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媒体评论) 我非常赞同刘称莲的观点,让孩子像花儿一样自 然生长,否则只会欲速而不达。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即教育的成功;内心安宁平和,乃幸福本源。 一一《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 尹建莉 因为家有中学生,所以难免焦虑,谢谢这样一本 好书,它淡然而又不失深刻,它给人精神的抚慰,却 又不失具体的方法,我想好的图书应该就是这样的吧 。 ——北京大学教授 王在全 发自内心地羡慕李若辰,她爸爸妈妈的教育方式 非常宽松,给她很大的自主空间,她所上的补习班都 是自己决定的,学习时间也完全由自己掌握!呼吁爸爸 妈妈们,可不可以把“紧箍咒”放松一点点! ——李若辰的好友 陈杨芃 后记 2008年的6月24、25、26日三天,女儿参加了北京市 的中考。最后以优异的成绩升入北京一零一中学,完成了 她定的目标。 24日,把女儿送到考场,我顺手写了一首小诗,放在 这里,权作本书的结尾吧! 夜啊,静悄悄 像小时候一样 你搂着妈妈的一条胳膊 不一会。就甜甜地睡着了 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 睡好了明天上战场 蚊子在耳边叫,妈妈不敢开灯 怕打搅了你甜蜜的梦 虽然妈妈觉得有点凉 还是把身体更多的部位露出被外 不让蚊子打搅你 因为你明天要去上战场 夜啊,静悄悄 像小时候一样 你在睡梦中露出甜笑的微笑 三年的辛劳就要得到验证 明天你就要上战场 你梦到了自己打了胜仗吗 外面的风在呼呼地刮着 妈妈起身关了窗户 为你掖好了被角 妈妈很困,却反侧辗转 明天你就要上战场 妈妈希望你取得第一场战役的胜利 夜啊;静悄悄…… 目录 再版序 前言 让我们一起做称职的家长 01 学习学出真感觉 孩子去不去上学,是选择还是问题 小升初,我们来了 给孩子一双求知的翅膀 学得巧才学得好 生活是最牛的教材 老师,我们去哪里呀 英语小达人是怎样炼成的 家教这样请才靠谱 生命中的书香 校园派VS经典派 一零一中,就你了 02 关系做走心的父母 爱孩子,需要调整频道 爱要这样说出口 用时间构筑爱的城堡 “听话”源于好的亲子关系 爸爸也OK 妈妈小厨 老师有妙招 03 青春成长的喜悦与烦恼 爱上了“独处”的孩子 14岁和41岁的斗争 孩子那么恋旧为哪般 青春可以这么酷 追星,我明白 “爱情”麻辣烫 丑小鸭or小天鹅 温柔地对待“游戏”孩子 04 生活心灵手巧才算好 教育大餐,菜要配齐 友谊万万岁 有一种爱叫作放手 谁懂寸草心 班级小能人 路是人走的 众望所归“感动王” 后记 中考 精彩页 孩子不去上学,是选择还是问题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不想去上学,这到底是一个问题,还是一种选择?值得我们去思索。家长们可能需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探索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从孩子的实际需要出发,然后再看看能用怎样的方式去支持孩子,让孩子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这两年我接到的个案和带领的工作坊中,初高中孩子的家长占了绝大多数,其中有一部分家长遇到的问题是:孩子不愿意上学,经常逃学或者待在家里不去学校。经过疏导,有的孩子会回到学校顺利完成学业,有的则不愿意再回到学校,宁愿在家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接待这些孩子的过程中,我有时候会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情景。当年,我和村里同龄的小伙伴上初中,要跑到离家10里的学校去。因为路途遥远,早晨得早早起床,背着干粮往学校赶,下午放学回家又要走一个多小时山路。冬天白昼短,常常是披星戴月地上下学,加上寒冷,求学变成了一件异常辛苦的事情。没多久,小伙伴们就纷纷不愿意去学校了,唯独我对上学有一种特别的渴望。刚开始的时候,每天一早我都会背着书包,挨家挨户去祈求小伙伴一起上学。