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文化大沥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001
总体研究
第一章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与实践 010
第二章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大沥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051
第三章 大沥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实践经验 080
专题研究
第四章 大沥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体制机制 103
第五章 大沥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模式 119
第六章 大沥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构的要素分析 139
第七章 大沥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考核评价机制 175
第八章 大沥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经典案例 186
沥雄社区创建省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实践 186
嘉怡社区“新南海人梦家圆”服务平台建设 194
第九章 大沥镇综合性文化服务满意度调查报告 202
品牌展示
品牌一:品牌社区服务中心 228
“七一空间” 228
凤池社区服务中心 229
盐步长者服务中心 230
大沥小候鸟驿站 233
沥东融爱家庭服务中心 234
洞庭社区服务中心 236
品牌二:综合文化空间 237
公共图书馆建设 237
广东书法园 239
九龙涌文化长廊 239
九龙公园 240
“广佛之心”人行天桥 240
南海藤编(大沥)传习所 240
依黛丽内衣博物馆 241
品牌三:特色文化团队 242
品牌四:特色文化品牌 251
“大沥作家群”现象 251
书画大沥 256
伯奇故里 摄影之乡 261
粤韵悠扬 268
狮舞大沥 274
龙舟竞渡 279
南海藤编技艺 284
文件资料附件
大沥镇繁荣文艺创作实施方案 291
大沥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296
大沥镇公共文体发展扶持资金实施方案(修订) 301
大沥镇“中国伯奇·创新大沥”建设方案(2014-2016)(试行) 321
大沥镇公共文体发展扶持资金竞争性资金评审实施方案 346
大沥镇文化志愿服务队制度 348
大沥镇文化义工管理制度章程 352
大沥镇是广东省最发达的乡镇之一,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心区域,隶属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东接广州市荔湾、白云区,南邻佛山市禅城区,是连接广佛两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纽带,有“广佛黄金走廊”之称。全镇总面积95.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5.12万人,常住人口约65.27万人,先后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粤曲)”“中国摄影之乡”“中国曲艺家协会创作基地”“中国龙狮运动名镇”“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摄影、书画、传统龙舟、藤编)”“广东省摄影之乡”“广东诗歌之乡”“广东口哨艺术之乡”“广东曲艺传承基地”等荣誉称号。
一、历史沿革与社会发展
沥,即河流。城市以水命名,充满灵性。大沥早期叫“清风市”,因唐代宗年间出现了“大历十才子”,本地也出了一批能人,便借“大历十才子”之名喻本地人才辈出,逐渐以“大历”指代“清风市”。清道光年间《南海志》将“大历”改成“大沥”,民国初,县刊也将“历”改为“沥”。此后,“大沥”沿用至今。
大沥镇现辖原大沥、盐步、黄岐三个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域。原大沥街道办事处最早称大沥圩,最早见载于明永乐六年(1408年)成书的《永乐大典》。民国时大历、扶南、梯云堡合并为大沥乡(从此改历为沥)。1957年改称大沥区,1958年为大沥人民公社,1984年为大沥区,1987年撤区建镇改为大沥镇,1993年撤销大沥镇,设置大沥街道办事处。
据历史记载,原盐步街道办事处于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已成村落。明永乐年间为广州地区食盐集散地之一,故改称“盐步”。民国十七年分设盐步堡乡和盐步市,新中国成立初为盐步乡,土改后改称盐步区。1958年成立盐步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后又改为盐步区。1987年撤区建镇,为盐步镇。1993年撤销盐步镇,设置盐步街道办事处。
原黄岐街道办事处因城区设于黄岐圩得名,黄岐圩原称黄竹岐,始建于明崇祯年间。明清时期,为神安司泌冲都黄竹岐堡。民国十七年称黄竹岐乡,1958年9月成立黄岐人民公社,10月并入盐步人民公社。1987年撤区建镇属盐步镇。1988年9月,盐步镇划出黄岐、六联、沙溪、泌冲、白沙等行政村以及凤鸣镇划出黄竹岐渔业村,新设黄岐镇。1993年撤销黄岐镇,设置黄岐街道办事处。2004年12月31日,撤销大沥、盐步、黄岐三个街道办事处,合并设立新的大沥镇。
大沥镇下辖东区社会管理处和西区社会管理处。其中东区社会管理处下辖直街社区、盐步社区、岐丰社区、岐阳社区、沙溪社区、平地社区、泌冲社区、六联社区、江北社区、六村社区、联安社区、嘉怡社区、华夏社区、黄岐社区、河西社区、横江社区、洞庭社区、河东社区、东秀社区、白沙社区等20个社区;西区社会管理处下辖雅瑶社区、钟边社区、谢边社区、太平社区、水头社区、奇槎社区、联滘社区、沥苑社区、沥中社区、沥雄社区、沥兴社区、沥东社区、沥西社区、沥南社区、沥北社区、大镇社区、凤池社区、曹边社区等18个社区。
大沥自古商贾繁荣,文风鼎盛,清旷灵秀,和谐安康,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人文风情,一直以来都是广府地区的经济、文化重镇。其中,历史人物繁多,有宋代丞相叶颙,有发明摄影技术的科学家邹伯奇,有研究鱼类繁殖成功的钟麟等等。
