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育儿育己--老闵教育手记
分类
作者 闵步奎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他办的教育机构,曾被家长称为中国的“夏山学校”、现实版的“巴学园”。他被孩子亲切地唤为“老闵”,以真意挽救了众多“问题儿童”……这本书以生动活泼的手记形式,总结老闵10余年、近100个真实教养案例的成败得失,从如何培育自身育儿理念和具体处理孩子问题两方面,为陷于现代育儿困境的父母展示教育的高度、爱护的尺度,以及操作的细度,是父母们育儿路上反思与求进的一扇窗子、一把钥匙。
作者简介
闵步奎,字子轩,1967年生于四川成都,1991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2007年师从古国治先生,从事儿童和家庭教育工作至今,先后创办两家民间教育机构,积极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
目录
成人篇
手记1 导读:教育的高度和出路
手记2 人格教育指南
手记3 人格发展的阶梯和人的属性的发挥
手记4 我的人格故事
手记5 亲情体验、孝道与人格健全
手记6 我读马斯洛
手记7 从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开始
手记8 无需对孩子进行道德训练
手记9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生的幸福感
手记10 教育改变命运
手记11 做父母是天下最难的工作
手记12 内在小孩是导致我们不成熟的主要原因
手记13 未得到治疗的伤痛影响我们的知和行
手记14 家庭教育丢失的灵魂——成人的静定修养
手记15 陪孩子玩耍之父母成长
手记16 人际互动后面的起心动念
手记17 接纳,改变孩子的命运
手记18 邻居家的一条狗
手记19 一个民间教育工作者的内心告白
手记20 真正的教育,是要超越得失心的
手记21 闲话古老师课程中的一些理念
手记22 失败的中国帝王教育
手记23 如何做到不担心孩子的学习
手记24 学生怕老师的原因是什么
手记25 电脑游戏这个洪水猛兽
手记26 关于儿童暴力
手记27 关于多动症的观点
手记28 拯救“被捆绑的儿子”
手记29 如何处理孩子哭闹的问题
手记30 寄语生二孩的家长
手记31 当孩子在家玩自来水时
手记32 闲话《变形记之横漂生活》
手记33 秋千上的哲学
手记34 成人的评判对儿童教育的影响
手记35 儿童之家的课程表被废除了
手记36 浅谈孩子的安全控制
儿童篇
手记1 孩子抠鼻孔、要东西
手记2 小孩打人怎么办
手记3 女儿狂吃巧克力
手记4 “好东西要和别人分享”的误区
手记5 “乖孩子”让我心痛]
手记6 多花时间陪陪自己的孩子
手记7 从自然农耕领悟儿童教育
手记8 处理孩子之间争执的一些原则
手记9 关于孩子尿裤子、尿床以及大便失禁的事情
手记10 理智和情感高度统一的时机
手记11 我的“蜜蜂”飞走了
手记12 陪伴的心声
手记13 关于“对不起”和“没关系”
手记14 关于孩子的吃饭和零食
手记15 儿童教育发烧友在火车上
手记16 老闵给我自由
手记17 和一个孩子对打
手记18 如何减少父母吵架与孩子“没关系”的表达
手记19 与儿童物权有关的案例
