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立心立命(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随笔)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王瑞来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著名宋史研究学者王瑞来教授有关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随笔合集。时间上跨越南北两宋,以事件或人物为线索,以小见大,为我们勾勒出两宋时期的士大夫风貌和政治场景。内容鲜活有深度,读后有知其所然之感。作者以深厚的文献功底,稳健的文笔,带领我们一览两宋时人的家国情怀、政治风尚、生存环境。
作者简介
王瑞来,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曾从事历史书籍与古籍的编辑工作。1990年东渡日本,现为曰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并执教于日本早稻田大学,且为四川大学讲座教授、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宋代历史以及古典文献的研究。出版有《鹤林玉露》(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宋宰辅编年录校补》(中华书局,1986年)、《宋代的皇帝权力与士大夫政治》(日本汲古书院,2001年,以该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中国史略》(日本DTP出版社,2006年)、《朝野类要》(点校并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宰相故事:士大夫政治下的权力场》(中华书局,2010年)、《宋季三朝政要笺证》(中华书局,2010年)、《隆平集校证》(中华书局,2012年)、《宋史宰辅表考证》(中华书局,2012年)等学术研究与古籍整理著作,并在《历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历史、哲学、文学、古籍整理等方面的论文百余篇。
目录
辑一
见迹与见心
“顾才何如尔”
说罗隐
崇文之渐
“群书一万卷,博涉供务隙”
士大夫的尊严
南面为王,北面而问
“不见之怨”
“愚直何益”
“不以贵胄先天下”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执法之官,患在少恩”
“以恩废法,如朝廷何”
“贵而能贫”
“在人不在天”
“在德不在险”
晁仲约该不该杀
知州之死
“忍把浮名……”
辑二
说“故事”
宋代皇帝如何读《通鉴》
皇帝的穿衣问题
传国玺的意义
当理想付诸现实
房价与国家调控
“元首丛脞万事堕”
范仲淹因何赋《灵乌》
“宁呜而死,不默而生”
“子道自能久”
“不在其位,则行其言”
“音异乃谐”
张沔罢官
辑三
“臧获虽贱,其如性命非轻”
打掉人牙,丢掉高官
牙是不能随便打的
“民膏民脂,转吃转肥”
好官的标准
爱钱、惜死与好官
误读罢官的背后
宋代的冤案处理与国家赔偿
宋代官员不法案件的处置
宋代案件的异地审理
当拆迁遇上范仲淹
屠牛之禁
层累生成的“只许州官放火”
长安居大不易
“吃酒吃肉何曾梦”
到任何之
道学在南宋有多大的约束力
序言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俯瞰历史,在魏晋时代,是“王与马共天下”,贵族
与皇帝共享权力。然而,当我们把目光下移,投向宋代,
情形则全然不同,用宰相文彦博跟宋神宗讲的一句话来描
述,就是“与士大夫治天下”。与皇帝共享权力的对象,
成了士大夫。
作为拥有知识的官僚,士大夫由来尚矣。《周礼·考
工记序》即云:“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
士大夫。”不过历代的士大夫的确多是停留于对行政事务
“作而行之”的层面,真正作为一个阶层成为政治主宰者
,活跃于时代舞台之上,则是历史走入宋代才实现的。
隋唐以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
荣耀,经过几百年的浸润,成为一种崇文的潜流。这种潜
