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世界屋脊的光芒(精)/创新报国70年大型报告文学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丰美//纪红建
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后记
1978年前后,在方毅同志的支持下,《哥德巴赫猜想
》《小木屋》《胡杨泪》等一批反映科学家和科技创新的
报告文学作品相继问世,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这些被
人们认为反映了“科学的春天”到来的激越文字,已经或
依然在影响着很多人的人生选择。
2013年5月,中国科学院启动了新一轮机关管理体制改
革,成立了科学传播局。在传播局的战略规划中,明确提
出创作一批反映科技创新、歌颂科技工作者的高质量文化
产品,争取可以传世。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同志
、中国科学院文联主席(现任名誉主席)郭日方同志、中
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局长周德进同志的倡议下,这一想法
明确为创作出版一套反映新中国科技成就的报告文学作品
。由此,中国科学院、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三方达成联合创作一套大型报告文学作品的高度合作共识
。2015年1月,中国科学院、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科学技术
协会主要领导联合会签工作方案,正式将其定名为“‘创
新报国70年’大型报告文学丛书”。
知易行难。经选题遴选、作家推荐、研究所对接,到
2015年11月13日,“创新报国70年”大型报告文学丛书项
目举行第一批选题签约仪式,6项选题正式开始创作。其后
,项目进入稳步有序的推进阶段,先后组织了4批选题的编
创工作。
这是一个跨部门、大联合、大协作的项目,从工作设
想到一字一句落墨定稿,数百人为之操劳奔走,为之辛苦
不眠,为之拈断髭须。在选题、作家遴选阶段,中国科学
院12个分院近60家院属单位提交了选题方向建议,多家研
究所主动联系项目办公室,希望承担选题创作支撑任务;
白春礼、侯建国、钱小芊、白庚胜、谭铁牛、王春法、袁
亚湘、杨国桢、万立骏、陈润生、周忠和、林惠民、顾逸
东、王扬宗、彭学明等20余位院士、专家直接参与统筹指
导、选题遴选工作,为从根源上保障丛书水准出谋划策;
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给予项目高度支持,细
心考虑多方因素,源源不断地推荐最合适的优秀作家,提
供强有力的支撑。
在调研创作阶段,30余位作家舟车劳顿,不辞辛劳深
入科研一线调研采访,深挖一人一事。以“青藏高原科学
考察项目”“东亚飞蝗灾害综合治理”“顺丁橡胶工业生
产新技术”“灾后心理援助十周年纪实”“从人工全合成
牛胰岛素研究到人工全合成核糖核酸研究”“从‘黄淮海
战役’到‘渤海粮仓’”“包头、攀枝花、金川综合开发
项目”“中国植物分类学发展与植物志书编纂…‘中国科
大‘少年班”一‘李佩先生相关事迹”为代表的选题,因
涉及年代较为久远,跨越了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时光,部分
重大工程参与单位遍布全国,部分中国科学院外单位甚至
已经取消或重组,探访困难。纪红建、陈应松、薛媛媛、
秦岭、铁流、李鸣生、杨献平、彭程、李燕燕、冯秋子等
作家,在选题依托单位的支持下,以科研成果为中心,不
囿于门户,尽最大可能遍访相关单位和亲历者,尊重历史
、尊重科学的初心始终如一。以“从‘望洋兴叹’到‘走
向深海大洋”一‘从无缆水下机器人研究到‘蛟龙’号载
人深潜器”“猕猴桃属植物资源保护、种质创新及新品种
产业化”“我国两栖动物资源‘国情报告’”“中国泥石
流研究”“文章写在大地上——植物学家蔡希陶”“中国
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冻土与沙漠地区工程建设支
持西部发展”“唤醒盐湖‘沉睡’锂资源”“澄江生物群
和寒武纪大爆发”为代表的选题,采访、调研的客观条件
较为恶劣。许晨、徐剑、李青松、裘山山、葛水平、李朝
全、毛眉、李春雷、马步升、董立勃等作家,出远海、访
林间、探深山、翻石冈、巡雨林、穿沙漠、过盐湖。亲历
一线采风,与科研人员同吃同住同工作,以自己的亲身见
闻,撰写出最生动的文章。而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及
二期改造工程”“核聚变领跑记:中国的‘人造太阳’”