手记20 当你遭遇孩子的唾沫和拳头
手记21 一个老师带孩子
手记22 孩子,我首先要松开拽着你的手
手记23 带孩子们去超市
手记24 让人揪心的电脑游戏
手记25 我肚子饿了
手记26 奕儿的成长
手记27 冲突的干预
手记28 人家老闵都没有说什么
青少年篇
手记1 和中小学生谈早恋问题
手记2 突破《弟子规》在儿童教育中的误区
手记3 倾听孩子的哭泣
手记4 这个孩子教我学会了新的释放情绪的方法
手记5 观察孩子时的反省和回忆
手记6 孩子最需要什么——来自夏令营现场的呼声
手记7 与潜山有关的两个孩子的作文
手记8 教育的回归
手记9 能够给出爱的小邵老师
手记10 筹办2012年夏令营的心语
手记11 再施霹雳手段——2012夏令营考察途中记事
手记12 来自2012年夏令营的报告
手记13 夏令营观察日记和行程
手记14 小林的个案
手记15 不能因为爱我而对我要求这么多
手记16 调解寝室内的纠纷
手记17 一堂关于人格成长的课程
手记18 2012年夏令营工作总结
手记19 写给家长的夏令营个人报告
手记20 用罗伯特议事法则解决冲突
手记21 紧急保管孩子的电话
手记22 她的爸爸丢了——2013桂林阳朔之旅成长夏令营的报道
手记23 2013年阳朔夏令营的微信集锦
手记24 老师,我可以吃泡面吗——2014大理夏令营追记
手记25 生不如死——2014大理夏令营追记
手记26 教育来自不刻意的点滴积累——2014大理夏令营追记
手记27 他承认错误,我却舞弊——2014大理夏令营追记
手记28 夏令营结束了,孩子们不愿意回家
手记29 关于停办2016年夏令营对孩子们要讲的心里话
手记30 给郑氏姐弟的一封信
附录 与本书有关的教育书札
序言
中国的家庭教育,多数时候处在无明中。
无明,就是不清楚,就是无意识,或者意识不到、感
觉不到。家长不清楚自己讲话的动机、后果,所以叫无明

南怀瑾先生说,社会的问题,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
是教育的问题,人的教育问题始于家庭,始于父母对孩子
的影响。这个见解,可谓一针扎中要害。如果父母处于无
明中,那么家庭教育不会有起色。我希望这本书。能给家
庭教育带来一点起色。
这本书中的文章,一开始只是有感而发,因为我有幸
跟了一位叫古国治的老师,又找到了让我安心的工作——
教育,于是我在我的博客上写文章,分享自己的心得,希
望父母们乃至教育工作者能从中受益。
我是2007年认识古国治老师的,2008年我一有空就和
他一起推广他的教育理念,2009年我脱产出来,专门干这
件事情。我的选择不盲目,我之前当过几年的小老板、职
业经理人,以及企业管理培训师、咨询师,但生活过得并
不如意。我潜心学问,喜欢看南怀瑾先生的书,我一直想
把传统文化、心理学、管理学整合在一起,希望自己在成
人的学习领域有更多的作为。我到处拜师,最后遇到了古
国治老师,发现他在这一领域早已经实践并获得成功了,
于是我专心跟他学习。我拽着他在企业管理领域短暂地尝
试后,迅速跟着他转到了家庭教育领域。我脱产出来专职
干这件事已经九年了,至今仍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
选择。
2010年我在上海开办帅真儿童之家,刘纪认夫妇因一
些问题来上海找我,由此结缘。刘纪认是美国亚利桑那大
学的天文学博士后,当时国内几个天文台暂时没有接受他
的工作申请,因而他有些困惑。我和我的同事,与他相谈
