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记(2)》由王小妮著,主要内容:在今天,一个自认的好人总不能什么也不做,总不能继续束手待亡。哪怕多数人都在侧目观望,认为我做的这些全无意义,渺小微弱,甚至是飞蛾扑火。如果它完全是徒劳,也要让这徒劳发生。
这是一本难得一见的“教后感”结集,它记录了来自城市、更来自农村的“90后”一代大学生彷徨、躁动又不失纯真的日常生活和思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上课记(2)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小妮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上课记(2)》由王小妮著,主要内容:在今天,一个自认的好人总不能什么也不做,总不能继续束手待亡。哪怕多数人都在侧目观望,认为我做的这些全无意义,渺小微弱,甚至是飞蛾扑火。如果它完全是徒劳,也要让这徒劳发生。 这是一本难得一见的“教后感”结集,它记录了来自城市、更来自农村的“90后”一代大学生彷徨、躁动又不失纯真的日常生活和思考。 内容推荐 2012年末,王小妮辞去教职,离开讲台。这本《上课记(2)》是她2011和2012两年的“教后感”结集,也是《上课记》唯一的续集。 《上课记》倾向于记录和感受,在执教初期,王小妮对她的教师身份还有诸多新奇和困惑,这些情绪真实地呈现在她的文字中,是《上课记》打动人心的重要原因之一。《上课记(2)》比前作更为成熟,她对教师身份和学生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更为冷静和内敛,惊讶渐少而悲悯之情愈多。 目录 2011年上课记——他们需要正能量 一、“吃货”的青春 二、关爱 三、微博世界 四、多本书的传递 五、我们身上的暴戾 六、海子的课和他们的家乡 七、新课和教学相长 八、托付 2011年学生作业选 一、关爱 二、诗意 三、梦想 四、如果被关禁闭 2012年上课记——你赢了我,未必赢得了他们 一、我们的存在感 二、乡土 三、世界 四、障碍即生活 五、事件 六、尺度 七、贫寒的影响 八、妍的故事 九、岩的故事 十、夏的故事 十一、彩霞的故事 十二、晏子的故事 十三、两个乡村老师的故事 十四、90后不是一个概念 2012年学生信件文章选 一、我的童年(节选) 二、上街记(节选) 三、春运二日(节选) 四、我的台湾老师们(节选) 五、小羊羔记(节选) 后记 试读章节 一、“吃货”的青春 1.生命感 别人喊90后“脑残”,而他们自称“孩纸”,这两个字给我的直觉是:孱弱像纸,一捅就破。每次去上课,跟随他们浩浩荡荡,拥满从学生宿舍到教学楼的道路。习惯了到教室门口停顿一下,里面电风扇轰轰轰当头疯转,每次进门都忍不住想“磨刀霍霍向少年”。 少年们这时候在干吗?一进教室最先见到的场景是吃零食,前几年没这么明显。一个女生告诉我:老师,到了我们90后,每隔两年就是又一代。这么说他们是最被催命的一代。按两年一代算,从美国人何伟写《江城》到今天,大学生已经天翻地覆了六七代,眼前的正是“吃货”一代。 曾经带着偏见,以为“蛀书虫”总比“吃货”听起来更舒服更积极向上吧。“吃货”相当于最后的投降,退回动物本能。看看中国的大中小各级学校已经成了垃圾食品集散地,害人和被害的“共荣圈”。 真想问他们,能不能稍稍“高尚”一点,不要自称“吃货”吧。