流即使在武人跋扈的唐末五代也未曾中断,并且还逐渐显
现出涌出地表的汹涌。伴随着北宋统一事业的基本完成,
中央和地方急需管理人才的客观现实,促使太宗及其谋士
决定大规模开科取士。于是,从创立以来几百年间不绝若
线的涓涓细流终于蔚成汪洋。每科取士多达几百人乃至上
千人,几十年的持续,从中央到地方,逐渐成为科举官僚
的一统天下。其中的精英到第三代真宗朝,业已占据了政
治的制高点。政策变更的偶然性呼应了历史的潜流,士大
夫政治在北宋全面实现,成为历史的必然。
作为政治主宰的宋代士大夫从先秦汲取思想资源,将
错就错,把原指诸侯国国君的“君”与后世的皇帝等同,
重新祭起“君臣以义和”的大旗,实现了与君主的权力共
享。在战国时期,孟子就有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轻”的言说。而远比孟子所处的乱世宽松自由的宋代,士
大夫更有勇气,石介就公开宣称:“吾勇过孟轲矣。”
“与士大夫治天下”的政治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宋代
知识人的雄心壮志,他们的终极目的并不止于政治权力的
共享。历史的使命感,让士大夫发出了“为天地立心,为
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时代强音。
横渠四句张扬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般的绝大自信。在这几
句话中,哪里有君主的影子在!这几句话依托的,正是士
大夫阶层空前崛起,士大夫政治主宰一切的强势背景。“
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六经不过是我的学说的注脚,六
经要由我来阐释。这是发自内在的理论自信。“格物、致
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宋代士
大夫重新发掘并强调的“儒学八条目”,从个人到家庭,
从社会到国家,目标直指天下,实现了全覆盖。士大夫政
治让华夏文化造极于赵宋,放射出前所未有的璀璨光芒。
在这样的大氛围之下,无论是在朝还是在野,知识人
都洋溢着无比的自信。你看,北宋的柳永吟出“才子词人
,自是白衣卿相”,南宋的朱敦儒更是高傲地扬言:“我
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懒慢带疏狂。曾批给露支风敕,累奏
留云借月章。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
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宋代知识人的自信与风骨
,无疑也作为一种精神基因遗传给了后世的士人。在元代
成为大文人的宋太祖十一世孙赵孟頫也曾写下:“渺渺烟
波一叶舟,西风木落五湖秋。盟鸥鹭,傲王侯,管甚鲈鱼
不上钩!”
……
本书汇集了与士大夫政治主题相关的随笔短文四十余
篇。关于士大夫政治,我在日文版《宋代的皇帝权力与士
大夫政治》(日本汲古书院,2001年)和中文版《宰相故
事:士大夫政治下的权力场》(中华书局,2010年)中,
有比较完整的阐述。相较以前聚焦于真宗朝的士大夫政治
研究,本书论及的时代集中于五代与宋,篇幅虽小,但涉
及领域广泛,案例多样,构成士大夫政治较为完整的面相
。流逝的历史成为过去,凝固为一种遥远的物件,供后人
审视、把玩或研究。历史的真实,往往可望而不可即,只
能通过多维多面去接近。本书由不同文献、不同人与事、
不同视角构成了士大夫政治文化的多维多面,试图接近那
一时代的真实。用较为轻松的笔触,通过各种不同的案例
,带领读者对宋代肇始的士大夫政治获得一个基本的了解
。期待这些片断式的随笔能够抛砖引玉,引发读者更为深
入的思考。
考察历史,诉说历史认识,不是以通常正规的长篇大
论,而是以短小活泼的随笔形式表达,从接受学的角度,
也有我的考量。一是有别于严肃且有些枯燥的学术论文,
想以轻松可读的形式把自己的研究与思考传达给受众。二
是想通过这种形式,让学术在一定程度上走出象牙塔,让
更多的爱好者也能触摸到历史的时代脉动。平时的博客写
作,此次的汇集成书,都有这一意图在。
“立心立命”,是从横渠四句内的“为天地立心,为
生民立命”中抽出的。以此作为书名,既是力图体现宋代
知识人的思想境界,也是我的一个精神追求。在历史中立
心,在学术中立命,为一个时代可歌可泣的人与事写照传
