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尚书》有“知人则哲”之说,《说文解字》《尔雅》皆以“智”训“哲”,将philosophy译为“哲学”,可谓持之有故。 本书是作者关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哲学与科学方面文章的结集,30多万字。包括学术论文、读书札记、书评等,还有一些是应邀而写的文稿以及记者的访谈录。其中大多数已公开发表,有的本不供发表,只是发给选修“中西哲学比较”课程的博士生以及选修“哲学概论”课程的硕士生参考之用。 2015年8月,作者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在2003年至2014年撰写的哲学论文自选集,而本书所有文稿的写作时间则在2015年至2018年,可视为2015年出版的那本自选集的续篇。 作者简介 林可济,1933年12月生,福建福州人,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曾担任的学术职务有: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福建省科协委员、福建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国立华侨大学兼职教授等。1998年初退休,现为福建老年大学师大分校校长。 曾参加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的编撰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课题、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和省教委课题多项。科研成果颇丰,并多次获奖。 1992年10月,国务院颁发荣誉证书,给予终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事迹被收入《世界名人录·中国卷》(1997)、《国际传记辞典》(第23版)、《国际知识分子名人录》(第12版)等国内外多种不同版本的传记辞书中。 目录 中国哲学 《周易》:中国文化的活水源头 ——从哲学视角看《周易》的文化意义 庄子哲学中的《逍遥游》 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重要启示 ——着重于对禅宗思想的哲学分析 朱熹的《格物补传》和王阳明的《大学问》 ——围绕儒家经典《大学》版本的两派分歧 王阳明“心外无物”说再辨析 阳明心学的多维透视和比较研究 ——冯友兰中国哲学“三史”中的独特视角 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弘扬 ——读汤一介遗著《我们三代人》 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 黑格尔哲学中的《小逻辑》 马克思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批判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资本论》中辩证思维逻辑方法的再探索 ——着重剖析“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和古希腊原子论 ——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而作 在中西古今哲学道路的交汇点上:张世英哲学思想研讨 ——问学林可济 哲学三大基本理论问题的理性思考 ——《哲学起步》阅读札记 学以成人:全球化时代语境下哲学反思的作用 ——参加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的点滴感受 哲学与科学 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两种科学观 ——吴国盛新著《什么是科学》述评 爱因斯坦相对论与人类时空观的变革 量子理论的创立及其哲学意义 ——兼及爱因斯坦与玻尔的争论 人类真的能够制造出“超级大脑”吗 ——人工智能哲学论辩的历史回顾与现实意义 人类是科技创新与发展的最大的赢家 ——从最近进行的围棋“人机大战”说起 附录 自然辩证法学科在福建师范大学 学术论著要目 导语 本书是林可济教授2015~2018年相关文章的汇编,分为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三个部分。中国哲学部分包括《周易:中国文化的活水源头》等文章,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部分包括《黑格尔哲学中的〈小逻辑〉》等文章,哲学与科学部分包括《爱因斯坦相对论与人类时空观的变革》等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