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女丹经典(精) |
分类 |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
作者 | 谢群 |
出版社 | 中医古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全真教华山派第二十二代传人曹祥贞,在道门被奉为“天下第一坤道”,长期隐居华山大上方,积功累行,于丹道修炼颇有造诣。本书介绍了曹祥贞道长鲜为人知的生平简况,让人们得以在某种程度上窥见和仰望一代宗师精深的修为与高风。同时,又将古代著名的女道士曹文逸、孙不二等人关于女丹修炼的经典作品汇聚一炉,进而在现代陈攫宁等道学专家的阐释之后,进一步点明其精义,不仅为当代坤道树立起可供效法的标范,又为当代女性的身心修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作者简介 谢群教授,1972年生,成都人。研究方向为舞美艺术与宗教哲学;guojiaji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道藏源流考》整理出版的主要参加人;(国家一级学会)全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大自然环境保护委员会会长。 目录 序一(许抗生) 序二(詹石窗) 序三(吕锡琛) 序四(张广保) 序五(盖盛民) 第一篇 曾经海海 曹祥贞大师修行小记 第二篇 灵源大道研修笔按 第一节 曹文逸生平 第二节 《灵源大道歌》简介 第三节 《灵源大道歌白话注》研习录 第三篇 孙不二女丹诗硏修笔按 第一节 孙不二生平 第二节 《孙不二元君法语》 第三节 《孙不二女功内丹次第诗注》 第四篇 女子道学小丛书(陈撄宁) 重印《女子道学小丛书》序 坤宁经 女功正法 男女丹功异同辨 女丹诗集 女丹诗集前縞 女丹诗集后編(西池集) 女丹诗集续编 女丹诗集补縞 第五篇 女丹功法顼谈(李锡堃) 第六篇 女丹功法概评(张苏辰) 女子筑基功 炼液化气 炼气化神 第七篇 《大成捷荽》校解 《大成捷要》校注(金禅子) 《大成捷要》缘起 《大成捷要》叙 劝刊《大成捷要》五言古句 《大成捷要》桂命双修夭机口诀目录 咏修身丹道二首 《大成焼要》校注目录 (上卷) 第一章 集古丹经目录序言 第二章 性命双修 纲领条目 心印口诀 秘旨灵文 第三章 性命双修 心印口快 天机提纲 返还证验说 第四章 天元大丹 二十四节 口诀天机目录 (下卷) 第五章 道兼源流谱 第六章 性命取修 心印口诀 天机秘文 百日筑基 第七章 性命双修 心印口诀 天机秘文 阳火阴符口诀天机 第八章 性命取修 心印口诀 天机秘文 十月养胎 第九章 性命取修 心印口诀 天机秘文 三年乳哺 《大成捷要》丹功讲解(王沐) 体真山人女丹诀 跋一 科学文化视野中的内丹学(董光璧) 跋二 集大成者(金禅子) 跋三 女仙之路(盛克琦) 后记(李光富) 序言 许抗生 道教的养生术,或称长生术,即指道教养生方法、养 生功夫。它是道教养生学说的核心内容。道教的养生术内 容极其丰富,这些长生术,一般称之为道教方术。道教方 术虽然名目繁多,来源多途。其中来源于神仙方术的,包 括守一、存神、行气、导引、服食、辟谷、外丹、房中等 ,后出的内丹术也属于此类。 “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是道教内丹养生学的理 论基础和前提。这一思想给予道教丹道炼养学以充分的信 心和决心。 至于如何从事养生,这又与道教的生命学说有密切关 系。道教认为:“夫禀气含灵,唯人为贵。人所贵者盖贵 于生。生者,神之本;形者,神之具。人禀气含灵,气组 成形体,灵则为精神。”因此养生就。要神与形并养,所 以说:“故神生于形,形成于神。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 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合同,更相和,更相成。”与这一 思想相联系,道教更提出了人的生命由精、气、神三要素 所构成的思想。早在汉代早期的道教经典《太平经》中即 已提出精、气、神三者合一的思想。《太平经·令人寿治 平法》中说:“三气共一,为神根也。一为精,一为神, 一为气。此三者共一位也……故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 神、重精也。” 这是说,人的生命是由精、气、神三者结合、相互作 用而成的。因此。养生长寿就得炼养精、气、神三者。