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卫·科波菲尔(上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查尔斯·狄更斯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书评(媒体评论)
本套世界文学名著,选用名家的全译本,并配有
精美的国际大师插图,在内窬和形式上,将营造极佳
的阅读体验。这在国内的名著出版工作中,是非常难
得的。
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
译奖得主许渊冲
后记
本书的翻译开始于1943年秋季,完成于1944年冬季,
与著者写作此书的时间约略相等。据卷首传略所载,本书
自1849年5月起,随写随印,每月出版一册,到1850年11
月出齐,距现时差两年便是一世纪了。译者翻译本书,每
天平均译三千字左右,星期日也不除外。当时所以能这样
做,一因沦陷时期,久病初愈的我,别无可做;再因当时
的稿费,千字易米三升(最初合二十元一升,后来米价高涨
,连这个标准也不能维持了),非译这么多字不能生活。当
时想到严畿道“一名之立,旬月踟躇”的话,深以无暇推
敲为憾。等到知道了著者写作的速度与我翻译的速度不相
上下,而且说不定他同时还兼写别的书(因为如传略所说,
他时常有两三部作品同时付印),不得不叹一句,人之才力
相越岂不远哉!
说到这里,我还得赶快表明一句,这个译本能有现在
的样子,实在很得力于何仲宝兄的校正。他在八小时的工
作后,时常在夜间黯弱的灯光下对照原书看我的译稿。不
但译错的地方替我改正,连偶然漏译的一字半句也替我补
足。有时附带说明一些文法上和习惯用法上的问题,使我
所得好处不限于这个译本上。他对朋友对文化工作的热情
,使我感激;他在外国语文和文学方面的修养,使我惊服
。论起年纪来,他几乎比我晚着一辈,他的学识大半靠自
修得来,英文和文学也并不是他的专业呢。因了各自的工
作和兴趣,我们现时走着不同的道路,但他的友情是我永
远不能忘记的。
一个普通读者,假如每天能用几个钟头读这样一部书
,几乎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可以读完。译者在这部书
上不仅所花的时间十倍于读者,所用的力量也是无法比拟
的。因此,若说译者所得印象较一般读者的为深,应当是
很自然的。假如读者读后有与他人共欣赏的行动,则译者
怀有更大的这样作的冲动,也是很自然的。不过等到拿起
笔来写译后记时,不但时间感到促迫,篇幅也似乎不便拖
得太长了。因此,关于本书的好处只好留给读者自己去领
会,这里只想提一提卷首传略中一些未涉及或说得不充分
的问题。
读过狄更斯的著作和别人为他作的传记,不难看出狄
更斯有最突出的两重性格:观察锐敏,感情丰富。前一种
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他也非常以此自负,如他在本书题名
“我观察”的第二章中所说。而第十一章有一个更具体的
例,便是:监狱中的密考伯派大卫去哈普生船长室中借刀
叉,大卫详细叙述过道中的情形以后,说道:
我在他门口上那羞怯的停留,用时至多不过两分钟;
但是我
带回这么多的知识,正如刀子和叉子握在我手里一样
的可靠。
谈到感情丰富这一点,可以从他对受难者的同情对迫
害者的憎恨上看出来。这是一种革命者的感情,所以有人
说,狄更斯已经达到一个革命者的中途。
以上两种性格,有多少是与生俱来的,多少是在环境
的影响下造成的,恐怕是一个无法决定的问题。但是,若
说他早年孤寂困苦的生活,在那两种性格上加了十分有利
的磨硎,应当是确定无疑的。关于这一点,传略中已有比
较扼要的说明,可以不再多赘了。
这两种突出的性格,加上勤敏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再
加上他那锋利而婉转的表现方法,使狄更斯写成光芒万丈
的大量作品,也造成他在英国文学史上莎士比亚以来无与
伦比的地位。本书中有一段话,写出他那认真的态度,我
觉得,每一个有志上进的青年都应当铭诸座右:
