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陌生的引力--我的文学漫谈/林良童书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林良 |
出版社 | 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陌生的引力》是林良先生的一部漫谈文学的散文集,全书共收入40篇文章,分为四卷,涉及到文学与语言、文言与白话、“声音”与“意义”等等各种各样的文学问题。不同于理论作品的艰涩难懂,林良先生选择以轻松有趣的笔调来漫谈诗、小说、散文,漫谈诗人、剧作家,以及小说里的角色,带领读者感受动人的文学作品由于富有新意而产生的“陌生感”,以及这种“陌生感”所带来的强大的“引力”。 作者简介 林良,台湾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有着“台湾现当代儿童文学之父”之称,台湾儿童文学界公认的“大家长”、“常青树”。1924年生于福建厦门,曾任《国语日报》社社长、董事长;习惯以笔名“子敏”发表散文,以本名“林良”为小读者写作,是台湾小读者口中的“林良爷爷”。 以儿童文学工作为生平职志,为儿童写作长达六十多年,以《国语日报》“看图说话”专栏与小读者结缘,结集出版《树叶船》《青蛙歌团》《月球火车》《小纸船看海》《小动物儿歌集》《动物和我》等图画书作品十余册,散文作品《小太阳》《林良爷爷的30封信》《爸爸的16封信》《会走路的人》《早安豆浆店》《回到童年》多册,儿童故事《我是一只狐狸狗》,儿童文学论文集《浅语的艺术》《纯真的境界》等,另外翻译有国外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两百多册。 曾获台湾地区文艺最高奖、“金鼎奖终身成就奖”、信谊“儿童文学特别贡献奖”、“杨唤儿童文学奖特别成就奖”、“全球华文文学星云特别奖”等殊荣。 目录 卷一 深人的浅语 我的“‘国语’观” 深人的浅语 陌生的引力 ——谈李商隐的诗《锦瑟》 论三岛由纪夫 白头发的孩子 《大法师》欣赏 读《家变》 文学的价钱 白居易先生 读一首杜甫 卷二 作家跟语言 作家跟语言(一) 作家跟语言(二) 我的白话观 谈白话文学 文白跟雅俗 “真文学”跟“假文学” 语言语言 中国语言 中国文言 愚公与郭橐驼 ——向胡哲齐先生致意 卷三 文学里的意味 文学就是语言 语言跟“平凡” 语言的意味 文学里的意味 铝花 桃花园 文学跟“再现” 文学里的题材 文学跟梦 香 卷四 我和诗 共喻律 谈散文(一) 谈散文(二) ——兼介绍三部散文书 小说跟故事 诗的语言 “声音”跟“意义” ——谈《新译唐诗三百首》 谈现代诗 我与诗 《红楼梦》里的两个完美女性 《李渔研究》之《李渔评传》读后 序言 《陌生的引力》是一本漫谈文学的书。换句话说,这 是一本文学漫谈。所谈的内容,都跟文学有关。这本书的 书名“陌生的引力”,是这本文学漫谈里一篇文章的篇名 。我觉得这个篇名很新鲜,就拿来当整本书的书名。没料 到书出版以后,并没有引起读者的关心和注意。大家以为 那是一本有关太空科学的书。 我在这本书第一版的序文里,详细说明“陌生的引力 ”指称的是动人的文学作品,是对动人的文学作品的形容 。不过。一切都已经太迟了。 这一次,趁着《陌生的引力》改版重排的机会,我建 议“麦田出版”为这个难懂的书名增加一个副题“我的文 学漫谈”,既不抛弃原有的书名,又能彰显一本书的真正 性质。这是新版本的一个重大改变。 在这本文学漫谈里,我尝试以轻松的笔触,谈论各种 文学话题。我谈得最多的是文学和语言的关系,追求一种 文学作品里“言文一致”的境界,把它当作一种文学的建 设。这可以说是这本文学漫谈的另一特色。 新版本的另一个改变,是作者姓名一律使用作者的本 名“林良”,不再采用笔名“子敏”。这是因为作者的“ 多名”,最容易为读者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很感谢“麦田出版”的编辑群为这本书的新版本所付 出的心血。我真诚地在这里致谢。 2015年6月 导语 文学创作离不开思考,林良爷爷将他数十年创作生涯中的思考活动精炼成一篇篇的文学笔记,结集成为《陌生的引力》,繁体版自1975年初版以来,多次再版重印,受到台湾读者的热烈欢迎!阅读这部集子里的文章,就好像是在一个悠闲的午后参加一个文学沙龙,读者尽可以跨越时空,自由地与作者进行思想上的交流,畅游在文学的海洋里,感受动人的文学作品由于富有新意而产生的“陌生感”,以及这种“陌生感”所带来的强大的“引力”! 精彩页 我的“‘国语’观” 我在初中念书的时候,我的家乡厦门早已经“五口通商”了九十五年。