“从黄土到季风”“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与应用”“大
气灰霾的追因与控制”“高福院士和他的病毒免疫学团队
”“强激光技术”“‘中国天眼’及南仁东先生事迹”为
代表的选题,涉及大量晦涩难懂的基础科学研究及其前沿
进展。叶梅、武歆、冯捷、周建新、哲夫、张子影、蒋巍
、王宏甲等作家克服极大困难,“跨界”学习自己所不熟
悉的科学知识,甚至成了相关领域的“半个专家”。与此
同时,中国科学院下属30余家科研院所逾百位分管领导和
工作人员任劳任怨、尽职尽责,为作家创作提供支撑保障
。如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岳晓,曾十余
次陪同作家前往一线采访,包括环境艰苦恶劣的青海格尔
木站和北麓河站(海拔4800米)、宁夏中卫沙坡头站、新
疆天山冰川站和阿勒泰站等。
在审读定稿阶段,科学界、文学界近150位专家参与审
读工作,为高质量作品的诞生提供有力保障。“冯康先生
及其家族对中国科学技术的贡献”选题作家宁肯在书稿初
稿创作完成后。秉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充分尊重各方建议
,先后进行了三次重大调整,所付出的精力与调研创作时
目录
引言 世界屋脊解密人
第一章 艰难的拓荒
一、凿开一扇窗
二、打开一扇门
三、向珠峰进发
四、护卫登极者
第二章 进军世界屋脊
一、空前的规划
二、动植物王国藏东南
三、揭秘大拐弯
四、三趾马的美丽时代
五、一层土壤一页历史
第三章 关键年
一、关键年
二、西藏最西的阿里
三、无人区的火苗
四、地球深处的回音
第四章 向高处攀登
一、震惊世界的会议
二、纵横横断山
三、名垂史册的“三五牌”
四、第五缝合带
五、可可西里的歌者
六、天河历险
七、青春将永放光芒
第五章 世界的极地
一、国际橄榄枝
二、钻取海拔最高的冰芯
三、“第三极环境”计划
四、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
结语 新时代,新高度
参考书目
丛书出版后记
精彩页
第一章 艰难的拓荒
如果说青藏科考是一部悲壮的史诗,那么走在最前头的开_--拓者便是这首诗最打眼的第一句。那些荒山野岭,那些冰川雪地,那些荆棘丛林,那些暗沼湿地,所有的危险仅是先行者们脚底的波澜,坚毅绑在腿上,乾坤长在心间。多少人前赴后继。终于用布满老茧抑或血迹斑斑的双手,一层一层揭开了神秘土地的面纱,让后来者,透过那窗户,看到耀眼的光。
一、凿开一扇窗
乌云铺在头顶上,一场雷暴如箭在弦!
刘慎谔撩开盖在脸上的枯草般的长发,望了望头顶的天和远处沟壑纵横的地,竟没有发现一处可以安身的,连一棵像样的树都没有。
果不其然,雷雨劈头盖脸地打下来,刘慎谔被浑身淋了个遍,满脸的胡须也洗了个澡,雨水穿过破衣烂衫渗进皮肤,冷得他直打寒噤!
“这鬼天气!”刘慎谔无可奈何地哆嗦着。
好像“鬼天气”听到了人的不满,把太阳叫出来看热闹了。太阳一出来,态度不太友好,强烈的紫外线穿射过稀薄的空气,晒得人眩晕,像明灿灿的火,仿佛是在哂笑,笑这个闯入“生命禁区”的不知死活的人。
刘慎谔那几片破烂衣服很快被烘干了。他只觉脸皮辣辣的,像被灼伤了一般。他竟开始想念刚才的雨,可太阳没打算放过他。
“这鬼天气!”刘慎谔张合着被晒焦的嘴唇。
这是1932年藏北高原上的一天。
北平研究院植物所主任刘慎谔,刚刚完成西北考察团新疆考察任务,取道西昆仑古里雅山口,穿行藏北高原西侧,准备进入印度境内。
这一年,刘慎谔才35岁。可藏北高原酷寒的风雪已经给他种上了胡子,又抹上了一层泥沙般的土黄,看起来像个衣衫褴褛的老头。
他不是不知道藏北素来被称为“无人区”,进入藏北无疑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可作为植物学家的他实在受不住来自神秘之地的诱惑,他必须去探一探究竟。他如饥似渴地采集着标本,沉浸在新的发现中。
突然,他听到有人说话。紧接着,他抬起头,看到一个奇怪的汉子正拿着刀对着他,嘴里说着一些听不懂的话。
刘慎谔先是被吓了一跳,在这人迹罕见的荒原上,竟能遇到人!
汉子也被吓到了,犷悍中又有些惊慌失措。
两个人连比带画地交流了半天,刘慎谔才弄明白,对方只是想谋些钱财,并未打算要他的性命。
刘慎谔大方地摊开行李,汉子喜出望外,继而又大失所望。原来,这个奇怪的人冒着生命危险路经此处,并不是运送什么珍贵的东西,身上甚至连一件像样的值钱东西都没有。他只是背了一行囊“没用”的废报纸和花花草草。可气的是,这个人还将这些东西视若珍宝,一直用恳求的眼神望着他,请求他不要损坏其中的任何一样。 抢劫的汉子再三翻看,实在一无所获,只得失落地放行。
刘慎谔侥幸躲过了一劫,继续上路,踏入了他也不曾了解的苍茫旅途。
一年多时间,杳无音讯,家人和朋友无不以为刘慎谔已葬身于藏北的酷寒禁区。直到接到他从印度发来的求寄路费的电报,这才确认,他已经完成了前无古人的壮举。
那一年,刘慎谔带回了2000多号标本!
