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风风雨雨话英伦(见证历史共和国大使讲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义浩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见证历史:共和国大使讲述》共有十七种书,皆由我国前驻外大使撰写,介绍其亲历的中国外交事件和驻在国的历史文化、社会风俗等,对我国读者了解新中国外交历史和我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以及各国的情况等都很有助益。

《风风雨雨话英伦》系《见证历史:共和国大使讲述》丛书中的一种,由我国前驻博茨瓦纳大使王义浩编著。主要回顾了建国后中英关系发展的曲折经历,重点叙述了中国与英国从“半建交”到正式建交、中英谈判香港回归的艰难历程。

内容推荐

《风风雨雨话英伦》作者王义浩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曾先后两次在我驻英国大使馆工作,担任二秘、一秘、政务参赞,并在外交部西欧司一处(主管英国)任处长,因此对中英关系和英国较为熟悉。

《风风雨雨话英伦》主要回顾了建国后中英关系发展的曲折经历,重点叙述了中国与英国从“半建交”到正式建交、中英谈判香港回归的艰难历程。讲述了“紫石英”号事件、“两航”起义、“永灏”轮被劫事件、火烧英国代办处等重大历史事件的详细经过,以及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曲折斗争。还介绍了英国首相希思、撒切尔夫人、布莱尔等英国政界人物的生平和英国王室(包括查尔斯王子与黛安娜的婚姻)的情况,以及他们与中国的交往。涉及的很多重大事件如胡耀邦总书记访问英国和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访问中国等,都是作者的亲历;作者还介绍了英国的风土人情,对我国读者了解中英关系和英国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目录

前言

“起大早,赶晚集”——英国同中国建交的特殊历程

 扬子江上“紫石英”号的炮声

 率先承认开了一个好头

 英国人对建交的误解

 “两航”在香港起义和“永灏”轮被劫

 朝鲜战争中站在与我敌对一边

 日内瓦会议期间的“半建交”外交创举

 周恩来痛斥强盗逻辑

 陈毅说“半票不行,必须全票”

 火烧英国代办处震惊中外

 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寄语英国女王

 打掉尾巴,修成正果

收复香港正其时

 香木甜水之港的百年沧桑

 长期打算,充分利用

 迫于形势,英国一度

 考虑提前归还香港

 “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 

女首相“铁娘子”

 走仕途弃商从政

 跌眼镜女魁崛起

 创“主义”励精图治

 立法律强压劳工

 战马岛力排众议

 花落去黯然挂冠

 叹暮年孤寂多病 

“有效的、静悄悄外交的一项极为突出的范例”

 当“铁娘子”遇见“钢铁公司”

 英国人“打牌”

 主权换治权行不通

 “几乎所有的牌都在中国人手上”

 峰回路转

 为谁“请命”

 香港一定要驻军

 最终达成《联合声明》

 历史性签字 

 “一字千金”的《基本法》

过渡时期又起风波

 “悟己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直通车”脱轨

 彭定康何许人也

 “另起炉灶”

 “钦定”之说无稽之谈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扬眉吐气庆回归

 世纪盛事,历史先河

 “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唱“衰”可以休矣

 十年辉煌

随胡耀邦总书记访英

 “我的脸太红”

 精心的准备

 政府首脑的礼遇

 一场智斗

 踏着马克思的足迹

 广泛接触,浓浓人情

 探望莘莘学子

 瞻仰孙中山先生伦敦蒙难室

女王造访中国

 女王出行礼仪多

 中英关系史上的里程碑

 邓小平谈笑风生

 着眼经济关系和学术交流

 菲利普亲王失言

 女王见证历史新篇章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一家子

 风流王子,选择逊位

 结婚生子,加冕登基

 名义元首,统而不治

 养生有道,魅力永驻

 财富冠世,产业众多

 开支庞大,民有怨言

 婚姻丑闻,家事烦人

 平民贵族,世纪婚礼

 飞来横祸,“人民王妃”