甚欢。他回到北京后,北京天文台录用了他。后来,他参
加了古国治老师一家人的“如何爱”课程(那个时候叫“
父母成长”)。再后来,他有了孩子,一有空就“研究”
我的博客,按照他的原话就是,“解决了我很多育儿的困
惑,案例很有趣”。2016年,他从北京专程到宁波明星湾
生态农庄来看我,讨论教育问题。事后,他把我博客上的
文章复制归档,叮嘱我一定要出书,帮助更多的家长。我
感其用情真切,所以恭敬从命。
以上是我要交代的这本书的第一个层面。
第二个层面,从事教育,给我带来的生活落差很大,
我从一个专业的企业管理培训师“沦落”为“孩子王”,
放弃了不菲的收入,成天和孩子泡在一起,很多人不理解
。阅读龙应台女士《教育在屎尿》一文后,我深有同感—
—其实,“在屎尿”的教育,比我从事的管理培训旧勺成
人教育,更为彻底。是啊,如何正确地对待孩子的屎尿问
题、处理孩子屎尿问题时的心态,都构成教育的因素。推
而广之,生活就是教育,从小把教育做好了,比起成人教
育,岂止事半功倍!在如何对待孩子的屎尿问题上,家长
对我是没有意见的,像在我们儿童之家,没有生活老师,
孩子大小便拉在裤子里,都是因老师“无障碍”的心态才
得以妥善处理。但是,下面的问题,和家长的冲突就很大
了。
现在的教育是国养,我的教育是散养。对此。家长的
第一大焦虑是孩子的安全问题。我的应对方法是风险管控
,他们是要刻意回避风险,限制孩子的各种活动。家长喜
欢活泼的孩子,却又不喜欢乱跳的孩子:喜欢语言能力强
的孩子,却又不喜欢大人讲话插嘴的孩子。家长是否喜欢
他们的孩子,是由他们当时的心情决定的。他们在苹果青
涩的时候就开始评论苹果口味的好坏,而不是让苹果在自
然的环境下经历阳光、雨露和风霜,而后成熟。
孩子的大脑发育和孩子的活动是有直接关系的。孩子
的活动受到限制,大脑的发育就受到限制。这点,多数的
家长居然意识不到,即使意识到了,也很难做到不限制孩
子的活动,这与家长的心态是否健康有直接的关系。所以
,我这本书是写给家长看的。
家长的第二大焦虑是要孩子学什么的问题。我提倡生
存教育、生活教育,家长倾向知识教育。孩子的学习是多
方面的,他们最喜欢的就是玩耍。玩耍。是孩子生活、发
育、学习的重点。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如何与人相
处,这是孩子通过干百次与成人或者伙伴之间的互动、冲
突学会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懂得人格成长的老师的
干预、启发,孩子的进步是很快的。但必须承认,他们在
成人面前,仍然是脆弱的,所以他们健康的心理机制必须
以日复一日的重复方式加强,这个过程,我称为固本培元
。他们学习内容的难度的升级需求,是在这种重复的过程
中逐渐产生的。孩子是感性的,而书本知识是偏于理性的
,孩子从感性发展到理性,过程是渐进的,而书本知识教
育,恰恰是人格发展过程中突发的。在知识教育领域,望
子成龙的成人对孩子的要求是急躁的,总想一口吃成一个
大胖子,总想拔苗助长,总想让孩子通过单纯的读书获得
衣食无忧的工作。这种对孩子的要求,其实是急功近利的
思想在作怪,是对孩子生命现状的否定。因而孩子是反感
的,是不接受的,但苦于这种功利心是出于至亲,所以孩
子为了生存、为了亲情,通过扭曲自己的方式来满足父母
的要求:实在是力不从心了,才以各种“不听话”的方式
来敷衍。作为父母,如果用功利心玷污了亲子关系,情何
以堪!