进入新时代的大沥,更是民富镇强,人文荟萃。通过持续加大工业投入,加强科技创新,推进转型升级,大沥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能力不断攀升,经济实力快速提升。2015年,大沥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镇”第五位,荣获“中国商贸名镇”殊荣。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4.3亿元,增长8.71%;工业总产值681.92亿元,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109.4亿元,增长13.43%;招商引资计划投资总额71.58亿元,增长33.4%;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营业总额845.38亿元,增长14.94%;税收总额40.46亿元,增长5.89%;当年可支配财政收入45.92亿元,增长45.4%;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49.83亿元。
此外,大沥镇先后荣获“中国铝材第一镇”“中国有色金属名镇”“中国内衣名镇”“中国时尚品牌内衣之都”“中国南方内衣生产基地”“中国南方时尚城”“中国商贸名镇”“中国专业市场电商采购示范区”以及“国家卫生镇”等称号。
近年来,大沥镇围绕“新产业、新城市、新生活”的奋斗目标,积极实施产业转型、城市升级和环境再造。“广佛产业CBD”战略不断深化,主动承接广州中心城区的商贸外溢,强化城市中轴引领作用,建设电商经济、总部经济、展贸经济、投融资经济和滨水社区5个产业带,打造服务广佛、辐射华南的产业型中央商务区。坚持实体经济与电商的互动发展,以实体经济的提质增效适应电商时代发展趋势。运用电商手段改造传统商贸基因和业态,构建交易方式更新、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影响力更大的新型商贸体系。借力阿里巴巴和京东两大电商平台,促进商品交易与电商、金融和现代物流深度融合,形成新的电商产业集聚,做实电商采购业态,打响“佛山好产品”品牌,建设“永不落幕”的“广佛电商交易会”。“一脊两翼”发展格局逐步成型,“产城人”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
城市建设方面,大沥镇近年快马加鞭实施三旧改造,出台了《城市更新》等多项佛山最优惠的扶持政策,加快打开旧改的新格局。目前,城市中轴核心区和广佛路沿线旧物业加快改造提升,奇槎片区等多个旧工业区实施改造,主题产业社区、都市综合体正加速崛起,城市面貌加速转变。
在加快产业、城市发展的同时,大沥镇不遗余力创造良好的投资和创业环境。近两年,大沥镇先后启动了公园化战略和美城美家计划,积极打造“生态新城”。按照计划,大沥镇将利用3年时间,新建或扩建100个公园,打造3000亩的生态绿化空间。此外,河涌治理、环境整治等各项工作也深入开展,加快构建景美、水清、岸绿的生态新大沥。践行合理化、精致化、人性化理念,实施见缝插绿、拆旧增绿,融入文化元素,塑造景观特色,提升环境品质。
2019-06-14 17:17:09
潇湘文化-14(韦琴律) 2019-06-14 17:17:09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卓有成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推进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并把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列入2015年文化部改革试点项目,也是全省乃至各市的改革试点工作之一。佛山市南海区是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南海区大沥镇高度重视基层社区治理改革创新,借鉴新加坡、香港社区服务模式,引入社工组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专业社工组织,以服务外包形式委托管理,有效地提升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了社区的社会治理能力,涌现了如沥雄社区等系列典型。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大沥镇全面强化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和建设工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全面提高。镇在抓好文化站和文化中心建设的同时,不断巩固和完善村(居)文化设施,全镇社区均建有文体楼(图书室),文化广场近百个,不断健全的公共文化设施成为广大群众丰富精神、活跃身心、熏陶文化的重要场所,城乡“十分钟文化圈”基本形成。不断创新文化活动内容、形式和手段,系列文化活动高潮迭起,文艺精品创作层出不穷,文化产业繁荣有序,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文化事业的发展跃上了新台阶。在继承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强各类现代化的文体平台建设,打响“中国伯奇·创新大沥”品牌,大力弘扬伯奇文化和龙母文化,不断增强城市软实力。增加公共文体扶持专项资金,推动公共文化进社区、入小区,促进大众文化、传统文化、高雅文化的良性互动和繁荣发展。完善社区健身公园、文体楼、灯光球场等设施配套,逐步向社会定时开放学校运动场室。加强基层文体阵地、设施和队伍的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
推进“文化共享”工程 2008年,大沥镇在全区率先推出“文化共享”工程和文化义工活动,全区首支镇级文化义工队伍也随即成立,这是镇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项创新,也是大沥镇着力打造的一张文化名片。通过试点推行、逐步推进、深入推进等几个阶段,至今启动了沥雄社区等40多个“文化共享”工程共建单位,基本上达成了“百千万”的目标——即开设音乐、舞蹈、书画等各类培训班近百个,为数千人提供各项文化服务,数万人参与了共建活动,推动镇公共文化建设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目前“文化共享”工程结合村(居)创建和谐文明村、健康村、特色社区等工作进行联合创建,充分活化村(居)各类文化资源和地方特色,逐步实现一共建一特色一品牌的目标;同时加大文化义工的招募和培训力度,首开南海区先河,成立大沥镇文化义工艺术团和聘任社会文化指导员,促进全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塑造特色文化品牌 首先,大沥镇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和活动载体,打造“中国伯奇·创新大沥”文化品牌,并贯穿镇全年各种文化活动,延伸打造“文化共享”工程、大众广场缤纷SHOW两大文化名片,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大沥龙狮文化。其中,大沥镇“大众广场缤纷SHOW”活动是佛山市首个由政府搭建平台,定期、定点提供给业余文艺爱好者展示自我的镇级活动平台,以广场演出为主,分综合晚会和专场晚会两种,固定在每月的前三个周五晚上举行,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表演”。