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虫子有故事(精) |
分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
作者 | 陆生作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青蛙鸣叫,蜜蜂飞舞,人类与虫子相互依赖,成为这个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只虫子背后,有哪些源远流长的传说故事?每一声鸣唱背后,又有多少无法述说的情感与源流?人类,到底该如何与虫子相处?本书讲述了关于虫子精彩而丰富的来历和故事、过往与诗意,让读者重新认识那些微小的生命,感知世间万物的多彩与美好。 作者简介 陆生作,《少年作家》杂志主编,《历史揭秘》杂志主编,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理事,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散文学会会员,“智慧微童话”丛书主编,开设微信公众号“陆生作的聪明作文法”研究作文教学。 目录 01 蟋蟀 02 蝴蝶 03 蝉 04 蜜蜂 05 蜻蜓 06 蚯蚓 07 青蛙 08 蜗牛 09 蜈蚣 10 蚊子 11 蚕 12 萤火虫 序言 我坐在春风里沐浴 陆春祥 浙江省作协副主席、鲁 迅文学奖得主 陆生作发来《蔬菜有故事》《虫子有故事》两部书稿 ,嘱我在前面写点什么。我边读边想,脑子里长久浮现的 —个词是:如坐春风。 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个词如此顽固地占据着我的头脑 ,读完书稿,想明白了,他这两部书稿,有知识,有故事 ,有传说,有童话,更有作者的亲历和体验,而所有这些 元素,大多都能调动起我的情绪,我的思绪一直跟着他的 文字在游走。 仿佛,此刻,晴朗的夜空,我们就坐在家门口,沐着 三月的春风,面对宽阔的田野,听他娓娓讲述季节里的蔬 菜,从马兰头、竹笋、蕨菜、香椿、南瓜、黄瓜、丝瓜, 讲到茄子、番薯、冬瓜、大蒜、萝卜,这些蔬菜,都带着 魂灵。刚刚耙过的稻田里,青蛙呱呱叫个不停,陆生作又 从眼前的蛙,讲到蜻蜒、蝉、蜈蚣,讲到蜜蜂、蚯蚓、蚕 ,这些虫子,都伴着我们成长。从立春讲到立冬,陆生作 把我们日常的蔬菜、身边的虫子,细腻而生动地讲了一遍 ,我有些着迷。 无论蔬菜,无论虫子,它们都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是 至亲,任何时候,我们都离不开它们——我们永远的朋友 。 陆生作蔬菜和虫子的故事,也打开了我尘封已久的少 年记忆。 拣竹笋说一下。 我们白水村的山后面,以及后面的后面,山连着山, 岭接着岭,到处都有竹林,大竹林,小竹林,一望无际。 春天伴着第一响的雷声后,那些竹林就渐渐热闹起来。生 产队里那些毛竹林,就会有黑黑的毛绒绒的笋尖钻出,只 消几天时间,就出落得有模有样了。那些粗壮的“笋小伙 ”,绝对不能挖,生产队会派林管员,严加看守,因为要 将它们培养成毛竹林。生产队里每年都要用大量的毛竹, 农活中需要许多的竹篾制品,甚至还要拿毛竹卖钱,这也 算是一宗比较大的收入了吧。但管理即便如此严格,也仍 然会有人偷偷地挖几根,春毛笋炖咸肉的味道实在太诱人 了。 拔野笋,是农村小孩的必修课。野笋长的地方太多了 ,田间地头,只要有几棵小竹子,就一定有笋可拔,随便 几个地方转下来,就有一小袋了。但要想拔到更多的笋, 就一定要去较远的深山,那些野笋和那些野茶一样,都需 要付出一定的艰辛和努力才会拔到。现在,我的左手掌心 里,还有一道隐约的小疤痕,那是放学后拔笋,不小心被 竹尖深深刺中留下的。 野笋拔回,尚有大量工作要做。必须连夜剥开,否则 容易老掉。剥笋这个活,其实还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我 们的方法是,用手抓住笋壳的苗尖,来回搓软,将笋壳左 右两边分开,再将披开的笋壳用手指绕几圈,用力一扯, 半边笋肉就完全露出,用同样的方法,左右两下,一支鲜 笋就剥好。