教育如果迎合家长,这个教育就会变味儿,但如果不
迎合,则没有市场。作为一个教育者,我可以特立独行,
可以清心自守,但于事无补,如果没有“随缘不变、不变
随缘”的灵活的教育宗旨,是很难把人格教育办起来的。
所以,我很多时候既要兼顾家长的感受,又要兼顾孩子的
兴趣,常常处于两难的尴尬局面。我更多的时候是和家长
捉迷藏,为孩子打掩护。我感叹教育难,就难在这里。我
希望,在家长阅读这本书以后,那些像我一样的老师,可
以不用再为孩子打掩护,让孩子活出他们自己的风采。
当初,对于家长的焦虑和不理解等问题,我没有做到
循循善诱,希望这本书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第三个层面,就是我在教育中的自我梳理和进步。
在与家长或孩子打交道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改正了很多自己儿童时期形成的缺点。通过观察,我发
现,那些跟我相处比较久的孩子,都有些像我,这让我诚
惶诚恐:作为教育者,我的责任太大了。
所以,课业之余,我不断地学习东西方的教育理念,
加强自己的静定修养。越是这样,越是发现自己有很多不
足,但是这种发现能力却使我的内心越来越充实了。我希
望家长们也能在带孩子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充实自己,
所以把本书命名为《育儿育己》。
我发现,成人带孩子,是我们成人人生中最后一次成
长机会,所以说是“育儿育己”。当一个三岁的孩子能够
轻松愉快地叫我“老闵”,我很开心。我之所以叫孩子们
称呼我为“老闵”,是要孩子消除对成人的恐惧。因为在
这个商业社会里,沟通是最主要的谋生能力,这是我过去
从商的经验。沟通能力的基础,是一个人在另一个人面前
能保有坦坦荡荡、轻松自然的心态。不管这个人和另一个
人是何种身份、关系,没有平等的心态,沟通的效果就会
打折扣。庆幸的是,孩子们并没有因此没大没小,他们回
到家后,对父母更尊重和体贴了。所以,我也希望父母能
够放下权威和控制,和孩子平等对话。注意,是平等对话
,而不是纵容。通过平等对话,父母可以超越把孩子“照
书养”的理论限制,获得自己的养育经验,然后也温故而
知新地把自己的经历变成宝贵的精神财富。
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基本上没有查阅资料,这几乎
都是我的经验总结。有些文章内容来自我的同事、我的朋
友、学生的家长、学校的老师,他们都是中国教育的探索
者,他们的经验非常可贵,经他们同意后集结于这本书中
,我非常感谢他们。有些理论也许过于深奥,大家可以采
取“风吹到哪页我就读哪页”的方式,随取所需。也许你
随机翻到的那一页,正是我所期待的。
有个家长,已经第二次阅读这本书的手稿了。她说,
这本书很深刻,越读越有味道。我很庆幸能够遇到这样的
好读者,我也希望能给读者提供帮助。
如果你从这本书受益,希望你把这本书推荐给你的亲
朋好友,让他们在教育中少一些苦恼,多一份成就感,所
谓一灯燃干百灯。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李茂军先生和我素昧平生,在
接到我的“推销”电话后,非常重视,对出版该书提出了
中肯的意见并给予全力支持,对此非常感谢!山西的段卫
辉先生参与了全书的校对,在此表示感谢!最后感谢支持
我从事教育的老师、家长和孩子们!
导语
教育,不是怎么教他,而是怎么待他!
本书是作者10余年教学手记,通过近100个真实教养案例,剖析了父母、教师、孩子等多方矛盾,详解了哭闹、网游、早恋和拖沓等现代育儿困境的对待理念和解决之道。
本书助家长找到现代育儿的症结,化解困境,携手孩子共同成长。
精彩页
如果读了这本书,你发现你过去的教育方法是错误的,没关系,不管你的孩子多大,都可以重新来过——让孩子在无条件爱的环境中,重新过一遍他的儿童期。正确的教育,只要开始就不会晚。
算起来,我从事儿童教育和家庭教育,已经有整整九年的时间了。这九年的时间,我都在探索教育的出路。
很多人认为孩子出现问题,是教育体制带来的问题。那进入体制之前呢?三周岁之前,孩子还没有进入幼儿园,这期间的教育有没有问题?如果有问题,该归结于谁呢?是不是孩子进入体制以后,接受不属于体制的教育就没有问题?