我生平不拘做什么,总是全心去做,不拘献身于什么
,总是完完全全地献上;在大事上和小事上,我总是一贯
的认真。我断乎不相信,任何先天的或后天的才能,可以
无须坚定的坦白的苦干的品质而得到成功。世界上没有像
那样成就的事。某种可喜的才能,某种幸运的机会,可以
形成某一些人上升的梯子的两侧,但是那梯子的横级必然
是用禁得住摩擦和牵扯的东西做的;没有东西可以替代彻
底的、热情的、诚恳的真功夫。凡可以献上我的全身的事
,决不献上一只手;不管我做什么工作,决不妄自菲薄;
我现在发现,这已经成了我的金科玉律。
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容易犯的毛病是,不但看不起别
人已有的成就,也常做出看不起自己手头上的工作的样子
来,其意若曰:“我所能做的比这个伟大得多呢!”结果
是,实做的做不好,想做的做不出,眼高手低,一事无成
。上面的话是一则良药。
狄更斯在英语民族中声誉之隆,传略中说得相当充分
,现在说一说他在其他民族中的影响吧。
俄国的阿波斯托罗夫写过一篇题名“托尔斯泰与狄更
斯”的论文,据说,托尔斯泰从少年时代起便是狄更斯的
崇拜者,不但他的童年、少年、青年,受了大卫·科波菲
尔显著的影响,而且爱好已经由著作发展到作者,牙斯拿
亚·波力牙纳的住宅中常悬有狄更斯的画像,从家属到仆
人,都把狄更斯看作“心爱的作家”。
托尔斯泰不断称赞狄更斯为“世界天才”,“真正文
学语言大家”以及诸如此类的名号,直到他晚年写作艺术
论时,这见解不会有很多改变。他的夫人在给人的信中也
尝说道:“我的丈夫很重
目录
作者叙
第一章 我生下来了
第二章 我观察
第三章 我有了一种变换
第四章 我丧失了体面
第五章 我被从家中打发开
第六章 我扩大了相识者的圈子
第七章 我在萨伦学堂的“第一学期”
第八章 我的假日 特别是一个快乐的下午
第九章 我过了一个可纪念的生日
第十章 我受了忽视得到赡养
第十一章 我开始独立生活却不喜欢这生活
第十二章 依旧不喜欢这生活 我下了很大的决心
第十三章 我的决心的结果
第十四章 我姨婆打定了关于我的主意
第十五章 我另起了一个头
第十六章 我在不止一种意义上是一个新学生
第十七章 一个人出现了
第十八章 一次回顾
第十九章 我处处留心得到一个新发现
第二十章 斯提福兹的家
第二十一章 小爱弥丽
第二十二章 一些旧场面和一些新人物
第二十三章 我证实了狄克先生的话 也选定了一种职业
第二十四章 我第一次的放荡生活
第二十五章 吉神和凶神
第二十六章 我陷入了情网
第二十七章 汤姆·特拉德尔
第二十八章 密考伯先生的挑战
第二十九章 我又去斯提福兹家中访问他
第三十章 一种损失
第三十一章 一种更大的损失
第三十二章 一种漫漫旅途的开始
第三十三章 得意
第三十四章 我姨婆吓了我一跳
第三十五章 失意
第三十六章 热心
第三十七章 一点冷水
第三十八章 散伙
第三十九章 威克菲尔和希普
第四十章 流浪者
第四十一章 朵拉的两个姑母
第四十二章 离间
第四十三章 另一回顾
第四十四章 我们的家政
第四十五章 狄克先生应验了我姨婆的预言
第四十六章 消息
第四十七章 马莎
第四十八章 家务
第四十九章 我堕人迷雾中
第五十章 辟果提先生的梦想成为事实
第五十一章 一条更长的旅途的开始
第五十二章 我参加了一场火山爆发
第五十三章 又一度回顾
第五十四章 密考伯先生的事务
第五十五章 暴风
第五十六章 新伤和旧伤
第五十七章 移居海外的人们
第五十八章 出国
第五十九章 归来
第六十章 艾妮斯
第六十一章 两个有趣的忏悔者
第六十二章 一盏明灯照亮我的路
第六十三章 一个客人
第六十四章 最后的回顾
译后记
译者题记
精彩页
第一章我生下来了
在我自己的传记中,做主角的究竟是我自己呢,还是别的什么人呢,本书应当加以表明。我的传记应当从我的生活开端说起,我记得(据我听说,也相信),我生在一个星期五的夜间十二点钟。据说。钟开始敲,我也开始哭,两者同时。
考虑到我下生的日子和时辰,保姆和邻居一些识多见广的太太们说(她们在无从与我会面的几个月前就聚精会神地注意我了),第一,我是注定一生不幸的;第二,我有眼能见鬼的特禀:她们相信,这两种天赋是与星期五夜半后一两点钟内降生的一切不幸的男女婴儿分不开的。