神,把一个有故事的森林呈现出来,留给当世和后人镜鉴
启迪或把玩赏味。作为一个学者,在漫长的精神传承接力
中跑上微不足道的一程,为人类浩瀚的文化沧海增添一粟
,也是使命感使然。
较之鸿篇巨制的学术大餐,本书不过是清粥小菜,希
望诸君读后可以开胃,而不至于太倒胃口。
零零星星写下不少读书札记,感谢中华书局上海聚珍
原主事余佐赞先生热诚约稿,感谢贾雪飞女士建议将随笔
篇目选择集中在士大夫政治的主题之下,更感谢常利辉博
士的认真审读。对于这盘小菜,我只是提供了素材,是她
们的劳作将其呈现在读者面前。
时值令和改元,五四百年,瑞来识于日本千叶寓所
导语
本书汇集了与士大夫政治主题相关的随笔短文四十余篇。
本书由不同文献、不同人与事、不同视角构成了士大夫政治文化的多维多面,试图接近那一时代的真实。
本书用较为轻松的笔触,通过各种不同的案例,带领读者对宋代肇始的士大夫政治获得一个基本的了解。
精彩页
见迹与见心
前些年,葛剑雄先生曾依据其师之说,写过一篇为冯道辩诬的文章,似乎相当有影响。对于剑雄先生之说,吾深心许。最近读到宋人的一段有关论述,在这里摘出。余虽不敏,亦聊为剑雄先生赞一辞。
宋人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二载:
世讥道依阿诡随,事四朝十一帝,不能死节。而余尝采道所言与其所行,参相考质,则道未尝依阿诡随。其所以免于乱世,盖天幸耳。石晋之末,与虏结衅,惧无敢奉使者。少主批令宰相选人,道即批奏:“臣道自去。”举朝失色,皆以谓堕于虎口,而道竟生还。又彭门卒以道为卖己,欲兵之。湘阴公曰:“不干此老子事。”中亦获免。初,郭威遣道迓湘阴,道语威曰:“不知此事由中否?道平生不曾妄语,莫遣道为妄语人。”及周世宗欲收河东,自谓此行若太山压卵,道曰:“不知陛下作得山否?”凡此,皆推诚任直,委命而行。即未尝有所顾避依阿也。又虏主尝问道:“万姓纷纷,何人救得?”而道发一言以对,不啻活生灵百万。盖俗人徒见道之迹,不知道之心。道迹浊心清,岂世俗所知耶?余尝与富文忠公论道之为人,文忠曰:“此孟子所谓大人也。”
冯道身处五代乱世,事四朝十一帝,被后人指为文人无节之尤。不过,正如克罗齐所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后人批评冯道,是以后人的价值观,站在自身所处的时代,甚至是出于某种意图,进行的道德评价,并非来自冯道所处的彼时彼地的观察。因此,这种评价是一种变形的远视。
五代十国,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春秋战国时代的重演。在这个乱世,正统业已消失。士之事君,亦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士游走于列国。合则留,不合则去,“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并无道义承诺,亦乏道德臧否。所以,用大一统时代的道德准则来绳墨冯道,实在有些与实际脱节,对冯道不公。
宋人吴处厚没有讲什么大道理,只是举出一些具体的事实,指出在当时士大夫生存环境极为困难的境地之下,冯道也有原则,有坚持,并非如后人所指责的那样,一味“依阿诡随”。
观察冯道的评价史,葛剑雄先生也指出了这样的事实,即宋初对冯道的评价还是较为宽容的,基本予以正面的评价,到了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对冯道的评价才彻底逆转,转向完全否定。
欧阳修所处,有欧阳修的时代背景。
从太宗朝开始的大规模开科取士,再加上时光流逝,到第三代真宗朝,士大夫政治开始形成。然而,在真宗朝,政治整备与制度建设是首要任务,还未遑精神建设。进入仁宗朝,以范仲淹、欧阳修为主,大规模的精神建设拉开帷幕。《宋史》卷四四六《忠义传序》指出.
士大夫忠义之气,至于五季,变化殆尽。宋之初兴,范质、王溥犹有余憾,况其他哉!艺祖首褒韩通,次表卫融,足示意向。厥后西北疆埸之臣,勇于死敌,往往无惧。真、仁之世,田锡、王禹傅、范仲淹、欧阳修、唐介诸贤,以直言谠论倡于朝。于是,中外搢绅,知以名节相高,廉耻相尚,尽去五季之陋矣。
精神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道德重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0 7: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