在 这里,除了讲神和形(气组成形)之外,又强调了一个“ 精”。这大概是要说明人之形不同于非生物之形,它是有 生长发育的生命能力的,而这个“精”就是指有生命能力 的物质而言的。之后,精、气、神的学说,也就成了道教 养生学的基础理论。道教的养生思想,大都是在这一理论 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道教养生学,还与宇宙本原“道”的思想有着密切的 联系。道教认为,道产生万物,万物中当然包括人在内, 人亦由道而生。因此道教认为每个人都有道性,道是永恒 长存的,所以只要人们通过修炼达到与道合一,即可得道 而长生,这应当说是道教养生学最终的哲学基础。 《养生延命录》引张湛《养生集叙》曰:“养生大要 :一日啬神,二日爱气,三日养形,四日导引,五日言语 ,六日饮食,七日房室,八日反俗,九日医药,十日禁忌 。”这十类包括养神、气、精(房室),直至饮食、言语 一切日常生活中的养生活动和得了疾病后的治疗,等等。 这种归纳是比较广泛的。两晋时的葛洪则对他以前的养生 术做了一次总结,并提出养生术之至要主要有“三事”的 思想,他说:“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 精、行炁、服一大药便足,亦不用多也。”在这里,葛洪 所讲的“行炁”,主要指“胎息而已”,就是内丹术的前 身。 在《道藏精华录》中还收有明代的一篇道教养生著作 ,叫《摄生三要》。这里的摄生三要与葛洪的长生三事又 有些不同,它完全是从构成人体的三要素精、气、神出发 ,提出了聚精、养气、存神三大要。聚精指保养精血,主 张节制房事,不耗泄精血,更提出了聚精之道有五个方面 的思想,即一日寡欲,二日节劳,三日息怒,四日戒酒, 五日慎味,认为只有恬淡无欲才能补精。养气“须从调息 起手”而达至“胎息”,认为“人得天地之气以生”,得 气而生,失气则死,故养生之学,不可不讲养气。存神则 是使人精神专一,达至虚静境地,“以一念不起为功夫” ,认为“神凝则气聚,神散则气消。若宝惜精气而不知存 神,是茹其华而忘其根矣”,所以存神对宝精养气是十分 重要的。 总之、历史上对道教的养生术已有多种归纳分类,但 我们也可看到,每一种归纳都只能涉及其大要而已,而不 可能做到“全而不漏”。因为道教的养生思想太丰富了, 涉及的方面太多,以致我们只得用“杂而多端”来形容它 的丰富复杂了。葛洪曾去繁就简地总结说:“然此三事( 宝精、行炁、服一大药),复有浅深,不值明师,不经勤 苦,亦不可仓卒而尽知。虽云行炁,而行炁有数法焉。虽 日房中,而房中之术,近有百余事焉。虽言服药,而服药 之方,略有千条焉。” 今由谢群同志将其师承的全真道华山派曹祥贞大师的 悉心传授,编纂成文,予以出版,这是一件大好事。在中 国宗教文化史上,佛教有普度的意识,而道教却有密不示 人的传统。曹道长一生隐居华山,清修丹道,那么,她的 修炼经验自然也是十分珍贵的,所以我觉得这是一项十分 有意义的工作: 其一,国家、社会的主体是人,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 到底就是人的发展,而人的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乃是 人从事一切活动的基础。尤其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 ,高科技突飞猛进,高速度、高节奏、高效率,乃至经济 的全球化更促进了竞争的日益加剧。这为人们带来了各种 各样的生理和心理疾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人没有 生理、心理全面健康的身体,要立足于当今社会,承担各 种社会工作,将会带来莫大的困难。因此,在当今社会, 人的身心健康问题,将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成为社会的 焦点问题之一。另外,我们的社会正在步人老龄化的社会 ,老年人越来越多,而在老年问题中,身心的健康问题显 得尤为突出。因此,健康防病的活动成为全民运动,国家 的富强繁荣应该与人民的健康强壮同步发展。 其二,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史中,中华民族在 追求人民的身体健康和与疾病的长期斗争中,总结出了一 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极其丰富的养生学思想和医学思想, 成为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瑰宝。