关于第一点,我用不着在这里说什么,因为那预言结果是被证实了呢,还是否定了呢,没有比我的经历更能表明的了。关于本问题的第二项,我只能说,要不是我早在婴儿时期就已丢光那一份遗产,那就是我还不曾承受到呢。但是我若被夺去这份财产,我一点也不怨恨;假如任何别人正在享受它,我衷心欢迎他加以保有。
我带着一层胎膜降生,这一张胎膜,以十五基尼⑦的低价,在报纸上登广告出卖。是那时航海的人们缺少钱呢,还是缺少信仰而宁愿穿软木衫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一个与证券经纪业有关的辩护士递过唯一的价:两镑现款,余数用葡萄酒补足,宁愿放弃不沉水的保证,也不肯加一点价。结果广告撤回,广告费完全损失了——谈到箭萄酒,我那可怜可爱的母亲自己那时也有葡萄酒出卖呢——十年以后,那个胎膜由当地五十个人抽彩,每人出半克朗,抽中的人出五先令。我自己也在场,像那样处置我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我记得,我觉得很不安,很难堪。我记得,那个胎膜由一个带提篮的老太太抽到手,她很勉强地从篮子里拿出规定的五先令,都是半便士的铜币,还短少两个半便士——虽然用了一大段时间和一大篇算学向她证明这一点,但是并未发生任何效果。后来她并不曾被水淹死,的高龄意气扬扬地死在床上,这故事将成为那一带长久不忘的奇闻了。我已经听说,她一生最大的夸口就是,除了过桥,她生平从来不曾到过水上;在喝茶的时候(茶是她极端嗜好的),对于胆敢“游荡”世界的水手们和别的人们的罪过,她一贯地表示愤慨。对她说明,有一些享受品(茶大概也在内)从这种讨厌的行为得来是没有效果的。她总归更用力更自信地说: “我们不需要游荡。”
我自己现时也不要游荡了,我要转回来,从我的出生写起。
我生于萨弗克的布兰德斯通,或如苏格兰人所说, “在那块儿”。我是一个遗腹子。对于现世界的光明,我父亲的眼睛闭上了六个月以后,我的眼睛就睁开了。即使在现时,一想到他从来不曾见过我,我就觉得有一点奇怪。在朦胧的记忆中,我觉得更加奇怪的,是我儿时对于墓地里他那白色墓石所起的幼稚的联想,是当我们的小客厅被火炉和蜡烛烘暖照亮,而我们家的门却把它关锁在外面时(我有时简直觉得残忍),我对于黑夜中独自躺在那里的它所感到的无限的同情。
我父亲的一个姨母,因而是我的姨婆(我后面还要谈到她),乃是我们家中主要的大人物。特洛乌德小姐——当我可怜的母亲克服了对于这可怕的人物的惧心,敢于提到她的时候(那是不常有的),总称她为贝西小姐——曾经嫁过一个比她年纪轻的丈夫。他是很俊秀的,倘非如俗语所说,“美貌在于美德”——因为他大有打过贝西小姐的嫌疑,有一次在争论日常饮食时,他甚至鲁莽到想把她抛出三层楼的窗子。这些脾气不投的事实,使得贝西小姐给他一笔钱,双方同意分居了。他带着他的资本去了印度。据我们家中一种荒诞的传说,一次有人见他在那里跟一个大狒狒骑在一头象上;但是我想,那应当是一个贵人,或是一个公主。不拘怎样吧,在十年以后,他的死讯从印度传到家中。我姨婆听了这些消息作何感想,没有人知道;因为在分居以后,她立刻恢复了做女儿时的名字,在遥远的海边的小村中买了一间小屋,带着一个仆人住在那里做独身女人,大家都知道,她此后决心度与世隔绝的生活了。
我相信,我父亲一度是她所宠爱的人,但是他的婚事非常伤了她的心,因为她说我母亲是一个“蜡娃娃”。她不曾见过我母亲,但是她知道她还不满二十岁。我父亲和贝西小姐再也不曾见过面。在他结婚的时候,他两倍于我母亲的年纪,体质也不大好。他一年以后就去世了,如我前面所说,在我来到世界上的前六个月。
这就是那重大的要紧的(请恕我这样说)星期五的下午的情形。所以我不能说,在那时我已经知道情形怎样,或对下面的事有根据自己官觉的任何记忆。
我母亲正坐在火炉旁,身体软弱,精神萎靡,含着泪看火,对自己和那无父的小陌生人感到绝望。楼上抽屉中大量预言针早已把那个小人儿欢迎到世界上来,这个世界对于他的来临是一点也不惊奇的。在那明朗的有风的三月的下午,如上面所说,我母亲正坐在火炉旁,很怯弱,很忧愁,很怀疑能否度得过面前的难关,当她擦干了眼睛抬起头来望着对面的窗子时,她看见一个向花园走来的陌生女人。P1-3
导语