起初只有几个女生辍学,我还可以和男生做伴,到后来男生也都不愿意早起了。我一个人不敢走那么长的路,只好住到离学校近的姐姐家里,断断续续地读了一年初一。如今想起来,学了什么一点印象都没有了,内心留下的是当时深深的孤独和无奈。幸运的是,在姐夫的建议下,第二年我又考了一次初中,考进了县城的初中,才一步一步把学业完成。而我的那些小姐妹则在农村待了几年,20岁左右就嫁人生子了。 我知道,现在家乡的条件比我小时候好了很多,但很多女孩子还是一到初中就选择辍学,除了因为远距离就学,还有些孩子是因为父母在城里打工,不愿意在家乡做留守儿童。唯一和以前有所不同的是,现在的年轻人也可以选择去城市生活,而不是在村里等待婚嫁。 对于孩子不上学这件事,农村的家长很坦然,他们会自然接受:不去就不去,回家还可以帮家里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但是对孩子来说,由于资源有限而不得不早早中断学业,甚是可惜。这可能也是导致高校里农村孩子越来越少的原因之一吧!我常常想,许多有天分的农村孩子就这样早早辍学,给社会带来了不小的损失。这些孩子不去上学,不单是个人和家庭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原本十几岁的孩子就应该大部分时间待在学校里,学习做人的道理,学习生活技能,现在却早早进入社会,在遭遇困难、诱惑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处置,有的孩子或许受到了伤害,有的则走上了犯罪道路,给社会造成危害。 平日里,我所接触到的不愿意上学的孩子大多数来自城市,他们的情况大致可以分成几类。第一类孩子因为从小引导不足,对学业产生厌烦。比如,家长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得比一切都重要,除了学习之外,什么都不让孩子做。孩子几乎被学习绑架,痛苦不堪,如果成绩不好,还会被老师和家长责怪。这样的孩子到了十四五岁的时候,会感觉到极大的束缚,追求自由和自我价值感的内心需求又非常强烈,当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他就会采取不上学的方式反抗。如果家长意识到孩子的生活除了学习其实可以更加丰富多彩,并努力改变孩子的生活模式,这类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疏导,通常是可以回到学校完成学业的,有的孩子甚至会发展得很优秀。P3-6 导语 再版书。“陪孩子”系列分别于2011、2012、2014年出版,出版之后一直位于家庭教育图书畅销榜前列。家教图书榜单的最大特点是稳定,一旦口碑被确认,每年销售量稳定。家长新陈代谢一波又一波,故只要作者推广助力足够,完全不影响老书重做的生命力。 历史印量。《小学六年》62万册(含北大版、联合版及有声版);《高中三年》29万册(版北大版及联合版);《初中三年》18万册(联合版)。 作者配合。作者课程密集,2015年全年讲座200+场,2016地面及线上微课分享已经排满,对图书销量带动大,属于时刻行走着的广告位。 序言 我的三本书又要再版,其中《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 和《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已经是第3版,《陪孩子走过初 中三年》是第2版。 《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是“陪孩子”系列图书中的 第一本,出版以后受到了全国家长朋友的欢迎,很多学校 的校长和老师看了书以后,也推荐家长团购。最让我欣慰 的是,家长朋友们给了我这样的反馈:“看了刘老师的书 以后觉得不再焦虑。”是啊,焦虑多了,就掩盖了我们陪 伴孩子成长的幸福。 后来受诸多家长朋友和出版社的力邀,我又先后出版 了《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和《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三本书都很受读者喜爱。用编辑小朱 的话说:“出一本畅销书容易,出一本就畅销一本就不容 易了。” 看到自己写的书畅销,又可以一版再版,我多想把这 样的好消息分享给我的爸爸妈妈,可惜他们已经离世。 