直到有同学在微博私信里告诉我:“老师,告诉您我为什么是吃货:除了好吃的真的美味,现在我愈发觉得什么都不可靠,人心更不可靠,只有吃到肚里的东西才可靠,但现在吃的也不可靠了,呵呵。”这话在一瞬间帮我找到了我和“吃货”们之间的共同点。 饥饿让人吃东西,空虚也让人吃东西,这些小生命是需要“经过”吃的过程,得以获得饱满充实的质感,比起其他,只有“吃”这个最本能的行为使他感到生命的安全可控,由“吃饱”获得自己的最后藏身处。 开学没几天就是教师节,收到一件可爱的礼物:写有“生于九〇年代”的搪瓷水杯,很怀旧的款式,他们用班费买的,我回送他们一本三联版的《七十年代》。 和我上大学时候相比,现在的“吃货”们更敢于直接表达自己。教室一角,几个同学议论军训。一个女生认为军训很好,她的集体意识和身体都在军训时得到了锻炼。一个男生马上反驳:这个我不同意。另一个女生也急于插话参与辩论。 刚开学是军训季,有人困惑:有次看到大一的孩子们整齐地走正步,竟然看呆了,仿佛有什么安全感在里面。 有人说:折腾人、摧毁人的工具中,军训是最轻量级的,大学里人踩人才是最可怕的。 有人质疑一门课:老师在讲台上激情澎湃地说在战场上要杀人如麻,绝不手软,六亲不认,心狠手辣,这才是好将军!骇然了我……要这么豪放么…… 北大学生齐唱“化学歌”竟然没一个笑场,我很奇怪,他们的解释是:无数次排练,对唱什么歌词早没感觉了,就是唱呗,说不定唱好了将来有好处呢。 对于教育制度,有同学说:有时觉得,千万学生都像被囚禁在玻璃器皿中安静的孩子。我们没有太多的余地转身,只能默默接受属于我们的越来越稀少的自由气息。出口在哪里,我们心里没有底,四周都是看不见但摸得着的铜墙铁壁。可当我们从梦想的执念中探出头来,学会迎合这世界欲求的目光时,是真的成长还是内心的退化和损坏? 也有人说:我不知道我们的教育到底是去蒙蔽,还是增蒙蔽。我只知道这段日子,我的心都要空了。 对于考试,他们说:如果是喜欢的,考不好我会愧疚,不喜欢的,连应付考试也懒得看,有时候如果不是不想让父母失望伤心,情愿用零分表达自己的厌恶。究竟谁开了我们的课? 外文专业老师开的诗歌赏析课临近结束,老师请同学提问,有同学过后回忆说:我站起来说了我对这首诗的理解,但是我被狠狠地驳回了,我只是讲讲我的理解,而老师认为我是对他的讲解提出质疑。解读诗歌,有必要这样吗?我认为外院最人文的老师,还是看不起学生的智慧…… 有人说:我们还年轻就得老成地接受这个既定命运,怎么可能不绝望,谈什么希望理想积极乐观。虽然也的确是这样,不知道怎么跟自己交代。 有人说: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很难高兴了,觉得自己的身心历尽沧桑。 对于未来,有人说:看一眼未来,然后装死,行尸走肉。 也有人告诉我:老师,我在高中的成人仪式上曾立下豪言,要创立非官方的教育慈善机构。当时还被班主任笑话了。现在,我觉得更有必要坚定自己的决心……我会一步步向着目标前进的。 期末考试,教室里很安静。一个女生写得正投入,一粒粒染过的小红指甲在纸面上簇簇滑行,又好看,又轻佻。20岁的年纪,本是轻盈美妙,不该太多的沉重,他们却过早地沉重了。想想我20岁的时候,正在农村插队,动物一样活着,身边的人们不只迷茫,还自暴自弃,还毫无辨识力地坚信大喇叭里宣讲的一切。今天的90后们心里却早是明镜儿似的,他们看这世界很简单,它就是两大块:一个是要多强大有多强大的社会,另一个是渺小的孤零零的自己,碰到抗不过的强大阻力后,他自然退却,直接退回靠饱胀感去知会的这个自身。