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周作人说他的理想只是那么平常而真实的人生,凡是热狂的与虚华的,无论善或是恶,皆不喜。周作人心里期冀闲适——烘着白炭火钵,喝清茶,同友人谈闲话——然而这些终究只是空想,他自言:心思散漫,好像是出了气的烧酒,一点味道都没有。 周作人自诩为“苦茶庵”主人苦茶瓮,便是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彷徨与无奈的苦涩观,他把一切看作浮云似的,自得其乐的活着,只求心境不要再粗糙荒芜下去。 《我这有限的一生(精)》精选周作人数十篇文章,有对自由宽懈日子的回忆,有对人生之苦的体察,有对自我思想命运的剖析。周作人披中庸之衣,着平淡之裳,于苦味人生中自有一套人生消遣法。 作者简介 周作人(1885-1967),著名作家、翻译家,被誉为“现代美文之王”。 浙江绍兴人。青年时代留学日本,与兄树人(鲁迅)一起翻译介绍外国文学。 五四时期任教北京大学,在《新青年》《语丝》《新潮》等多种刊物上发表文章,影响深远,风行海内外。其随笔散文创立了中国美文的典范,鲁迅评价“周作人的散文为中国第一”,胡适赞叹“大陆可看的唯有周作人的作品”。 周作人倾心翻译的《枕草子》,尽显原作的灵性与机趣,是公认的经典译本。 目录 代序 寻路的人 那自由宽懈的日子 初恋 娱园 三味书屋 怀旧 怀旧之二 学校生活的一叶 五年间的回顾 故乡的回顾 道路的记忆一 道路的记忆二 东昌坊故事 苏州的回忆 闲适是外表,真正的是苦味 山中杂信 济南道中 济南道中之二 济南道中之三 北平的好坏 东京的书店 东京散策记 怀东京 游日本杂感 留学的回忆 寂寞之上没有更上的寂寞 《自己的园地》旧序 自己的园地 谈天 唁辞 十字街头的塔 关于命运 伟大的捕风 两个鬼的文章 真实是个多余的人 闭户读书论 夜读的境界 一年的长进 我学国文的经验 自己的文章 我的杂学
序言 代序 寻路的人 赠徐玉诺君 我是寻路的人。我日日走着路寻路,终于还未知道这 路的方向。 现在才知道了:在悲哀中挣扎着正是自然之路,这是 与一切生物共同的路,不过我们意识着罢了。 路的终点是死,我们便挣扎着往那里去,也便是到那 里以前不得不挣扎着。 我曾在西四牌楼看见一辆汽车载了一个强盗往天桥去 处决,我心里想,这太残酷了,为什么不照例用敞车送的 呢?为什么不使他缓缓的看沿路的景色,听人家的谈论, 走过应走的路程,再到应到的地点,却一阵风的把他送走 了呢?这真是太残酷了。 我们谁不坐在敞车上走着呢?有的以为是往天国去, 正在歌笑;有的以为是下地狱去,正在悲哭;有的醉了, 睡了。我们——只想缓缓的走着,看沿路的景色,听人家 谈论,尽量的享受这些应得的苦和乐;至于路线如何,或 是由西四牌楼往南,或是由东单牌楼往北,那有什么关系 ? 玉诺是于悲哀深有阅历的,这一回他的村寨被土匪攻 破,只有他的父亲在外边,此外的人都还没有消息。他说 ,他现在没有泪了。——你也已经寻到了你的路了罢。 他的似乎微笑的脸,最令我记忆,这真是永远的旅人 的颜色。我们应当是最大的乐天家,因为再没有什么悲观 和失望了。
导语 金庸说:周作人是对我的文学生涯最有影响的人之一。其文“意境冲淡而念意深远”。 周作人散文之伟大,在中国散文史上有承上启下之功——上承苏轼、李渔、袁枚等小品文,下泽俞平伯、废名、梁实秋乃至冰心、朱自清、沈从文、钱钟书、余光中、汪曾祺、余秋雨等人的审美情趣。 金庸、谷崎润一郎、林语堂、胡适、徐志摩、郁达夫、何其芳、梁实秋、郑振铎、巴金、朱光潜、苏雪林、废名、张中行、董桥、钱理群、钟叔河、止庵、陈丹青、窦文涛、梁文道、冯唐、黎戈、程璧,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读者、时尚芭莎、知日、新京报、大家、为你读诗、拾文化等一致推崇。 寻味人间的周作人——顺其自然、苦中作乐,秉持个人主人理念,是周作人对待人生的看法与做法。“他并不囚困于自己的时代,却又在自己的时代获刑。” 后记 “周作人生活美学系列图书”包括周作人先生《我这 有限的一生》《日常生活颂歌》《都是可怜的人间》三本 著作以及《枕草子》《从前的我也很可爱啊》两本译作。 此次出版,我们参照了目前流行的各种版本,查漏补缺, 校正讹误。重新厘出“人生”“生活”兼及周作人“旁观 其他”的杂文主题,并重新拟定前述书名。这套书只是从 文学角度来阅读周作人,不代表任何其他立场。请知悉。 在编辑《我这有限的一生》一书过程中,考虑到作者 生活所处年代,文章的标点、旬式的用法、一些常用词汇 等难免与现在的规范有所不同,为保持原著风貌,本版未 作改动。如“根柢”即为“根底”,“出板”即为“出版 ”,“计画”即为“计划”,“坐位”即为“座位”,“ 耽阁”即为“耽搁”,“大雅梨”即为“大鸭梨”,等等 。并且,在当时的语言环境中,“的”“地”“得”不分 与“做”“作”混用现象也是平常的。因作者写作时间的 不同,也会出现同一词汇、同一专有名词有多种写法的情 况,如勃兰特思、勃阑兑思与勃阑特思,便当与辨当,勃 阑地与白兰地,等等。书中的一些译文也与现在一般通用 的有所不同,如《天方夜谈》,现今为《天方夜谭》,等 等。为尊重作者语言写作习惯,本书均未作改动,请读者 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文意加以辨别区分。 编书如扫落叶,难免有错讹疏漏,盼指正。
