂山祠、两城山及 武阳石阙等石刻画像,皆传世已久;但并未引起历史家的 注意。晚近南阳一带汉墓中,又发现了大批的汉代石刻画 像,始有若干学者开始对石刻画像作艺术的研究。我以为 除了古人的遗物以外,再没有一种史料比绘画雕刻更能反 映出历史上的社会之具体的形象。同时,在中国历史上, 也再没有一个时代比汉代更好在石板上刻出当时现实生活 的形式和流行的故事来。汉代的石刻画像都是以锐利的低 浅浮雕,用确实的描写手腕,阴勒或浮凸出它所要描写的 题材。风景楼阁则俨然逼真,人物衣冠则萧疏欲动;在有 些歌舞画面上所表示的图像,不仅可以令人看见古人的形 象,而且几乎可以令人听到古人的声音。这当然是一种最 具体最真确的史料。 例如从石刻画像中楼阁宫室的构图,我们便了然于桓 宽所说的汉代贵人之家“兼并列宅,隔绝闾巷,阁道错连 ,足以游观;凿池曲道,足以骋骛”之语。从石刻画像中 的乐舞图像,我们便了然于仲长统所说的豪人之室“妖童 美妾,填乎绮室;倡讴伎乐,列乎深堂”之语。看侏儒舞 的画像,则《徐乐传》所谓“帷幄之私,俳优侏儒之笑” 如在目前;看戏兽的画像,则张衡《西京赋》所谓“熊虎 升而拏攫,猿狖超而高援”之态,跃然纸上;看乐队的画 像,则流徽鸣鼓,如闻其音;看战争的画像,则矛梃搏击 ,如历其境。此外,还有许多描写风俗、记录传说、鼓励 道德、宣传信仰的画像,不及备举。总之,假如把这些石 刻画像有系统地搜辑起来,几乎可以成为一部绣像的汉代 史。 五 上述考古学的诸发现,它们不知吹送了多少新生命到 纪传体的秦汉史之中。由于这些新的史料之发现,从前在 文献史料中仅能想象、或不能想象,乃至完全不知道的史 实,现在已有若干被具体地显现出来了。虽然如此,仅仅 依靠今日所有的考古资料,还是不能揭示秦汉史中所有的 幽隐;因为这些考古学上的资料虽然大部分足以资为秦汉 史之一般的说明,其中有若干仍有着地方的局限性。如果 要把全部的秦汉史从纸上浮凸起来,除非从地层中射出更 大的光辉。着者在本书中,曾努力于考古学的资料之应用 。但以考古学发现过于贫乏,在没有考古学资料可以应用 的地方,仍然不能不从文献的史料中去寻找说明。本书凡 四十五万字,附地图二十幅,插图五十幅,着作的体例, 和第一卷完全相同。地图和插图,承画家廖冰兄摹绘,这 是我应该致谢的。又本书插图,有一部分,系摹绘汉代石 刻画像;另一部分,系摹绘斯坦因《西域考古记》中的插 图,在插图下面不再注明。一年以来,总算又通过了四百 余年的历史行程,完成了秦汉史的写作。但我的路程,还 是非常遥远。有些读者已经在担心本书的全部史工程,不 知何年何月才能完成,我自己也这样想;但我可以告诉读 者:“不管时代如何苦难,我总是走自己的路。” 翦伯赞·一九四四年七月十五日 于巴县歇马场刘家院子 内容推荐 本书系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撰写,完稿于1944年,出版于1947年。该稿系国内第一本用西方科学的体系、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撰写的中国断代史,其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论述秦汉社会、经济、宗教、文化的发展演变。 本书分为“中期封建社会的序幕”与“中期封建社会的确立与展开”两编,共十一章,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秦朝、西汉以及东汉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等各个方面,都进入细致的解剖的历史专著,也是中国首部秦汉史专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