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课程知识的文化性研究是我国课程教学基本理论研究深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意在揭示课程知识与文化之间的本源性联系。本书在梳理文化教育学、批判教育学和现象学教育学对课程知识文化性研究的基础上,对课程知识文化性在价值指向、内容表征、实施过程三个层面进行了界定,并从历史角度分析课程知识文化性的演变历程,且结合新时代课程改革的愿景,提出以变革性实践实现文化性的回归。这一变革实践作为文化实践过程,是一种复杂性实践,需要在理念、制度、角色三个层面来实现,以更好地促进“文化回应性教学”及文化意向的交流与融合。 作者简介 张金运,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现为贵阳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贵州省级重点学科团队核心成员之一。长期以来聚焦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注重运用历史人文视角分析教育问题,先后在《中国教育学刊》《全球教育展望》《教育理论与实践》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6篇,参编著作2部。论文《生成性教学视野下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提升》获得贵州省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论文《教师课程理解力及其生成》获得贵阳市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 目录 绪论 一 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 已有研究的回顾与评述 三 核心概念辨析 四 研究设计 五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理解课程知识的文化性:历史考察的视角 一 作为精神存在的课程知识:文化教育学的课程理解 二 作为权力博弈的课程知识:批判教育学的课程理解 三 作为生活体验的课程知识:现象学教育学的课程理解 四 作为存在意义的课程知识:“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的课程理解 小结 第二章 课程知识文化性的内涵分析 一 价值指向的文化性:课程知识的价值分析 二 内容表征的文化性:课程知识的要素分析 三 实施过程的文化性:课程知识的过程分析 小结 第三章 课程知识文化性的演变历程 一 前现代文明时期的课程知识:文化传统的形成 二 现代文明时期的课程知识:文化性疏离引发的文化危机 三 后现代文明时期的课程知识:文化融合与革新的可能 小结 第四章 课程知识文化性疏离的实践考察 一 课程知识文化性疏离“在中国”的产生过程 二 课程知识文化性疏离在教学实践中的表现 三 课程知识文化性疏离对教学过程的影响 四 课程知识文化性疏离对师生生存的影响 小结 第五章 促进课程知识文化性回归的可能路径 一 理念引领:建构新的课程知识理解范式 二 制度建设:促进文化性回归的课程“供给侧改革” 三 角色塑造:作为文化实践者的教师和学生 结语 走向文化意义建构的课程知识理解 参考文献 后记 导语 作者在书中不仅仅追溯了历史、反思了现实,也关注到课程知识文化性的未来走向。课程知识文化性的回归,不仅仅直接体现为在教材上增加一些文化符号,更重要的是唤起师生对课程知识的文化意向,让课程知识建构过程成为一种文化传承与创造的意义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