自2007年3月份启动至今,举办超过350场的演出,惠及观众100万余人次,呈现群众参演热情高、演出节目形式多两个显著特点。目前,大众广场缤纷SHOW这一群众展演平台不断延伸至村(居),实现镇“人人参与群众文化,人人建设群众文化,人人享受群众文化”的目标,更是成为了全镇群众舞台展示一大名片。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展,麦边舞龙、盐步老龙、醒狮、黄岐龙母诞、平地观音诞、南海鼓乐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大沥镇的传统文化。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个,其中国家级“非遗”1个、省级“非遗”2个,市级“非遗”1个。再次,积极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并取得丰硕成果。近年来,大沥镇紧紧围绕群众文化需求,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获得各界好评,并屡获上级嘉奖。自1990年起,先后被国家文化部、省文化厅等部门授予全国先进文化站、广东省首批特级文化站、广东省“十佳”特级文化站、广东省百佳文化站等称号。另外,大沥镇的文艺作品在各级比赛中屡屡获奖,群众文化的精品特性日渐显现。少儿打击乐合奏《水乡龙娃闹金秋》、音乐《春暖南海》、舞蹈《起龙船》、雕塑作品《十月·凤凰》以及大沥镇青年合唱团合唱节目均获得国家级文艺奖项,大沥整体文艺创作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
壮大文化服务队伍 大沥镇不断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结构不断完善,文化业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南海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大沥镇分会下设沥城笔会、书法、美术、蟾龙诗社、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摄影、语言艺术、口哨艺术十一个协会,会员超千人。文艺社团活动持续开展,并形成机制和特色,沥城笔会沙龙、蟾龙诗社雅集、摄影沙龙和采风、书法讲座、美术创作采风、群众合唱、戏剧讲座、舞蹈观摩等活动常年活跃,文艺队伍的创作水平和能力进一步提高。群众文化百花齐放。大沥镇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举办各类型的群众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不同的需求。除大力开展“文化共享”工程、大众广场缤纷SHOW外,积极开展文化“三送”下乡活动——送书、送影、送戏,针对性开展外来工、青少年和老年人系列活动。此外,积极开展广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和村居文化等系列活动,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文化、享受文化、形成百花齐放,共享共乐的文化新局面。
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 大沥镇加快文化与产业的融合,积极推进产业文化建设。努力搭建文化创意、龙狮制作、书画拍卖等产业发展平台,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有效延伸其产业链条,让文化产业成为大沥镇都市型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大沥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经验与意义
大沥是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南粤新型城镇,以大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为典型案例,通过开展调研、总结、分析,并结合全国各地的经验做法,探索研究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标准、服务方式、体制机制,对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借鉴与示范意义。
第一,以文化治理为视点探索新型城镇化与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发展新型城镇化,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论是文化建设的新内容,还是新型城镇化的新指标,都需要充分理解城镇发展的文化诉求。首先,文化与城镇化双螺旋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特色。一方面,文化的发展要在城镇化中得到彰显;另一方面,城镇化的推进要在文化经济中得到体现。大沥镇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中,切实加强文化素养的提升和文化理念的融入,以文化建设为核心,把提升城镇文化品位作为重要任务,用人文理念引领城镇建设,以文化繁荣推动城镇化进程,做好传承、发展城镇文明这篇大文章。其次,用文化引领城镇规划和建设。大沥镇将文化纳入城市的顶层设计,增强各级城市管理的文化意识,用文化规划引领城市的发展,用文化改善人文环境,挖掘特色内涵,塑造城镇个性,提升城市品位,使城镇化成为强化乃至再造本地特色和文化的过程。再次,切实推进文化治理。文化治理是通过发挥文化功能实现和促进社会的治理,其核心在于多元文化、百姓参与和城市印象。因此,在新型城镇化的文化治理中,大沥镇全面创新文化管理机制与手段,简政放权,通过制度安排,利用和借助文化的功能用以克服与解决新型城镇化中出现的各类文化问题,实现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共治的“文化治理”。
第二,以社区建设为重点探索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社区是政府贴近民众的一线服务组织,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过程中,社会治理重心社区化、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均等化、文化普惠全民化已经成为新常态。社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生活的主要载体,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日益成为满足城市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依托。大沥镇在公共文化服务民众化和社会发展社区化的态势下,社区文化发展已然成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关键场域。近年来,大沥镇以社区为抓手进行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与实践,不仅契合了社会治理社区化的发展趋向,而且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普惠化和标准化、均等化要求落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层面,将宏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落到微观的实践层面,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尤其是社区公共文化供给研究提供新了路径。