P7-10
导语
本书讲述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的科考历程,歌颂我国科技工作者科技报国的高尚情操和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书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一个个令人感动、令人敬佩的人和故事。几十年风风雨雨峥嵘岁月,在高寒低氧之地,无人之地等人类生存极为艰难的地方,近千名科学工作者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们怀着满腔爱国之情,将生死置之度外,忍受着风吹雪打,忍受着日头暴晒,行走在危险的泥沼里,攀登在白皑皑的冰川上……他们身背国家使命,人类使命,为人类科考事业献身。
序言
世界屋脊解密人
青藏高原,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大部分地区海拔
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世界第三极”之称。这
是一片神秘的土地!长期以来,无数双眼睛盯着这片土地
,无数的脚步踏入这片土地,多少隐藏其中的奥秘像金子
般被挖掘出来,闪耀在阳光下。那一个个勇于探索的灵魂
,幻化成熠熠夺目的光彩,照亮后来者的路。
中国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简称“青藏科考”)就
是其中最夺目的一颗明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青藏高原艰险的自然环境
和封闭的社会环境阻挡了人们探索的脚步,只有极少数外
国探险家和传教士曾涉足这片土地,然而,他们脚步所到
之处只是极少数地方,收集到的也只是片面和零星的资料
。青藏高原,仿若一条古老的巨龙,静卧在中国的苍茫大
地上,神秘又巍峨!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敲响了希望的晨钟!党和政府
决定要掀开青藏高原神秘的面纱,中国科学工作者迎来了
深入青藏的绝佳机会。
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
,我国科学工作者对青藏高原进行了一系列区域性、专题
性的科学考察研究工作。1951年,国家政务院委派中国科
学院(简称“中科院”)组织随军工作队进入西藏开展科
学考察。1959—1960年,1966—1968年,中科院两次组织
对珠穆朗玛峰地区的科学考察。同时,1959—1960年,中
科院组织了对西部地区南水北调工程的综合科学考察;
1960—1961年,中科院西藏综合考察队深入西藏,对局部
地区进行了地理、地质、农业、水利、经济等领域的专业
考察;1964年,中科院和国家体委共同组成希夏邦马峰科
学考察队,对希夏邦马峰地区进行科学考察;1966年,中
科院西藏综合考察队再次开展以农业资源开发为主题的科
学考察工作;等等。这些考察及类似的工作,都是我国对
青藏高原早期的现代科学探索。
初来乍到,勇敢的中国科学家顶着高山反应带来的诸
多不适,如饥似渴地挖掘着第一手科学资料,争分夺秒,
孜孜以求。这些工作,为接下来的大规模科学考察奠定了
基础。
1972年,中科院制定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
学考察规划》,明确这次科学考察的中心任务是“阐明高
原地质发展的历史及隆升的原因,分析高原隆起后对自然
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特点
及其利用改造的方向和途径”,规划长达8年。
1973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简称
“青藏队”)成立,浩大的青藏高原科学考察正式拉开序
幕,来自全国多地,研究领域分属几十个专业的科学工作
者组成了一支劲旅,浩浩荡荡进军青藏高原这一世界极地

孙鸿烈院士是亲历者,更是主要负责人,他在《青藏
高原科学考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中,如此描述20世
纪70年代规模宏大的青藏科考:
从1973年到1980年,考察队先后组织有关研究所、高
等院校、生产部门数十个单位,40余个专业,770余人次参
加考察研究工作。考察区域从喜马拉雅山脉到藏北无人区
,从横断山区到阿里高原,考察队员的足迹几乎遍布青藏
高原全境。他们克服了各种艰难困苦,获得了数以万计的
第一手科学资料。例如:发现了多条蛇绿岩带、喜马拉雅
地热带、三趾马动物群化石、恐龙化石、盐类矿床和油气
显示;观测到珠峰旗云、珠峰地面的强力加热作用、冰川
风;采集到野生大麦和野生小麦、7个植物新属、300多个
植物新种,以及20个昆虫新属、400多个昆虫新种,缺翅目
昆虫的发现填补了一个“目”的空白。经过5年的野外工作
和近4年的室内总结,撰写出版了“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丛书
”共36部41册专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中国科学院
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受到国务院嘉奖;1980年在北京
举办了青藏高原国际科学讨论会,开启了高原科研国际合
作的新局面。“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
影响的综合研究”项目于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
步奖特等奖,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89年获陈
嘉庚地球科学奖。
孙院士总结的成绩已是蔚为壮观,但科学探索的脚步
却不止于此。
在这之后,20世纪80年代,中科院又组织了横断山区
、南迦巴瓦峰地区、喀喇昆仑一昆仑山地区和可可西里地
