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社会建构--进入对话(精)/社会建构论译丛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美)肯尼思·J.格根//玛丽·格根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社会建构的观念已席卷美国乃至世界各国的许多学术和实践领域。有些人认为,社会建构论具有深刻的解放性,是创造性重建的主要刺激因素。另一些人却认为社会建构论的观点极具威胁性。伴随着这类对重大理论创新的各种争议,社会建构论在组织变革、学校教育、心理治疗、社会研究和冲突解决等领域已有很多新的进展。本书通过对社会建构论核心观点进行简明易读的介绍,希望帮助读者迅速把握这一理论的核心。从大学生到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任何希望对建构论思想和实践有所了解的人都能从这本书中获益。
目录
第一章 话说社会建构1
  基本观点:我们建构了世界3
  从语言游戏到可能的世界10
    语言:从图画到实践10
    语言游戏与属人世界的局限性12
    追求真实13
    激进多元主义16
    科学vs.宗教? 19
  本章小结21
第二章 从批判到重构22
  解构与超越23
  从个体到关系27
  意义与协调行动29
  关系性自我33
  对心理的关系性重构36
  本章小结44
第三章 社会建构与专业实践45
  社会建构与治疗变革46
    叙事治疗:重述生活46
    短期和焦点解决治疗:语词魔法48
    后现代治疗与“不知”预设49
  社会建构与组织效能51
    从个体到关系型领导52
    欣赏型探究:促进组织变革56
  社会建构与课堂教学59
    批判教育学及其超越59
    合作学习62
  社会建构与冲突解决65
    公共对话项目67
  本章小结69
第四章 学术研究作为建构实践70
  重构知识实践70
    打破学科边界71
    探询效用与价值73
    鼓励多元方法74
    表达方式的丰富75
  社会研究方法的兴盛80
    叙述自我80
    话语研究82
    生活世界:民族志探索85
    建构新的世界:行动研究88
    行动研究在实践90
  本章小结92
第五章 从批判到合作93
  从虚无主义到被丰富的现实94
  超越实在论:身体、心灵和权力97
  超越道德相对论102
  本章小结105
相关资源107
序言
译丛总序I
能够同中国的研究者、学生和实践者分享有关这套
丛书的想法,我深感荣幸和快乐。感谢上海教育出版社
提供这个机会。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一直致力
于有关知识的性质、真理、客观现实和理性的深远对话
。这些对话质疑所有为长期受推崇的传统理念辩护或提
供基础的那样一类尝试。对话产生于不同族群长期争斗
而充满血腥味的人类历史,人们纷纷主张自己对知识、
真理、客观现实和理性的话语权。因为,承认某一种现
实、理性和道德,意味着不赞成这种观点的那些人被踢
出局;声称某些人在这些方面具有优越性,意味着其他
声音被定义为低劣。一部血雨腥风的人类史几乎就是由
对真实、理性和道德的不同信念与分歧写就的。对话的
重要成果之一便是这样一种意识的扩展,即我们的信念
是由处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组织内部发
展出来的。换句话说,我们关于真理、客观现实和理性
的信念是在社会中被建构出来的。除此之外,再无别的
基础。正是这种认识促使人们开始尝试从过去各种对真
理的诉求中解放出来。事实上,一切被我们视为真理、
事实和正确的东西都具有可选择性,都可以是另外一种
样子。更重要的是,这种建构的意识促使人们广泛探索
,共同开发创造未来的潜能。“共同”这个词非常重要
,我们在此所说的并不是个体的而是在社会中被创造出
来的现实。
这样的对话在世界范围内蔓延。这不再是“西方价
值向世界其他区域的传播”,而是到处都面临着同样紧
迫的难题,即怎样才能在这样一个充满分歧的世界中顺
利前行。当代科学技术让世界大大缩小,我们发觉自己