厦门港口,轮船进进出出,多少“厦门郎”搭船北上开眼界,搭船南下“通西洋”;多少北洋客乘风破浪由渤海、黄海、东海到厦门来落户,多少南洋客由吕宋、仰光、新加坡满载黄金回到家乡来筑造“大观园”定居。还有当年那些列强的子孙们,在鼓浪屿的“万国租界”,漂漂亮亮地来,漂漂亮亮地去,“播放”着英国语、法国语、日本语以及白俄嘴里的俄语。厦门也算是一个小型的“语言博物馆”了。 厦门人为了适应生活,耳朵成了天生的“译意风”,虽然不是人人精通“比较语言学”,但是人人都得学习“语言的比较” 厦门人所接触的全国各地方言,多到使人“耳酸”;所听到的外国国家代表语,难免使他们“心羡”。因此,厦门人是很不“反‘国语’”的。在那种无可奈何的情况中,“国语”的提倡对他们是一种“福音”。他们认为“国语”运动的理性的呼声是可爱的、使人“会心”的。 不反“国语”,而且不像现在社会上所流行的“肚子疼怨灶君”那样地恨“国语”:白话文写不成就骂“国语”,要是没有“国语”作祟,白话文失去了依据,我不是就可以少受点儿“‘国语’罪”吗?家乡话说出来,受过现代教育的知识分子都听不懂,我也骂“国语”,要是没有“国语”作祟,别人听不懂是活该,那是别人“没有耳朵”。 语言是个人“人格”的一部分,如果纯由个人的观点出发,“国语”确实非常可恶。我一张开嘴说话,马上就有人说:“语法不对!”刚刚开口,马上就有人说:“发音不标准!”“不自由,毋宁死”,这叫人如何能忍受! 现在我们所听到的许多反“国语”、怨“国语”的论调,其实都不是由理性出发,而是一种“情感的产物”。如果纯由理性出发,个人有“人格”,群体也有“群格”,我们的国家怎么可以因为几个人“情感上的理由”,放弃“国语”建设,退回混沌状态,宣布“解散‘国语一’,各学校听任以方言自由教学,各地方的人互以“自己的”方言对话?彼此听不懂,“也就算了”。大家“谁也别跟谁说话”就是了。 讲演怎么办?也有办法。先用优美的文言撰稿,然后请书家“书同文”地写在大纸上,然后摄制“无声”字幕,在大银幕上放映。群众“哑口无言”“鸦雀无声”地在脑子里以各自的家乡音,采用“内语”方式,“默然鉴赏”优美的晚明或宋唐或两汉或先秦或三代的优美的古代文章,很“书同文”、很“典雅”地完成了一次古色古香的“大众传播”,这不是也行吗? 开会怎么办?那更简单。彼此以古文默然地做“书同文”的“书面谈话”,振笔疾书,迅速传阅,不也行吗? 广播可以废止,全力发展无声电视;电视剧可以请古文家撰写“书同文”的古文“对白”,制成字幕“插映”;新闻报道可以废止,改用“报纸传真”,不过报纸也得先“改进”.一律用优美的古文撰稿,以免有“使古文程度低落”的“不雅的白话文”,影响了“书同文”的效果。 话剧的演出,问题较为简单,可雇用小童一名,肃立台隅,一页一页翻开“书同文”的优美的古文对白,供台下博雅而不近视的君子远远对照演员之动作,细心鉴赏。演技既佳,无声之“对白”亦甚典雅可读,这不也行吗?更行吗?至于“国剧”,其精华处全在动作之细腻、表情之深刻;其道白固甚鄙陋,其唱词虽有其典雅处,然终以“语同音”是赖,可斟酌情形,加以分解而保留其一部分,或竟全部加以删除可也。这不也行吗? 如果听任感情泛滥到这步田地,大地也要“沉寂”了。 厦门人的拥护“国语”、爱“国语”,纯从理性出发。不错。但是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厦门人所处的五方杂处的环境,使他们学会了尊重方言。厦门人很少只会一种方言的,他们从小就习惯于诚恳地向其他方言学习,所以“亲身”体会到各种方言的庄严伟大、构造的“自有一番道理”。他们的学习“国语”,纯粹是由于一种“乐与人同”的胸襟,由于一种“建设的热诚”。许多学者研究闽南话,喜欢拿厦门话作研究的对象或比较的材料。一提到闽南话,厦门人成为“天之骄子”。但是厦门人并不“骄”,并不喜欢对其他方言采取轻薄的嘲笑态度;遇到有这种倾向的同乡,大家都认为鄙陋不堪.羞与为伍。厦门人所处的地位,正像现代的北京人所处的地位一样,是一种“标准语区人”。如果要嘲笑别人,天底下有谁能比厦门人说厦门话更地道?厦门人也有“胸襟狭窄”的天生权利呀! 我学“国语”采取积极求知的态度,所以北京人见了我都有“很重的责任感”,因为他们“天生地”成为“替我解决写作问题的人”,我又不给薪水,他又不能逃避国家的“国语”政策所赋予他的“重大负担”,真要叹息“不幸生为北京人”了。如果他解决不了我的千奇百怪的问题,就自觉“愧为北京人”,有负“标准语区人”的天职。他跑不掉的!要是大家学 “国语”都采用我的态度,一切“心理学”上的“情结”,都可以顺利解开,“国语”也可以更快普及。 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