第三,以居民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目的是满足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其实质是对提供什么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怎么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以及如何对服务过程实施科学管理等进行建设,它是一套竖成条、横成块、条块结合的运行与管理系统。在此背景下,大沥镇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财政投入为保障、以城乡区域均衡发展为基本要求、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标,构建了包括需求表达机制、服务购买机制、志愿供给机制和综合管理机制等在内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复合模式创新,实现了多元参与下的资源整合,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提供了新的视野。
总之,大沥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努力与尝试,特别是在如何因地制宜,建设一系列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的机制政策,在如何充分利用大沥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整合各级各类面向基层的公共服务资源,在如何因地制宜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如何创新地实行条块结合管理模式,在展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职责功能和创新运行管理机制、制度建设与服务标准等方面,都展示出一个中国重镇(经济重镇、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重镇)的魄力和实效,作为一个试点建设单位,大沥镇的文化探索不仅现实意义重大,而且影响深远。
第一章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与实践
社区是国家最基层的社会服务管理机构,包括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住宅小区、楼宇等。社区是政府贴近民众的一线服务性组织,是建设和谐国家、和谐社区的基础,社区文化服务是服务型政府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基层综合文化中心建设是文明城市立足文化民生的重要举措,是政府向全社会提供便捷、高效、均等化惠民服务的有效手段。在公共文化服务民众化和社会发展社区化的态势下,社区已然成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关键场域。
公共文化服务是以实现公民文化权利为逻辑起点,是满足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行为及其相关制度与系统的总称。公共文化服务的目的是满足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质是对提供什么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怎么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以及如何对服务过程实施科学管理的竖成条、横成块、条块结合的运行与管理系统。
一、社区、社区服务与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一)社区与社区功能
1.社区的界定
一般认为,社区这个名词是由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1855-1936)首先引入社会学学科的。在滕尼斯眼里,“社区”与“社会”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类型:“社区首先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然后是邻里和朋友关系,总之要有亲密感和无可置疑的连带关系。相反,在社会当中,人们在实质上是相互分离的。作为社区的家庭、宗族、村庄、朋友,只能从思想上去把握。具体的城市、国家、工业、舆论,只是接近于社会。”因此,在滕尼斯的概念里,“社区”就是我们说的传统的乡村,是通过血缘、邻里和朋友关系建立起来的群体和人们的组合,是靠道德、信仰、文化和传统等来维系的有机整体。它是由同质人口所组成,具有价值观一致、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特征,是富有人情味的社会群体和人们的组合,可称为“礼俗社会”。而“社会”是指工业化以来在业缘关系基础上的城市人群聚合,它是靠人的理性权衡即“选择意志”而建立起来的人群组合,是通过权力、法律、制度组织起来的。在这里尽管人们通过契约、规章、制度等发生各种联系,但手段和目的在本质上是相互分离的。因此,“社会”是一种机械的合成体,它由异质人口所组成,是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的重理性、轻人情的社会群体,这可称为“法理社会”。在这种社会里,人际关系比较单薄,人群中的归属感比较差,异质性比较强。
1933年,费孝通等人在翻译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帕克的论文集时,将美国学者根据腾尼斯提出的德文“Gemeinschaft”一词翻译成的英文“Community”,译成了中文“社区”,并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学的通用术语。
虽然滕尼斯第一个提出了社区这个概念,但他没有给予明确的定义和解释,绝大多数美国社会学家认为,社区经典的定义是芝加哥学派的领军人物帕克界定的,他认为社区本质特征包括:第一,按区域组织起来的人口;第二,这些人口不同程度地完全扎根于他们赖以生息的土地;第三,社区中的每个人都生活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中。
