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监狱社会化,可能是一个新的概念,在特定领域里也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首先,作者将监狱视为一个人,它也必须经历着社会化的过程;其次,作者将监狱的性质定位为公共社会组织,是与其他各种组织和个人有着密切交往的主体;最后,监狱社会化既是一个动态的现实过程,也是应然的理想图景。作者在长期从事监狱田野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对1995—2015年我国监狱的社会角色变迁进行了详细描述与必要解释,特别是对当前监狱面临的“成长的烦恼”给予密切关注和分析,并提出“双向开放”的策略,具有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 作者简介 宋立军,男,1971年生,辽宁锦州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现淮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苏州大学法律硕士,中央民族大学法学(人类学)博士。1995年7月本科毕业,到某监狱工作。2004年9月,调至江苏省司法警官高等职业学校任教,现为该校副教授、图书馆副馆长、监狱发展研究院监狱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2014年度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江苏省第五期“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监狱管理局“十百千”人才工程首席专家。 目录 展示监狱社会化视角与景象的佳作 应当用更多视角研究监狱 导论 监狱是什么 监狱、社会与国家的关系 监狱社会化及相关概念 为何选择1995—2015年 研究方法 本书的结构 关于附录的说明 上编 监狱生活 第一章 服刑生活片断 引言 身份意识 熬时间 严格规范训练 三大教育 狱内医疗 节日里的欢娱与思念 地下经济活动 减刑与出狱 第二章 监狱警察职业剪影 引言 陪伴者 监管者 教育者 生产组织者 精神压力巨大的职业 余论 中编 监狱形象与成长烦恼 第三章 监狱形象的话语建构 引言 监狱形象建构的载体变迁 官方话语 民间话语 消失的“鸳鸯房 监狱的立体形象 民间话语何以“更胜一筹 第四章 监狱的成长 引言 监狱布局调整 监狱信息化建设 监狱体制改革 监狱警察的变迁 从顺从到抗争的服刑人员 从粗放到精细的管理 为服刑人员服务 监狱开放式管理的回忆 传统还是现代 第五章 监狱的困境 引言 监狱何以陷入困境 法治文化与中国传统 经济效益与教育功能 人力资源整合乏力 内外资源共享不畅 “刑事一体化”实践的缺位 职业认同感难以确立 监狱管理模式同质化 问责机制僵化 违法现象仍难彻底消除 监狱“孤岛”现象 下编 监狱社会化的理论与前瞻 第六章 监狱社会化的诸要素 引言 监狱主要角色定位:社会公共组织 监狱的社会职能 监狱社会化的基本特征 监狱社会化的网络 监狱社会化的条件 第七章 双向开放理念 引言 监狱的开放姿态 狱务公开三阶段 单向开放 双向开放 第八章 中国监狱向何处去 引言 上层制度设计:为监狱减压 社会支持系统:超越高墙 监狱的实践:戴着镣铐跳舞 重要参考文献 附录1:出狱人眼中的监狱管理 附录2:对出狱人钱某的访谈 附录3:监区周例会记录 附录4:监狱警察夫妻的32小时 附录5:开放式劳动与封闭式劳动比较 后记
导语 这是一部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引人入胜的监狱学著作,值得在监狱系统工作和对监狱工作感兴趣的所有人阅读。 在监狱研究中,利用这种方法开展研究,起码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监狱的制度和运行,能够更加真切地了解监狱中不同类型人员的心理和行为,其中既包括监狱工作人员的心理和行为,也包括在监狱中服刑的罪犯的心理和行为……这样的研究特色往往是法学的研究方法所欠缺的,也是目前中国监狱研究中普遍较为缺乏的。通过这样的研究方法获得的研究结果,更加贴近现实,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监狱的相关情况,能够给监狱领域的实务人员和研究人员提供更加可靠的事实资料,因而也更有利于真正做好监狱工作和研究监狱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