个体和社会,就是这样分离割裂着,他很知道他和那个庞大东西绝非一体,这也许就是两年更替一代人的不可抗拒的收获。 出路和担当,似乎无关,但是无担当就将彻底无出路。读过食指诗歌《相信未来》的那个中午,大二的王蕾随我离开教学楼。她问我:老师,你相信未来吗?我说:我不信。她说:我信,我什么也没有,只有拼未来。 2.啃苹果节 12月22号放学,遇到两个女生在宿舍路边摆纸箱卖苹果,3块钱一个,当时很少有人过问。到12月24号下午再出门,学校变成了“苹果校园”,到处是捧着苹果乐滋滋走在路上的学生,各种夸张的包装,把苹果打扮得耀眼可爱。校门口一个戴小红帽的男生摆了苹果档位,卖9块一个了。 碰到一同学,我问她非吃苹果不可吗,明天的苹果不是照样甜? 她说,那就不同了。 中文系的蒋茜告诉我:老师啊,我们中学时候就这样了,到平安夜都要抢苹果,抢了不马上吃,一到半夜,一片的啃苹果声,把我都给啃醒了,你说得多大声啊,这就是习俗,求个平安啊。 所谓平安夜,他们都要信“苹果教”。原以为是年轻人追求洋时尚,再想,或者是不愿意漏掉任何祈福的机会,靠啃苹果祝福自己,他们不觉得这形式幼稚好笑,除非你能马上给他们一个真正可信赖的信仰。 P3-7 后记 退却 1.原因 老师带队和学生一起去某高尔夫球场实习,球场分下来的工作是捉草地上的虫。联系实习不容易,老师希望他带去的大学生规矩有礼,而学生想的是究竟能学到些什么,未来用得上吗?很快,大家在大草坪上分散开,就是简单地逮虫子,开始还俯在地上找,很快发觉虫是由蝴蝶卵孵出来,开始转向消灭虫子的源头。男生脱了衣衫,女生拿着网子,满天扑蝴蝶。没想收工后,挨了老师一顿骂,说他们没有礼貌,等等,学生们心里很不爽。这件事起码有三个立场,老师、学生、球场备执一方(球场还没说话),哪个角度都可能讲出他的一通道理,似乎没谁有错,却大家都不快乐。刚听到这事,觉得好笑,怎么听都像是一次浪漫秋游,可是随后想到了七年来散落各处乱七八糟的纸片和最后被我堆出来的这些字。 一件事大家多交流半小时,很可能出现好几条岔路,原本以为清晰了的东西,重又模糊混沌。而事情本身是多向度的,一个人能够听到看到的只可能是一个人的角度,但是,单纯的个人记录变成了书,被更多的人看到,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很多人还很难一下子换个角度去理解所谓的老师和书本,虽然他内心是从来没有过什么权威的。 这只是一个人的看见、听见、想到,没别的。 《上课记》出版以后,听到一些学生的意见。有一件印象最深,2009年《上课记》“点名和作弊”一节中的写到了朱俊材以为被点名引起的误会,学生认为我写得有问题,陌生人看那段文字,会对朱俊材留下不好的印象,以为他是个不够好的年轻人。听了这话,赶紧去翻书,确实在词语上还应该更小心,我该向朱俊材道歉。一定还会有我没有听到的意见,虽然我的初衷是不伤害任何一个年轻人。 也会有学生说,自己沮丧的时候会找出书,重新看看描写他的那一段,鼓励一下自己,他说:“你把我写得那么好。” 我发现我变得不自由了,在2012年《上课记》里,开始避免写出他们的名字,多想让他们每一个都是真名实姓的很真的人,现在怕给他们带来额外的烦乱,只能违背本意,把他们回避和隐晦了。 在学校八年,上课七年,开始把他们看得太扁平,其实每个年轻人都有故事,故事后面深藏着他自己专有的沉重,不熟悉到一定程度,他不会讲出来,而很多他们的故事都不能写出来,只有叹气。希望那些灰暗的仅属于他自己的故事,以无法甩掉的背影的形态衬托他们身上的光亮,让亮的东西得以凸现吧。 