 爱情长跑,终成眷属

 王室改革,势在必行

朱镕基的机智与布莱尔的魄力

 朱镕基总理访英

 布莱尔首相访华

英伦散记

 作客白金汉宫

 朵朵红花献英灵

 巴黎航展一日还

 尼期湖畔静悄悄

 和华侨一起过春节

试读章节

“两航”在香港起义和“永灏”轮被劫

上面讲到,英国政府一方面积极与中国政府进行建交谈判,另一方面在期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中却对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不友好的态度和行动。

这里需要追述一下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的起义问题。中国航空公司1930年组成,是中美合资企业,其中中国政府出资80%,,美国泛美航空公司20%。中央航空公司成立于1943年,前身是193 L年中国交通部和德国商会合资组建的欧亚航空公司。1941年中国和德国断交后,由中国交通部管辖,改名中央航空公司。1949年国民党集团被赶出大陆逃往台湾之前,将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所属的飞机和器材全部迁运至香港。

1949年11月9日,中国航空公司总经理刘敬宜和中央航空公司总经理陈卓林乘飞机自香港飞到北京,同时还有l 1架飞机飞抵天津。两航总经理代表4000多名职工发表通电,宣布起义。通电称,“建国大业正在开始,经慎重考虑结果,决定依照公司一向服务之方针,并顺应全体同人一致之愿望,自即日起开始复员回国,所有人员器材即将逐步运回国内,以便筹划恢复原有业务。并自即日起宣布停止通航蒋管区域,与国民党政权断绝关系,归附中央人民政府。”

11月12日,毛泽东主席致电两总经理表示祝贺,希望他们“为保卫留在香港的祖国财产而奋斗”。同日,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接受通电的要求,宣布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财产,并代表中央人民政府行使对两家航空公司的管辖。这两家航空公司原有80多架飞机,已飞回12架,滞留香港的还有71架飞机以及其他器材和有关资产。

港英当局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恶劣,声称“两航”财产权问题应诉诸法院解决,不让两家航空公司的飞机飞返内地。12月3日周总理再次发表声明,强调“中央人民政府对两航的神圣产权应受到香港政府的尊重,如两家航空公司留港资财有被非法侵犯、移动或损坏情事,则香港政府必须负完全责任,并将引起相应的后果”。

两航起义后,国民党集团也向港英当局提出管制两航在港财产的要求。另一方面又玩弄偷梁换柱的手法,企图把两航的飞机卖给美国人陈纳德的“民用航空运输公司”。而且美国政府也直接插手干预此事,美方竞通过外交途径要求英国政府采取措施,不让新中国得到这些飞机。陈纳德也派代表会晤港督,要求对香港地方法院施加影响,作出有利于他的航空公司的裁决。但是1950年2月23日,香港地方法院宣判国民党集团的出售“无效”,两航飞机的产权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所有,解除对“两航”留港飞机及器材的“临时禁制令”。

这就是中英两国第一次建交谈判时章汉夫副部长提出这个问题的背景。但紧接着两航留港资产的事态又有了新的发展。美“民用航空运输公司”对香港法院的判决不服,提出上诉。美国政府公然向英国施加压力,表示如果两航的飞机交予北京,美国将停止对英国的“马歇尔计划”援助。

1950年4月2日,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停放在香港的飞机突然遭到定时炸弹的爆炸,其中有7架被炸毁,这显然是一起有预谋的破坏活动。周恩来总理随即发表声明,指出港英当局应该对此事负完全直接的责任,并应立即将两航留港资产交与中央人民政府民航局委托的人员处理。