越来越多地需要面对那些信守与我们不一样的现实、理
性和价值的人。这些分歧不仅造成对“异己者”的冷漠
,也是滋生仇恨和掳掠的温床。在这样一个任何个体都
有能力创造出毁灭性武器的星球上,我们有可能要面对
“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未来。那么,至少我们应该了
解建构了我们的信念的文化和历史根源,以及它们的优
势和局限性。更进一步,我们必须找到弥合分歧的途径
和办法。如果加上足够的创造性,我们甚至可以开展新
的建设性的合作。
这场对话的全球性,参与部分地是基于这样一个事
实,即许多文化本身就包含着或推崇某些与建构论相一
致的传统。一个显著的例子便来自中国文化。我们发现
,儒教、道教和佛教传统都可能丰富当代建构论的对话
,它们都意识到关系和谐的重要性。当然,这并不意味
着有关社会建构论的对话与这些传统完全相同,你甚至
可以从中发现许多冲突,这一点都不奇怪。从建构论的
立场看,重要的不是分辨谁真谁假,或评价谁对谁错,
而是分享和成长。我们可以基于彼此的相似性,越来越
多地领会我们之间的不同。基于任何一种分歧都有可能
发展出拓展行动潜能的可能性。在这种意义上,建构论
的对话不服从任何个人,而是归属于所有的人。对话的
目的不是要把建构论奉为新的真理,而是接受各种思想
的涌现,但不再把它们视为自然规律,只是视它们为被
建构出来的可能性。建构论并不是某种依据传统标准判
断事物真假对错的信念系统,而是通过不断对话或以对
话为工具,各种能够给我们带来惊喜的美好事物由此创
生。
这样的结果如今发生在世界各地:从挪威对问题青
少年的教育系统到巴西的社区平安建设;从加拿大小镇
的管理到南非的调停努力;从澳大利亚新的治疗实践到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妇女的职业化,等等。因此,对于我
来说,能够参与有关建构论的中国对话,了解与当地文
化和历史密切相关的建构主义实践,是一件特别值得高
兴的事。我在中国遇见许多研究者、学生和专业人士,
他们为建构论的对话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同样也发出质
疑的声音;他们有着自己特殊的关切、希望和价值;他
们将来自中国文化传统的敏锐鉴赏力融入对话。通过与
他们讨论,我看到激动人心的新的实践已经出现。所有
这些都是加入全球共享的重要开端。就个人而言,我愿
意充当这些富有启发性的发展的推进者。
与此同时,感谢上海教育出版社的朋友,他们促成
了这一重要的交流,将这套书由英文转化为中文出版。
我和莉萍教授一起工作,并得到她的和我的同事们的帮
助,到目前为止,我们共选择了10部重要著作组成这一
丛书系列,未来有可能再增添新的书目。对这些书的选
择是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希望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著
作能够向中国读者传达社会建构论的思想和理论观点,
介绍某些符合建构论特点的重要研究形式,展现建构论
思想的一系列实践成果。其中一些著作还反映出建构论
思想如何引导了新的写作方式。策划这套丛书的目的并
不是为中国未来的工作提供模板或一系列行动指南,而
是希望这套从书能在中国引发更多的讨论、研究和实践
。因为一旦建构论的思想和意象植根于这片肥沃的文化
土壤,全人类都将受益于即将发生的观念创新。我热切
地期盼着收获季节的到来。
导语
肯尼思?J.格根是社会建构论领域的资深研究者和积极倡导者,本书是他为对社会建构论感兴趣的读者准备的入门读物。格根先生在书中生动介绍了组织变革、学校教育、心理治疗、社会研究和冲突解决等领域中社会建构论观点的应用,为我们解释世界和生活事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精彩页
社会建构论的基本观点既简单,又具有挑战性。探索建构论思想更为广阔的外延,可以呈现更多维度。我们从对语言的关注出发。但是,很快你就会发现,这种关注会迅速扩展至文化生活的所有形式。
语言:从图画到实践