2.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
社区是一种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包含着人群、地域、社会互动和共同约束及社区意识等要素。在这个群体中,成员之间进行相互联系的各种活动,形成一个共同生活的集体,他们具有一定程度上相同的价值观念、共同利益和认同意识。具体而言,包括几个基本要素,即地域、人口、组织机构和文化。
(1)地域要素
作为地域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总是存在于特定的自然地理与人文空间中,有着一定的边界。这里所说的地域要素,涵盖了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地理条件,如自然地理条件就包括了社区所处的方位、地貌特征、自然资源、空间形状与范围等;而人文地理条件包括了人文景观、建筑设施、社会资源等等。因此,每一个社区总有其特定的地理环境。
(2)人口要素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一切社会群体所必需的构成要素,也是社区构成的要素。 社区中的人口要素,主要包括人口的数量与质量、人口的结构、人口的分布与流动等。人口数量状况是指社区内居民人口的多少;人口质量指社区内居民在素质方面的情况,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等;人口结构也就是人口的构成在社区内各个类型居民人口的数量比例,如科学家、教师、工程师、工人、自由职业者、失业者、务工人员等数量的构成,以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比例等;人口分布是指社区内人口的密度大小,也指居民及居民在活动范围内的空间状况;人口流动是指居民数量的进出与增减及其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
(3)组织结构要素
社区的组织结构要素主要指社区内部各种社会群体、社会组织之间的构成方式及其相互关系。社区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种类、数量及其相互关系总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低的阶段,由于社会分工程度比较低,故人口的同质性比较强,社区内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也比较简单。反之,经济与社会越发展、水平越高,社会分工越细,社区内社会群体的种类就会愈趋多样化,而整合社区资源的社会组织的门类也会越来越多,其功能也必然趋向多样化和复杂化。我国城市社区中的组织和群体有党组织、咨询中心、家庭、商业单位、党政机关、社会团体、文化团体、学校、医院等。在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社会群体更加多样化,书画社、舞蹈队、合唱团、读书会、围棋社、志愿者组织、社区社会组织等。一个社区如果居住环境舒适安逸、管理有序、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强,则说明社区的社会群体与组织之间处于良性的互动状态。
(4)文化要素
一般来说,社区文化包括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交际语言、精神状态、社区归属、社区认同感等。不同的社区文化都是不同的地理环境、人口状况以及居民共同生活之历史与现实的反应。而且,社区文化总是有形或无形地为社区居民提供着比较系统的行为规范,不同程度地约束着居民的行为方式与道德实践,客观上对居民担负着社会化(社会教化)的功能以及对居民生活的某种心理支持。同时,社区文化也是区分不同社区的重要特征。
3.社区的功能
(1)社会服务功能
社区的社会服务,是指在政府的资助和政策的扶持下,根据居民的不同需求,由社区内或介入社区的各种社团、机构或志愿者所提供的具有公益性的社会服务。这种公益性质的社会服务,主要表现为无偿性的服务,以及不以营利为目的微利性的服务。这种公益性的服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社区服务主要指面向残障人士、老年群体、受虐妇女与儿童、处境困难的外来人口等弱势群体以及社会边缘群体所提供的帮助和服务,以及面向那些回归社会的刑满释放人员、具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等社会边缘群体提供的有关帮助和服务。广义的社区服务:除上述之外,还包括面向全体居民所提供的公益性服务,如计划生育和公共卫生、职业培训与就业指导、体育锻炼与休闲娱乐的组织与指导等。社区服务是现代社区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2)人的社会化功能
社会化是一个人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社区仍然是现阶段人的社会化最重要的载体和场所:
第一,人的早期社会化的场所主要是社区。人一来到世上,接触、面对、学习的社会经验及其知识、规范,首先是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语言和行为;其次是社区的文化环境以及其亲属邻居传递的社会信息;再次,是社区内的幼儿园和学校的教育培养。
第二,在人的继续社会化过程中,社区也是重要的载体和场所。继续社会化的核心是学习和接受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的生活方式核心的价值观,学习和掌握扮演新的社会角色所必需的社会生活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价值观念、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知识和技能,必然不同程度地反映到人们社区生活中来,并通过社区影响人们继续社会化过程。
第三,社区也是人们再社会化过程不可缺少的场所。如某些社会成员的社会化过程遭到失败或者中断,成为违法犯罪分子。这些人从监狱出来后,他们都有个回归社会、被社会重新接受的“过渡期”。这个时期,社区是这些人再社会化的重要载体和场所,社区矫治是再社会化的最有效的方法。
(3)社会参与功能
社区是人们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第一场所。人们参与公共事务无疑也是从社区开始的,而参与社区的公共事务是参与全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前提。人们参与公共事务,实际上是在社会领域里从事民主建设、民主管理的实践。