但是5月9日,远在伦敦的英国枢密院却下令将两航在港的全部飞机及零件予以扣留,听候所谓“法律解决”。中国方面对英方不守信用,出尔反尔的不友好措施表示愤慨。5月17日,章汉夫副外长致函胡阶森代办,向英国政府提出抗议,指出英方的行为“不仅表示英国政府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国家财产毫不尊重,而且更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极不友好的态度的表现”。5月22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发表谈话,批评英国政府在两航飞机和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上的两面派做法,指责英国政府“在事实上一再表现出与中国国民党反动派残余集团并未完全断绝关系”,并要求英国政府“对这种言行不符之中心问题”进一步予以澄清。

令人遗憾的是英国政府并没有采取积极友好的行动。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国际形势起了变化。经过与美国官方长时间的策划交易,1952年7月27日,英国枢密院竟推翻香港地方法院的判决,将中央航空公司所属40架飞机及其他资产改判给美国的“民用航空运输公司”。8月2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发表声明,谴责英国的“横暴行为”是英国政府追随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敌视态度的重大表现,为此向英政府提出严重抗议,并要求英方归还所劫资产。但英方置中方的抗议于不顾,这一年10月8日,又将中国航空公司所属31架飞机及其他资产判给美“民用航空运输公司”。这些飞机的17架被运到美国在菲律宾马尼拉的海军基地,其余则飞往美国。

鉴于英国政府不尊重我中央人民政府的国家产权及财产处理权和对新中国极不友好的行为,中国政府除提出抗议外,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先后下令征用英国在上海的英联船厂、马勒机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英商的上海电车、自来水、煤气三公司以及上海、天津和武汉的英资隆茂洋行的全部财产。

在此期间还发生了数起英国政府对中国不友好的行动,如英国非法征用我“永灏”号油轮事件。该轮原属上海中国油轮公司,载重15000吨,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一艘油轮。1948年,该轮自台湾高雄拖至香港黄埔船厂修理。上海解放后上海中国油轮公司已为_中央人民政府接收。1950年4月1日,“永灏”号全体船员在香港宣布起义,由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直接管辖。1951年2月“永灏”号在香港黄埔船厂修理完毕待命返航时,台湾国民党集团勾结船厂密谋劫夺该轮,向香港法院提出了该轮的所谓产权问题。3月14日,中国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长发表声明,指出“永灏”号油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财产,如被侵犯,港英政府必须对此引起的一切后果承担责任。

港英政府对中国政府的警告置若罔闻,制造了“永灏”号驶回中国可能危及正在朝鲜作战的英美军队“安全”的借口,于1951年4月6日下令征用该轮,并派出水上警察对该船实行监控。港英当局海事处官员召见油轮公司驻港代表,要求移交油轮。公司代表严正交涉称,“此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财产,在未接到中央人民政府电令之前,不能移交。”港英当局于是决定动用武力,4月12日200余名全副武装的港英水警强行登上“永灏”轮,下“最后通牒”,强令全体船员半小时内离船。遭船长严词拒绝后,一名警官扯下中国国旗,水警持枪胁迫60多名船员下船。港英当局擅自将该轮驶离香港,后来据说移交给了英国海军,为英国帮助美国打朝鲜战争服务。

对此一严重事件,中国外交部4月18日发表声明,指出英国政府这次无理劫夺“永灏”号油轮的行为,是一种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开挑衅行动,是为英美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服务的。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向英国政府提出严重抗议,并郑重声明,由于英国这一挑衅行为所引起的一切后果,应由英国政府承担。

作为反击措施,周恩来总理于4月30日发布命令,决定征用英国在我国国境以内各地的亚细亚火油公司除其总公司和分支机构之办公室及推销处以外的全部财产,并征购其全部存油。责令亚细亚火油公司各地的负责人即将其总公司和分支机构之办公处及推销处以外的全部财产造具清册,听候当地军事管制委员会及当地人民政府处理。当天,该公司在上海、广州、南京、福州、汕头、汉口、重庆、青岛等地的财产和储存油全部被征用和征购。亚细亚火油公司是英国在远东和近东的油业托拉斯组织,是帝国银行集团中实力雄厚的一家企业,在中国的分支机构有170多家,其远东总部就设在上海。中国政府的这一行动对英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经历了这一系列事件之后,中英两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谈判遂告搁浅。