就现有知识而言,我们一直都将语言视为对现实事件的图示。当科学家向我们讲解这个世界时,我们希望他们使用的语词能够尽可能准确地描绘科学的观察发现。同样道理,我们重视那些能够准确描述事件经过的新闻报道。这一切看起来理所当然。但不妨再思考一下,以对事物的命名为例,我们有弗兰克(Frank)、萨莉(Sally)、本(Ben)和肖恩(Shawn)这些人名。这些个体在出生时是没有名字的,是父母给他们取了名字。这么看来,人叫什么名字是带有随意性的。如果不是因为家庭传统,弗兰克或许会叫本、罗伯特(Robert)、唐纳德(Donald)或其他任何名字。但是,他们为什么被取了自己那个名字呢?首先是实
用。譬如,父母想要聊一聊萨莉的生活:她吃得够不够?尿布要不要换?她的哥哥弗兰克有没有嫉妒她?实际上,父母需要这些名字来实现“家长”的作为。再往后,他们还需要借助孩子的名字来实现其他效用,如送孩子去上学或询问他为什么这么迟才出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我们使用的语词——正如我们被给予的名字——是被用来实现交流、沟通的。语词不是映射世界的图画,而是某种实践行动。
理解“停车”“危险”“把球扔给我”这一类语汇很容易。你可以从中看到,我们日常使用的名词如何发挥社会作用。然而,在新闻报道和科学研究当中,或者当你向某人陈述自己一天的生活时,这种作用就变得不那么明显了。在这些语境中,语词的功能类似于图示,它的准确性似乎可以被检验。然而,回头想一想,某一种描述是否“准确”,取决于共同体的传统。回顾前一节所举的例子“不同视角的你”,可见每一种传统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因此,在法庭审判中要判断一个目击者的陈述是否属实,
取决于目击者是否以与我们相同的方式使用语言。那些“开发商”是在创造新的居住空间,还是在破坏自然环境,取决于人们对“开发”的理解。从这种意义上说,“说出事实”意味着要以符合共同体传统的方式讲话。
语言游戏与属人世界的局限性
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LudwigWittgenstein)创造了语言游戏的隐喻,并通过这一隐喻揭示我们使用的语词是如何植根于某些规则系统或惯例、习俗的。这一点通过语法比较容易看出。语法规则不允许我们说“她去进海滩里面”(“she go in beach”),或者“球打了他”(“ball hit he”)。所有文化中都存在许多不同的语言游戏,即用来描述和解释某种事物的约定俗成的惯习。一旦你参与当地的传统,你的言语自由便受到很大限制。例如,在“不同视角的你”那个例子中,每一组人群依赖不同的语言游戏。生物学家沉浸于与物理学家、银行家或牧师不同的语言游戏中。当他们描述你时,他们各自遵循不同的语言游戏规则,每一种描述在自己的游戏内部都能得到很好的理解。但是,进入任何其他文化或者受不同规则支配的游戏都是危险的。你不能向一位生物学家请教青蛙的灵魂,或者向一名理发师询问一根卷发的原子成分,否则,你很可能会被对方怀疑精神
有问题。
然而,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讨论语言规则。语词通常被植入我们的活动之中———行为方式、着装风格、携带的物品,以及我们使用这些物品做什么等。譬如,在象棋游戏中,我们会说“卒”“车”“将军”等。然而,如果你在街上散步时突然大吼一声“将军!”,路人很可能会对你侧目而视。这说明,“将军”只在人们使用特定对象从事特定活动(下象棋)时才讲得通。这也意味着,我们使用语词告知人们应该采取何种行动。若我们指着某个东西并称它“椅子”,你可能会觉得可以随意坐下;若我们称它是“珍贵的古董”,你肯定会坐到别处。于是,作为社会建构论者,我们需要双重倾听: 对内容(content)的倾听和对结果(consequence)的倾听。
用维特根斯坦的话说,我们的语言游戏植根于更为广泛的活动形式,即他所谓的生活方式。实际上,生物学家、理发师、银行家各自参与不同的生活方式。语词的作用在于帮助他们维持这些生活方式的不同,反过来,生活方式又赋予这些语词不同的意义。与此同时,这些生活方式也为我们划定了可抵达世界的远端边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8 21: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