社区通过开展各种社会活动、文化娱乐活动、体育活动等,促进人们相互交往与互动,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社区越是能动员居民参与社会活动,就越有利于促进社区的建设与发展。社会参与可以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可以促成群体的团结和合作。社区所有的各种组织与活动,正是给社区成员提供了参与的众多机会。社区成员通过参与诸多活动,增进了彼此的社会互动,有利于促进社区的价值整合。
对政府来说,提倡和鼓励居民的社会参与和社会民主,一方面可以增强居民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把社区潜在的资源挖掘出来,使之成为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转化为社区建设的动力。对居民来说,参与社区的公共事务,一方面可以培养健康的社区意识和公益精神,增进居民之间的关怀和情感交流;另一方面,可以发挥和挖掘自己的潜能,更好地体现和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
(4)社会保障与互助功能
社区的社会保障与互助功能,主要表现为社区成员之间相互扶助以及社区福利机构、慈善团体、社会团体、政府部门、社区医疗机构等为社区成员提供帮助和服务,特别是对社区弱势群体提供的关怀和照顾。
人们在社区生活、工作、娱乐、休闲,需要邻里之间的互动、互助和相互关爱,所谓“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就是社区互助功能的重要体现。“守望相助”是我国社区重要的一个文化传统,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就是这种文化传统的重要体现。守望相助、邻里相帮是我国社区居民的一个优良传统,一个友好的“近邻”赛过亲密的“远亲”,它能解你“燃眉之急”。许多生活中的困难,往往消化在邻里的互助之中。因此,和睦邻里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一项内容。
(5)社会控制与社会治理功能
社会控制的目的在于促使人们遵从通行和公认的社会规范,维护已有的社会秩序。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领域中的国家治理体系,主要体现在群众和各类社会组织的平等参与,社会治理的目标就是要实现社会公平和民众的幸福。
社区各类机构与团体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社区有一套完整的社会控制体系,一方面发挥正面教育作用,鼓励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对违反社会规范的人给以惩罚,同时也发挥反面教育的作用。社会的风俗习惯和规范约束居民的行为,社区的赞誉和责备等社会舆论促进居民遵守社区的风俗习惯和规范。社区依法进行自治管理,并发挥着管理职能,例如落实社会政策、维护社会治安、调解经济纠纷、推广社区文化等,所有这些社区层面进行的管理和组织活动,都发挥着社会控制和稳定作用,构成了整个社会秩序与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的社会治理功能,还蕴藏在社区的文化建设、社会服务、环境卫生等各项社区事业计划和社区生活中。社区各项事业的完善和发展,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社区居民归属感的增强,从而使社区的社会控制和社会治理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障。
(二)社区服务与功能
1.社区服务的含义
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指导和扶持下,以城区、街道、社区居委会为依托,调动社区内各方面力量,由社区内或介入社区的各种社团、机构或志愿者根据居民的不同需求开展的公共服务和其他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服务。
(1)社区服务的组织者是基层社区组织
社区服务是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种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社区服务活动的具体组织者、管理者是社区内部的基层组织,包括社区的党组织、企事业单位、居民委员会、社区社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等。这些基层组织直接面对社区、贴近社区居民、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因此,社区服务在本社区的基层组织的管理和组织下,才能从本社区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设立服务项目和充实服务内容,才能开展为本社区居民需求特色服务。
(2)社区服务是为了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拓展社区服务的内容,提高社区服务的水平,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是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社区服务的重点是:面向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服务,面向特殊人群的专项服务,面向所有居民的便民服务以及为了提高居民的文化生活质量而开展的各种文化服务。通过这些服务,可以增强居民和社区各单位对社区的认同感、参与感、归属感,通过社区服务解决社区的社会问题,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3)社区服务是居民互动的重要方式
社区内居民的团结互动是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重要目标。社区成员既是社区服务的主体又是社区服务的客体,人们在为他人服务的同时也享受他人的服务。社区中具有社会公益性和福利性为目标的工作,就是典型的具有利民特点的社区内部互助性、互动性的活动。依靠这种相互的服务,社区成员守望相助,疾病相扶,形成互助、互济、和睦、友好的人际关系,这是社会进步与和谐的基石。
(4)社区服务是一个长期开放的系统工程
社区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进步,并且也将随着人们对服务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社区服务将是一件长期的过程,在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社区服务不仅包括项目的论证和设计,也包括对社区居民需求的调查和分析,同时还包括组织、发动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还包括对服务项目的评估与总结。随着社会的进步,社区服务会随着社会的进步,服务项目不断更新,服务内容不断充实,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社区服务是一个不断进步的长期的系统工程。