P18-21

序言

2005年初秋,一个意外的机会,我和妻子回到了阔别十三年的伦敦。当飞机缓缓地降落在希思罗机场的时候,暮色已经降临。走出机场,才发现正下着霏霏细雨,典型的英国天气!这雨不是看到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感觉到的。因为它细如烟云,在空中飞舞,一时半会儿不会淋湿你的衣服,但你的脸颊感受到了它,清新,滋润,惬意,还有点痒兮兮的,一下子唤起了你怀旧的思绪。来接我们的大使馆车子驶过反射着路灯光亮的街头时,湿漉漉的、静悄悄的感觉油然而生,那么熟悉,那么亲切,一切都没有变,一切都犹如昨日,仿佛你未曾离开过似的。

记得1990年在白金汉宫参加女王招待会时,当她听说我以前来英国工作过就问“发现有什么变化吗?”我直率地回答说“还没有”。当然,这次发现伦敦金融城冒出了一个被人昵称为“小黄瓜”的现代化建筑,泰晤士河边也建了一个美名为“伦敦之眼”的观光转轮。但一般来说,伦敦变化不大,始终是老样子、老面孔,你好几年前看到的地方现在回去还可以找得到。不像北京,不要说几年前,就是去年你到过的地方,今年就可能大变样,在你自以为熟悉的地方你根本就找不到北。

我是1980年10月到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工作的,担任二等秘书,后任一等秘书。1984年11月回到外交部,在西欧司一处(主管英国)任处长,一直到1989年10月。正是在这五年中,中英解决了香港问题,两国关系转热,高级互访频繁,被誉为“历史上的最佳时期”。我们为准备赵紫阳总理、胡耀邦总书记先后访英,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确实忙了一阵。接着我又到驻英国大使馆任政务参赞,负责研究室工作。那时已是1989年北京政治风波之后,中英关系又急剧下降,事情也不少,任务也不轻松,虽然性质有所不同。1992年11月,我离开英国,前往博茨瓦纳任大使。

这些年中英关系的起伏变化确实很不平凡,值得好好书写一番。我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接触的几大事件,追溯了建国以来中英关系的发展轨迹,作了一次回顾、综合、比较和分析。因为我不是驻英国的大使,有些过程不是亲历的,只能尽我所知道的进行叙述和介绍,我想应该还是有益和有意义的。当然,光是论述中英关系也是不够的,所以还想说一些我个人对英国和英国人的看法,以为补充。

人们常说,英国人守旧、保守。但我在英国生活、工作这些年,发现这只是事情的一方面,或者说是表面现象。是的,英国人是守旧,那是尊重旧传统,珍惜旧习惯;是的,英国人是保守,但背后是对本国历史的尊重,为历史感到骄傲。而且守旧不等于拒绝接受新鲜事物,保守不等于不思进取,否则英国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英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和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英国在世界上第一个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并取得成功,17世纪中叶开始的这场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是人类社会从封建主义进入资本主义阶段的标志,是世界近代历史的开端。英国创立的政治体制,为近代许多国家所仿效。英国议会有“议会之母”之称。后来发生在英国的宪章运动,也被列宁赞扬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行动”。

经济上,18世纪中叶瓦特的发明推动了产业革新,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工业革命对英国和世界的影响巨大,英国成为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有“世界工厂”之称。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控制了比自己本土面积大一百五十倍的殖民地,殖民地人口近4亿,相当于本国人口的九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

英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过重大的贡献。英国的自然科学理论、科学技术水平和资产阶级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等,在近代历史上一直居于世界的前列。英国是现代唯物主义的发祥地,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之一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于英国。当年胡耀邦总书记访问英国的时候,撒切尔首相曾建议他到创始人之一的亚当·斯密的出生地柯科迪去看一看。