而我国土地上自 生的道教,又与我国历史上的养生学和医学有着密不可分 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我国古代丰富的养生学与 医学思想,也就不大可能产生出道教来,道教就是在吸取 古代养生学与医学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代养生学与 医学是道教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道教自产生之后 ,又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的养生学与医学的发展。历史上著 名的道教徒或道教学者,有不少也是著名的养生学家和医 学家,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皆是如此,他们都对 中国的医学和养生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我们今天 要来发扬我国的养生学与医学,就必须大力开掘道教养生 学这一历史文化宝藏,并使之成为我们在21世纪的一项重 要任务。 2017年秋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作者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老 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国家一级学会]学术顾问) 导语 本书讲述曹祥贞大德鲜为人知的生平简况,一窥一代宗师精深的修为与高风; 将古代女道人曹文逸、孙不二等关于女丹修炼的经典古籍汇编一册; 精选现代道学家陈攫宁等人的精辟阐释,进一步点明其精义; 本书为当代女性学习坤道树立起可供效法的标范; 本书也为当代女性的身心修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本书是当代女性一窥道家养生智慧的理论源泉; 北京大学哲学系许抗生教授、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詹石窗先生;全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吕锡琛先生、北京大学哲学系张广保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盖建明先生、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李光富等数十位道学研究者撰文推荐。 后记 谢群,饱学之士也。故虽为女性,却以先生相称。谢 群先生邀为本书序,原本忐忑,又见她发出“既要言说天 机,又有天机不可轻泄之古训,所以这卷书很难写啊。” 的感慨,不由得拥笔难下。 作为“天下第一坤道”,曹祥贞道长一生清修,历经 磨难;然不畏命运多舛,坚心修道,终获道门内外一致敬 仰;登真之日,陕、晋、豫三省,高功法事,感天动地, 诵经妙音,响彻云霄;道俗弟子及无数信众竞相簇拥扶柩 ,奔泪嚎啕,难舍之情,感人至深;新道学大家胡孚琛教 授,挽联更称其为“民国奇女子”…… 仅悲痛无以表追思,奉遗赠方能长相守。谢先生收拾 思绪,继承遗志,把崂山匡常修道长赠曹爷,曹爷又赠给 作者的《大成捷要》反复拜读,仔细校对;又把道教史上 颇为著名的《灵源大道歌》《孙不二女丹诗》,根据曹爷 生前的明示暗喻及随时随地的神机巧授,加以整理作为注 解,并两卷合一,是为本书。 道教乃中国本土教,以法术为用,以大道为本,以长 生不死为追求,以仙学丹道为梯航。仙学有天仙、神仙、 地仙、人仙、鬼仙之别,丹道有外丹、内丹,又有天元、 地元、人元之分,门派林立,各有人手、转手、了手、撒 手之功夫。难以尽言矣!胡孚琛教授高度概括,“三家四 派”之说,无一遗漏,囊括尽矣!非遍访明师不可为,非 熟读道藏不可解也。 然男丹、女丹于人手处又有所不同,非道门师徒传承 ,难得真诀也。谢先生有幸伺奉曹爷左右,朝夕相处,口 传心授,工夫玄微,心明性见:日久自得真诀,上座便见 真机;华池神水满口吞,玉液还丹百脉涌,赤龙降服回春 宫,炼液化气功自成。 接下来的工夫,自然需要进入本书的玄微世界,细细 体察,久久用工;于真静处见真息,于真息内种金钱,于 真空里育婴儿,于太虚中放飞真神,与宇宙辉光共明暗, 与天地橐龠共呼吸,浑然无我,然我无所不在。是此,功 德圆满矣! 是以为记。 