区的综合科学考察。青藏高原自然地带的划分,第五缝合
带的提出,高原生物区系的组成、起源和演化的过程及规
律,高原对周边生态与环境影响的揭示等,都是这一阶段
取得的为人所称颂的成就。
从1973年开始,到1992年结束,这20年的时间里,科
学家们提出了诸多重大科学命题,填补了众多领域的空白
,进行了广泛服务于青藏高原各地的有益实践。
20世纪90年代,青藏科考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1992年到2003年的12年时间里,青藏科考队的不少单位相
继承担了国家三项重大基础科研项目:一为国家“八五”
攀登计划、中科院“八五”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青藏高原
形成演化、环境变迁与生态系统研究”,二为国家“九五
”攀登计划预选、中科院“九五”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青
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三为国家重点基础
研究发展规划项目“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环境、资源效
应”。孙鸿烈和郑度先后担任了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在这
个过程中,科学家们不断攀登、不断深入、不断求索。如
此一来,青藏高原不仅在海拔高度上是世界高地,其科学
意义和对人类的价值同样堪称世界高地。
在多年的协同作战中,青藏高原科考队在国家部委、
地方政府、驻边军队、当地百姓的支持下深入极地,取得
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在1980年中科院组织的国际学术会
议上,我国科学工作者将一个个前所未有、令人瞩目的成
果呈现在世人面前,令多位与会的国外知名科学家惊叹和
称颂。科学无国界,青藏高原抓住了国际科学界的眼球。
自国际会议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寻求与我国合作;在改
革开放政策的引导下,我国科学界也向世界伸出了橄榄枝
。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学者深入青藏腹地,与我国科学家
共同探究世界屋脊的奥秘。青藏高原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
极地。
我们为这一宏大时代命题所感召,深入其中,深入了
解。在震惊世界的丰硕成果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个个令人
感动、令人敬佩的人和故事。几十年峥嵘岁月,在高寒低
氧之地、无人之地等人类生存极为艰难的地方,近干名科
学工作者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们怀着满腔爱国
之情,将生死置之度外,忍受着风吹雪打,忍受着日头暴
晒,行走在危险的泥沼里,攀登在皑皑的冰川上……他们
有的牙齿掉光了,有的头发掉没了,有的甚至年纪轻轻失
去了生命……可他们没有后悔,没有畏惧。因为他们要完
成的是国家使命,人类使命!
青藏科考团结了一批具有科学献身精神的人,也造就
了一批走在科学前沿的科学家。以40余位两院院士为代表
的“老青藏”们用生命谱写了关于青藏、关于人类的赞曲
。这样的赞曲,延续至今,以至未来。这样的精神流淌进
了一批批活跃在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第一线的中青年科学家
的血液里,流淌进了一个个中国青年的内心深处。
如今,那一批早期活跃在青藏高原地区,揭开青藏高
原神秘面纱的科学家,有的已经作古,有的已是耄耋之年
,有的疾病缠身。我们来不及一一“抢救”他们记忆深处
的关于青藏的故事,只尽力寻访了十几位老青藏,听他们
讲那金子般的岁月,讲那行走在生命边缘线上的艰难考察
,讲那不分彼此、生死与共的深厚情谊。每每听得入了神
,便以为自己也深入了青藏高原的无人区、茫茫草原、原
始森林、巍峨冰川……有无尽的酸楚,亦有无尽的喜悦;
有数不清的艰辛,亦有数不清的惊喜。本书只盼能从所见
所闻的故事中,还原当时的一二情状,以献礼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70周年,以致敬伟大的青藏科考,致敬为这片土
地、为我们的国家奉献了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的老青藏们
,也致敬即将投身这一事业的科学家们!
青藏科考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诗,是一篇壮烈豪迈的
华章。我们的使命是尽可能将这段历史记录下来,让这伟
大的精神熔铸到人性深处,继往开来!
内容推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科学家开始对青藏高原进行一系列全面、系统的科学考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无人禁区到原始森林,从巍峨冰川到壁立峡谷……这项涉及地理、地质、土壤、冰川、动物、植物、大气、地球物理、古生物、湖泊、地热等多个学科,牵动我国上千位科学研究人才的伟大事业,在世界科学史上写就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为国为民、艰苦奋斗、团结合作、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等科学精神经久印刻在这段峥嵘岁月的每一个细节里。本书力求全面、真实地再现历史,凸显科学精神,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伟大的科学事业,以慰前人,以启后世。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