2.社区服务的功能
(1)满足需求的功能
社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是社区内部人们生活、工作的场所。社区服务的对象是以本社区内的成员为主,在服务人员的构成上,由本社区的专业和志愿人员组成;在资金来源上,主要由社区内相关职能部门以及个人和团体的资助来解决。社区服务的主要功能就是满足社区内部的各种需求,无论是对个人、家庭、单位为主的服务,还是对特殊需求如特殊困难群体的服务或群众的文化娱乐服务,只要本社区居民需求,社区就会尽力及时、方便地解决社区居民的需求,给社区成员创造温暖、舒适、满意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空间,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2)社会整合功能
社会整合就是规范、制度、公约等通过管理机构和服务机构调整或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关系,使之成为和谐、统一的整体过程。社区是城市最基层的构成单元,社区建设所解决的是整个城市最基础层面的问题。社区的问题解决得好,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就有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保障。社区服务就是围绕解决社区成员的基本需求而开展的工作,它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是为了满足社区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通过社区服务方便群众,满足群众,同时通过社区服务,减少和缓解社会矛盾,建立互助互惠、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社区的文明和进步,起到社会整合的作用。
(3)社会参与功能
社区服务不仅通过街道和居委会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也强调社区成员之间的相互服务和相互帮助,特别是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组织提供的服务,更多体现了社区服务的主动参与性。居民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使他们更多地了解社区和居民的需求,了解社区和自身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他们在参与社区服务的过程中,更多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也会使居民自身素质得到不到提升,从而推动社区服务乃至社区整体的进步。
(4)社会和谐的功能
社区服务的目的在于解决本社区居民生活中的困难和不便,解决本社区的社会问题。搞好社区服务,使社区成员体会到社区服务组织和机构对他们的关心,帮助他们不断改善生活条件,使他们的日常困难和精神文化生活在社区得到解决,从而增加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加社区的凝聚力。因此,社区服务能起到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协调社会关系,缓解社会矛盾,起到增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三)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1.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含义
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是政府举办的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指导社区文化工作并协助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公益性服务组织,是集书报刊阅读、宣传教育、文艺娱乐、科普培训、信息服务、体育健身等各类文化活动于一体,服务于当地群众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机构。
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是建立在社区的、直接服务于社区群众的公共文化机构,设立在社区就便于群众到中心就近接受服务;同时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它集教育、休闲、娱乐、文体活动、文化创造、广播电视、科普、志愿服务、邻里互助于一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服务具有公益性的特点,其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社会公众的利益、提高公众的福祉;同时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服务还具有公共性的特点,其服务面对所有的社区群众,而且社区群众不分性别、职业、户籍、经济状况、民族、宗教信仰等都普遍享有这种服务和参与这种服务。
2.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主要服务内容
(1)向城乡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着眼于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重点围绕文艺演出、读书看报、广播电视、电影放映、文体活动、展览展示、教育培训等方面,设置具体服务项目,为城乡居民提供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2)融合各级各类面向基层的公共文化资源
发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终端平台优势,整合分布在不同部门、分散孤立、用途单一的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实现人、财、物统筹使用。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依托,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和数字博物馆等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提供应急广播、广播电视器材设备维修、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等服务;推进县域内公共图书资源共建共享和一体化服务,加强村(社区)及薄弱区域的公共图书借阅服务,整合农家书屋资源,设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基层服务点,纳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管理和使用;建设基层体育健身工程,组织群众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等。同时,加强文化体育设施的综合管理和利用,提高使用效益。