然而,剥笋会造成手指的损伤,时间一长,手 指就痛得受不了,但笋必须剥完。剥完一部分后,马上就 要煮,加上适量的盐,一锅锅煮,然后再一根根摊到竹篾 上或团箕里,晒干就可收藏了。 味道鲜美的野笋干,几乎成了农村家家户户的必备。 野青笋干、油焖春笋之类,只是大自然春天的代表作 品,其实,说竹笋,还必须言及冬笋。冬笋具有一种别样 的美味,杜甫就有诗:“远传冬笋味,更觉彩衣春。”他 以通感的方法写出了冬笋的别致,同时也表明,咱们的前 辈吃冬笋的历史很有些年头了。 冬笋藏在竹林里地底下,不像春笋,冒出头,直接挖 下就是了。冬笋往往藏得很隐秘,寻找它不仅要靠力气, 更要靠眼力。依据老爸的掘笋经验,挖冬笋,必须注意两 点:一是要看毛竹长什么样,长冬笋的竹一定粗壮健康, 勃勃生机;二是竹林里的泥土,一定要肥而厚,贫瘠之地 ,长毛竹都困难,别说冬笋了。 中国人向来讲食药同源,所以,笋也是一种良药。 《名医别录》云笋:主消渴,利水道,益气,可久食 。 《本草纲目拾遗》又云笋:利九窍,通血脉,化痰涎 ,消食胀。 难怪,中国人说起笋,总是没完没了的。 再说虫子。 虫子就是动物,只不过是小型的。关于动物,我写过 一本《笔记中的动物》,谈得比较多,我仍然持“我们和 动物在同一现场”的观点,意思就是我们和动物,谁也离 不开谁。 研究者认为,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和动物植 物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老鼠和人类有99%相同的骨骼结构, 人类跟黑猩猩有98.5%的基因是一样的,人类和西红柿也有 60%的基因相同。而且,很多动物都有感情和情绪,它们也 有严密的社会组织,如狼,如狗,如蚁,如猴。人类和动 物的区别,大约只有文化和历史,会思考,会质疑,会直 立行走,有不断进化的大脑。 只是,人类掌握着对动物们的生杀大权,人类会将各 种动物弄死,并用它们的尸骨当药,来替自己疗伤。人类 还在无休止地消费动物,一条蚕一辈子只活短暂的28天, 一生吐的丝却有千米长。 明朝作家谢肇涮的《五杂俎》卷之十一,对动物的灵 眭如此总结: 虾蟆于端午日知人取之,必四远逃遁。麝知人欲得香 ,辄自抉其脐。蛤蚧为人所捕,辄自断其尾。蚺蛇胆曾经 割取者,见人则坦腹呈创。 麝知道人要取麝香,在被追得走投无路时,会自己将 麝香挖出丢给追赶者;那蚺蛇也一样,人类要割的是它的 胆,被追得穷途末路时,会将肚子上的伤口露给人看,别 害我了,我的胆已经被你们割走了。这样才会逃过一劫。 几百年前,尼采在大街上曾经抱着一匹马的头失声痛 哭:“我苦难的兄弟啊!”虽然被人送进疯人院,但尼采 并没有疯,在他心里,也许,他认为“人类是我唯一非常 恐惧的动物”(萧伯纳语),恐惧人,是因为人类的快乐 常常是以牺牲另一个动物的生命为前提的。 蜜蜂有多重要?爱因斯坦曾预言:如果蜜蜂从世界上 消失,人类也将仅仅剩下四年的光阴!是的,在人类利用 的一千三百多种作物中,有一千余种需要蜜蜂授粉。 忽然想到了美国作家菲利普·斯蒂德的一个小童话《 阿奠的生病日》: 有一天,动物管理员阿奠生病了,他平日里温柔照顾 过的动物们,纷纷坐着公交车去看望他,这些动物有大象 、犀牛、乌龟、企鹅、猫头鹰等。 情节简单,场面却万分温馨。我想,人和虫子蔬菜之 间的关系,他已经说得很明白了。 我坐在春风里沐浴,春风不仅是我的,也是蔬菜和虫 子们的。 是为序。 陆春祥 丁酉初夏 杭州壹庐 导语 古代有“五虫”之说,“虫”泛指一切动物,禽为羽虫、兽为毛虫、龟为甲虫、鱼为鳞虫、人为倮虫。 观天地万物,继承传统文化;向草木虫鱼学习处世为人。 陆生作蔬菜和虫子的故事,打开了人们尘封已久的少年记忆。 精彩页 01 蟋蟀 夏天的夜晚,坐在庭院里乘凉,手摇蒲扇,数天上的星星,耳畔波动着蟋蟀的鸣叫声。这时,童年的我就会和小伙伴一起,打亮手电筒,去草丛里捉蟋蟀。把捉到的蟋蟀装进透明玻璃瓶里,养起来——在玻璃瓶的塑料瓶盖上,用烧红的铁棒尖头烫出一个小孔,为蟋蟀提供氧气,又不能让它钻出来;还要拔一株带泥的青草种在瓶底,为蟋蟀提供粮食。渐渐地,把蟋蟀养熟了,小伙伴之间就可以斗蟋蟀了。多简单的游戏啊,却给童年的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你认识蟋蟀吗?