《大卫·科波菲尔(上下)》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查尔斯·狄更斯的一部代表作。在这部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的小说里,作者以大卫·科波菲尔的成长经历为线索,夹杂了各种人物事迹,表现了朋友间的真诚和阴暗,爱情的冲动和天真,以及婚姻生活的琐碎和家庭生活中的矛盾。展现了19世纪中叶英国社会的广阔画面,反映了狄更斯希望人间充满善良正义的理想。
序言
“窃火者”的路——董秋斯与翻译(代序)
(一)
鲁迅曾把翻译比作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普罗米修斯为
人间窃火;那么,当年那些为西学东渐推波助澜的翻译家
便是名副其实的“窃火者”。20世纪初年,受五四新文化
运动影响的文学青年,几乎都做过创作的梦:以手中的笔
唤醒民众。但从这里开始,他们却戏剧性地走上不同的路
。据秋斯回忆,他也有这种经历。
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在上海文化界兴起。当时文
化界流行一种见解:应该用文艺的形式表现社会运动;要
实现这个主张,非有像鲁迅这样杰出的人才不可。因此冯
雪峰便动员一群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时常去鲁迅先生处“
唠叨”,希望鲁迅写反映革命斗争的作品。当时秋斯也是
他们中的一员,遂被动员去对先生说:“只要先生肯写,
我们有一般朋友,可以替先生搜集材料。”鲁迅的回答大
意是,写文艺作品不同写论文,专靠别人供给的材料是不
行的。关于劳动阶级的生活,他只知道几十年前绍兴乡间
的农民。离开故乡以后,一向在教育界做事,所接触的限
于学校里的同事和学生。别的方面知道得很少。不知道所
以不能写。鲁迅对创作严肃认真的态度,给秋斯留下深刻
印象。秋斯曾借用陶渊明的诗句形容自己当时的个人生活
:“本既不丰,又忧病继之”,对许多事不了解,就“自
己取消了创作的资格”,转向翻译。他决心“不管别人怎
样看不起翻译和弄翻译的人,我还是要翻译,而且一直翻
译到拿不动笔的时候。鲁迅先生最后一件未了的工作,是
《死魂灵》的翻译,可以说,他是用翻译工作来结束了他
的写作生涯。这件事虽然是偶然的,却增加了我不少的勇
气和信心”。
当年秋斯“自己取消了创作的资格”转向翻译。不过
,这与他后来几十年间笔耕不辍的几百万字译文劳作相比
,也未尝不可以看作是他遵从鲁迅先生的教诲,保持一个
文人应有的自律与自谦。秋斯对外国文学给中国新文化带
来的巨大影响有非常深刻的体会。1931年,上海文化界为
鲁迅举行五十岁生日庆祝会,秋斯充任鲁迅与美国小说家
兼新闻记者史沫特莱女士的翻译。开会前几分钟,大家在
院子里闲谈,史女士问秋斯,中国文化人为什么把精力和
时间用于翻译外国作品,不多从事自己的创作呢?秋斯回
答:“中国的文学传统与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中间有一
段很远的距离,不多介绍先进国家的名著,供中国青年作
家取法,中国的新文学不会凭空产生出来;就是在政治方
面,我们也有很多地方要取法先进国家,道理是一样的。
”随后秋斯把这一番谈话告诉鲁迅,先生点头道:“政治
也是翻译。”从政治变革的角度肯定翻译的重要。后来秋
斯在《鲁迅先生对我的影响》一文中又做说明:一般谈文
艺和政治,都把模仿看作最要不得的行为,“诚然,世间
没有哪一种名著是模仿得来的,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政治是
模仿成功的。不过这是论结果,不是论过程”。“落后国
家若想追上先进国家,不能不先之以模仿,追到一定的程
度,然后才能清算这个模仿阶段,从一般性到特殊性。”
秋斯比喻说,这就像“供模仿的仿影和字帖.在初学时期
显然是不可少的”。
(二)
秋斯每译一部作品,都要在叙言或译后记中说明自己
为什么要翻译这部作品,以便读者对它的来龙去脉有更多
了解。总括这些文字,秋斯赞同鲁迅的文艺观,主张为人