(3)配合做好其他公共服务
按照功能综合设置的要求,积极开展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法治宣传教育和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提高基层群众的科学素养和法律意识。结合当地党委和政府赋予的职责任务,与居民自治、村民自治等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相结合,根据实际条件,开展就业社保、养老助残、妇儿关爱、人口管理等其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推广一站式、窗口式、网络式综合服务,简化办事流程,集中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3.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主要功能
(1)整合的功能
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首先能整合本地的人力、物力、财力,凝聚本地人的智慧和资源,为社区民众提供物质、精神、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服务。其次,社会综合服务中心提供的是一种综合服务,既包括基本的公共服务,也包括对弱势群体的特殊关怀服务;既包括精神文化娱乐方面的服务,也包括就业指导、法律咨询、困难援助服务;既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也包括群众性的自娱自乐活动提供等等。可见,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整合了社区居民所有的基本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需求。
(2)引领社会风尚的功能
社会的发展既来源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也源于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和倡导。社会风尚是社会广大成员精神风貌的总体表现,体现出他们的兴趣、情感、风俗、习惯,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状况的综合反映,是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一种表现。良好的社会风尚对社会具有稳定作用,并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通过提供广播电视、读书阅报、艺术展览、科普宣传等服务为社区民众提供基本的文化普及和需求;通过组织歌舞、体育、摄影、文娱演出等活动为居民提供社会参与的机会,满足民众参与文化建设的需求;通过社区大讲堂等提升公民的个人修养和文化境界;通过社区服务和志愿活动的开展,提升居民的社会参与和友爱互助意识。总之,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所有服务,在价值引导、行为引导、规范引导等方面,都可以起到引导社会风尚的功能,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3)增强社区和社区民众社会资本的功能
社会资本包含两个相互联系但又具有不同视角的观点,一个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资本理论,一个是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资本理论。前者以社会学家波特(Ronald Burt)、林楠和波茨(Alejand roPortes)为代表,他们主要关注是个人通过与他人的关系和联系而能够获得诸如信息、观念和支持资源,这些资源或资本之所以是“社会”的,是因为只有通过社会交往关系才能得到,这些资本基本上是与个人的知识、能力、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社会影响力相关,属于个人的一种无形资本。后者主要以科尔曼、普特南、福山等人为代表,他们关注的是各种非正式的网络和正式的公民社团中民众参与的性质和程度,从与邻里交往或参加各种文娱活动,到参加保护环境运动或政治活动。社会资本被用来刻画社团成员进行互动的方式和意义,这种相互联系促进了彼此的信任和社会规范的发展,从而增加社会的福祉。普特南认为,社会资本产生于志愿性社会团体内部个体的互动,这种社团被认为是推动公民之间相互合作的关键机制,并且提供了培养信任的框架。
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不但为居民提供居民需要的各种服务,参与社区举办的各种文化和服务活动,而且动员居民加入志愿服务。这一系列活动和服务不但能增加社区居民的个人资本,使居民获得更多的信息交流空间和信息获得渠道,而且通过有组织开展的服务和活动,居民之间的信任度会大大增加,并能逐渐形成社区成员遵守的一些规范,增加整个社会的社会资本,提升居民群众的福祉。
(4)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功能
文化权益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益之一。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内涵丰富,无论是文化生产与创造,还是文化消费与享受,都是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所应触及的界域和所应指向的对象。具体而言,就是公民自由平等地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生产与创造,充分公平地享受社会文化成果的权利。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生存权、发展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实保障公民应该享有的文化权益是当今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基本文化权益是保障每个公民都能平等的无条件享有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能够起到保障公民享有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创造公共文化内容、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