像我这样养过蟋蟀吗? 也可能,你还没有亲眼见过活蹦乱跳的蟋蟀吧?也没关系啦,我们来看看作家吴秋山先生在《蟋蟀》中的记载。 蟋蟀是一种直翅类的昆虫,也属于节肢动物。它的身体是长圆形的,长约五六分的光景。身体的颜色,大致可分为二种:一种是黑色的,还有一种是褐色的。它的头部很是发达,大约占全身十分之三强,生有一对浓褐色的触须,比较它的身体还要长些。在触须近处,有两只椭圆形的黑色复眼,用以观察物象。此外还有三只单眼,借以感觉明暗。下面便是嘴部,嘴角露出犀利的牙,以便食物及咬斗。前胸是长方形的,有斑纹。雄的前翅分左右一对,达到腹部的末节:左翅在下面,质软而透明,边缘有锯齿;右翅在上面,质硬而坚固,表面有波状脉。两翅相重叠,连接的地方,有刚强的声器,所以左右两翅互相摩擦,就会发出响亮的声音。当声音发出时,两翅是比平时较为提高的,及到两翅叠实,恢复原状的时候,那声音遂即停止。可见它的鸣声,实际上并不是从口里唱出,而是由翅膀发出来的。它的腹下,有肢三对,后肢较为强大,善于跳跃。在尾端还有尾毛一对。雌的生理上的构造,和雄的不同:她的翅较短,有直棱,而翅间没有刚强的声器,所以虽是两翅摩擦,也不能够发出高声,只能发出唧唧的微吟而已。她的腹部比较大,末端也有尾毛一对,但比较雄的稍微短些。在尾毛的中间,具有产卵管,它们交尾之后,雌的卵子受精,身体就渐渐大了起来,后来她便在草丛间的泥土里产卵,迨至北风凛冽的时候,它们便先后受着严寒的侵凌而僵殒了。卵子在泥土里越过了寒冬,到翌年的春间,便在温暖的阳光里孵成小虫,于是逐渐长大起来,到了秋天,发育方告完全,就能变成能鸣善斗的蟋蟀了。 它们性怕日光。所以当太阳朗照的时候,它们都栖息在土穴里或石砾下,不敢出来。到了日落西山的夜晚,它们便擦翅高鸣,并且出来觅食了。它们的食物,是小昆虫和草木的幼根。对于植物的滋长是有妨碍的。但有时它们又常吃些有害禾稻的毒草和害虫,所以它们对于农业上可以说是利害参半。 吴先生用科学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蟋蟀,借助文字的魔力在我们的脑海里画下了一只记忆深刻的蟋蟀。我们知道,中国的文化人善于“托物言志”和“寄情于景”。蟋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文化人笔下非同一般的“物”和“景”。 我们先来看看蟋蟀带来的“忧郁惆怅的心情”。 赋得寒蛩 [唐]耿漳(wei) 尔谁造,鸣何早,超超连声遍阶草。 复与夜雨和,游人听堪老。 注解 寒蛩(qiong):深秋的蟋蟀。 造:造访,拜访。 趯趯(ti):跳跃的样子。 译文 你要去造访谁吗?不然为什么这么早就在那草丛中呜叫, 欢快的声音跃动着传遍了四周,和着夜雨声,让远游的人在思 念中发愁。 闻蛩 [唐]白居易 暗虫唧唧夜绵绵,况是秋阴欲雨天。 犹恐愁人暂得睡,声声移近卧床前。 译文 听到蟋蟀“唧唧”地叫,黑夜显得特别漫长,何况是在这阴暗又快下雨的秋天呢。它怕我这愁思的人哪怕得到一会儿睡眠,竟叫得一声比一声更接近我的卧床。 欣赏了耿淖的《赋得寒蛩》和白居易的《闻蛩》,我们感觉到了,他俩都借助蟋蟀的呜叫声表达了忧郁惆怅的心情。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诗经》里的《蟋蟀》和文天祥的《夜坐》,看看他们借助蟋蟀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与情感。 蟋蟀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怊。无已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注解 聿:作语气助词。莫:古代的“暮”字。 除:过去。 无:勿。已:甚。大(tai)康:过于享乐。 职:相当于口语“得”。居:处,指所处职位。 好乐:娱乐。无荒:不要过度。 瞿瞿(ju):警惕瞻顾的样子。 逝、迈:义同,去。 蹶蹶(jue):勤奋的样子。 役车:服役出差的车子。 怊(tao):逝去。 休休:安闲自得.乐而有节的样子。 P2-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