生的文艺。这也是他鉴别作品和选材的尺度。秋斯在加德
维尔等作家的短篇小说集《跪在上升的太阳下》的译后记
中,明确地说过他的这种想法:“假如有人觉得我这个看
法太近功利主义,就是说,太富于社会倾向性,我只好说
一声‘对不起!’因为我原就是一个俗人,从来不懂什么叫
‘为艺术而艺术’。在我眼中,文学和艺术也是一种工具
。它可贵,因为它有用,因为它能指导我们趋吉避凶,活
得更好一点。否则就一钱不值。”但正如世界上有人吸食
毒品和贩卖毒品一样,也有人欣赏和推销有害的作品。对
于这种人,秋斯不客气地说:“我绝对不希望他们来翻一
翻我这个译本。”
秋斯于192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理科,应聘到广州协
和神学院教书。当时的广州到处弥漫着革命气氛,在这里
,秋斯能阅读公开出版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刊,这使他
对西方现代文学的思想和历史背景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对
西方文学十九世纪以来发生的变化,秋斯后来在《杰克·
伦敦传》的《译者叙》中谈到,19世纪最后十年间,科学
的社会主义,写实主义的文学,进化论的生物学,这三种
现代文化“在欧洲已经有了长足发展”。秋斯把写实主义
文学看作现代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比较推崇这一流脉的作
品。他认为,其时“维多利亚朝的风尚已经僵化成一定的
模子,更加上(19世纪末的美国)中西部道德的束缚,文学
家写不出有创见的作品。他们所写的对象,限于可敬的中
等阶级或富人,善行永远受赏,恶行永远受罚。他们主张
看人生的愉快面,避免一切粗暴的、严厉的、真实的东西
”。秋斯看中杰克·伦敦,正因为他是这种缺乏生命力的
文学传统的叛臣逆子,因此“他在小说中写社会主义,写
进化论,写实实在在的人生,写贫血的、纤巧的、怯避的
、伪善的19世纪文学所不敢正视的一切东西。由于他那长
于说故事的天才,也由于他学习前辈大家的努力,他锻炼
成一种文学技巧,足以攻下顽固分子的森严壁垒,也侵入
了暖室一般的太太小姐的深闺。这在美国,确乎是一种前
所未有的成就!”
秋斯对杰克.伦敦文学成就的评价,可说是译者在选
材上的夫子自道。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无论美国的杰克
·伦敦、加德维尔、斯坦倍克、德菜塞、海明威,还是英
国的狄更斯或俄国的托尔斯泰,他们的写实主义小说都是
秋斯后来的译作。在当时的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下,秋斯开
始翻译的是一部反映社会主义前途的小说《士敏土》。苏
联作家格拉特珂夫的长篇小说《士敏土》是秋斯与蔡咏裳
早期合作的译本,作品描写苏联内战结束后向社会主义建
设过渡时期的生活。正如鲁迅为《士敏土》作图序所言,
小说中“有两种社会底要素在相克,就是建设底要素和退
婴,散漫,过去的颓唐的力”。然而,“和这历史一同,
还展开着别样的历史——人类心理的一切秩序的蜕变的历
史。机械出自幽暗和停顿中,用火焰辉煌了昏暗的窗玻璃
。于是人类的智慧和感情,也和这一同辉煌起来了”。
……
(五)
秋斯早年接受马克思主义,20世纪30年代曾翻译列宁
的《卡尔.马克思》、拉法格的《忆马克思》、李卜克内
西的《星期日在荒原上的遨游》和《马克思与孩子》。这
些译文和何封、蒋天佐、林淡秋、罗稷南等译的其他有关
马克思生平的中短篇佳作,一同收入读书出版社1939年出
版的《卡尔·马克思——人、思想家、革命者》一书中。
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秋斯不是教条主义者,他翻译和
介绍有关书籍,也是悉心学习和研究的过程。因此他能不
囿于成见,翻译作品题材的范围比较宽。
他的译作中有描写“青春的化身”的《马背上的水手
——杰克.伦敦传》,有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也有浪漫