我的妈妈和爸爸分别于201O年和2012年去世。妈妈离 开的时候,《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正准备动笔。我没有 告诉她我要写书,目不识丁的妈妈一定不会想到她的闺女 会出书。2012年春天,爸爸去世前3天,我回去看他,拿着 我写的第一本书《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那时候爸爸因 为身体衰竭,视力已经非常不好,他翻着我递给他的书问 我:“闺女,写书能够当饭吃吗?”我告诉他我可以一边 做别的工作一边写书,他好像才放心了一些。爸爸到最后 也没有看我书里写的是什么内容。 出书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上百万朋友和我联系,我 变得异常忙碌。我经常要回答来自邮箱、微博、微信上的 提问,要接受来访者的咨询,并受邀奔波在全国各地传播 家庭教育的正确理念和我的实践经验。为了可以更好地帮 助到大家,我每年也花大量的时间读书、听课,通过不断 学习来充实自己。经过这几年,我个人变得越来越清明, 专业也越来越精进。可以说,写《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 的时候,我更多是从一个妈妈的角度分享自己的故事,如 今的我则真正变成了一个家庭教育工作者和助人者。 我家兄弟姐妹6个,我在家里排行最小,获得了父母的 万千宠爱,也是父母倾力供读大学的唯一的孩子。爸爸去 世后,在他的葬礼上,村里一位远房的叔叔告诉我:“你 妈说你小时候念书的时候,她和你爸每年养一头牛供你, 把你供得出息了,到头来也沾不上你的光。” 是啊,父母最需要我的那些年,因为远在千里之外的 京城忙碌,我难有大把的时间陪在父母身边尽孝。每次匆 匆回去几日,好像也并不能踏实地全心陪伴。如今想起来 ,内心都有深深的内疚和歉意。如今,我想父母该明白他 们辛辛苦苦供养出来的、最疼爱的小女儿,那个当年毅然 决然丢掉稳定的工作甘愿漂泊的小女儿,那个被他们称作 “不忠不孝”的女儿,她的人生使命不仅仅是承欢父母膝 下享受天伦之乐,更要为中国广大家庭营造和谐的家庭教 育环境而贡献力量。 女儿的寸草之心永远也报不了父母三春晖般的养育之 恩了,也许女儿带着从他们那里继承来的勤奋、善良和谦 卑等品格,写出来的这三本著作,可以告慰他们的在天之 灵。 感恩我的女儿李若辰,她让我重新体验了一次生命, 也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爱与可爱;感恩我的先生李岩一路的 陪伴,他对我这三本著作的欣赏给了我莫大的支持:感谢 编辑朱笛,正是她的邀请和努力推广,才有了这三本书的 面世和传播;感谢文字、美术、印刷等各位编排朋友,正 是你们才使得这几本书以如此美的面目展示在读者面前; 感谢出版社的市场和销售朋友们,没有你们,再好的书也 不得为人所知;感谢广大读者朋友的肯定、认可和购买, 你们才是我工作前行的动力。感恩生命中给予我指导的老 师们,感恩今生所有的相遇! 刘称莲 2016年7月 内容推荐 要和孩子做朋友,我们就得像个朋友,不能对朋友做的事,我们都不能做。 走过小学六年,乖巧听话的孩子,悄悄变成了满身是刺的小刺猬。莫名其妙的偏执、终日紧闭的心门、偷偷进行的恋爱……这些看似叛逆的背后,蕴含的却是成长的力量,孩子的自我意识萌芽了,他们急于证明,我已长大。 “陪伴教育”专家刘称莲将自己陪女儿走过青春期的故事娓娓道来,让我们明白对眼前“来得偶然,去得必然”的孩子,作为父母能做的就是“尽其当然,顺其自然”。因为所有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孩子健全地离开我们的怀抱,在外面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做一个冷静克制的观察者、建议者,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决定者。不侵犯孩子的界限,允许孩子有独立的自我存在。只有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和孩子是独立的两个人的时候,真正的沟通才可能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