书评(媒体评论) 周作人是对我的文学生涯最有影响的人之一。其 文“意境冲淡而念意深远”。——金庸 知堂先生是一个唯物论者。知堂先生是一个躬行 君子。我们从知堂先生可以学得一些道理,日常生活 之间我们却学不到他的那个艺术的态度。……我们常 不免是抒情的,知堂先生总是合礼,这个态度在以前 我尚不懂得。十年以来,他写给我辈的信札,从未有 一句教训的调子,未有一句情热的话,后来将今日偶 然所保存者再拿起来一看,字里行间,温良恭俭…… ——废名
精彩页 旧日书房有各种不同的式样,现今想约略加以说明。这可以分作家塾和私塾,其设在公共地方,如寺庙祠堂,所谓“庙头馆”者,不算在里边。上文所述的书房,即是家塾之一种,——我说一种,因为这只是具体而微,设在主人家里,请先生来走教,不供膳宿,而这先生又是特别的麻胡,所以是那么情形。李越缦有一篇《城西老屋赋》,写家塾情状的有一段很好,其词日: 维西之偏,实为书屋。榜日水香,逸民所目。窗低迫檐,地窄疑航。庭广倍之,半割池渌。隔以小桥,杂莳花竹。高柳一株,倚池而覆。予之童又骏,踞觚而读。先生言归,兄弟相速。探巢上树,捕鱼入湫。拾砖拟山,激流为瀑。编木叶以作舟,揉筱枝而当轴。寻蟋蟀而剧墙,捉流萤以照牍。候邻灶之饭香,共抱书而出塾。这里先生也是走教的,若是住宿在塾里,那么学生就得受点苦,因为是要读夜书的。洪北江有《外家纪闻》中有一则云: 外家课子弟极严,自五经四子书及制举业外,不令旁及,自成童入塾后晓夕有程,寒暑不辍,夏月别置大瓮五六,令读书者足贯其中,以避蚊蚋。鲁迅在第一次试作的文言小说《怀旧》中描写恶劣的塾师“秃先生”,也假设是这样的一种家塾,因为有一节说道: 初亦尝扳王翁膝,令道山家故事,而秃先生必继至,作厉声日,孺子勿恶作剧,食事既耶,盍归就尔夜课矣!稍忤,次日即以界尺击吾首,日,汝作剧何恶,读书何笨哉!我秃先生盖以书斋为报仇地者,遂渐弗去。 第二种是私塾,设在先生家里,招集学生前往走读,三味书屋便是这一类的书房。这是坐东朝西的三间侧屋,因为西边的墙特别的高,所以并不见得西晒,夏天也还过得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说明道: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的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一q起来: “人都到哪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从这里所说的看来,这书房是严整与宽和相结合,是够得上说文明的私塾吧。但是一般的看来,这样的书房是极其难得的,平常所谓私塾总还是环的居多,塾师没有学问还在其次,对待学生尤为严刻,仿佛把小孩子当作偷儿看待似的。譬如用戒尺打手心,这也罢了,有的塾师便要把手掌拗弯来,放在桌子角上,着实的打,有如捕快拷打小偷的样子。在我们往三味书屋的途中,相隔才五六家的模样,有一家王广思堂,这里边的私塾便是以苛刻著名的。塾师当然是姓王,因为形状特别,以绰号“矮癞胡”出名,真的名字反而不传了,他打学生便是那么打的,他又没收学生带去的烧饼糕干等点心,归他自己享用。他设有什么“撒尿签”的制度,学生有要小便的,须得领他这样的签,才可以出去。这种情形大约在私塾中间,也是极普通的,但是我们在三味书屋的学生得知了,却很是骇异,因为这里是完全自由,大小便时径自往园里走去,不必要告诉先生的。有一天中午放学,我们便由鲁迅和章翔耀的率领下,前去惩罚这不合理的私塾。我们到得那里,师生放学都已经散了,大家便攫取笔筒里插着的“撒尿签”撅折,将朱墨砚覆在地下,笔墨乱撒一地,以示惩罚,矮癞胡虽然未必改变作风,但在我们却觉得这股气已.经出了。 下面这件事与私塾不相干,但也是在三味书屋时发生的事,所以连带说及。听见有人报告,小学生走过绸缎衡的贺家门口,被武秀才所骂或者打了,这学生大概也不是三味书屋的,大家一听到武秀才,便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觉得讨厌,他的欺侮人是一定不会错的,决定要打倒他才快意。这回计划当然更大而且周密了,约定某一天分作几批在绸缎衡集合,这些人好像是《水浒》的好汉似的,分散着在武秀才门前守候,却总不见他出来,可能他偶尔不在,也可能他事先得到消息,怕同小孩们起冲突,但在这边认为他不敢出头,算是屈服了,由首领下令解散,各自回家。这些虽是琐屑的事情,但即此以观,也就可以想见三味书屋的自由的空气了。P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