知道得越多越不敢写,已经留在脑子里的东西搅得人很不安。这些看来轻飘飘来往的年轻人也在带给我疲惫和无力感。在校园里住着似乎感觉不明显,一离开这个岛,飞机轰响着拔升,忽然出现一种脱离重力的轻松,像有个默声在提示:知道得越少越好(是一位学生对我说的)。虽然邮箱、电话、微博都畅通,但是那种面对面坐着走着给人带来的“杀伤力”,换成虚拟空间就气弱多了。 2012年11月很多的阴郁,好些天都没有和人说话的心情,低沉昏暗的周末请几个学生来,看他们下厨,听他们说话,好像这是他们的家,好像从不同地方赶回来的孩子,谈话从古希腊、宗教、校园政治、世事轮回、社会问题、社会结构、戏剧、电影、小说、诗歌、诡异事件、京都奈良、德国、夹边沟和高尔泰、民国、齐邦媛《巨流河》、新文化运动……桌上盘子全光光,甜品也一滴不剩,天马行空还在继续,每个人透彻明亮,犀利开阔,后来他们咚咚咚跑下楼,担心深夜12点宿舍楼会锁门。 静下来的时候重想,我是谁,一个偏离者,一个仅以写字安抚内心的人而已,偶然积累了一本关于年轻人的书而已,正因为言论的不能畅达,人和人之间的变形和隔阂,特别是年轻人几乎没有发声的机会,一个人的一本书才被更多的人知道了。 曾经以为眼见着这些生命的痕迹,不记下来,任由它自生自灭,飘散不定,不断被外来的概念和误解给蒙着,实在是太可惜。但一个人的力量算什么,无可帮助的是他们困惑的瞬间,失眠徘徊的晚上,望不见未来的未来。现在我的手机里还存着一个号码叫“好无助”,五年了,它还待在里面,安静极了,它的主人一定换号了,但是这个“好无助”还在。日子久了就留着它吧,我和他没什么不一样,也常常觉得好无助。 别把现实理想化,大学是什么,大学是个灰色的江湖,设定规则,大家一起浑水摸鱼。有人说,听说有学校统一在教室安装摄像头,查逃课。听说有的讲座申请不到教室,移在北方冬天的楼道里进行。学生说,一年来教学督导进教室听课的更多了,有老师把他们赶出去。所有的江湖法则,都是具体的,由有鼻子有眼有神态的人执行的,你不习惯你不屈从就退出,事理无比简单。 教师职业早已经被设定为打磨螺丝钉的计件工,设定里没有和灵魂有关的条款,不可能要求心境同样疲惫的老师在完成打磨任务量的同时,还得付出对每一颗钉子的喜爱,他就是打磨(当然他也是螺丝钉,也被别人打磨),圆或方一点,尖或钝一点,他不用关心。而体制也许没意识到,它或者也给少数人提供了反制的动力,把疏离者用力推向了相对年少单纯的学生,使得他们获得互救。 2012年的12月20号晚上,第二天早上的航班我将离岛。接到一位同学的电话,他说:“老师要走了,这没什么,这选择挺好的,如果有人问老师到底出于什么原因离开,你就告诉他‘没什么原因’,你就这么回答。”我说:“好。”我们的对话很短,没有实质内容,但是,忽然感觉了深深地被理解,他是替我站在了一个退却者的角度去应对庞大无比的社会,为我找到解释的理由。什么说辞都不重要,在这个头顶闪着很多颗星的晚上,他选择的角度对我是多重要。 2.结果 过去很多年,最不适应的就是言说,七年来适应了一些,但真正适合我的还是最单纯的关系,和自己待在一起。有时候什么也不写,有时候写点什么,一个单纯的个体,而不是任何一个职业的从业者。一 老师不代表昂扬向上进取正确,恰恰可能深藏的是萎缩、胆怯、低郁、偏执和错误,而这又可能被授予给他的教师身份所放大,加倍地影响到学生。对不起,我不够昂扬和主流,不能看到和指出更美好更现实的路,我能把握和感受的只是零星的片段的美妙,我比学生还无力。这八年的“出位”很累啊,心不断被搅起,颠簸,净是波澜,必须退却了。 