英国还是一个文学十分发达的国家。16世纪后期是英国古典文学繁荣时期,出现了剧作家莎士比亚这样的巨匠。有悠久历史的英国文学,对西方文学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在中国对西方文学的介绍和评论工作中,以对英国文学的介绍和评论为最早和最多。

这一切辉煌的历史成就使英国人产生优越感,为国家和民族感到自豪。在历史的长河中,英国人逐渐形成了尊重传统、尊重历史的自觉意识,它鲜明地体现在英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在英国人的民族性格之中。在科技发展人类可上天登月的今天,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的现代社会中,英国人却保留着可以追溯到千年前的王朝和贵族的世袭制度,王室和君主仍按照传统的方式延续着。两者以奇妙的方式协调并存,相得益彰。

伦敦没有世界上数一数二的高楼大厦,但徜徉在伦敦街头,你随时可以感受到英国历史的凝重、文化的积淀和传统的延续。白金汉宫门前皇家卫队的换岗仪式、女王生日的阅兵典礼和女王盛装出席议会开幕式,绚丽多彩,是几百年的历史传统,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的世界各国游客来英观看。泰晤士河畔尖塔林立的威斯敏斯特宫议会建筑和侧翼的大本钟,雄伟壮观,见证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立宪政体的变迁。

奔驰在伦敦市内的出租车有上百年的历史,仍然保持其古典的造型和一身持重的黑色,和伦敦街道上弥漫的传统气息非常协调,是伦敦的一个标志,近年颜色有所变化。红色的双层公交车也是伦敦的象征,已穿梭于伦敦街头五十年。英国人也喜欢红色,街头的电话亭和邮筒大多是红色的。老式的长方形木电话亭,大圆的铁邮筒,上面都嵌有皇家饰章,多年来到处看到的差不多都是一个样子。

还有那遍布各地的著名英国小酒店,家家门口都悬挂有带图画的招牌或造型的雕塑,炫耀自己古老的历史。店内则是低矮昏暗的厅堂,吃的不过是三明治和蔬菜色拉而已。但英国人欣赏的就是这种形式,这个传统。走在大街小巷上,你抬头有时发现有的人家门户上粘挂有一块蓝色的大圆牌子,上面用白字写着某人的名字、职业和哪年到哪年曾在此居住过。这个人尤其对外国人来说不一定那么出名,但是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贡献的人,哪个行业都有,人们用这种方法来永远纪念他。

英国还有名目众多的大大小小节日,我看是保存传统仪式和节日最多的民族。有的节日是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滚干酪、煎饼赛、竞舟等),是娱乐性的,有集体联欢性质。大多来自民间,反映了从前人民劳动或丰收之后欢乐的心情。更有许多严肃的、有意义的民族传统活动或纪念仪式(如阵亡将士纪念日、马车节),被年复一年地延续下去,并没有失去它们的魅力和活力。人们认认真真地准备,郑重其事地推出,高高兴兴地参加,欣赏其内容,享受其过程。这充分反映了英国人民有高度的文化修养、深厚的传统意识和自觉的规范行为。

我认为,一个国家的历史是这个民族的灵魂,文化传统乃是这个民族的精神。一个不尊重自己国家的历史和传统、不珍惜文化遗产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没有了历史,离开了传统,民族精神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们不能一味追求“现代化”,盲’目倡导“与国际接轨”,而抛弃民族传统,背离本国历史。我以为,英国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和做法对我们很有启迪。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民族传统,我们一定要尊重和珍惜,让它们在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就以上的内容写过几篇英国散记。因为已经过去了好多年,一些细节记不清楚了。幸而我妻子薛琳瑾还保留了当时的日记,帮助我进行了回忆,使我得以顺利地完成本书的撰写。

王义浩

2009年6月于北京和谐雅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11:5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