西方的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在学校出现的问题,都是家庭教育问题的再现。因为孩子生下来,最早和他们打交道的就是父母,父母如何和孩子打交道,会影响到孩子。所以有人说,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还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制品。那我们的家庭教育出了哪些问题?我在这里,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提示。如果父母没有做到全然地接纳自己现实中的孩子,孩子就不会有足够的安全感。孩子表面上和父母很亲,但是内心是畏惧父母的。如果你很权威,你的控制有效,你会觉得孩子很懂事,很听话,但这说明孩子会在你面前做表面文章。如果这样的孩子到了学校,他会害怕成人,害怕老师。害怕老师,孩子就不可能喜欢老师,不喜欢老师,也就不喜欢与这个老师相关的课程。由于没有足够的安全感,当他听到老师和同学不同的意见时,会认为别人在批评指责他。或许,他喜欢学习,只是讨好父母和老师罢了。学霸,可能是迷失自我的代名词。
教育的出路在家庭,在父母。父母找到了人生的出路,起码不会给孩子增加困惑。父母的人生出路,就是学会如何爱——如何爱自己,如何爱孩子,如何爱他人,如何爱环境,这就是儒家讲的亲亲、仁民、爱物。
亲亲就是父母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仁民就是当亲人给孩子的爱溢出以后,孩子自然会爱他的伙伴、爱周围的人;爱物,就是爱护环境。
我发现,当我全然地接受我自己,我的生命就充满激情和力量。五十岁,我才开始部分做到,而那些孩子,一生下来就做到了。如此看来,我们到底是要向孩子学习呢,还是要让孩子向我们学习?
孩子很真实,想要什么就要什么,要不到就哭,就生气。父母看到孩子哭,看到孩子生气,一般都会害怕,会排斥,会制止,会劝慰。但是我们如果继续观察的话,我们会发现,孩子的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当孩子的情绪消失的时候,理性就出现了。我们还会发现,排斥、制止、劝慰,都没有接纳的效果好。其实,所有的人都是如此,只不过成人一般会掩饰自己的需求和情绪罢了。
一旦我们突破了对情绪的排斥,就可以帮助孩子全然地接受挫折,超越这个挫折,胜任他的生命。教育的高度不需要攀登,而是接受挫折时的低谷!
孩子本来是有全然接受挫折、全然哭泣的能力的,但是,由于父母的评判,他们逐步丧失了这种能力,也就丧失了人本有真性情的天赋。
如果父母能够力所能及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让他们做真实的自己,在对孩子说“不”的时候,全然接受孩子因拒绝而受挫的情绪,使孩子能够全然地、不中断地体会和超越自己的挫折感,那孩子的教育,三岁之前就做完了。如果你此前没有做到这样,这本书的教育方式,就是一种补救。因为孩子的教育,是如何对他而非如何教他。把孩子当人看,尽量给予孩子成人的地位,这时候起作用的,就是父母自己待人的方式。你待人的方式如何呢?你待人的修养如何,你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就如何。
补救的第一妙方,就是平等地把孩子当人看,像对待一个成人一样对待孩子。当然,如果你对待成人的方式有问题,不知道尊重意味着允许他人和你不一样,你得学习和反省。如果看这本书的同时,你发现了自己过去教育中的错误,可以真诚地向你的孩子道歉——道歉的效果,是超过任何心理治疗的。你会发现,你的亲情关系复活了,你会发现孩子是深深爱着你的……还有很多,比如可能从此体验到真正的天伦之乐,体会到养育孩子的快乐和成就感。
补救的第二妙方,就是学会接纳情绪。让自己看到孩子的情绪,看到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当孩子有情绪时,阅读孩子的情绪,继而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释放自己的情绪、宣泄自己的情绪。这个接纳孩子情绪的过程,就是爱的主旋律。
补救的第三妙方,就是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了解孩子每一项活动在学习中的意义,放下自己内心的不允许,让孩子建构他自己。
补救的第四妙方,就是尊重孩子,连同他的痛苦。不是花心思让孩子改变,而是学会在此时如何自处。比如,如果你的孩子在校,你可以把学习的任务交给孩子,从他决定起床上学开始,让他为自己的整个学习负起责任。当你分不清责任时,你可以问你的孩子,这件事是谁的责任。
以上经验,都是我实践过的。
2007年,我有幸认识了古国治老师,恰巧那时我的女儿刚出生。古老师教我带孩子,首先是观察,不要急于“教”孩子。
这一观察,使我打开了孩子教育之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2: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