夏天见到卫然,隔着20米,她就说:老师你变了。 变老了。 不是,变温和了,你的眼神不一样了。 真的吗? 我想,是这些孩子七年的陪伴,把我变得温和了,变得能倾听和宽厚,愿意从我以外的细小和别人身上发现一些光泽。谢谢这七年中每一个学生的给予。 说两件真实的事: 在深圳我住的小区外有个很小的社区诊所,传说有个老中医可火了,每天挂号排队等他看病的人太多,最后竟然惊动了巡警,也招来了记者。经查证只是一个32岁的年轻医生,只是因为这个年轻人愿意倾听病人的感受和耐心解说病情。这不是一个医生本该做的吗,但偏偏人们把他传成了神奇的“老中医”。 2005年我教过的第一届学生亢松最近有信来,除了在电视台工作之外,他还给一个艺术培训机构当老师,教编导方向的艺术考生。他发现现在的孩子“不再像我们以前那样惧怕老师,起码我上高中那会儿对任何一位有着‘老师’头衔的人都莫名地有一种惧怕”,现在的孩子不一样了。一次他出电梯,“突然同时蹦出四个人对我大喊大叫,我着实被狠狠地吓了一跳,四个学生哈哈大笑,然后他们作出了跑开的姿势,转而又觉得我不会拿他们怎么样叉都没跑,接下来继续在电梯周围埋伏,我问他们是否还准备继续吓人,他们兴奋地作肯定的回答。曾经看过一篇报纸讨论小孩子说脏话,说未来的孩子会越来越缺少礼貌。但是我现在却很真切地觉得,未来的孩子应该是会越来越快乐和自由吧……” 最后想说的也是真事,送给我保留着的点名名单上大约1000个海大(不隐晦这个名字了)的同学: 记得吗?校医院门口有个精神有问题的老头儿,课上说到过他,我说他,你们笑:迎着透明的落下去的微红的夕阳,他把脑袋伸出很远,拿剪子给他自己铰头发。2012年11月,再见到他,坐在校医院门口,安静极了,眼睛里的神全散了,呆呆地坐着。有时候他脚前有一张写了字的纸,8开大,大意是本人偏瘫,两个大点的字很醒目“捐助”。压着纸的是一个金属罐,罐子真够大的,估计里面放得下三万块,只在罐底有几张一块钱。最近一次,连这张纸也没有,就是那几乎空的高罐子。看不出他瘫了,只是安详了。 可是,同一个区域,出现另一个年轻得多的智障者,高个子,长发纠结一团,赤色皮肤,彪悍狂野,比七年前的老头儿更威武欢快,有时候带点狂喜地在校医院门前来回走。 我们每个人都看着这一切,它们好像都是既定的,不由我们来作选择。 想不到什么可以激励的话,用一位2009年进入这所海岛大学的学生2012年11月7日发的一条微博作全书的结语吧: @匡儿:当自己真正对自己的整个生命、生命的整条道路都充满了自信时,最想并唯一能做的就剩“感恩”了吧,我想。感激生命的敏感怯懦脆弱以及不可知,感谢存在的一切,一切的存在。感谢这所有的不可知,使得每一秒都是其最完美的一秒,也正因这些最完美的分秒相加,我知道,生命终将是会走向灿烂的。我确信。 2012年12月9日海南岛 书评(媒体评论) 在一个喧嚣的时代,没有人会如此使用教学听诊器,静静地倾听那些年轻心脏的跳动,看到“在生活的角落里,每一个孩子都在发光”。她如此耐心而友善地对待他们,感受他们的疼痛、喜悦、忧虑和希望。这是一种充满细节的教育。良好的教育,必须具备这样的细节。 ——朱大可 这是一本令人心惊的书,也是一部沉痛的书。它记载了一个时代在年轻人心中留下的恐惧、迷茫、贫乏、冷漠,也记载了一息尚存的希望、温暖和抗争。它以最敏锐的触角,触及了社会各个层面最深处的暗潮涌动和它们对年轻人心智的影响,也袒露了一个教师秉持良知和责任倾尽心力热爱和引导下一代人的赤子之心。 ——蓝蓝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