李光富李玄辛陈禾塬识于武当山 二零一七岁次丁酉年春三月吉日 (李光富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李玄辛系湖北省道教 协会副会长,陈禾塬系《武当丹道修炼》作者、武当养生 研究会会长) 精彩页 一 华山的道教宫观很多,历史也很悠久,早在汉武帝时就建有集灵宫,唐朝更陆续出现了一些由道士们自己所营建的宫观.大上方的白云宫就是金仙公主的修道处,至今遗迹犹存。 “上方”是道教的术语,特指“天界”。远望其路好似挂在悬崖峭壁上,近看,只能靠攀藤附葛、足蹬石窝才能上去,仿佛神仙居所。 小上方山形如椅,南凌空北依崖,这里楼阁依附崖势而筑.远望如悬在半空之中。从小上方南端拾级而上是大上方,也就是唐玄宗御妹的隐修地。 1996年的早春,同样一位仙姿卓然、精神健朗的坤道,登上了这方神圣的道场。 在白云和蜡烛两峰之间,大上方这块坪地呈凹形。道人站在这片面积约十余亩双峰托举的山坪上,表情是那么的喜悦,神态是那样的安逸。她的目光中透漏出的是憧憬?回顾?向往?抑或规划与设想? 也许什么都不是,老人家历经数十年的内丹修炼,已深契无为之真趣,“功成身退天之道”,正当时也! 华山道教文化底蕴深厚,古往今来,人才辈出。这位老者就是以实修闻名海内外的当代著名道教人物——曹祥贞大师。 二 曹祥贞是当代中国道教中女丹修为甚高的高道。她一生清修,信仰虔诚,以庙为家,历经磨难。她精心修炼道教丹功,深谙女丹,仪止端庄,气度从容,得道家修养之精髓。近十余年来,道长一直在华山大上方闭关隐修,只在农历三月华山古庙会期间下山到山下道观小住。她以年近九旬高龄,行走在高危倾险的大上方险道上,依然步履稳健,气定神闲。道长生活简朴,安贫乐道,关注社会公益事业广为传诵,然而道长一生清修,历经磨难的事迹却鲜为人知。 曹祥贞,俗名曹群英,为陕西省合阳县一大家闺秀。母亲出身书香门第,知书达礼,仰慕仙道。曹群英少年时代就在《群仙列传》中知道了华山就在不远之地,并从中了解到,自古以来,华山就是高道名士云集之地。那时,她那幼小的、充满好奇的心灵即对神仙产生了崇敬之情。曹群英六岁丧父,家庭生计无人主持,在读高中时,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的她被当地军阀看中,遭遇逼婚。自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以来,社会动荡不安,全国各族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之声此起彼伏。此时正就读新学的曹群英受到新思潮的影响,萌生了摆脱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束缚的念头,尤其是耳闻目染中国共产党率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十四年抗战取得胜利后推行男女平等的政策,她渴望打破旧有习俗。 1947年农历三月初三,为真武大帝圣诞,也是王母娘娘蟠桃会。晨光微曦中,在渭北高原的一个村头,走出两个带行李的人,一老一少,看样子像是要出远门的人。旧中国农村,到处充满着庙会那热闹的气息,年仅二十四岁的曹群英背起包袱、女扮男装,与母亲以访亲为由偷偷地离开居住了二十余年的曹家大院,开始了她的求道之旅。 那年月,逃荒要饭的人很多,路经人家的场院、麦秸垛下时就歇歇脚过一夜。母女二人白天行走,晚上用铺盖掩着半个身子.看着天边眨着眼的星斗难以入眠。那是一个除了信仰一无所有的年代.路途的艰辛与天气的多变似乎是上天对求道者的考验。经过一路的泥泞颠簸,母女二人终于到了华山脚下。但上天的考验远不止于此。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又没有一个可以安身的角落,母女二人只能在山间废弃的破败房屋中野居,之后又搬到了山顶上荒废已久的紫气台,居住环境依然异常清苦。曹群英来往上下,担粮提水照顾母亲十分周全,并没有因为条件的不便利而怨天尤人。久而久之,曹群英至孝的名声在华山逐渐传播开来。这些,被一位老道长一一看在眼里。 很多人都知道儒家提倡忠孝,道教的终极理想是得道成仙,二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对此笔者需要在这里费些笔墨。 在道教的发源地青城天师洞,有一块“忠孝神仙”的匾额已经悬挂了上千年。在道教众多的教派,尚有以忠孝为本的净明忠孝宗。于是,当我们认真审视道教的教理教义时,便发现儒家的伦理道德早已深深浸入道教的思想学说之中。正因为如此,要学仙道,先修人道,人道不具,焉论神仙?这已成为道教界的一个共识。 P4-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