而温馨的《红马驹》(斯坦倍克著)。关于这部翻译于20世
纪40年代的“田园诗一样的书”,秋斯说:“莺飞鱼跃、
花谢水流何一不是神妙的呢?”从这部1948年出版的译本
推想未来的文艺,他说:“推广开来说,我们现在提倡人
民的文艺,断乎不是从高处喊几声就算完事,也不是说,
混到大众中生活一下,便可以创作。一种虚怀体验的态度
应当是最重要的。《红马驹》中的写作对象是一些小人物
以至狗和马的喜怒哀乐,没有英雄豪杰,没有惊心动目的
大场面,平凡是平凡极了,但看他娓娓写来,何等令人神
往!这里不仅看出高妙的艺术手腕,也看出平心静气的体验
工夫。后一点是我们民主世纪的作家们格外应当学习的。
”经历过后来生活的人们,一定会觉得秋斯当时对文学未
来的想象太理想化了,但对于他一生格外珍重的“窃火者
”的事业来说,他只觉得自己应该这样做。1963年,秋斯
翻译出版的最后一部小说,是以色列女作家罗丝·吴尔的
儿童文学作品《安静的森林》,其中拟人化的描写与神奇
的想象,依然与时代“不大调和”。这是秋斯送给还在小
学读书的女儿和小朋友们的一份礼物,也可以看作是他在
实践“民主世纪的作家”应尽的最后努力。
从秋斯30年代去鲁迅先生处“唠叨”,到他在“文革
”中去世,他实现了近四十年前说的“一直翻译到拿不动
笔”的志向。今天,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
年秋斯翻译或从英文转译的作品,今天也有了新的译本。
秋斯若地下有知,一定感到十分欣慰。多半个世纪以前他
曾说:“读书界要想从译本认识一种世界名著的真面目,
那么。一个以上的译本不但不是多余的,而且是必需的”
;对于那些伟大的文学作品,“假如此后有人根据原文或
别种文字再来译一道,我一定站在读者的立场表示欢迎”

秋斯当年翻译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便是从英
国著名翻译家茅特先生的译本转译的。秋斯的译本曾得到
茅盾先生的好评,他说:“此书(指《战争与和平》)有董
秋斯据茅特英译本转译的中译本,比直接译自俄文者为佳
。一因茅特为托翁多年老友,他的译本是托翁审定的;二
因董君于英文精通,而中文之修养亦正足达旨传神。……
解放后见董译,认为后虽有人再从原文精译,而董译终不
可废。”(见《茅盾姚雪垠谈艺书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41页)。
与其他事业一样,翻译工作也像长江后浪推前浪,不
断发展。秋斯说:“一个负责的译者,不但要通晓语文,
还要具有与原作者同等的或详尽的想象力或表达力。就这
一点来说,翻译就是创作。因为生活经验或文学修养因人
不同,尽管两个作家写完全相同的事物,写出来的东西也
会很不相同。”在此意义上,今天的读者或许能通过秋斯
译文,了解那个时代的译者对国外作品的理解,从中发现
历史演化的轨迹,以丰富今天社会的文化建设。
凌山
2010年6月14日
内容推荐
《大卫·科波菲尔(上下)》是查尔斯·狄更斯自传性的一部经典作品。小说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是一个出身不幸的遗腹子,年轻柔弱的母亲改嫁后,他们开始了非人般的生活。继父经常虐待他们,不久,大卫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婴儿死去,而他沦为孤儿,并被继父送去当童工,小小年纪不仅没有愉快的童年,还饱尝了人世间的冷漠沧桑。于是,大卫决定投奔姨奶奶,从此开始了新的生活。大卫经历了种种世事变迁、悲欢离合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成为一名非常成功的作家,并获得了真爱和幸福。这部小说自始至终贯穿着友爱、善良、坚强,甚为动人心魄,可以说是一部优秀的人生教科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1: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